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 :起源于中国的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

更新时间:2023-08-15 17:35

笙,又称芦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吹奏乐器,由簧片与竹管耦合共振而发声,属于“八音”中的“”类,也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由于笙的发音遵循和声学原则,声音饱满而悦耳动听。

笙的历史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早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和”(即小笙)的名称的记载。其最早的实物见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有2400多年历史。笙的繁盛期为周至春秋时期,是宫廷乐奏中常见的乐器之一。然而自隋唐开始,由于西域音乐的传入,笙的地位每况愈下,至宋元明清时代,笙逐渐衰落。1949年后,中国开始重视与发扬传统文化,笙借此机会重获新生。

笙主要由笙簧、笙苗和笙斗三部分构成。早期的笙为竹制,后来改为铜制。在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唐朝又有了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的笙有方、圆、大、小各种不同的笙的形制。进入20世纪后,笙也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制造出“现代笙”。

笙在中国古代多用于庆典、筵席的伴奏,或于民间合奏中使用。中国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也让日本朝鲜分别发展出了雅乐笙和笙簧。在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中,笙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学的乐器。在合奏的时候,笙的音色易与其他乐器混和,在乐团中常负责和声伴奏,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

历史沿革

起源

在公元前1401年到1122年的殷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现代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中记载:“⼤笙谓之巢,⼩者谓之和。”

笙的系统辑最早可上溯到《汉书》以及《新校本旧唐书》。后来又有《宋史》《乐书》《诗经》《通典》《诗经新译注》《韩非子选译》《仪礼著述考》等等。历史上关于笙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记载,传说笙是女娲依照不死鸟的形象所发明的,所以笙的外观很像凤的翅膀,也因此被称为凤笙。也因为笙的音色像凤鸣一般,因此笙的声音常被比喻成凤鸣。在《世本·作篇》中有“⼥娲作笙簧”的纪录。而《礼记·明堂位》中有“垂之和钟,叔之离,⼥娲之笙簧”的记载。从《尚书‧益稷》《周官》《诗经》三种文献资料中,可以见到大约在虞舜时期,笙就已经存在,可见笙的历史是相当的久远。而随着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的出土,也确定了笙的起源时间。

笙最早是皇家宫廷使用的专门乐器。在历朝历代中,笙都是官方的礼乐器具,具有皇家宫廷的庄重典雅气派。据《周礼·春官》记载:“笙师,掌教(歙)竽、笙、埙、箐、萧、、篷、管。”“笙师”为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命乐师调竽笙也簧。”《韩非子·内除说》:“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竿,宣王乐之。食以数百人。”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笙就是重要的吹奏乐器,在宫廷、贵族间广泛流行。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士了6支战国初期的古匏笙,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笙,笙斗用葫芦制作,笙嘴为木制、圆箭形,有黑漆朱描图案,簧片为竹制,其形状、制作和调音方法,与今日的铜簧片完全一样。

演变

根据《周礼·笙师》郑玄注:“竽三⼗六簧,笙⼗三簧。”《吕氏春秋·仲夏》:“竽,笙之⼤者。”《宋史·乐志》:“前古以三⼗六簧为竽,⼗九簧为巢,⼗三簧为和。其他皆相似也。”宋代陈暘《乐书·俗部》:“圣朝太乐诸⼯,以竽、巢、和并为⼀器,或⼆⼗三簧或⼗九簧。”从以上的历史资料来看,竽、笙的区别很清楚,竽大簧多,笙小簧少。

在历史资料中还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竽是36簧,此时期笙、竽皆是最受重视的吹管乐器,也是最辉煌鼎盛的时期,滥竽充数的故事典故亦是从此时期流传下来。

到两汉时期是22簧和23簧,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2管,用于产生低音,簧是用铜片制成的。到隋唐时代19簧已经是主流乐器了。隋朝的19簧,还有专用谱曾传入日本。到了唐朝簧数仍然多样化,至今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还保存着唐代的17簧笙三把(吴竹笙二把、假斑竹笙一把)。隋唐时期竽还存在,但在九、十部乐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凉州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

到了宋代19簧笙似乎失传,当时所使用的19管笙,只装入17个簧片其中有二个“哑管”或“义管”,因此19管17簧的宋代笙又称“义管笙”,而17簧笙的使用一直延用到近代,像西安鼓乐智化寺等鼓吹音乐之中,甚至在中国北方和南方民间的圆笙及方笙都只有13簧或14簧而已。

竽的沿革从簧多到簧少,笙是从13簧到17簧、19、23簧,由簧少到簧多而发展。笙、竽顺著趋势各自向相反的方向不断的发展,从而使得它们的簧数愈来愈接近,因此到后来就“为一器”,只有留下“笙”这一个乐器名称。笙的发展到元明清时期逐渐走向衰败,渐沦为戏曲音乐的伴奏乐器。但是喜爱笙的族群还是存在的,笙在他们眼中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乐器,已经趋向于艺术品,笙的形态在他们手中逐渐起了变化,唐朝时期的笙有著雍容华贵的形态,而到了清代笙逐渐变瘦,呈现出仓劲有力的姿态,笙的身体上开始有各种雕刻精美的绘画艺术。笙在18世纪末,俄国科学院院士雅•什太林,曾撰文称赞笙是“最受欢迎的中国管风琴”。德国人也根据笙的发音原理,发明了管风琴。

由于笙音域的局限性,很多乐曲,笙都难以完成,民国后期曾掀起一阵国乐交响化潮流,让中国音乐的表演形式,从人数较少的丝竹乐,渐渐的发展成中型的国乐队。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重视与发扬传统文化,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指导方针,笙这一件古老的乐器重新复活起来了,除了传统的17簧、21簧独奏乐器形制外,也发展出34簧笙、36簧笙、38簧笙、42簧笙的合奏乐器,以及国乐交响化过程中逐渐建构出中音笙、低音笙等完整的笙家族。

笙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种类“键笙”(又称“改革笙”)是20世纪初以来经改革的新乐器,改善了音色和音量,并扩充了音域范围。郑觐文(1872年到1935年)为了增加笙的音域,将簧管增加到32个,使其和声更为和谐。接着增大笙斗、笙苗尺寸,改变了笙的音色。后来,如翁镇发、胡天泉等演奏者也进行了不同的改革。当前主流现代笙“三十六簧笙”是由孙汝桂、杨大明、王慧中等人改制的。

构造与原理

构造

笙主要由笙簧、笙苗(即笙体上的许多长短不一的竹管)和笙斗(即连线吹口的笙底座)三部分构成,。将铜制的簧片装在若干竹管下端,这些竹管插在一个木制或铜制的带有吹孔的笙斗上。吹时用指按着竹管下端所开的孔,使簧片与管中气柱发生共鸣而发出乐音。笙斗用葫芦制作,吹嘴由木头制成。唐朝以后,演奏家们把笙斗改为木制,后来经过流传,又用铜斗取代了木斗,同时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竹管长短不等,排列呈马蹄形状。

原理

笙的发音方法独具特色。当吹或吸气时,气流进入笙斗内,激发笙苗中的簧片振动。这些振动的簧片与苗管内的气柱发生耦合作用,与笙管产生共鸣。通过金属制作的扩音管扩音,使得笙发出的声音具有明显的震颤特征。笙的音色是金属特点和竹管制作的笙苗的音色共鸣叠加的结果,因此,笙发出的音色既柔和且明亮。古时人们常用凤鸣比喻笙的声音,以此来形容笙的音色动听美妙。

在构造上,笙使用的簧片是一块被削成长方形的小薄片上剔出一个可以上下活动的簧舌,再将这样的簧片通过蜂蜡粘在笙苗的根部。笙苗上靠近簧片顶端的位置打开一个孔,用来开合笙苗中的气柱。在笙苗上端位置打开一个孔,作为音窗来调节形成气柱的尺寸大小。最后,将长短不一的笙苗插入带有吹口的笙斗上并密封完成。在国内外,类似笙这样利用耦合式声学原理发声的乐器非常罕见。这种独特的发声原理和构造特征使得笙具有独特的音色,既有金石之音的震颤,又有丝竹之声的柔美,其音色独一无二。

演奏特色

音色

笙的音色清晰透亮,恬静优美,和音丰满,音域宽广。演奏者在吹奏笙乐器时,固定大小和厚度的簧片会形成振动,进而完成发声,从而完成音乐演奏。立足于物理学的角度,此种方式可以使每一个簧片都得到充分振动,并以此获得更饱满、丰富的音响效果。

传统和声

笙在传统乐曲的演奏常会叠加上五度、上八度或下四度和声,称之为传统和声。

演奏技巧

有别于一般吹管乐器,笙吹、吸皆可发音,故有不少特殊的演奏技巧。笙的演奏技巧约可分为气息类颤音技术、口内技术和手指相关技术,并衍伸出综合性技术。气息类气颤音包括了舌颤音、腹颤音、喉颤音和胸腹式气颤音,并以末者最为广泛使用;口内技术包含吐音、花舌、呼舌、舌阻音、钜气、顿气和剁气,其中呼舌为笙独有技巧,舌阻音则是“文曲笙”或“现代笙”才能使用的技巧;手指相关技术有指颤音、点顿音奏法、刮奏、捂音等。综合者则以呼打为代表。

笙的种类

概述

笙大致可以分为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传统笙”和1950年代后陆续被研发出来的“现代加键笙”两大类。此外,从地理位置上还可以分为“南方笙”和“北方笙”,而北笙较为常见,技巧及表现力等也略胜南笙。

传统笙和键笙代表型(现代笙)之间的区别在于其演奏方式。传统笙多使用按孔笙苗,演奏时需要捧著笙斗,直接按住在笙苗管上的按孔;而键笙则以按键笙苗为主,演奏时通常手要掐在笙下方,利用按键控制孔的开闭,惟有少数使用按孔笙苗的特例。

南方笙

南方笙的笙斗一般是方斗,又叫苏笙、丝竹笙,为十七簧笙。有方笙、苗族地区的排笙瑶族地区的葫芦笙等。

北方笙

北方笙的笙斗一般是圆斗,分为十七簧、二十一簧和二十三簧等不同类型。

传统笙

传统笙通常指音位序列和持笙手势沿袭古代者。清末民初时的传统笙通常为17管笙,笙斗为木制,仅有13到14个笙苗装有簧片可以发声(有管无簧称“哑管”),不过仍可吹奏全音阶,如用于江南丝竹中的丝竹笙(17管、13簧)。随着20世纪中叶中乐的发展,传统笙被改革以增加音域和音量,如将所有笙苗装上簧片、增加笙苗数,或将扩音管连接在竹制的笙管上以放大声音。传统笙为移调乐器,吹嘴另一边最长的笙苗“宫苗”为宫音(C),这一根“宫苗”做成什么音,该把笙就是什么调的笙。目前传统笙主流是D调笙。

现代笙

现代笙特色为音域较宽、半音齐全,适合合奏。键笙、排笙形状貌似“小型便携式管风琴”,抱笙则似放大版的传统笙。键笙可以再分出排笙、抱笙。高音笙通常以键笙的型制为主,而中音笙通常使用排笙、低音笙使用抱笙。

键笙

键笙指整把笙都是装设加键笙苗的笙,由笙斗、笙苗、笙箍、笙架、音键、扩音管、吹嘴等部件所构成。笙苗的末端——笙脚插进笙斗中,并利用黏于笙脚上的簧片与扩音管共鸣发声。键笙采按键闭气设计,即须按下按键方可发声。

排笙

排笙也叫做“台笙”,鉴于抱笙机构复杂、难以学习及维护而改良,保留风箱、音位等设计,但将其展开面成平面,使其易于操作及维护。进入21世纪后,由于笙苗数量不断增加,传统排笙的按键排列已不敷使用,于是研发了“键盘排笙”,风箱机构与排笙无异,差别在于按键使用了钢琴键的规则。

抱笙

抱笙使用连杆机构及活门,控制风箱中空气流入笙苗,音色甜美、饱满。其外型类似一个大型的传统笙,并在前方或两侧有按钮型的按键,吹奏时演奏者坐于椅上,手伸于抱笙前方或两侧控制位在笙斗上的按键。

著名乐曲

独奏曲

协奏曲

笙演奏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