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木 :山榄科紫荆木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3-04-27 19:46

紫荆木(紫荆木属 pasquieri (Dubard) H. J. Lam)是山榄科 (Sapotaceae) 紫荆木属(Madhuca)植物,别名滇紫荆木、木花生、铁色。在世界上,越南北部有分布;中国广东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云南省东南部等地均有分布。常生于海拔1100米以下的混交林或山地林缘,喜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的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花期7月—9月,果期10月—翌年1月。

紫荆木属于高大乔木,高达30m,树皮呈灰黑色;嫩枝上密生皮孔,先被锈色的绒毛,后逐渐脱落变成无毛,托叶早落。叶互生,革质,有光泽,呈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边缘外卷;叶柄较细,被锈色或灰色的短柔毛,正面具深沟。花数朵簇生,花冠呈黄绿色,无毛。果呈椭圆形或小球形,基部具宿萼,果皮较肥厚;种子一般为椭圆形,油质

201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将紫荆木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易危(VU)。2021年,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农业农村部将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1998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将其列为易危(VU)。紫荆木是珍贵的用材和油料兼备的树种,也是庭园绿化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树种。

形态特征

紫荆木高可达30m,胸径达60cm;树皮一般呈灰黑色,具乳汁;嫩枝常密生皮孔,被锈色的绒毛,后逐渐脱落无毛。

叶互生,呈星散状或者密聚于分枝的顶端,革质,呈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6—16cm,宽2—6cm,先端宽阔渐尖,钝头或骤然收缩,基部较宽,渐尖或呈尖楔形,两面无毛,正面具光泽或无,边缘外卷,中脉在正面稍微凸起,在背面较浑圆且凸起十分明显,侧脉有13—22(26)对,正面不十分明显,背面较为明显,成80度角上升;叶柄细长,约1.5—3.5cm,被锈色或灰色的短柔毛,托叶披针状线形,长约3mm,宽约1mm,上面具深沟,早落。

花数朵簇生于叶腋,花梗较纤细,长1.5—3.5cm,常被锈色或灰色的短柔毛;花萼4裂,少有5裂,裂片一般呈卵形,钝,长3—6mm,宽3—5mm,外面和内面的上部被灰色或锈色的绒毛;花冠呈黄绿色,长5—7.5mm,无毛,裂片6—11,通常为长圆形,钝,长约4mm,宽约2mm,冠管长约1.5mm;能育雄蕊16—24,花丝呈钻形,长约1mm,无毛,花药为卵状披针形,长约2mm;子房呈卵形,长1—2mm,有6—8室,密被锈色的短柔毛,花柱呈钻形,长8—10mm,上半部无毛,下半部密被锈色的短柔毛。

紫荆木的果一般呈椭圆形或小球形,长2—3cm,宽1.5—2cm,基部具宿萼,先端具宿存、花后延长的花柱,果皮较肥厚,被锈色的绒毛,后渐脱落变成无毛。

种子

紫荆木的种子1—5枚,呈椭圆形,长约1.8—2.7cm,宽约1—1.2cm,瘢痕长圆形,无胚乳子叶扁平,油质

物种分布

在世界上,越南北部等地有分布。在中国,广东省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云南省东南部等地均有分布。

生长习性

紫荆木常生长在海拔1100米以下的混交林中或山地的林边,喜温暖潮湿的气候,在花岗石砂岩页岩发育而成的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pH 值4.5—6.2)中生长良好,能耐干旱瘠薄的环境,甚至在石灰岩山地和土山上也能生长。

紫荆木在密林中生长缓慢,寿命很长。在密林林冠下,紫荆木天然更新良好,林下幼苗生长良好,大部分由种子萌发,高度小于1m。格木林下的紫荆木生长受到限制,为获取林下有限的光资源,树冠偏离中心。紫荆木幼苗和种子呈集群分布。

在海拔1000m以下时,紫荆木分布在准热带沟谷雨林,而分布在海拔1000—1400m 的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紫荆木可在林中成为优势树种。当海拔升高在1400m以上时,紫荆木零星分布,逐渐过渡到栎类苔鲜林。

花期7月—9月,果期10月—翌年1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紫荆木的天然更新能力良好,更新速率较高,但苗木的成活率较低。野外环境下,一般在 7月—9 月开花,10月—翌年的1 月结果。林下幼苗生长良好,现存紫荆木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

人工繁殖

紫荆木的种子发芽较快,一般采用容器育苗的方法 。在每年4月以后,当紫荆木浆果颜色由绿转为红色或紫黑色、果肉变软变甜时便可采摘。因其种子极易失水,宜随采随播,不宜贮藏。

栽培技术

播种方法

将采集的紫荆木浆果放入容器中,加入清水搓洗,揉去果肉后即可得到纯净的种子。将种子和沙混合后进行催芽。当种子大量发芽后即可移入营养袋继续培育。也可采用条播法,种子平放,覆土。

田间管理

苗期加强苗床管理,定期进行松土、除草。待种子陆续发芽出土之后,及时遮阳,并加强管理。芽苗切根可以有效抑制根系的顶端优势,促进须根和侧根的生长。紫荆木的芽苗切根处理一般保留胚根,成活率最高,根系及植株的生长量也最大。一年生的幼苗可出圃造林。定植之后,仍要细心抚育5—7年,以促进幼林的生长。紫荆木造林地应选择地势开阔,阳光较足,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酸性砂质壤土或轻粘壤土的地方,最好“四旁”种植。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以预防为主,种子发芽出土后喷施多菌灵进行防治。如有病害发生,则要加大用药浓度和次数。

采收加工

紫荆木浆果的颜色由绿色转为红色或紫黑色、果肉变软变甜时便可采摘。因其种子极易失水,宜随采随播,不宜贮藏。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紫荆木野生种群自然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越南北部以及中原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广东省西南部和云南省东南部,在中国贵州偶有分布。在越南北部,其野生种群分布于富寿省、东京郎昂村细黄毛山、凉山温州、河静省,西北部的奠边、莱州市、山萝省,中部顺化西南部均有分布(2005,2008)。在中国广西,其野生种群分布区主要在梧州市防城区东兴市玉林市上思县、武鸣、宁明、龙州县靖西市钦县等地(1990,2011)。在中国广东,其野生种群主要分布于封开县、广宁、信宜市阳春市乐东黎族自治县等地(1997,2008)。在中国云南,其野生种群分布于绿春县黄连山、屏边苗族自治县玉屏乡新农、麻栗坡县八布乡等地(1979,2009)。

致危因素

致危因素包括直接采挖或砍伐以及种间的影响。紫荆木本身虽然更新速率高,但苗木的成活率低。紫荆木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低山或丘陵,再加上人们无限制采收,其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毁林开荒等一系列人类活动的破坏,造成种群面积缩小和生境破碎化

保护等级

198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将其列为:易危(VU)。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将紫荆木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易危(VU)。2021年,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农业农村部将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

保护措施

在中国,紫荆木目前零星分布于各自然保护区内,数量较少。就地保护是保护紫荆木的主要方式,中国在广西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罗浮山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在中国,紫荆木零星分布于各自然保护区内,数量较少。就地保护是保护紫荆木的主要方式,中国在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广东罗浮山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连州田心保护区等地开展了就地保护。同时,迁地保护在中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植物园、华南植物园、鼎湖山树木园也有一定进展,紫荆木在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生长良好。

功用价值

紫荆木是较为珍贵的用材和油料兼备的树种。其木材较坚重,且耐水湿,花纹较为美观,是建筑、家具的上等良材;种子可食用,其含油率约45%,可作为食用油。紫荆木饿枝叶浓绿,遮阳和涵养水源的效果较好,也是庭园绿化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树种。

种间比较

在紫荆木属植物中,海南紫荆木(Madhuca hainanensis Chun et How)与紫荆木的形态特征、保护等级高度相似,其主要异同点如下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