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窟寺 :凤阳县城南的庙宇

更新时间:2024-09-20 16:40

禅窟寺景区位于安徽凤阳县城南25公里处,凤阳山风景区的东端。总面积8.5平方公里。分为洞内、洞外两大景区。

两大景区内共有三峰浮玉、禅窟寺、顿悟亭、仙迹游踪、玉蟹泉、贮岚亭、禅窟洞、蟠桃园、野林寻趣、塔林怀古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

整个景区山势群峰奔凑,绵延起伏;山下幽谷深,溪流潺潺;山间花香鸟语,藤树缠绕;山上流云雾海,岚气缈弥。寺庙亭阁掩映于浓荫翠盖之间,颇有“深、奇、幽、秀、野”的特色,“深山藏古寺”的韵味。

历史

禅窟寺是一座佛家寺庙,该寺始建于西汉刘彻年间,原名桃花寺。据传当年王母娘娘赐给汉武帝蟠桃,途经此处留下种子,寺庙建成以后,满山桃花盛开,大有世外桃源之感,故取名为桃花寺。历经魏晋南北朝,寺名更换多次。隋朝时,钟离姓刺史游览到此,见“僧方唐持律甚严,每行路有虎随之”,即改寺名为虎窟寺。至唐初,因高祖李渊祖父名虎,为了避讳改名禅窟寺 沿用至今。宋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慕名来游,取“参禅旁窟居”之意,正名禅窟寺,并挥毫题写了寺名,延用至今。其佛教文化史源远流长,一度香火旺盛,为国内名刹之一。

名胜古迹

景点

景区最令人荡气回肠、叹为观止的还是达官贵人、文人骚客的游踪—摩崖题刻。据初步考证,现存石刻十七处,其中唐刻四处,宋刻七处,清刻四处,未署时代的一处,字迹剥蚀的一处。这些石刻多为纪游纪事之作,或为题咏、题名之类。其书法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真、草、隶、篆、魏碑等体应有尽有。石刻中最早的一处为唐元和三年的纪游题名。最具盛名的当属苏轼题刻的“玉蟹泉”三字。

景区的禅窟也是一座天然的石灰岩溶洞。自从此山被辟为佛教场所后,这座溶洞便被禅窟祖师们用来作为修身养性、传经布道的佛窟,因此留下诸如“八相成道”的传说故事和“三十六祖像”等佛教文化遗迹。

景区的另外一大特色就是优美的环境中到处弥漫着绿色、花香、野趣,是江淮大地上不可多得的森林浴场。

禅窟寺景区正在以其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笑迎八方游客。

三峰山禅窟寺源流碑记

碑文大致分为四部分内容:其一,介绍禅宗的起源和“列祖列宗”;其二,介绍临济宗的兴起和流传;其三,介绍禅窟寺前辈僧人的经历;其四,作者(律范禅师)的自我介绍及在禅窟寺弘法的感慨。

值得一提的是,此碑文文辞古朴,用典准确,叙事分明,条理清晰,是一篇难得的佛教历史文化散文。

由于笔者未对原碑进行考察、甚至未得原碑文拓片,所有的断句、笺释工作,是在释界生整理、校对的简体文字基础之上进行的,这就使笺释工作不免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些解释仅仅是根据文意进行的推断和臆测。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了解碑文的全貌。

还有一种不确定性来自碑文本身。由于碑文是准备留给佛门中人甚至只是给禅窟寺学人看的,所以,对一些师承来历并为详细交代,这就给今天我们的判读带来了的问题。

比如,碑文里提到的“大翁法祖”,是否就是大安乐和尚?元遗禅师是否既是大安乐和尚的师弟,又是他的嗣法弟子?灵鉴恩和重恩是否同一人?由于碑文约略提及,而真实、具体的师承关系,还要靠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总的说来,碑文内容有两大方面需要加以具体考订:

其一:碑文提到禅窟寺僧人四世师承,并明确指出四代僧人是大安乐和尚、元遗禅师、灵鉴恩和尚、律范禅师,但是,碑文也提及大安乐和尚和元遗禅师是同门师兄弟,这就使四世师承之说显得矛盾和费解。

其二:碑文作者介绍自己的座师是灵鉴恩和尚,而根据文末的识语,重恩和尚似乎也是律范禅师的座师,那么灵鉴恩和重恩是否是同一人呢?如果不是,那么禅窟寺四世师承又添疑云。

这两大疑点是碑文给读者带来的困惑,这里所做的笺释工作,就试图根据禅宗发展史料以及碑文所约略提及的事实来进行考订和推断,这种考订和推断有一个前提,即碑文作者口述的禅窟寺四世师承关系是真实可靠的,所有推断均以此为基础。

据资料(凤阳禅窟寺释界生著《禅窟寺——迄今我国佛教最早的古寺》),该石碑是于1993年在禅窟寺原正殿的右侧断墙内发现的。

此篇形成于康熙帝五十三年(1714年)的碑文,由律范禅师口述,并经过他的座师重恩禅师谨识,记述了禅窟寺历代住持僧人的情况以及他们的师承源流,并清晰、简略地介绍了禅宗尤其是临济宗的发展脉络,目的是使读者了解禅窟寺的发展源流和正宗嫡传师承。

参考资料

百度地图.百度地图.2023-11-2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