祧庙 :远祖庙别称

更新时间:2024-09-20 12:01

远祖庙。《汉书·王莽传中》:“建郊宫,定庙。”唐韩愈 《议》:“其毁庙之主,皆藏于祧庙。”清昭梿 《啸亭杂录·太庙后殿》:“是日,已于奉先殿告祭,故太庙惟祭祧庙云。”清龚自珍 《语录》:“《春官》注,古濯、祧音近。此循其祧庙,文义明白。”

名词释义

《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 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

考庙即父庙,王考庙是大父即祖父庙,皇考庙即曾祖父庙,显考庙即高祖父庙。高、曾、祖、父四庙为亲庙,祖考庙是始祖之庙,郑注:“祖,始也。”孔颖达疏:“王立七庙者,亲四、始祖一,文武不迁,合为七庙也。”这就是说,周天子之庙有七,始祖后稷和二祧周文王姬发,为不迁之庙;其它高、曾、祖、父为代迁之庙,因为某一天子的高、曾、祖、父到了自己儿子一辈,高祖就成了高高祖,不在四亲庙之中了;到了孙子,连原来的曾祖也退出四亲,不成为曾祖、高祖了。因此,四亲庙随着辈份的降低而代迁,它们不是永远不迁之庙,不能像始祖和文王、武王那样,永远得到后代的祭祀。诸侯之庙有五,即始祖庙,这是不迁之庙;另有高、曾、祖、父四亲庙,为代迁之庙。

先祖追溯上限

中原地区古代十分注重血统家族的遗传谱系,特别是帝王。有的大家族可以上溯一百多代,这些远祖要是都祭祀可太麻烦啦,祧庙的牌位就得满满当当,一年到头,皇帝要是挨个祭祀就别干别的了。为解决这个矛盾,古代的社会伦理和祭祀制度专家们研究出了对策,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天大的难题。他们定出制度,祧庙只祭祀到前四代远祖。即:肇祖、兴祖、显祖、景祖,以四代先祖代表以前所有祖先。这样,先祖的追溯就有了上限,祭祀起来就简化多了。

明清时期祧庙

明代

明代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在前面享殿祭祀时排位第一,是始祖。他的祖先名字都挺特别,全是数字—在祧庙中供奉的是:肇祖:朱元璋高祖朱百六;兴祖:朱元璋曾祖父朱四九;显祖:朱元璋祖父朱初一;景祖:朱元璋父亲朱世珍

中原地区古代认祖归宗有“攀高枝”的陋习。特别是当了皇帝的人,一定要寻找或者编造自己祖先的高贵血统。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龙兴寺为僧。率兵出征,有攻必克。1355年,郭子兴死,他被韩林儿封为左副元帅。1356年,领兵攻占集庆之战,改名商丘市,建江南行省,称吴国公。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计,积蓄实力;1364年,灭陈友谅,自称吴王;1367年,灭张士诚;后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举兵北伐,进攻元大都

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位称帝,建成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京师,是为明太祖。朱元璋称帝以后,先在南京兴建了“四祖庙”,后又正式兴建了太庙。关于明代的祖先,有个大臣拍马屁,建议朱元璋认宋朝理学家朱熹当祖宗。朱元璋没正面回答,而是问一个小臣,你是不是某名人的后代,这个小臣说不是。朱元璋略有所悟,自语道:连这小臣都不乱认祖宗,我是堂堂天子,更不能乱认啊!于是就否定了认朱熹为祖宗的建议。直到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明代的先祖都是一些没有正式名字而以数字相称的穷苦农民。北京太庙的祧庙建于明弘治三年,一直供奉的是这些普通的农民。

清代

1644年清兵进入北京,正式建立清朝。不仅占有了明代的皇城,而且学习采用了中原文化和制度,将太庙明代祖先的牌位移送历代帝王庙,而将沈阳市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牌位迎送太庙寝殿,同时将先祖牌位迎送太庙祧庙供奉。

清代的前四代祖先与明代祖先的时序有所不同。清代追认六世祖为始祖,余下三祖为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他们是:肇祖努尔哈赤六世祖爱新觉罗·孟特穆、兴祖努尔哈赤曾祖爱新觉罗·福满、景祖努尔哈赤祖父爱新觉罗·觉昌安、显祖努尔哈赤父亲爱新觉罗·塔克世

北京太庙祧庙

北京太庙的空间结构与明清皇城十分相似。故宫有太和门和三大殿。太庙有大戟门和三大殿。同样是三大殿,故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与太庙的享殿、寝殿、祧庙的功能并不完全对应。根据周朝的礼制,天子三朝,正好对应皇城的三大殿。太庙是祭祀先皇的场所,按照古代“视死如生”的观念,也要有三大殿。但是太庙的三大殿不仅仅是“三朝”的功能,还包括了后宫的功能,并多了一个“祧庙”。这就出现了谜团和玄机。

太庙大戟门与故宫太和门功能一致,是礼仪之门。不仅建筑样式单檐庑殿顶,所摆放的金戟数量也相同,可见太庙具有崇高地位。太庙享殿,重檐庑殿顶,与太和殿相同,是重大国事活动的场所。只不过三大殿是皇帝主持朝政活动,太庙大殿是皇帝进行祭祀活动。太庙寝殿,相当于故宫乾清宫,是皇帝皇后生活就寝的地方。

那么,太庙三大殿最后一个大殿,为何不再称“殿”,而改叫“庙”并冠以一个很生僻的“祧”字?不仅如此,故宫三大殿的平台须弥座是连在一起的,呈现一个“土”字。而太庙大殿的平台虽也呈现一个“土”字,但到了寝殿就截止了。后面的祧庙单起一个须弥座,中间还隔了一道墙体,有三座门连接。

为何单单叫“庙”?庙(庙)在古代的本义是供奉祖先的大型建筑。祧(tiāo)是古代称远祖的庙。

皇帝祭祀祖先虽然可以十分排场,但也不敢乱了规矩。他们面临着一个极大的矛盾,祭祀祖先追祭到开国皇帝,那么开国皇帝的父母怎么办?不祭吧,明明是祖先,祭吧,虽是祖先却不是皇帝。好在封建社会总有那么一批人研究这些问题,竟然也解决得井井有条。这办法就是:另立一院,另设一庙,专供开国皇帝以前的祖先,这庙就叫“祧庙”。太庙的三殿就是这样的祧庙。这办法既符合祭祖的要求,给了当百姓的祖上一定的荣耀,也没有违反君权至上的根本的封建礼制原则。

参考资料

传·王莽传中原文.古诗文网.2023-11-0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