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乡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辖乡

更新时间:2024-09-21 05:32

红山乡,隶属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位于长汀县西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长汀县最西端。东邻长汀县濯田镇,东连长汀县濯田镇,南邻武平县大禾镇湘店镇,西接江西省瑞金市市、会昌县县,北靠长汀县四都镇,是长汀、瑞金、会昌、武平四县(市)接合部。

红山乡地处东南丘陵,地势中部低四周高,山势绵延起伏。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主要河流为腊溪河。

红山乡是革命老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是国家级生态乡镇。

2019年,全乡地域面积210.6平方公里,全乡辖11个行政村,81个村民小组。

2021年,长汀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红山乡常住人口为2802人。

历史沿革

红山乡原名洪山,宋属汀州长汀县永宁乡成功下里(明清称成下里),中华民国称腊口乡,建国初期由四都区管辖。

1958年1月长汀县撤销区级建置,扩大乡辖范围,红山乡成立。9月改红山公社辖黄草、大乾上、元岭下等16个大队。

1984年撤社建乡,红山公社复称红山乡,设政府驻于腊溪村腊口,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辖区不变,管辖腊溪、中坪、苏竹等11个村委会。

地理环境

地貌

红山乡地处武夷山脉南端,地质构造为旋扭构造,且为桃溪旋扭构造核心。境内燕山岩浆活动明显且强烈,大面积出露。岩性以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其次为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等。

气候

红山乡地貌为高山、丘陵地型,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17.5℃,最低气温-7℃,最高气温34.8℃,年降雨量1700-2100毫米,无霜期260天以上。适宜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

自然资源

境内资源主要以木材为主,全乡山地面积261078亩,林业用地面积236314亩,毛竹林面积6900亩,油茶面积3900亩,森林覆盖率达86.8%,属县重点林区乡。全乡耕地面积11174亩,人均耕地1.35亩。矿产资源主要有单晶硅、花岗石铀矿钨矿

行政区划

红山乡区域面积210.6平方公里,辖腊溪村、赤土村、上坪村、中坪村、苏竹村、元岭村、童上村、红村、苏陂村、山阳村、山车村共11个村委会:

腊溪村:政府驻地,乡政府所在地。辖腊口、腊溪、河岭下等9个自然村。

赤土村:位于红山乡西部,地处闽、赣两省交界处,区域面积42平方公里,一年四季满目青山红叶斑斓,森林植被保护良好,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1.20%。辖赤土面、铜锣坑、黄草寮等11个自然村。

上坪村:位于红山乡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4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6.92%。辖坪坑、上坪、下大金等5个自然村。

中坪村:距乡政府所在地10.5公里。辖7个自然村。

苏竹村:位于红山乡东北部,森林覆盖率达89.4%。辖苦竹山、黄村桥、网子丘等6个自然村。

元岭村:位于红山乡东部,与濯田镇接壤,森林覆盖率达86.56%。辖阙屋、湖岭镇1组、湖岭2组等4个自然村。

童上村:位于红山乡东部,距乡镇所在地2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6.7%。辖大塘下、上塅、童屋等4个自然村。

红塅村:位于红山乡东部,森林覆盖率达84.57%。辖牙西乾、富贵坪、罗坑等5个自然村。

苏陂村: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区域面积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6.28%。辖7个自然村。

山阳村:位于红山乡东部,区域面积41平方公里,是红山乡面积最大的行政村,森林覆盖率达90.57%。辖7个自然村。

山车村:位于红山乡南部,南与武平县接壤,森林覆盖率达83.6%。辖5个自然村。

经济

红山乡是长汀县的主要林区,曾有过“小乡镇、大财政”的辉煌。但为了保护逐渐枯竭的天然林业资源,县乡政府实行了全封山以后,原来赖以支撑的林业经济陷入了困境,乡财增长也持续低迷,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引导鼓励农民以林地资源和林业生态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因地制宜实施油茶红菇灵芝粽叶、松脂、仙草、中草药、蜂蜜、石蛙等项目。2014年,全乡林下经济产值达4473万元。

交通

红山乡距离长汀县县城74.9公里,每日有往返于红山与长汀县城的班车。乡集镇通往各行政村道路均已硬化,但通往各自然村的道路也大多数硬化。东去濯田镇路程约32公里,南下武平县县城路程约75公里,西往会昌县瑞金市县城路程均为50-60公里,具有成为交通枢纽的潜力。

旅游

得益于封山育林的实行,红山乡森林覆盖率极高,因此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是天然氧吧,是国家级生态乡镇。红山乡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因此是返璞归真、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客家文化、大自然的神工鬼斧造就了一个美丽的红山。

苏竹村传统村落

苏竹村,原名苦竹山,因解放初期红军“三打苦竹山”而闻名,是我国第一批传统村落之一。

苏竹村位于长汀县红山乡东北部,距县城100公里,距集镇22公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因古村坐落于高山盆地间,其东、南、西面都是高山峻岭,开基时有连片的苦竹林,故名苦竹山。苏竹村海拔近700米,建村于元代中期,是客家钟氏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元末前,开居世祖千十三郎(也叫三世公)在此定居。村庄至今还保留许多明清建筑,其建筑结构多以土木材料为主,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古建筑已成危房。现存的建筑多为古老瓦房,其平面基本采用“三合天井”的合院建筑布局形式。

宗祠是苏竹村现存古建筑的重要代表,其形制主要有纯粹的宗祠及祠、居合一的建筑,有明显的客家建筑特色。较具代表性的宗祠有建于元代的十三郎礼祠堂和建于明代的炕头祠堂。

苏竹村还残存许多石砌古道和古桥,整个村落古朴幽雅,绿树成荫,群山绵延,古韵悠悠,自然与人文相融映衬,传承千年。解放前这里是前往长汀县连城县武平县上杭县宁化县的重要通道,是一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现存一座建于清康熙的古亭,为乡贤为方便往来的乡民休息而在村道中所修。亭内立有清代时的两块石碑,刻着有关当年为防止通缉犯及携带传染病的人潜入乡中。

十三郎礼祠堂和炕头祠堂采用抬梁、穿斗穿插式的做法,主要承重柱落地,前厅采用抬梁式构架,梁架用料硕大,月梁做工讲究,空间高敞明亮。雀替木雕有浮雕透雕两种,题材多为鳌鱼吐瑞、凤舞牡丹或一些花草,立体通透,栩栩如生。

北部山腰还有一座始建于元末明初的公王庙,清乾隆十年重修。牌匾上刻有“公王庙”三个字,保存较为完好。庙宇为硬山顶,外墙和封火山墙都使用青砖,外墙用双层平砌青砖与空斗青砖丁砌,并将墙体处理成“人”字形或跌落状的封火山墙,线条或平缓内敛,或张扬生动,表现了丰富多变的天际轮廓线。门面像“凸”字形,中间高起且呈弧形向两侧展开,两侧以一定高度跌落下去,并以青瓦压边,祠堂承重结构比较简单,大厅以木构架承重做法,厢房采用硬山搁,直接将檩条搁在山墙上以墙承重。

井边祠堂供奉的是穿山甲神。据村中老人描述,传说穿山甲神以木头为食,故该宗祠自建造以来,虽经历次修缮,外墙围护结构的建筑材料均为木质。祠堂的主体承重结构为穿斗式,墙体不同于其他建筑之处是两侧面、正面都是木结构,背面为夯土墙体。祠堂主体空间屋顶为悬山顶,右侧的房间为单坡顶。所以,建筑的屋顶为悬山顶与单坡顶的结合。

村内现存六口挖掘于明代的古井,分布在各处。井口均由大理条石围合而成,尺寸约1.5米见方,深度不一。

苏竹村目前存有古井6个、古碑2处、古桥1座,堡、战壕故址4处、古官道4处,古树名木3种8棵。

水牛

位于红山乡赤土村以北的闽、赣交界处。由石英岩花岗石隆起而成,海拔1053米,是长汀县内武夷山脉南段为数不多的千米中山,形似水牛卧地。

代表人物

红山乡是革命老区,虽然人口稀少,但却出了120名革命烈士,其中留下过资料的却寥寥无几。

刘维深

刘维深(1910-1933),福建省长汀县红山乡中坪村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期间参加工农红军。历任中坪乡工农赤卫队队员,工农红军濯田区模范营战士,工农红军福建军区通讯员。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三年在连城县吴家坊围歼敌民团匪帮的战斗中牺牲。

刘维红

刘维红(1908-1932),福建省长汀县红山乡中坪村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一九三二年参加工农红军。历任中坪乡工农赤卫队队员,红十二军某部战士。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二年随部转战外地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此后失去音讯。新中国成立后,长汀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二年二月追认刘维红为革命烈士。

参考资料

长汀县人民政府网站-乡镇概况.乡镇概况.2021-07-2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