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 :陆地表面的基本地貌类型之一

更新时间:2023-05-28 22:19

丘陵(Hills)是陆地表面的基本地貌类型之一,是高低起伏、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其绝对高度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丘陵一般因山地或高原长期受各种外力的侵蚀而形成,大量降水、人为开采、植被破坏等因素都可能造成丘陵土体的变化。丘陵大多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在亚洲的沿海及西北内陆、欧洲东部和中部、北美洲东北部、南美洲东部、非洲的东北部沿海和大洋洲的大陆性岛屿区都分布有丘陵地带。哈萨克丘陵、瓦尔代丘陵等都是世界上的典型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以及东南丘陵是中国主要的三大丘陵。中国约有1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是丘陵,占全国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丘陵地区起伏较大,坡耕地比例高。不同形态的丘陵为土地开发利用提供了不同的条件,通过旱地改水田、装备引水设施等方式,农林牧副渔得以在这里综合利用和多样化发展。但是,丘陵土体易受流水侵蚀,部分丘陵地区更是因为人口密集、垦殖指数高而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定义

丘陵指高低起伏、坡度轻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其绝对高度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是陆地表面的基本地貌类型之一,是一种高度差在平原和高原之间的地形。相对高度300米以下孤立存在的叫丘,群丘相连的叫丘陵,它是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

各地对丘陵的定义有所不同。在比较平坦的地方,高度差50米就可能可以被称为丘陵;而在山地附近,可能高度差在100~200米以上才会被称为丘陵。美国英国曾将丘陵定义为海拔1000英尺(约304.8米)以下的山峰,然而,这两个国家在二十世纪中期都放弃了这一定义。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对其的定义,丘陵与山脉之间并无实质区别。

命名

关于“丘陵”一词的引证解释可追溯到《易·坎》的辞:“地险,山川丘陵也”,意为山川丘陵形成的险要之势。

Hills,Rollinghills,Hügelland都泛指丘陵,但三个词义有细微差别。“Hills”即指丘陵。“Rolling hills”指连绵起伏的山丘。德语“Hügelland”的英译为Hill country,也可译为Hilly countryside、Hilly land、Hilly landscape、Hilly region、Hilly country等,指丘陵地区。

形成

地貌学中,丘陵属于坡地地貌,其形成与发展可大致分为风化阶段和搬运与堆积阶段。风化阶段是指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分解,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搬运与堆积阶段是指坡地上不稳定的块体或风化的碎屑在重力和流水的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土屑蠕动和堆积,从而形成丘陵。此外,火山和地震史前陨石、人造堆积(如高尔夫球场)、溶蚀作用(如云南省石林)等,都是形成丘陵的原因。

在丘陵形成之后,风化作用仍然在进行,在气候等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局部坡地仍然有可能会产生变化和发展。如降水量过大时,地表径流量大,易形成滑坡等自然灾害;人为开挖常使坡地平衡遭到破坏而发生崩塌、滑坡等土体运动;此外由于植被可以防止雨水对坡地的冲击并减少坡面径流的冲刷,因而对山地植被的破坏也常引起丘陵土体的不稳定。

特征

形态特点

丘陵的形态特点是相对高度小,形态缓和,切割破碎,分布零乱,无方向性。它的最高点一般不在边缘,有一定坡度,起伏高度小于200米。在空间分布上,丘陵或表现为孤立、分散的丘陵,或呈现为垄岗、矮岭、山丘,间隔以沟谷、凹地(洼地或小盆地)。

土壤特性

丘陵的岩性多软弱,易受河流、暴流、散流冲蚀。丘间沟谷、凹地因承受丘顶、丘坡上的冲刷堆积,多为冲田、坑田、垌田分布区。因丘陵中各地形部位不同,故丘顶、丘坡和丘间谷地等地带的土壤性质都大有差别。例如在石质丘陵区多为洪积物;黄土丘陵区分布着大面积的马兰黄土,黄土冲蚀后多有离石黄土;红土丘陵区多为第三、四纪红土。

分类

按相对高度分类

高丘陵是由碎屑岩组成的垄状、垣状、馒状丘陵地形,海拔300~500米,相对高度200~300米,坡度10°~25°,其侵蚀作用中度,丘顶平缓,沟谷切割,局部有风化壳裸露,水土流失轻度,植被稀疏不一,广泛分布于盆地边缘及山前地带。

低丘陵是海拔小于300米,相对高度80~200米,坡度7°~15°的丘陵。受流水侵蚀和风化剥蚀的双重作用,低丘陵呈宽缓波状,沟谷宽广,水土流失严重,在植被稀疏的地方呈石蛋地形。其分布地域伴同高丘陵。

按岩性组成分类

花岗岩丘陵是由花岗岩块组成的岩性均一、节理比较发育的丘陵,受风化作用后往往产生球状剥落现象。如果节理特别发育,风化壳被剥蚀后,地表将露出许多球状石块,如浑圆的石墩、石蛋、石柱、石壁等。花岗岩丘陵广泛分布于中原地区沿海一带。

火山岩丘陵是由火山岩构成的丘陵,多呈浑圆状,坡度比较和缓,土层较深厚。中国闽东南沿海一带多火山岩丘陵。

沉积岩丘陵包括红土丘陵、黄土梁丘陵等,由灰岩、页岩砂岩互层组成,其抗蚀能力较花岗岩强,丘体高度也较高。沉积岩丘陵一般呈孤立的岭丘状,丘顶平坦,坡度较缓。因碎屑岩岩层结构粗细不一,产生差异风化,丘顶的粗碎屑(砂砾)难风化,位于其下的细碎屑物质(细砂岩、粉砂岩)易风化,以致形成蘑菇状山丘。

按成因分类

构造丘陵是由地壳的断裂、褶皱或火山堆积作用而成的丘陵,还可细分为背斜构造丘陵、单斜构造丘陵和水平构造丘陵,其中以水平构造丘陵分布最为广泛。水平构造丘陵常表现为方山式桌状山式丘陵,有些丘顶为质地疏松的泥岩组成,经风化而成为馒头形丘顶。多分布于以剥蚀构造为主的低山丘陵区。

剥蚀-夷平丘陵是经长期风化剥蚀而形成的丘陵。其丘顶平缓,顶上残存有厚薄不一的红土风化壳。中国浙江是剥蚀-夷平丘陵的主要发育地。

火山丘陵是由经过演变而成的火山低丘及火山残丘构成的丘陵,平均海拔在100~150米左右。火山丘陵主要由粗面岩、粗面质火山碎屑岩夹沉凝灰岩构成,广泛分布于中国琼北和雷州半岛

风成沙丘丘陵是由于风的活动而形成的丘陵,其土体由沙堆积而成。新月形沙丘、垄状沙丘、岭状沙丘都属于此地形,一般分布于沙漠地区。

荒漠丘陵是呈荒山秃岭状的丘陵。荒漠丘陵气候干旱,沟壑纵横,多分布在荒凉的沙地之中。

岩溶丘陵又叫溶丘,是一种发育不太典型的岩溶地貌。岩溶丘陵地区的正向地貌近似于锥状石峰,负向地貌以一般的流水侵蚀谷地和岩溶洼地为主,广泛分布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西南广大地区。

冻土丘陵是由多年冻土地区表层发生周期性融冻作用而形成的,其地温常在0℃以下,降水量少,地表无法积雪成冰。中国大小兴安岭东、西坡丘陵即位于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属于冻土丘陵。

按分布位置分类

山间丘陵是分布在山地之间的丘陵,其特点是不连续、面积较小。地势虽高但较平缓,土壤含水量高,森林覆盖率低,气候湿润,主要分布于山区。

山前丘陵是与山地相连的丘陵,形状多为浑圆和缓坡丘,一般分布于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

平原丘陵是分布在广阔的沉积平原上的丘陵,这里湖泊众多,河道弯曲,谷宽流缓,是湿润流水作用的地区。平原丘陵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地区。

深海丘陵简称海丘,指从海底升起不足1000米的丘陵。海丘上部无沉积物,底部宽约数千米,侧翼坡度1°~15°。外形多属圆形、椭圆形,也有长条状延伸的。深海丘陵常分布于深海平原向洋中脊一侧,在各大洋均有发现,以太平洋为最,深海丘陵约占太平洋洋底面积的80%~85%。

分布

地形分布

从地形位置来看,丘陵一般多分布于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但也有少数丘陵出现于大片平原之中;从气候成因来看,丘陵更多分布在多雨地区。

区域分布

丘陵在陆地上的分布很广,大多分布在亚洲的沿海及西北内陆、欧洲东部和中部、北美洲东北部及南美洲东部地区,此外,非洲的东北部沿海地区和大洋洲的大陆性岛屿区(包括新几内亚岛新不列颠岛群岛、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群岛以及新西兰北岛南岛)也分布有丘陵地带。

中国自北至南主要有辽东丘陵、黄土丘陵、山东丘陵、江淮丘陵、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等,总面积约有10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以及东南丘陵(包括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以及浙闽丘陵)是中原地区主要的三大丘陵。

开发与利用

丘陵地区地面起伏大,坡地多,因此这一地区可耕地较少,坡耕地比例高,主要可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开发。平均海拔坡度、坡向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也为农林牧渔的综合利用和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可能。浅丘和缓丘平坝地区较为宽敞,各项耕垦条件仅次于平原,可主产粮食兼利经济作物,进行多种经营;高丘地区丘间地狭窄,耕垦条件差,故林地、荒地比重大,农田比重小,宜农林牧综合发展;中丘则介于二者其中。孤丘互不连接,引水条件差,故以旱地为主;而垄岗状丘陵引水条件较佳,其丘间沟谷较适宜农业生产。

中国的丘陵地区大部分位于亚热带,温热多雨,对发展耕作业、经济林种植业以及畜牧业都是有利的,是中国农业利用上较重要的地区。以四川省境内的川中丘陵为例,这里年均温达17°~18°,\u003e10℃积温为5300℃~6000℃,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光热资源和农业生产潜力都优于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而且丘陵还具有旱地改水田和扩大复种的潜力。由于丘陵地区易受旱灾影响,而水田又只占该区耕地的40%,故今后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一部分旱地可改为水田,而两季田每亩一般可比旱地多产粮200-300斤,增产潜力大。此外,这里的多种经营也比较发达,桑蚕茧产量占全省47%;养猪业发达,每年均有种猪肉猪外调,其余如柑橘属、油菜、油桐和棉花等经济作物,也都具有较大的生产优势。

世界其他地区的丘陵,如地中海地区坡面平缓的丘陵经过整治后,装备了给水和排水设施,亦可种植葡萄、小麦、燕麦和蔬菜等,成为人们安居乐业最良好的地点。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丘陵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由于丘陵多受现代流水侵蚀(包括雨水的片蚀),故一旦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地表裸露,在暴雨、流水的冲刷下,水土大量流失,冲沟发育;冲沟又加强了地表的片蚀作用,使地表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特别是暴雨后,地表往往成层剥蚀。在地表组成物质易被风化侵蚀、坡耕旱地比重大和植被被破坏的丘陵地区,水土流失量甚至大于山地地区。加之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垦殖指数高,因此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此外,尚有坡地利用不当、耕作制度不良等原因,如顺坡种植,更加剧了水土流失。

环境保护

中国多采用坡地改梯田、建造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等方式改善丘陵地区的环境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人们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建设,同时完成了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水土保持工程,逐步增加了生态公益林面积,收到了很好的治理效果。2021年以来,国家多部门持续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确保南方丘陵山地带的生态保护与修复。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英国布莱顿(Brighton)和刘易斯(Lewes)的丘陵地区及乌拉圭潘帕生物群落(Bioma Pampa)的北部丘陵地区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为当地濒危的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提供可持续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典型景观

世界各地均有典型的丘陵景观,如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丘陵(哈萨克语 Uplands)、俄罗斯的瓦尔代丘陵(Valdai Hills)、中国的江南丘陵、美国的布莱克丘陵(Black Hills)等。

哈萨克丘陵(Kazakh Uplands)亦称“哈萨克褶皱地”,是世界上最大的丘陵。此丘陵位于哈萨克斯坦中部,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400~900千米,平均海拔300~500米,面积约占哈萨克斯坦的五分之一。由于深居内陆,因此这里的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铅、锌、铬、煤、铁、石油、天然气和铝矾土等。2008年,部分地区以萨雅克-北哈萨克干草原与湖群的名义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瓦尔代丘陵(Valdai Hills)呈南北走向,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莫斯科之间,是俄罗斯中部高地的向北延伸。丘陵的山脊上覆盖着沉积的以末端冰碛和其他碎屑的形式存在的冰川物质;西面的丘陵向低地陡峭倾斜,但东面没有明显的边界;高地形成了伏尔加河和西德维纳河流域与伊尔曼平原之间的分水岭。1708年,俄罗斯第一条运河在这里建成。

江南丘陵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丘陵。中国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市以西、雪峰山以东的丘陵地,总称为江南丘陵,包括江西省湖南省两省大部分和安徽南部、江苏省西南部、浙江省西部边境,面积约37万平方千米。这里低山、丘陵、盆地隔行扫描分布,以湘江赣江流域为中心。区境人口稠密,开发历史悠久,适于发展农业,盛产稻、茶叶、柑橘油桐油茶等,山区富矿藏。

山东丘陵位于中国三大半岛之一的山东半岛上,面积约占半岛面积的70%。山东丘陵被胶莱平原分隔为鲁东丘陵和鲁中丘陵两部分,是一个低缓山岗与宽广谷地相间的丘陵。它邻近海洋,常有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通过,气候温和,环境适宜。山东丘陵是中国温带果木的重要产地,这里广泛分布有棕壤和淋溶褐土,粮食作物以小麦、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花生、烟草等,其中烟台苹果莱阳梨、花生、柞蚕丝等闻名全国,素有“水果之乡”和“花生之乡”等称誉。泰山也位于山东丘陵境内。

辽东丘陵位于中国三大半岛之一的辽东半岛上,整体形态为一半岛,面积约3.35万平方千米。辽东丘陵因受海洋季风影响,年降水量为650~1000毫米,年平均气温在8℃以上,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全年径流的90%集中在夏、秋两季。辽东丘陵是中国柞蚕基地,农作物有玉米、大豆、高粱等。因耕地少,农业在当地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