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属 :豆目豆科下的一个属

更新时间:2024-09-20 21:34

红豆属(Ormosia Jacks.)又名红豆树属,隶属于豆目(Fabales)、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ideae)。全球大约有135种,大多分布于热带,其中东半球的主要分布在澳洲东北部的热带地区巴布亚新几内亚和东南亚,西半球主要产于南美洲的巴西和加勒比地区,种数大约各占1/2;中国的红豆属植物大约有40种,主要分布于五岭以南,以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海南省为主要遍布区。

红豆属植物为乔木。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通常革质。花组成顶生或腋生的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婷钟状,裂齿5枚,近相等或上方2齿不同程度地连合成二唇形花冠白色或紫色;子房近无柄。荚果木质或革质,基部有宿存花莓,2瓣裂,稀不开裂,果瓣内壁有隔膜或无隔膜,缝线无翅;种子1至数颗,种皮鲜红色、栗色或黑褐色。

红豆属是蝶形花亚科中一个较大的属,其中有很多优良的材用、观赏及药用树种。如在中国有花榈木(Ormosia henryi ),木荚红豆(Ormosia xylocarpa)等,这些树种以材纹美丽、致密坚实而著名;在美洲也有不同种类的红豆属树种,同样可以做高级家具、工艺木雕和工具的手柄等材料。除了材用外,红豆属的有些物种,它们的根、枝、叶以及种子是珍贵的中药材,在民间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由于生境破坏和人为干扰,红豆属资源数量成下降趋势,红豆属植物中,喙顶红豆(学名)、长脐红豆(学名)等40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版),保护等级为Ⅱ级;小叶红豆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版),保护等级为Ⅰ级。截止到2022年,红豆属中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物种有24种。

系统分类

红豆属隶属于豆目(Fabales)、豆科(Fabaceae)下的一属,全世界约有130个种,主要分布在热带美洲、东南亚和澳大利亚西北部;经研究统计亚洲产红豆属植物59种,2变种。其中按国别,中国产红豆属最多,有35种,越南马来西亚分别有16种和12种。其植物的种子为红豆,又名“相思子”,其属名Ormosia来自希腊文“ormos”,意为项链。

英国植物学家George Jaekson在1811年根据法属圭亚那产的O.coccirea(Aubl)Jacks等三个种建立了本属,自建属以来许多学者对红豆属系统分类学做了研究,虽然早在1763年法国人Michel Adanson以plumier的图(即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产的单子红豆O.monosperma(sw)urb.)发表过Toulichiba这一名称,而当时没有采用双名法,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已予废弃。1900年,学者Prain采用英果和种子特征分为2个亚属;Merrill和陈秀英整理了分布在东南亚的34种,强调叶类型、种皮、种脐、英果横隔、果翅等形状,并将所研究的东亚种类分为15个系;1951年,侯宽昭对中国南部的一些种类进行了订正,其中归并3个种,恢复了1个种,发表了1个新变种,2个新变型;1965年,学者Rudd认为叶脉对数、种脐特征、种子颜色等较重要并将美洲𩽾𩾌种类分为3个组7个系;Yakovlev则主要根据英果横隔膜、种子扩散等将红豆属分为6个属。张若蕙整理了本属中国种类,认为红豆属在中国大约统计有35种,2个变种、2个变型。

形态特征

红豆属均为木本,大多是乔木,体形高大,个别种类有呈灌木状以及记载为攀援性的(亚洲、美洲各一种,中国不产)。树皮幼时呈绿色,平滑,老则变灰绿色或褐色

芽裸露,或为大托叶所包被。

叶互生,稀近对生,奇数羽状复叶,稀单叶或为3小叶;小叶对生,通常革质或厚纸质;具托叶,或不甚显著,稀无托叶,通常无小托叶(云开红豆Ormosia merrilliana L. Chen例外)。

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钟形,5齿裂,或上方2齿连合较多;花冠白色或紫色,长于花萼,旗瓣通常近圆形,翼瓣与龙骨瓣偏斜,倒卵状长圆形,均具瓣柄,龙骨瓣分离;雄蕊10,花丝分离或基部有时稍连合成皿状与萼筒愈合,不等长,内弯,花药长圆形,2室,背着,开花时雄蕊伸出于花冠外,有时仅5枚发育,其余退化为不育雄蕊而无花药;子房具胚珠1至数粒,花柱长,线形,上部内卷,柱头偏斜。

果实与种子

荚果木质或革质,2瓣裂,稀不裂(如长脐红豆Ormosia balansae Drake),果瓣内壁有横隔或无,缝线无翅;种子1至数粒,种皮鲜红色、栗色或黑褐色,种脐通常较短,偶有超过种子长的二分之一;无胚乳,子叶肥厚,胚根、胚轴极短。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红豆属植物大多分布于热带,其中东半球的主要分布在澳洲东北部的热带地区巴布亚新几内亚和东南亚,西半球主要产于南美洲的巴西和加勒比地区,种数大约各占1/2,截止到2020年,还没有发现能够同时分布在两个半球的种类。中国的红豆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五岭以南,以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海南省为主要遍布区。

生境分布

红豆属植物生境呈狭窄分布,有些甚至仅分布于某个地区,为地区特有种,如喙顶红豆(Ormosia apiculata L.Chen)、云南红豆(Ormosia yunnanensis Prain)、南宁红豆(Ormosia nanningensis L.Chen)等。其中木荚红豆(Ormosia xylocarpa Chun ex H. Y. Chen)、小叶红豆(Ormosia microphylla Merr. \u0026 H. Y. Chen)常成为海拔1000米以下山谷常绿阔叶林中的1层乔木岩生红豆(Ormosia saxatilis K. M. Lan)只分布于贵阳市石灰岩山地阔叶林中。其伴生植物多为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木荷(Schima superba)、孟宗竹(Phyllostachys edulis)、椤木石楠石楠属 davidsonia)、浙江润楠润楠属 chekiangensis)。

生长习性

红豆属植物适生于肥沃湿润的土壤。喜高温、高湿气候,不耐寒冷,属种树种大多10~15年生开始结实,20年生以后进入正常结实期。结实有大小年现象,丰年间隔期一般为1年,但有的树种不甚明显,属种的种子忌失水,不能曝晒。如海南红豆种子含水量在50.5%~53.0%时才能较好地保持生命力,同时肥荚红豆种子有休眠习性,且个体间有差异。其余多数种无生理休眠现象,但常因种皮不易吸水而被迫休眠。

繁殖

许多珍稀豆科红豆属树木的种子有物理性休眠期,且物理性休眠时间长,造成种子不易萌发,种子繁殖率低,幼苗出芽难、出苗参差不齐等问题,如红豆树出籽率仅为23%,花榈木豆荚中空率高达51.3%,发育种子虫蛀率高达45.3%。所以红豆属植物用种子繁殖较少,有些物种以根蘖、伐桩萌蘖等为主要更新方式,如果使用种子繁殖需对种子进行适度的干扰。

栽培技术

人工栽培

播种繁殖

红豆属植物播种一般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再施入适量的有机肥,以培养苗床。为了有利于种子吸收土壤肥力,种子播种一般采用条状点播方式,播种完成后均匀浇透水并在苗床上均匀覆盖一层薄稻草,具有保持土壤温湿度的作用,同时必需落实苗圃的田间管理措施,如雨天及时清沟防涝、旱期的浇水保湿等。

扦插繁殖

红豆属植物的插繁殖分为嫩枝扦插和硬枝扦插。其中对于红豆属树种嫩枝扦插技术非常的稀少,主要以保留优质的物种资源为目。例如,以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的嫩枝与硬枝枝条为原料,采纳ABT类生根粉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红豆树进行扦插育苗。而对红豆属树种的硬枝扦插育苗技术研究已经比较细致,主要目的是用来繁殖和推广优良红豆属树种的无性系。

组培繁殖

红豆属植物的组织培养主要针对一些缺少或只有很少潜伏根原基、扦插不易生根的树种。目前,红豆属树种花榈木木荚红豆海南红豆红豆树软荚红豆、肥荚红豆、光叶红豆等的组织培养主要研究再生体系建立,以提高培育苗木的繁殖速度。但在中国,对红豆属树种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非常少,其中主要以肥荚红豆种子为外植体,研究了种子预处理、诱导萌发、不定芽增殖、壮苗、生根的方法,摸索培养基中激素的最佳配比,建立了肥荚红豆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提高了肥荚红豆的繁殖效率,有效促进肥荚红豆组培规模化育苗技术的成熟与推广应用。

养护措施

田间管理内容较为繁杂,一般包括除草、松土、灌溉、施肥等。在种子播种后,如果遇晴天,需勤浇水,以保持苗床湿润;如果遇雨天,需做好清沟排水工作。在早春季遇寒潮低温时,可用塑料薄膜包裹容器苗,以利于保温保湿;同时根据林地实际情况进行多次松土除草并追肥,加强林间巡查,注意防火及病虫害调查,生长量调查等。

病虫害防治

红豆属植物的种子虫害较为严重,严重影响种子产量及更新。如红豆树出籽率仅为23%,危害花榈木的害虫有8种害虫,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鳞翅目的豆荚野(Maruca testulalis)和小卷蛾(Olethreutid 飞蛾类)。海南红豆发病株率高达97.5%,生长严重受阻,主要病害为红锈病[66]。防治方法:一是物理防治法:在日常管理中及时间伐过密的树枝,以改善树枝通风条件,防止因树枝过密造成环境阴湿;二是采用药物防治法,结合不同病情采用不同药剂。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红豆属37种物种中,大部分为中国特有种,有些物种的分布仅限于某个地区,且地域狭窄或呈间断分布,如那坡红豆南宁红豆柔毛红豆(Ormosia pubescens R.H.Chang)、云南红豆等,它们因自然演化或长期受外界因素胁迫干扰,呈现出种群退化和数量持续减少的趋势,数量极少。如岩生红豆现存植株不超过500株,成熟个体已不足100株,且生境破坏仍在继续,资源数量仍在下降。

致危原因

红豆属大多物种,尤其是珍稀物种,因自身生长特性,如种子休眠期长,不易发芽,繁殖能力及传播扩散能力较差,幼苗存活率低,有些物种以根蘖、伐桩萌蘖等为主要更新方式,导致种群自然分布受限;同时红豆属植物对生长条件要求苛刻,生存的生态环境破坏,对其生长产生严重影响;除此之外,由于红豆属的一些物种木材珍贵,人为干扰严重,导致现存林分稀少。另外,其他一些内外因素也导致了红豆属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如红豆属植物的种子遭到鸟兽的干扰,这也对红豆属生长有一定影响。

保护等级

红豆属植物红豆树花榈木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 (2013) ,保护等级分别为濒危(EN)、易危(VU)。

红豆属植物中,喙顶红豆(学名)、长脐红豆(学名)等40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版),保护等级为Ⅱ级;小叶红豆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版),保护等级为Ⅰ级。木荚红豆江西省Ⅲ级保护植物。

截止到2022年,红豆属中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物种有24种,其中近危(NT)的有4种;濒危(EN)的有10种;易危(VU)的有8种;极危(CR)的有1种;灭绝(EX)的有1种。

保护措施

研究人员开展了加强红豆属人工繁殖与野生种群保育生物学研究,适当进行人工引种繁育及回归保育,维持其自然条件下正常生长和发育,同时通过对红豆属植物的栖息地进行严格保护,恢复和改善其生存环境,加强病虫害防治研究及潜在病虫害预测,根据病虫害的活动规律对其进行防治,开展天敌防治技术研究,加强花期和果期管理等方式对红豆属植物进行保护。

主要用途

工艺原料

本属多数种类木材花纹美丽,淡红色至褐红色,质坚重,刨削后有光泽,宜作高级家具、器具、雕刻等用材;种子红色或亮褐色,可作项链、耳饰、戒指等装饰品。

园林观赏

红豆属树体高大通直,端庄美观,枝叶繁茂多姿,宜作庭荫树、行道树或风景树,或在草坪中孤植、丛植,也可在大型建筑物前后配置,显得格外雄伟壮观。其中红豆树为常绿阔叶树种,四季常青,在公园绿地中可与其他落叶树种配置使用,在寒风中矗立起片片绿荫,形成独特的森林景观。

医学药用

红豆属中多数树种均可药用,其种子与根、茎、皮和叶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均可入药,作为中药材具有通经活血的功效,古人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无名肿痛等。

代表种类

红豆树

红豆树(Ormosia hosiei),为常绿乔木,高达5~15m,胸径可达1.4m。树皮灰色,光滑;小枝绿色,被黄色细毛;裸芽。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通常5枚;叶片革质,全缘,上面有光泽,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萼钟状,密生黄棕色短柔毛;花冠白色或淡红色,微有香气。荚果扁平,木质,圆形或椭圆形;端尖,含种子1~2粒;种子扁圆形,鲜红色而有光泽。花期4~6月,果期10~11月。产中国陕西、甘肃省江苏省等地。生于河旁、山坡、山谷林内,海拔200~900米,稀达1350米。

本种在本属中是分布于纬度最北地区的种类,较为耐寒。木材坚硬细致,纹理美丽,有光泽,边材不耐腐,易受虫蛀,心材耐腐朽,与红木齐名,素有“中国桃花心木”的美誉,为优良的木雕工艺及高级家具等用材;根与种子入药;树姿优雅,为很好的庭园树种。

花榈木

花榈木(Ormosia henryi),为常绿小乔木,高5~8m。树皮平滑,灰绿色,有浅裂纹。小枝密被灰黄色茸毛。裸芽。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9枚,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背面密被灰黄色短柔毛。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冠蝶形,白色,小而香,花尊钟形,花瓣黄白色,边缘微紫。英果扁平,长椭圆形,种子4~8粒,椭圆形或卵形,种皮红色。花期7月,果熟期9~11月。分布于越南泰国;在中国安徽、浙江省等地有栽培。生于山坡、溪谷两旁杂木林内,海拔100~1300米,常与杉木杉木属 lanceolata (Lamb.) Hook.)、枫香树枫香树属 formosana Hance)、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合欢合欢属 julibrissin Durazz.)等混生。

紫檀的根、枝及叶均可入药。木材致密质重,纹理美观,可作轴承及细木家具用材。

海南红豆

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为常绿乔木或灌木,高3-18米,胸径30厘米;树皮灰色或灰黑色;木质部有粘液。幼枝被淡褐色短柔毛,渐变无毛。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4)对,薄革质,披针形,先端钝或渐尖,两面均无毛;小叶柄有凹槽及短柔毛或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花萼钟状,比花梗长,被柔毛,萼齿阔三角形;花冠粉红色而带黄白色,各瓣均具柄;子房密被褐色短柔毛,内有胚珠4粒,花柱无毛而弯曲。种子1~4粒,果瓣厚木质,成熟时橙红色,干时褐色,有淡色斑点,光滑无毛;种子椭圆形,种皮红色,种脐长不足1毫米,位于短轴一端。花期7~8月。分布于越南泰国;在中国广东、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有分布。生于中海拔及低海拔的山谷、山坡、路旁森林中。

木材纹理通直,心材淡红褐色,边材淡黄棕色,材质稍软,易加工,不耐腐,可作一般家具、建筑用材。为海南省五类用材。树冠浓绿美观,近年用作行道树。

相关研究

红豆属植物中已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黄酮异黄酮类芳香油及其他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杀虫脒、抑菌等药理学活性。

中国学者翟大才等通过对红豆树种子有关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试,发现红豆树种子的正丁醇乙酸乙酯石油醚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绿脓杆菌等菌株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此外,翟大才等还检测了红豆树叶挥发油对几种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红豆树叶挥发油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在相同浓度下抑制强度为:金黄色葡萄球菌\u003e绿脓杆菌\u003e大肠杆菌\u003e枯草芽孢杆菌。中国学者邱硫酸亚铁等通过对红豆树中分离的黄酮进行了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评价,结果表明,黄在一定条件下对禾谷镰刀菌属、西瓜尖镰孢菌和茄病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显示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

物种文化

红豆属植物文化内涵深厚,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千百年来,红豆树被中国人视为“相思”之树。该属植物的种子红豆,又称“相思子”。在古代时,青年男女把红豆树种子作为珍贵聘物相互馈赠,充当爱情的无价信物,这一文化更因唐代诗人王维写下了著名诗篇《相思》而不断传承和发扬。

同时红豆树寿命长,常形成古树。在中国一些红豆树自然保留于村口和寺庙旁,常被赋予避邪、长寿、庇福与吉祥等寓意。近年来,除大力发展红豆树珍贵用材林及将红豆树大量用于景观绿化外,一些地方结合城市公园、特色小镇和名人名树园等建设来发展红豆树文化产业,发掘红豆树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红豆属.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7-1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1版).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2023-07-08

红豆属.植物智.2023-05-13

Ormosia.IUCN.2023-07-08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3-07-1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7-10

红豆树.植物智.2023-05-14

花榈木.植物智.2023-05-14

海南红豆.植物智.2023-05-1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