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 :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更新时间:2023-11-01 18:36

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公众开放的,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进行体育锻炼、科普教育的场地。

最早的城市公园出现在英国。1843年,英国伯肯海德公园修建计划启动,并于1847年正式对外开放供公众免费使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共投资的城市公园,是公共公园历史上的里程碑。19世纪中叶,美国建造了第一座城市公园——中央公园,这是真正意义上进行设计和营造的公园。1892年,风景园林师奥姆斯特德在波士顿规划建立了第一个公园系统,推动了城市公园的发展。中国最早的城市公园是1868年在上海建造的“黄浦公园”(黄浦公园),辛亥革命后,中国进人自主建设公园的第一个较快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公园大多数是在原有风景名胜的基础上整理改建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也建造了一批以绿化为主,辅以建筑,布置于城市或市郊的新型公园。

城市公园具有改善城市生态、防灾减灾、美化城市的作用,积极而有利地促进了城市经济、文化、环境的发展。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推进体育公园建设,推动体育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在现有郊野公园、城市公园中因地制宜配建一定比例的健身设施。

定义

景观学家蒙·劳里(M.Laurie)在《19世纪自然与城市规划》一书里首次研究了城市公园的现代概念——作为工业城市中的一种自然回归。瑞典景观建筑师布劳姆(Holger Blom)则认为:“公园是在现有自然的基础上重新创造的自然与文化的综合体。”美国景观建筑学之父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把城市公园定义为:“城区非灰色地带的功能性的公共绿色空间。”

中国台湾学者林乐建在《造园》中对公园的定义为:“公园是提供大众享受、休养、游憩之用,能保持都市居民之健康,增进身心之调节,提高国民教养,并自由自在地享受园中设施;兼有防火、避难及防止灾害之绿化地。”

中国的一些规范标准则比较客观地对城市公园进行了定义: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用地中公园绿地的载体。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公园绿地是指城市中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

根据《风景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 91-2017),公园绿地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科普宣教及防灾避险等作用,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的城市绿地

通过定义可以看出,城市公园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公共性,强调公共使用性,供全体居民或外来游客使用的园林绿地:

(2)游憩性,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和设施是城市公园的主要目的;

(3)绿色性,城市公园需要有一定的植被覆盖,为游人亲近自然提供可能,对于面积较大的城市公园(如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等)还要强调其生态性;

(4)可达件,城市公园在所服务的对象便捷出行范围内,市民可以供助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方式方便到达;

(5)开放性,包括空间上的开放和向社会、市民的开放两方面,普通市民可以自由进出和使用;

(6)长期性,城市公园不是一种过渡用地,建设要从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

(7)防灾减灾性,可阻止沙尘暴、屏蔽瘟疫的入侵、延缓火灾的蔓延、减轻爆炸的损害,通过地表渗透缓解洪涝灾害;

(8)多价值性,城市公园对于城市的价值是各方面的,有生态环境上的、历史文化上的以及社会经济上的。

发展历程

世界

创建

最早的城市公园出现在英国。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新兴资产阶级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都向公众开放,并统称为公园(PublicPark)。

1811年,英国摄政公园建立,它由英国摄政王建立由私人建造和维护,于1835年正式对外开放,摄政公园成为在商业居住中心区,建立重要的城市公共用地的根据。1843年,英国伯肯海德公园修建计划启动,并于1847年正式对外开放供公众免费使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共投资的城市公园,公园的修建资金来源于出售临近的住宅用地。伯肯海德公园的建成和使用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是公共公园历史上的里程碑。英国摄政公园和英国伯肯海德公园的建立,为以后城市公园思想的形成和城市公园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发展

城市公园的大发展时期是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19世纪中期美国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期间城市急剧发展,自然环境的破坏,城市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促使人们开始重视保持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平衡。而欧洲国家私家花园的模式并不适用于美国城市化进程,于是,建立适应公众要求的城市公园的主张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人们致力于推进改善城市环境的城市美化运动。渐渐出现一些城市广场和街头小游园,点缀着树木花草,装饰着水池和喷泉。并且随着经济大萧条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劳动密集型的城市公园建设工作成为失业工人再就业的手段,公园建设成为政府的公共复兴计划之一。

1856年,美国第一座城市公园中央公园开始建设,位于曼哈顿的矩形区中,是由有“风景园林设计师之父”之称的著名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与合作者共同设计的。中央公园位于纽约市中心,占地约344公顷。

受纽约中央公园的影响,美国掀起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1892年,风景园林师奥姆斯特德在波士顿规划建立了第一个公园系统,推动了城市公园的发展。这些由多个公园和园林路组成的绿地系统,为波士顿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公园内有平缓起伏的地形和自然式的水体,有大面积的草坪和稀树草地、树丛、树林,并有花丛、花台、花坛,有供人散步的园路和少量建筑(如风雨亭)、雕塑和喷泉等。公园内最基本的设施是野餐区、儿童游戏场、运动场和大草坪,面积较大的公园设有游人服务中心,位于市区的大公园内还设有游艺场等设施,处在远郊区的公园设有宿营地,供游人度周末。

苏联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创建了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形式——文化休息公园。它将文化教育、娱乐、体育、儿童游戏活动场地和安静的休息环境有机地组织在一个优美的园林之中。1929年,莫斯科修建了高尔基文化休息公园,面积810公顷。莫斯科市民常在公园中欢度节假日,进行散步、游戏、观赏文艺表演、演讲、竞赛、阅读等文化游憩活动。文化休息公园的总体规划一般是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进行的,各分区之间有一定的占地比例关系。这种按功能分区规划的文化休息公园形式,后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公园建设。

中国

中国最早的城市公园是1868年在上海建造的“公花园”(黄浦公园),随后又建造了虹口公园、法国公园(现复兴公园)、极斯非尔公园(现中山公园)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进人自主建设公园的第一个较快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公园大多数是在原有风景名胜的基础上整理改建而成的,有的本来就是原有的古典园林,少数是在空地或农地上,参照欧洲公园特点建造的。这都为以后公园的发展建设打下了基础。如1897年黑龙江齐齐哈尔的龙沙公园,1906年在无锡建成的锡金公花园。辛亥革命后还建有广州的越秀公园、中央公园、东山公园、永汉公园、河南公园,武汉的市府公园(现中山公园),昆明的翠湖公园,厦门的中山公园南京的玄武湖公园,杭州的中山公园和北京的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1924年,北京的颐和园正式对公众开放。

随着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逐渐加速,市民对公园和各种公共绿地日益增长的需求成为推动城市公园发展的根本动力。1927—1937年这10年是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黄金阶段之一,许多城市开始编制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公园、道路绿化及其他公共绿地的兴建均是政府重点工程。据不完全统计,此时期中国各地建成近400座城市公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除了以古代园林、古建筑或历史纪念地为基础建设了一批公园外,也建造了一批以绿化为主,辅以建筑,布置于城市或市郊的新型公园。特别是1979年后,中国城市公园建设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推动下重新起步,城市公园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公园加强了绿化美化工作,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增添了大量的娱乐和服务设施;许多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和古树名木通过公园的建造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城市公园类型日趋多样化,除了历史园林以外,在城市中心、街道两旁、河道两旁、居民社区、新建小区甚至荒地、废弃地和垃圾填埋场上也建造了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园。城市公园在城市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分类

公园在城市中分布广泛,包含不同的级别和类型,按照《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J185-2002),城市公园的类型一般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五大类。

综合公园

综合公园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综合公园地,可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教育、体育运动等多种活动。包括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全市性公园一般可供市民半天到一天的活动。

综合性城市公园的面积一般不小于1000平方米,且自然条件良好、风景优美,园内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同时公园设施设备齐全,一般有游戏娱乐区、儿童活动区、生态林区、休息饮食区、管理区等并且每个区域中都有相应的设施,比如儿童活动区有儿童游戏设施,休息饮食区有餐饮店、休息椅等。另外,为了给人们的游玩提供便利,公园内还设有停车场管理办公处等。公园内的绿化植物种类丰富。

社区公园

社区公园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是居民进行日常娱乐、散步、运动、交往的公共场所,包括居住区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应具有适于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内容和相应设施,重点满足儿童和老年人的活动需要。

社区公园一般包括休闲区、运动区、休息处,比较大的社区公园还设有停车场等。居住区公园是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面积一般不小于300平方米,公园服务半径为500~1000米。小区游园是一个居住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面积一般为200平方米左右,服务半径为300~500米。

专类公园

专类公园是指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的公园,比如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体育公园和游乐园等,都是专类公园的类型,其中每一个公园和公园绿地景观都有自己专属的功能和特点。

儿童公园是专为少年儿童服务的游乐园(PlayGround),要针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为核心进行设计,要特别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置以游玩、游戏为主要功能的公园绿地系统。动植物园主要是为人们提供对动植物进行观赏、研究和教育的场所。植物园的选址一般来说要充分考虑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需求,常设置在交通方便、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近郊区。体育公园是提供各类体育比赛、训练以及日常体育锻炼、健身等活动场所的特殊公园,要求有一定技术标准的体育运动及健身设施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带状公园

带状公园是供市民游赏、休闲的狭长形绿地公园。公园以绿化为主,辅以简单设施的狭长形绿地。具有隔离、装饰街道、供市民短暂休想的功能。

带状公园的位置一般是与道路、河滨、海岸等结合设置,不仅能改善城市环境和景观质量,而且还是城市文化风貌的具体体现。带状公园的宽度一般不得小于10米,最窄处也满足游人的通行、绿化种植带的延续以及小型休息设施布置的要求。比如南京小桃园、牡丹江石岸公园便是带状公园绿地的实例。

街旁绿地

街旁绿地也称街旁游园,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绿化占地比例大于或等于65%,小型沿街有供短暂休憩的设施。绿化用地和街道广场绿地。

功能

社会文化功能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起居空间,作为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场所。其活动空间、活动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户外活动的可能性,承担着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活动需求的主要职能。城市公园类型丰富,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多种需求,如老人需要的健身休闲、儿童喜欢的游乐科普,以及上班族的健身活动、休闲娱乐等需求,都可以在丰富多样的城市公园中得到满足。

城市公园容纳着城市居民的大量户外活动。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城市公园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科学知识和进行科研与宣传教育建设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中开展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如歌唱、健身、交谊等,提高了市民的整体素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众文化。

经济功能

城市公园由于具有大面积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平日的聚集活动场所,同时在城市防火、防灾、避难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保安功能。城市公园可作为地震发生时的避难地,火灾时的隔火带,大公园还可作救援直升飞机的降落场地、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灭人员的驻扎地及临时医院所在地、灾民的临时住所和倒塌建筑物的临时堆放场。

城市公园的能使其周边地区的地价和不动产升值,吸引投资,从而推动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生态功能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生态系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由城市公园组成的城市周边的绿色生态链是城市的绿色屏障,具有保护城市整体生态环境,过滤经过城市上空的空气气流,降低空气温度,改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犹如城市的“绿肺”。

城市公园改善公园周边小气候的效果明显,具有调节区域性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和气流等作用。

城市公园可以增加空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氧气含量,吸收二氧化碳及多种有害成分,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还可以尘、杀菌,保护市民身体健康。

城市公园为多种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维护了生态平衡,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从城市公园的发展历史来看,一些城市公园历史悠久,门类齐全,时空跨度大,既有传统的古典园林,又有近代公园,同时还有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园。从园容、园景来看,城市公园为旅游者提供了游憩观赏的静态的人工模拟自然山水环境的文化境域。从活动角度来看,城市公园为旅游者游览的参与性提供了一个动态的活动场所。

政策支持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推进体育公园建设,推动体育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在现有郊野公园、城市公园中因地制宜配建一定比例的健身设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