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传 :唐代袁郊创作的唐代传奇小说

更新时间:2024-09-20 13:18

《红线传》是唐朝袁郊创作的唐代传奇(小说),收录于传奇专集《甘泽谣》中。

《红线传》写唐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募军中勇猛兵士三千人,号外宅男,欲图谋潞洲,女侠红线在潞州区节度使薛嵩幕中掌书记职务,闻讯后自告奋勇,深夜潜往承嗣卧室,从其枕旁盗回金盒。田承嗣遂惧,不敢再为非分之想。作品反映了安史乱后藩镇跋扈的现象,赞美了红线的侠义行为。但某些地方则流露出因果迷信思想。

作品长于白描对话,全文叙述简洁、自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切感人。

作品简介

在《红线传》中,主人公红线本是潞州节度使薛篙门下的一名青衣,“善弹阮咸,又通经史”,是个文武全才的侠女。在薛篙为疆上不保而“口夜忧闷,计无所出”之时,红线为报主人知遇之恩,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深夜潜入敌营。红线武艺高强且身怀异术,盗取金盒如入无人之地,视田成嗣所养的三千精兵和士卒于无物,只身飞檐走壁的进入目的地,轻巧熟练的举动在深夜并未惊醒任何人。盗盒成功后,红线“夜漏三时往返七百里”,迅速地完成了任务,助薛篙抓住田承嗣的把柄,从而平息了两个藩镇之前的战争,化大事为小事,为百姓带来一个安定平和的生活环境。立下功勋后,红线选择了主动请辞,悄然离去。

创作背景

唐朝中后期,中央政权渐衰,地方割据势力混战。李隆基为加强边防,设置节度使,更种下了边镇节帅拥兵作乱的祸根。天宝十四年爆发的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更使唐帝国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打击,开始由盛而衰,走向没落。此时,唐王朝己经无法平息各种混乱,人民流离失所,强烈渴望通过侠的力量惩恶扬善,重建社会平衡。这样,有着道家思想洲源的侠义精神成为了社会的普遍精神需求,人们爱侠客、盼侠客、颂侠客,以任侠为荣,侠义之风盛行,道家的济世救人侠义精神就这样融入唐传奇侠义小说之中。《红线传》故事就产生于唐朝藩镇割据这一时代背景中。

角色介绍

红线

小说中的红线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人物,她只不过是贵族军阀家的一个婢女,在身份上是卑微的;同时,她精于音律,又通经史,多才多艺,在能力上是高超的,因而得到了节度使薛嵩的信任与重用。更重要的是,她身怀绝技,能够在危急时刻,“夜漏三时,往返七百里”,只身涉险,巧妙地制止了一场迫在眉睫的战争。为了弥合婢女与豪侠这两个身份之间的巨大差异,作者借红线自己的叙述,交代了她离奇曲折的前世今生,于荒诞之中蕴有情理,有着浓厚的浪漫色彩。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红线传》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异常尖锐的矛盾,揭露了田承嗣的扩张野心,歌颂代表薛篙一方的红线女的正义力量粉碎了田承嗣的阴谋,起了朝廷所不能起的作用。小说主旨也寄托了作者袁郊的政治理想,即渴望和平、结束割据混战局面,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艺术特色

情节

小说的突出特色首先在于情节的曲折离奇和作者的构思精妙。全文以薛嵩与红线之间关系的深入过程贯穿始终,重点描写了唐朝藩镇之间的复杂矛盾。两条线索并行穿插,不但记述了侠女红线奇异的两世经历,更展示了两个藩镇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将侠女义行置身于国家安定的大背景之下,歌颂了红线以一己之力消弭战争,救万民于水火的英雄壮举。

小说运用了虚实并举的写作手法,叙事详略得当。整个故事是关于红线前世与今生的两世故事,重点则是今生盗取金盒、消解战乱的侠义之举。作者对薛、红二人的主仆关系、两镇交恶、红线辞行采用了实写,而对整个盗取金盒的过程却采用了虚写。对红线前世与今生的经历,作者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倒叙与补叙的手法,详略合宜。这种虚实相间、详略协调的写法,使本来就离奇的故事在情节上更加引人入胜。

道教文化

唐朝道教的鼎盛时期,道教的地位提高,道教文化观念渐入人心,唐传奇的人物塑造多受道教神仙观念的影响也不足为奇。然而唐代文人“则始有意为小说”,创新意识大大提升,且唐代中后期侠义精神的广泛接受与盛行,使得唐传奇侠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一种俗人的仙化而非仙人的俗化。小说中出现的侠客身上往往带有很浓的神仙色彩,或者外表遗世独立,或者拥有仙人的奇异法术本领,或者有着神仙的气质品格。作者为现实中的侠义人物注入超现实的因素,使之形象更加丰满、个性鲜明。

在《红线传》中,开篇便介绍红线的身份:“唐潞州节度使薛篙家青衣红线者,善弹阮咸,又通经史,篙召但掌表笺,号口内记室。”这样的介绍,使得人物的现实感很强,奠定的全文的基调。随即,作者便在下文的描写中,写出红线身怀异术、夜盗金盒的过程。夜行百里、穿屋过庭、迷倒卫士等法术木为神仙所有,却赋予在凡人侠女身上,使得俗人红线既通人性又通神性,二者合一。

此外,《红线传》的主人公红线的外表装扮,也体现了道教的文化特征。临行前,红线“梳乌蛮髻,插金凤钗,衣紫绣短袍,着青丝轻履,胸前挂龙纹匕首”,一副道教打扮,她“额上书”的“太乙神名”,也是道教诸神之一,有道教文化的影子。小说结尾,女侠红线不追求人间富贵功名突然请辞,谢绝金钱财物,遁迹尘中,生死长存。这种侠客拂袖而去、隐居山林的模式,突出了唐代道教神仙信仰栖心物外、回归自然、自由逍遥的特点与理想。

作品影响

此篇叙女侠而有神术,是唐末开始出现的新题材,对后世武侠小说颇有影响。明·梁辰鱼据之编为《红线女》杂剧,后人又与红绡故事合编为《双红记》传奇。

作者简介

袁郊,生卒不详,字之仪(一说之乾),蔡州朗山(今确山县)人,袁滋之子,唐朝文学家。成通时,历任翰林学士、祠部郎中、州刺史。《全唐诗》存袁郊诗四首。《直斋书录解题》称袁郊“成通戊子自序,以其春雨泽应,故有甘泽成谣之语,以名其书”,可知其传奇小说《甘泽谣》成于成通九年(868)。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