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娘娘 :中国神话中的长生女神

更新时间:2023-06-23 00:23

王母娘娘,原名回,又称西王母、金母、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等。是中国古代重要神灵之一,道教众女仙之宗、掌管女仙名籍的神仙领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的长生女神。

关于王母娘娘的原始起源问题,在学界可主要分为神话起源论和国族起源论两类。她的形象随着不同的流传时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在《山海经》记载中,西王母是半人半兽形象、掌管瘟疫刑罚的怪神。到了《穆天子传》的阶段,西王母已经成为了一个雍容美丽的女仙。汉末道教创立以后,西王母被纳入神系。随着民间文学的发展,王母成为民间祈福增寿祝祷的对象;宋代以后,“王母娘娘”的俗称逐渐流传。

王母娘娘的形象与传说记载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内涵,如道教文化、母系氏族文化等。同时,王母娘娘和她的传说故事一直是许多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作品的主题;在青铜器、石刻、画像砖上也有许多关于西王母的素材。在近代,学者整理了《瑶池与西王母的传说》《王母私访》《三度嫦娥》等中国神话和民间故事。在当代,同样出现以86版《西游记》为代表的一系列有王母娘娘、西王母形象的影音作品。

原始起源

王母的原始起源问题在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观点为神话起源论,认为王母是上古神话中的女神,《山海经》《庄子》《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是神话人物;另一种观点为国族起源论,认为王母却有其国或其族。代表性观点认为“该族是古代虞幕虞朝的一个分支而西迁者,幕、母、莫、等字都同音通假,因这一支西迁,故古籍中称作西莫、西膜或西母;因立国称王,又称作西王母。”

形象分析

王母的形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王母形象经历了半人半兽的得道者、道教至尊女神、人格化女神的形象变迁。

神话形象

上古神话中的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的昆仑山。在《山海经》记载中,西王母是半人半兽形象,职掌瘟疫刑罚的怪神。

晋朝文学家郭璞所作的《穆天子传》中,王母娘娘成为了一个与人间天子同饮宴席、雍容平和的女王,已经摆脱了兽气而成为了一个天仙。

也有说法认为,王母娘娘是元始天尊之女;东晋葛洪的《枕中书》中记载,元始天尊与太元圣母通气结精,生九光真王母,号曰太真王母,即西王母。

宗教形象

道教形成后,源于老庄哲学尊崇女性的思想指导,西王母由母系部落首领演变成仙;西王母在道教中地位十分特殊,全名为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或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为女仙之宗,是掌管女仙名籍的神仙领袖;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得道登仙者,均隶属于西王母管辖;此外,西王母和东王公是道气阴阳之父母,共理二气,育养天地,陶钧万物。

历史演变

先秦至两汉:由兽及人

在《山海经》的记录中,王母穴居于昆仑之丘,多独自出现,偶有青鸟为其取食,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的凶神。在形象描述上,王母大致为人类形态,披散头发,头上长有一团隆起息肉,长有老虎的牙齿,豹形的尾巴,善于发出啸声。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提出王母“坐乎少广,莫知其死,莫知其终”。这一时期的王母是半人半兽的得道者形象。

汉末道教创立后:由人及神

汉末道教创立,王母被纳入到道教的神仙体系,从得道者成为至尊女神,王母形象的道教色彩愈发浓厚,同时承载了传道授经的重要职能。王母在诗文中的形象也摆脱了兽形,成为雍容华贵的人类女神。相较于前一阶段的偶有青鸟为王母取食,这个时期的王母已有“天女”作为侍女供其差遣,另也有上元夫人及其他道教神仙,同王母共同出席于武帝宴饮。《汉武帝内传》中这样描绘西王母的降临:

隋唐两宋时期:养育天地的女神与玉帝之妻

隋唐两宋时期道教兴盛发达,对西王母的信仰深入人心,全国出现众多西王母祠庙;如泰山建有西王母祠、王母池、金母洞、玉女池等,衡山建有传说为西王母降生授道之处魏华存仙坛,华山建有西王母宫。

五代十国时期杜光庭编的《墉城集仙录》对西王母的出生、籍贯、姓氏等信息进行了详细撰述,使西王母的神格形象更趋成熟。

《尚书帝验期》则使西王母在神格上成为了养育天地、陶钧万物、在宇宙开辟与万物培育上也居有一席之位的女神;至此,西王母的形象非常成熟,趋于定格。

到了宋代,西王母在一些故事与传说中演变成了王母娘娘,嫁给了天帝(玉皇大帝),在牛郎织女、蟠桃大会等民间传说故事中偶会出现。

明清至民国时期:至高无上的女性神

明清时期的西王母信仰,主要体现在民间宗教中。明代万历间《普静如来钥匙宝卷》即说:“燃灯佛,掌教是,青阳宝会。释迦佛,掌红阳,发现乾坤。弥勒佛,掌白阳,安天立地。三极佛,化三世,佛法而僧。三世佛,掌乾坤,轮流转换。”上述三阳劫变之说,认为燃灯佛代表道家掌教时代,释迦佛代表佛家掌教时代,弥勒佛代表儒家掌教时代;而在这三佛之上,还多了一个最高的女性神——无生老母。

在圆顿教中,这位救世的“无生老母”即西王母。清末的《玉露金盘》则进一步肯定无生老母就是瑶池金母。民国出现的《天堂游记》《蟠桃宴记》《洞冥宝记》《瑶命皈盘》《瑶池金母普度收圆定慧解脱真经》《天界传真》等鸾书,便是在之前的基础上,结合道教《神仙鉴》等传说后益趋成熟的信仰偶像的建构。

文化内涵

道教文化

道教讲求众生平等,认为男子可以得道成仙,女子通过修炼同样可以得道成仙,雍容华贵的王母娘娘就是其中代表;唐代道教学者杜光庭著《墉城集仙录》,首次专门为女仙列传,充分体现了道教众生平等的思想,体现了道教对女性地位的尊重。

据说王母娘娘的诞辰日是农历七月十八日,出道日是农历三月初三日。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天界各路神仙都会在瑶池相聚,为王母娘娘庆寿,谓为“蟠桃会”;同时,王母娘娘常出入天庭,赐福赐寿于人间的善男信女。

母系氏族文化

一些学者、专家多年研究和实地考察发现,在距今3000-5000多年前,在青海湖西畔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一带存在过一个西王母国;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在其有相关署名文章中说:“西王母既是一个古老部落国家的称号,又是古国女王的尊号,代代相传。”

中国学者李晓伟认为,西王母时代是一个母系氏族社会,同时也是图腾崇拜时代。在道教形成以后,西王母由母系部族首领演变成仙,进而又成为道教最尊崇的女仙之宗。

中国古代的君神关系

古代帝王在王母神话传说中数量众多,最早的王母会君故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涉及到的人物有舜、禹、周穆王燕昭王刘彻等。王母会君故事产生于战国时期,从人物上来看有周穆王、禹和舜,战国时期帝王与王母交游故事的盛行,反映了“君权”地位的不断抬高。

战国时期,神权具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帝王与王母交游故事开始盛行,人间帝王可以和神仙相会,反映了“君权”地位的不断抬高。随着秦朝的建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始形成,君权开始在政治地和实际权力上都碾压神权。汉初,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在儒学的政治化与宗教化的趋势下,王母会君故事成为一个“天降符命”的政治符号,借由神仙传说进一步抬高君权地位。汉末道教成立,王母成为道教至尊女神,王母会君故事也具有了宗教色彩。自两汉以来的王母会君故事的祥瑞和符命色彩得以沿袭,成为古代帝王抬高君权地位的符号故事。

明清时期,君主专治制度不断加强,君主权力不断膨胀,加之传统宗教的式微,神权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这一时期的王母故事在通俗文学中进行了全新演绎,尤其是在戏剧作品中,王母会君故事完全失去了原本的宗教色彩,变得更加娱乐化和故事化,成为了统治阶级娱乐的工具。

中国古代的灵物崇拜

在王母献授的故事中,有一个重要分支——王母献玉。王母献玉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先秦诸子作品、史传作品中,到了明清两代,仍有文士对其津津乐道。石之美者为玉,自先秦而起的王母献玉故事体现了我国古代的美玉崇拜,石之美者为玉,这种美玉崇拜最早起源于人们对美的追求,周礼中礼玉制度的确立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对玉赋予了君子的人格,使得美玉成为后世“天命”的代表和君子美德的象征。古代文人佩玉也逐渐成为风潮,玉也逐渐成为了代表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美德的灵物。

中国古代的宴饮寿庆文化

在王母故事中,一个重要分支就是王母开宴,王母开宴最早记录于战国时期周穆王访王母的故事中。两汉时期,王母进入道教神系,成为了长生长寿的吉神,王母授不死药,王母降刘彻的故事增加。由此,王母开始出现于宫廷乐舞百戏中,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母更是作为长寿意象出现于专门的寿庆曲词和寿诗中。自此之后,王母形象与宴饮寿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宋代以前,王母开宴故事逐渐完善成型,王母开宴故事具有三大要素:王母之宴可令人长生;王母是乐舞寿庆的主要角色;王母开宴众仙集聚。 随着宋代经济开放,民间文化盛行,宋官本杂剧的产生,将王母开宴的三大要素融合到了杂剧这一文学样式中,产生了“瑶池蟠桃会”故事。在之后的元曲、戏剧、小说等通俗文学中成为重要题材。

相关传说

王母开宴

汉武故事》中王母拿桃子招待刘彻,并说“此桃三千年一著子”,于是,桃子与仙界建立起密切联系,仙化的桃子和王母也建立起了联系。自《汉武帝内传》开始,王母开宴故事的人物由王母孤身前来转变为王母携群仙来降。《太平广记·大茅君》和唐朝颜真卿《魏夫人仙坛碑铭》中也均有记载群仙宴饮的故事。

王母开宴故事的又一大变化,是在晚唐小说《嵩岳嫁女》中,王母开宴为嫁女而来,前来附会的神仙除了道教诸神,也有汉武帝、李隆基这样的人间君主。在此之后,王母开宴故事以幡桃会故事的形式成为通俗小说、戏曲的宠儿。以清代通俗小说《女仙外史》为例:

穆王访王母

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中的周穆王西访王母并于瑶池唱和是君王访王母的最早故事情节。穆天子传中记载如下:

至汉代《尚书帝验期》仍在添加新的故事元素。此后,周穆王访王母的故事没有较大的变化,可见于《水饰》、王明清《挥後录》、谢肇制《文海披沙》、洪应明仙佛奇踪》、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吴元泰《东游记》等笔记及小说以及李白、李群玉、元好问刘基等人的诗词当中。

王母献宝

王母献宝的故事多发生于古代君王之间,主要涉及到的是黄帝刘彻等君王,早期献宝故事多为王母献美玉、地图,后期逐渐变为仙桃、不死药等。王母献白环及于舜,最早见于《世本》,此外如《尚书大传》中的王母献舜白玉璃,《尚书帝验期》中的王母献舜白玉馆及益地图,《洛书灵准听》中的王母献舜益地图。

汉末时,黄帝传说就与王母故事相结合,在王母授黄帝神符、道书故事中,《黄帝出军诀》和 《龙鱼河图》所载是最早,言王母遣道人以符授黄帝助其战蚩尤。《西王母传》将“道人”具体为“玄女”,《黄帝内传》不提蚩尤之事, 只言王母与黄帝会阆风瑶池之上,并授之以石函玉笼之书及《神芝图》。唐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较为详细地描写了神符的功用及九天玄女之道法,并增添王母授黄帝地图和清静无为正真之道。此后王母会黄帝的故事还见于《天坛王屋山圣迹记》《文献通考乐考八》《文海披沙》《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

王母降武帝故事最早载于《汉武故事》。故事大致为:王母七月七日降承华殿会刘彻事,授武帝仙桃,东方朔于中窥母,引出了东方朔遭艇斥之事。《汉武帝内传》所讲述的王母降武帝故事删去了东方朔这一人物,使得故事重心更为突出,同时增加上元夫人同席,席间王母授武帝 《五岳真形图》《十二事》。后载王母会汉武帝故事的有:张华博物志》、唐朝敦煌变文《前汉刘家太子传》、谢肇制《文海披沙》、洪应明仙佛奇踪》、陈继儒《珍珠船》、蒋一葵尧山堂外纪》、陆深金台纪闻》、吴元泰《东游记》、王链《妝滨琐话》等。

王母会君

燕昭王战国燕国君王,好仙道,王母与燕昭王的故事也是燕昭王求仙故事的一个分支。燕昭王最早出现于王母故事中是在晋朝王嘉拾遗记》,载王母与燕昭王于燧林之下,唐末杜光庭仙传拾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衍化。宋元明清,偶有现世帝王会见王母的故事,如赵道一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载宋徽宗尝闻武帝请王母降见问道,在道士林灵噩和张虚静的帮助下得以见王母。

王母授药传道

王母授不死药故事中最为著名为嫦娥奔月,《灵宪》《淮南子》均载有“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的故事,此后王母“蟠桃会”也被赋予了可以长生的寓意。

王母传道故事的主角则多为求仙问道者。汉代讳书《尚书帝验期》、晋代《茅三君传》及后来的《西王母传》《集仙传大茅君》《城集仙录金母元君》中都载王褒、茅盈向王母求道之事。晋葛洪神仙传》载淮南王刘安好仙道,王母降,授仙经、灵方、尸解之道。中唐颜真卿之《魏夫人仙坛碑铭》以及《集仙传大茅君》都载王母会魏华存魏夫人之事。有幸得以面见王母的还有《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六中的茅盈和卷十七中的朱孺子;《韩湘子全传》中名登紫府的韩湘子;《绿野仙踪》中的火龙真人、冷于冰师徒;折子戏陈抟高卧》中的陈抟;杂剧《竹叶舟》中的陈季卿等。

民间信仰

神职演变:由刑杀凶神到长生吉神

山海经》中“司天之厉及五残”是关于王母神职的最早记载,这一时期的王母是掌管刑杀之神。战国时期神仙思想流行,加之战国后期方士之言的影响,王母的形象发生了由兽及人的转变,王母也由刑杀之神逐渐转变为长生女神,并拥有了可以使人长生的能力。汉代开始,后羿向王母求不死药,嫦娥窃药奔月的传说被记录,此后能向王母求不死药,成为了诸多求仙慕道者的梦想。

道教化的王母信仰

汉末道教创立,道教上清派将王母纳入道教神仙体系并赋予至尊女神地位,王母形象也增添了祥瑞吉神色彩。在民间信仰中,王母不仅掌有不死神药,还可为凡人增福增寿,由于这重 “吉神”身份,王母信仰成为汉代最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汉代有关史书中记载,西刘欣四年,民不聊生,在流民及底层民众中流行歌舞祈祠王母之事。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王母成为了下层民众的救世主。总而言之,在汉代的民间王母信仰中,王母是民众的保护神,王母可以为人们增加福寿,可以保佑人民的生命安全。

民间化和民俗化的王母信仰

民间的王母信仰自秦汉以来不绝如缕,民间宗教的复杂性以及王母故事的世俗性演绎使得王母信仰逐渐走向了世俗化和人格化。明清小说开始对王母加以“王母娘娘”的想象和“瑶池蟠桃会”的故事丰富,王母成为了一位慈母般的女神。王母具有保佑长寿的吉神神格,迎合了中华民族对长生不老、生命延续的朴素愿望;“瑶池蟠桃会”又具有宴饮庆寿的娱乐性和祝福性,王母信仰受到普通民众的推崇与喜爱。

相关作品

文艺作品

下表仅为部分选取

民俗传说

下表仅为部分选取

石刻壁画

《重修泾州回山王母宫颂碑》——书于赵匡胤开宝元年(968年),立碑后,在五十六年间磨掉两次,刻了三次的拓片。

影音作品

下表仅为部分选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