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 :元代关汉卿所著的杂剧

更新时间:2023-07-22 16:15

《窦娥冤》全称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所著的杂剧。与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被称为杂剧四大悲剧。

窦娥冤是在当时元朝大臣与地方官员勾结、以及压迫底层人民的大环境下创作的。窦娥冤讲述弱小寡妇窦娥蒙冤受害的一生。窦娥在丈夫早亡后成为了寡妇,张驴儿父子见色起意,想要强娶蔡婆窦娥婆媳二人,窦娥坚决不从,后被张驴儿诬陷毒害自己的父亲,窦娥含冤承担了罪名,临刑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一一应验。后来,京城做官的窦天章返乡才为女儿洗清了冤屈。窦娥冤塑造的维护家庭伦理、侍养婆婆、尽守孝道、坚守一女不侍二夫的贞节观,是中原地区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这部折子戏反映了元代社会权力治理下的社会现状与底层人民群众的疾苦,揭示了我国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人民思想观念的影响。《窦娥冤》是一部经典的社会悲剧, 具有极其深刻的思想价值和内涵, 是一幅具有时代精神的历史画卷, 也是认识元代吏治社会的镜子。后续窦娥冤的衍生作品在戏剧、电影、书籍等均有涉及。

创作背景

关汉卿在《窦娥冤》中的思想进步性的形成与他生活在的元代这样的大环境有关。元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元朝时为满足蒙古贵族奢靡的生活以及军事需求,大臣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无所不为。当时元朝统治者未来巩固权力,压迫汉族人民。造成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以及造成许多冤案。这时出现富有正义感的读书人,他们不满官府的黑暗,使用折子戏来揭露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不公平,其中包括关汉卿,他把看到以及听到的内容写进了后来为人熟知的《窦娥冤》。

除了时代背景外,他个人思想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关汉卿出生与“医户”家庭,使他与普通人接触机会更多,也增加了创作机会。但是关汉卿的仕途并不顺利,在出任太医院尹后不久因不得志而辞官,变得穷困潦倒。因为他开朗的性情使关汉卿很快与百姓生活相融合,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包括许多风尘女。这一段经历使关汉卿了解到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和心声,见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人民生命的脆弱、无助,这为关汉卿思想迈出重要的一步。

目前一般认为《窦娥冤》的故事框架渊源于西汉刘向辑《说苑》卷五所载的“ 东海孝妇” 。关汉卿在剧中也多次提及,如在《窦娥冤》第四折中他借剧中人窦娥之父窦天章之口说:“ 昔日汉朝有一孝妇守寡其姑自缢身死其姑女告孝妇杀姑。东海知府将孝妇斩了只为一妇含冤致令三年不雨。后于公治狱仿佛见孝妇抱卷哭于厅前。于公将文卷改正亲祭孝妇之墓天乃大雨。”他们也有几个基本点两者是一致的一、孝妇;二、受冤;三、屈死;四、天昭灾异。

内容简介

窦天章是长安的一名穷学生,饱读诗书但家境贫寒,有一女窦娥。窦娥从小丧失了母亲,父亲带着窦娥每天过着吃不饱的生活,后窦天章带着窦娥流落至楚州山阳县境内。此城有一位家里富裕的蔡婆,与八岁的儿子一起生活。窦天章多次向蔡婆借钱,但逾期未还,因此窦天章把女儿卖给蔡婆做童养媳。结婚两年后,窦娥丈夫因病去世,只剩下蔡婆与窦娥相依为命。

蔡婆在向赛卢医索债途中遭人暗算,被张老头、张驴儿父子救下。蔡婆为感谢恩人,将父子俩请到家里。张驴儿见窦娥很漂亮便见色起意,试图娶窦娥为妻子,然后让父亲把蔡婆也娶为妻。窦娥愤怒的将张驴儿骂了一顿,赶出家门。随后蔡婆因疾病卧床不起,张驴儿心中有一计,在蔡婆的羊肚汤中下毒。先将蔡婆毒死在强娶窦娥。但误被张驴儿父亲食用,张驴儿再恼羞成怒把窦娥告到衙门。

楚州知府桃是一个贪财的官员,在审理过程中敷衍了事,只听从张驴儿的片面之词便对窦娥施加醢刑。最初窦娥即使遭受了酷刑仍然不招认,后来太守想要毒打蔡婆,窦娥为了保护婆婆含冤承认了罪行。随即,太守判窦娥死刑。临刑前窦娥感慨,天地鬼神给她主持不了主义,这样的冤屈本应该被分辨清楚,却为什么善良的人不长命而坏人却长命呢。窦娥许下了三桩誓言“血飞白练”“六月飘雪”“大旱三年”。一是若窦娥是冤枉的,被砍头后,血会洒在白练。二是在窦娥死后,会在六月份飘雪。三是楚州会大旱三年。

三年已过,窦娥当初许下的誓言皆一一应验。淮南地区大旱三年,民不聊生。这时所有人都相信窦娥的冤屈,相信窦娥是无辜的。这时朝廷派窦天章体察民情,在得知女儿冤屈后,为女儿平反,张驴儿被判死刑,贪官太守也不任用。

以上内容来自。

人物介绍

窦娥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贤淑善良,安分守己,与古代其他女性形象不同的是,她独立的人格魅力,目光长远的睿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不可征服的不屈精神,赋予作品更宏伟和迷人的因素。窦娥年轻守寡,在剧中与婆婆相依为命,被张驴儿步步紧逼,从善良软弱到初露锋芒再到坚强反抗,到最后许下三桩誓言,他至死不屈的精神得到了顶峰。在关汉卿的笔下,窦娥被塑造为一位孝顺婆婆、讲究贞洁、恪守妇道、维护封建秩序的封建妇女形象,本质上说窦娥是在当时是受到封建社会禁的弱者。她被父亲卖给蔡婆作为童养媳,最后又沦为阴谋的牺牲品是当时社会的弱者形象。在张驴儿强迫窦娥嫁给他无果,于是妄想毒死蔡婆,却不小心毒死父亲,嫁祸给窦娥时。蔡婆劝窦娥从了张驴儿,但窦娥誓死不从,并不惜与张驴儿到公堂相见。不留情地讽刺婆婆,痛骂张驴儿父子。这正是维护了她一直坚持的贞洁观。在窦娥的冤屈被窦天章伸张后,她的娥这一“孝妇”“节妇”的形象得到了颂扬。

蔡婆

蔡婆被刻画为两种性格,一是作为商人的她,具备贪婪、狡诈以及自私;蔡婆的丈夫给她留下了很大财富,但她执着于放高利贷追求更多的财富,这完全是商人本性的表现。蔡婆数次向窦天章频繁逼债,致使窦天章放不下读书人的傲气,卖女还债,而另一人赛卢医没有可以抵债的东西,只好想出下三滥的杀人把戏。这种频繁逼债造成的后果以及13年中放贷从未失手正是说明商人的狡诈本性。二是蔡婆是后来与儿媳相依为命的寡妇,描述出她的慈爱和善良。在窦天章窦娥卖给她时,窦天章再三嘱咐善待窦娥,蔡婆说道会把窦娥当女儿看待。逼债都是蔡婆去的以及后来改名为窦娥,保留了窦性,显示了尊重。另外,当她把张驴儿父子引进门后,窦娥多次出言讥讽她,在当时封建社会这种儿媳对婆婆不合理的举止蔡婆并没有责备。

蔡婆的形象反映了当时基本的经济及社会规律,她的形象与窦娥的形象相互对比产生反差。蔡婆为人处世极为精明,懦弱又贪生怕死,因此蔡婆总能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向;窦娥为了保护蔡婆而承认罪行,蔡婆却不以为然,在利益面前选择保全自己,蔡婆的世故苟且间接造成了窦娥后来一系列的悲剧。

窦天章

窦天章身上展现出了人性、亲情的泯灭和封建伦理纲常对人束缚。如窦天章曾对窦娥说:“窦家三辈没有犯错的男人,五世没有再嫁女,我被你连累了清明以及违背了祖宗世德。你快把实话给我说,如果你说的有假话,罚你去城隍庙永世不得分身,成为饿鬼。”

窦天章为了官位不顾及父女之情,将女儿卖给蔡婆,在他身上反映出封建礼教的无情和残酷,他和窦娥一样将封建社会的礼法视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窦天章虽然出场并不多,却推动剧情的发展,从窦端云成为窦娥,以及后面的洗刷冤屈皆是因为此人物,窦天章是这场悲剧的造成者,但却不同与桃杌这类官员,他是廉洁的形象,是封建社会中民众的希望。

张驴儿

张驴儿被认为是地痞流氓的形象出现在剧中,他出于偶然救下蔡婆,想要逼婚窦娥,逼婚不成设计谋娶却误杀了父亲,但他却没有一丝愧疚心,张驴儿在剧中的形象是恃强凌弱、丧心病狂、无情无义、恬不知耻的流氓嘴脸。元人习惯以动物命名,“驴”是市井无赖的意思,张驴儿在当时的社会阶层中处于下层社会的地痞。在窦天章为窦娥支持公道时,张驴儿不承认自己的罪行,他说如果你把这卖药的人寻过来,对我对证,那么我死也无词了。如若不是把赛卢医押解过来,指证了张驴儿,否则仍然使他逍遥法外,他已知赛卢医已逃走三年, 遂公然抵赖, 要窦天章寻来售药之人,可见他的流氓嘴脸。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窦娥冤 》是一部主要反映元代的社会以及官吏黑暗、昏庸腐败的历史悲剧,被誉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窦娥之口鞭挞了元朝“官吏每无心正法, 教百姓有口难言”的黑暗现实, 同时又大力歌颂了窦娥勇于反抗、敢于质疑天地的光辉形象。通过揭露元代吏治的腐败与当时社会的黑暗, 并肯定窦娥的善良心地, 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来阐述主题思想。在《窦娥冤》中涉及草菅人命、恶霸盛行、贪赃枉法的真实社会现象,批判了丑陋的社会现实, 这是关汉卿对封建社会的大胆谴责和强烈否定。

戏剧特征

元杂剧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构成,功能不同,白以叙事,曲以抒情,但都是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的表现。关汉卿人称“曲圣”,曲中至圣,他的曲不仅仅是“曲以抒情”,而是“曲尽人情”。“楔子”表现穷秀才窦天章,因为欠下蔡家高利债无力偿还,加上欲进京赴试缺乏路费,遂将女儿端云卖与蔡家为童养媳,一来抵债,二来借此筹措赴京盘费。剧本第一折时间已是十三年后,除了窦娥和张驴儿之间善与恶的冲突以外,还存在着窦娥和蔡婆之间性格上的刚烈抗争和软弱妥协的矛盾冲突,窦娥对蔡婆的劝阻甚至嘲弄即体现了这方面冲突的激烈程度。第二折紧随在第一折之后,对窦娥来说,和蔡婆性格冲突的失败使她和婆婆一道落入了危险的境地,作为两个孀妇容留一对素不相识的男子在家里居住,后来张驴儿想强娶窦娥不成,下药反而毒杀父亲,诬赖窦娥,窦娥为了保护婆婆最后屈招。第三折则是临行前三誓言。第四折是窦天章的上场,为窦娥平反。

人物塑造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是一个被压迫、被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是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受奴役、受压迫、受统治,命运悲惨的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善良,她孝顺。3岁丧母,7岁被卖,17岁成婚,20岁亡夫的良家妇女,是一个孝敬婆婆的好媳妇。当张驴儿闯入家门,欲要占她为妻时,受到欺辱的窦娥立即表现出倔强和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为了救婆婆免受酷刑而屈打成招,但窦娥并没有向恶势力屈服,在最后窦娥在生命的尽头表现出对正义的强烈追求。她的三桩誓愿进一步表现出她对悲惨命运的强烈抗争。

悲剧艺术

窦娥十七岁时完婚, 当年就死了丈夫。她出现在舞台上, 业已守寡三年。她自叹命苦, 认为是前生注定, 执着于修行来世, 侍候婆婆, 尽守孝节, 了此一生,由此可看出她的典型性格:委屈求全, 默默地活着, 默默地死去。如果不是意外变故, 窦娥的命运亦复如此。先是流氓地痞张驴儿趁火打劫, 强使窦娥婆母蔡婆婆接张驴儿做了接脚女婿。随后张驴儿又希图霸占窦娥, 把毒死公公的罪名强加于窦娥, 以逼其就范。窦娥信守三从四德, 为夫守节, 不听摆布, 只有期待官府主持正义, 还自已以清白。然而窦娥所希冀的“正义”只不过是幻想。然而这只是幻想,太守, 不但不为窦娥辨白冤枉, 反而对她严刑拷打。不仅打伤了她的肉体, 也打破了她的幻想,让她认识到这封建社会的黑暗。但是死亡并没有让窦娥屈服,她立下三桩誓言,最突出地展示了窦娥刚强的性格特征。

戏剧结构

《窦娥冤》中运用了想象夸张和浪漫主义手法, 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 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反映出人们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 使得悲剧气息更浓厚, 情节更生动、思想更深刻, 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血溅白练不沾地, 色彩强烈, 具有直观感受, 表现了窦娥的冲天怨气;六月飞雪三尺掩其尸, 使得悲伤的氛围、冤的气息弥漫, 充满悲凉之感;楚州大旱三年, 更说明作者寄希望于上天, 借助上天之手惩恶扬善。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体现了中国人敬畏鬼神的传统思想, 符合人们心愿, 使愤怒力量得到释放, 从而表现出作者的审美思想。《窦娥冤》是一部经典的社会悲剧, 具有极其深刻的思想价值和内涵, 是一幅具有时代精神的历史画卷, 也是认识元代吏治社会的镜子。

衍生作品

仅就改编之作来说,明代的叶宪祖改编成三十二出的传奇《金锁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出现更多的改编本, 特别是1958年关汉卿被评选为 “ 世界文化名人 ” , 全国举行了 “ 关汉卿戏剧活动七百年纪念大会 ”,各地剧团纷纷改编《 窦娥冤 》并积极上演 。1958年前后,是《窦娥冤》改编作品集中的年代。

1957 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六月雪评剧》 ,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梅改编的《窦娥冤评剧》, 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邵慕水改编的《 窦娥冤越剧》;次年,程砚秋演出的京剧《窦娥冤》剧本被收录 在《 关汉卿名著京剧改编本窦娥冤 》《 窦娥冤京剧曲谱》以及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程砚秋演出本选集 》; 同时 ,也改编为秦腔川剧和豫剧剧本: 分别是马健翎改编的 《窦娥冤秦腔剧本》 、 徐文耀改编的 《窦娥冤川剧》 以及周奇之改编的《窦娥冤古装豫剧 》 。

在随后几年 ,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晋西南戏剧协会和临汾蒲剧院改编的《窦娥冤蒲州梆子》 。歌剧 《窦娥冤》 的剧本收录在 1981 年 出 版 的 《〈 窦 娥 冤 〉歌剧 选 曲 》 中, 另外《郭兰英演唱歌曲选》《中国歌剧选曲》 等音乐集中也多有收 录 。 此外 ,湖南花鼓戏、湘 剧、湘潭影戏均有这样的改编本。

《窦娥冤》除了在国内有多种版本的改编为,在海外也有一定的传播。在清代,英、法、德、日等外文译本相继出现,19世纪在法国,出现由法国巴黎皇家印刷所出版,APL巴赞翻译的全本《窦娥冤》。上个世纪,由东京近代社编辑出版,日本宫原民平翻译的《窦娥冤》在《古典剧大系》中收录。随后,日本青木正儿的《元人杂剧概说》评《窦娥冤》为“元曲悲剧的第一杰作”。

在影视剧方面,由王秀兰阎逢春杨虎山、筱月来、张庆奎等主演第一部山西蒲剧电影《窦娥冤》在1959年上映。同年,粤剧电影《六月雪》在三月上映。

另外,导演苏舟,鲍国安韩影苏瑾主演的电视剧《窦娥冤》在2003年出品。随后,由导演孟云指导的戏曲电影《窦娥冤》在2019年上映。次年,由王永宏执导,景雪变主演的同名戏曲电影修复版在第四季平遥国际电影展展出。

张爱玲的《金锁记》,来源于明代袁于令的传奇戏剧《金锁记》,它是对《窦娥冤》的改编。以戏为名和借题发挥透露出其小说与《窦娥冤》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怨女》是根据《金锁记》改写的长篇小说,《金锁记》和《怨女》重新彰显和拓展了《窦娥冤》的隐形悲剧。

作品评价

近代文学家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自序》:“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李健吾《李健吾文集·文论卷2》:窦娥是一个善良女子——具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人物所要求的那种善良性格。《窦娥冤》的悲剧性,单纯有力,像钉子一样,越敲越深,又像阶梯一样,越升越高。

有学者认为关汉卿通过《窦娥冤》只是表明了对官吏枉法的指责以及对窦娥微弱反抗的歌颂,而不是对封建社会的揭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