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 :捷克裔法国作家

更新时间:2023-02-25 15:32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年4月1日出生于捷克布尔诺,捷克裔法国作家、小说家。1948年,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后来就读于布拉格电影学院电影专业并毕业。1975年,前往法国后定居,1981年获得法国国籍,2019年重获捷克公民身份。

米兰·昆德拉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在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为了告别的聚会》《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其母语捷克语写成,而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相遇》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是其戏剧代表作。2020年,米兰·昆德拉获得该年度卡夫卡文学奖

2023年7月11日,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9年4月1日,米兰·昆德拉出生于捷克布尔诺。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当过音乐学院院长。昆德拉十三四岁时,正值二战时期,他师从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学习作曲。后来,哈斯被关进集中营,再也没有出来。昆德拉始终把哈斯当做“我个人神殿中的一位”。他写下的第一首诗,就是《纪念保尔·哈斯》。1947年,昆德拉成了捷克共产党的一员。1948年,米兰·昆德拉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后来就读于布拉格电影学院电影专业并毕业。

初登文坛

1956年,昆德拉从布拉格电影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世界文学。之后开始大量阅读理论书籍,并继续大学期间就已开始写作的《小说的艺术》一书。《小说的艺术》1960年出版,1964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奖。《小说的艺术》出版之后,昆德拉集中开始撰写剧本。

1958年,昆德拉在写剧本的间隙,写出了《我,悲哀的上帝》,这是他的第一篇小说。真正给他带来世界声誉的作品,是小说《玩笑》,《玩笑》连出3版,印数达到几十万册,还被拍成了电影。

1968年8月,苏联军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玩笑》被列为禁书,除了波兰与南斯拉夫,东欧各国的书店和图书馆纷纷将该书除名。昆德拉被开除党籍,在电影学院的教职也被解除,同时还被禁止发表任何作品。

逃亡法国

1975年,在法国议会主席埃德加•伏奥雷的亲自请求下,捷克政府特准米兰•昆德拉和他的妻子前往法国。昆德拉到法国后,经由法国作家费尔南德斯的举荐,先在雷恩大学担任助教。1978年,他们定居巴黎,并于1981年加入法国国籍。

1984年,昆德拉发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是他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小说以编年史的风格描述捷克人在“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期间及被苏联红军占领时期适应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种种困境。1988年,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其改编成电影。

结缘中国

1985年,文学评论家李欧梵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了《世界文学的两个见证:南美和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发》,介绍了米兰·昆德拉及其代表作,昆德拉被正式介绍进入中国。

1987年,韩少功译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景凯旋译出《为了告别的聚会》,昆德拉的作品在中国正式亮相。

2002年5月,上海译文出版社购得昆德拉13部作品在中国大陆的中文版权,译者均为中国具声望的法国文学专家、教授和翻译家。同时聘请香港特别行政区资深设计师陆智昌为该书设计封面。定稿过程中,所有译本的封面和字体需昆德拉首肯。2004年夏天《身份》与《无知》出版,13部作品同时列于畅销书架

重获身份

1989年,捷克布尔诺的阿特兰蒂斯出版社主动联系昆德拉,表示愿意出版他在捷克一直被禁的作品。昆德拉表示同意,但明确规定只能出版他本人选定并审阅过的“成熟之作”。

1995年秋天,捷克政府决定将国家最高奖项之一——功勋奖授予米兰•昆德拉。2008年,昆德拉获得了捷克国家文学奖,2009年,昆德拉被授予布尔诺市荣誉市民称号。

2019年11月28日,捷克共和国驻法国大使彼得·德鲁拉克在巴黎昆德拉的公寓里拜访米兰·昆德拉,以递交他的公民证。米兰·昆德拉重新获得来自祖国捷克政府的公民身份。2020年9月20日,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获得当年的弗兰茨·卡夫卡国际文学奖。

人物去世

2023年7月11日,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

个人作品

诗集

戏剧

文学评论

小说

其他作品

经典语录

1、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迷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深厚砰然关上时,他们都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这样的时刻使我感到,历史总是喜欢开怀大笑的。——《玩笑》

2、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老茧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慢》

3、不朽,是死亡的影子或兄妹,看到他也就看到她。——《不朽》

4、在这个世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被被控制和记录。——《认》

5、人从来就想重写自己的会传记,改变过去,抹去痕迹,抹去自己的,也抹去别人的,想遗忘的远不是那么简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6、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7、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力量在远处进行暗杀,人类在几分钟风就会灭绝。——《为了告别的聚会

8、我们唯一的自由,就是在痛苦悲伤和欢喜愉快之间做选择。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意义,是我们注定的命运,千万不要把它当做是重担来背负,而应该知道如何从中得到乐趣。——《身份》

9、不,没有一丁点火焰。他没在了水中。

他望着水面上自己的脸。接着,在这张脸上,他突然看见了极大地恐惧。这就是他看到的最后的东西。——《生活在别处

获得荣誉

创作特点

主要思想

爱、死、喜、悲,这些常见的主题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况下和各类媒体中都能找到。米兰·昆德拉通过在他笔下人物和读者之间架构起一种深层的精神联系,对上述每一种主题都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探索。昆德拉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自己的创作进行互动;同样地,他也邀请我们这些读者参与其中,请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建立起联系。贯穿昆德拉小说始终的是他大声疾呼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生不过是去往何方与来自何处的事情。在他的几部小说中,昆德拉从几个不同方向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展开阐释;通过昆德拉以哲学为导向的方法,这些阐释过程触及到了人类生活的观念问题。

他之所以能在每部小说中对主题和人物进行如此深刻的描写,之所以能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如此渊博的知识,原因就在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最能体现出他对笔下人物有着亲身体验的例子就在他的小说《无知》中。昆德拉跟小说中的两位流亡者伊雷娜和约瑟夫·艾兴多尔夫一样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捷克,而且和伊雷娜一样,他也移居到了法国并居住了30年左右。他的个人经历融入到了他的小说以及他与书中人物的深层联系之中,这有助于让他小说中的情境在读者眼中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作为一名深受他人影响的作家,昆德拉还从他个人生活之外的地方汲取灵感;他围绕着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和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等人的思想创作了一些作品。穆齐尔最著名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与昆德拉的一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没有个性的人》审视了社会道德和智力的下降,并观察了众多人物的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尼采着重讨论了永恒轮回和“最沉重负担”的理论,这也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重要主旨。这种来源于外部的影响与自己生活的影响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大了昆德拉作品主题的深度。

叙述手法

米兰·昆德拉小说非常注重故事视角和时间视角的选择。传统叙事一般不外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即使偶有第二人称语式的叙述,也只不过是前两种人称叙述的变异而已。米兰·昆德拉在叙述人称选择上与人别无二致。但是,米兰·昆德拉在用第一或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时,却能营造一种非常特殊的效果。故事的发生与作者的写作、读者的阅读同步进行,二者之间构成一种共时状态,从而使作品获得一种前所末有的真实感,有种切肤的“现场直播”式的“在场”感。

米兰·昆德拉是陀氏“复调小说”的忠实信徒,也是“复调”理论的坚定实践者”。“复调”式叙事或者“多声部”叙事是米兰·昆德拉十分迷恋,应用得十分得心应手的叙事技巧。

米兰·昆德拉常常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顺手拈来,揉进自己的小说中,同时讲述两种甚至几种故事。在其作品中,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杂揉在一起,既可随意拆开,也可随意拼装。拆开来是各自独立的故事,组装起来就是一部诗意的“复调式”小说。

对于米兰·昆德拉而言,小说叙述形式的选择是他痛苦的追求,也带给他创造的欢欣。应该说,他的这种追求是卓有成效的。他为小说叙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验。他的共时性叙述方式和复调叙述方式,分别从叙述者感知角度和故事主人公的话语角度,为文本故事建立了一个时序和逻辑框架。叙述语态和语式的各不相同,使得作品获得了一种形式和内容上的真实感。米兰·昆德拉梦幻叙述的灵感源于弗兰兹·卡夫卡詹姆斯·乔伊斯马塞尔·普鲁斯特等小说大师。但米兰·昆德拉对它的迷恋和熟悉丝毫不比他的老师们逊色。对它的机巧运用,使得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获得了一种朦胧的美学意境,也使他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小说找到了一条接近小说主题的捷径。因为似花非花既是一种含混的美学意境,又是一种存在主义者们眼中生存状态的模拟写真。

作品主题

媚俗(Kitsch):kitsch是对无价值存在的完全否定,它不是庸俗,也不是意图取悦大众。kitsch更准确的意义是“矫情”,随时要赋予自己的情绪以正当合法性。哭不是因为悲恸,是为了应当表达悲恸;笑不是因为快乐,是为了应该感到快乐,这是人类究极无聊的一种表现。

古典音乐:昆德拉喜欢用一种谱曲的方式写作小说,为了将哲学、叙事和理想谱进同一支曲,他的小说格外讲求内容和主题之间的旋律配合。用欣赏古典音乐的方式读他的小说,你会发现他达到了不同要素间的平等和整体的不可分割,就像一支完美的赋格曲。

心理现实主义:昆德拉运用心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使读者对人物的思维过程的关心程度超过了他们对人物外貌的关心,因为昆德拉不仅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创作进行互动,他也邀请读者参与其中,请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建立起联系,他坚信读者的想象力能够自动补完作者的想象力。

人物评价

李欧梵:“昆德拉写的是小人物,但运用的却是大手笔,不愧为世界文学的一位大家,足可与马尔克斯(1982年凭借《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媲美。”

韩少功:“不仅在于它表现的历史和思想对中国人有一定的启发性,而且作者那种轻巧的‘片断体’,夹叙夹议的手法,拓展了文学技巧的空间。”

莫言:“昆德拉的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小说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除了情节故事还穿插了大量议论,可以说没有议论就没有昆德拉。其中很多议论精辟、深刻,表现出昆德拉与众不同的思考。”

王安忆(作家):“在世界的男作家里面,只有昆德拉才具备了这样(女性才有的痛苦而温暖的情感)的柔情和矛盾。没有哪个作家像昆德拉那样做了对个体的感情的关怀,这些都会让人感到温暖,这也是昆德拉的文学价值之一。”

董强(法语翻译家,学者):作为现代小说,昆德拉的作品价值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他强调个体,强调人的感知,他作品中的人物不管是做什么的,都有自己的血和肉。昆德拉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最后一位大师,也为文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能的方向。文学创作者、批评家、爱好者将可以从他对小说和文学的真知灼见中,汲取无穷的能量。

阿拉贡:我要对米兰·昆德拉感激不尽,他的作品使我坚信人类一定会生存下去,世界一定会生存下去,我全心全意在这个世界上所信仰、寻求和热望的一切都将恢复其人性的面貌。感激他是因为在这个悲剧的今天,他使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体会到,面对不朽的东西,即使死神也无能为力。

纽约时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昆德拉借此坚定地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

人物影响

20世纪80年代,“生活在别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媚俗”一度成为流行语,在中国文学界、思想界言必称米兰·昆德拉。有评论家指出,昆德拉是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对中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他让中国作家们从关注群体到关注个人自身,少作空洞的宏大叙事。昆德拉作品饱含的哲理让他成为世界级文学家。在他的作品中充满很多极具讨论价值的问题,而且触及深刻。他启迪中国文学界:真正一流的作家应该首先是思想家。

人物纪念

2023年4月1日,收藏米兰·昆德拉个人作品的捷克摩拉维亚图书馆宣布,新馆米兰·昆德拉馆面向公众开放。公众可以在一个特别阅览室里阅读米兰·昆德拉的文本,并研究他的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