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萨缪尔森编辑的图书

更新时间:2024-09-20 11:29

《经济学》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创作的一部教科书性质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1985年后的《经济学》版本由萨缪尔森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诺德豪斯合撰修订。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吸收各学派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对现代经济学原理和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制度体系进行了介绍和剖析。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的最大贡献,是把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中的微观经济学部分与约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相结合的经济学原理发展为主流经济学,取代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学上的霸主地位。

《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综合体系的诞生。自1948年第一次出版以来,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文字在全球销量超过千万册。

内容简介

《经济学》全书共有七篇三十六章。

第一篇以介绍概念为主,主要概念包括: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生产可能性边界、供给与需求、市场、资本以及供求平衡等。该篇还提出了经济组织的三个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保罗·萨缪尔森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提高效率、促进平等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第二篇介绍微观经济学,主要论述的是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的理论。该篇大概可以分为消费、生产、市场结构、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博弈论四个部分。在消费这一部分解说了效用理论、需求曲线消费均衡等理论。在生产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生产、企业组织和成本理论。萨缪尔森在这里提出了生产函数、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等概念。他总结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认为:当其他投入不变时,随着每一投入量的增加,产量的增量呈递减趋势。从长期来看,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的变革。在市场结构这一部分,保罗·萨缪尔森提出了完成竞争和不完全竞争的概念。他认为完全竞争实现了配量效益,但不完全公平;不完全竞争来源于政府的干预和不正当行为的存在,这种竞争会促使垄断和寡头的出现。在最后一部分中,萨缪尔森提出投机具有重新配置资源的社会功能,保险能分担集中的风险,同时也介绍了博弈论,并用这种理论来研究社会现象。

第三篇介绍要素市场。萨缪尔森指出,个人收入包括劳动所得、财产收入和政府转移收入;要素供求均衡时的价格决定了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而要素价格又取决于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保罗·萨缪尔森还对劳动、土地和资本市场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的影响因素和决定因素。

第四篇探讨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该篇第一章介绍了政府控制经济的三个工具,即政府的经济职能、公众选择理论以及各种税收理论。在制约市场的力量这一部分,介绍了两项内容,即企业管制和反托拉斯政策。萨缪尔森很早就提出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主张保护环境。他将资源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类,认为资源的保护是环境保护的一种。他还提出一些环境经济学的问题,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有谈判、债务、标准、税收和污染许可证等。该篇的最后一章论述的是反贫困政策和医疗保健经济学的问题。

第五篇讲的是宏观经济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宏观经济学的概述,主要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内涵,讲解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以及经济活动的衡量方法等。第二部分论述了总需求与商业周期,主要介绍了影响消费投资的因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影响总需求和总产出以及储蓄、投资和利息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讲述的是货币、银行和货币政策的问题,对货币职能、需求供给机制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做了系统的论述。

第六篇讲述的是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主要探讨的内容包括经济增长与发展中国家,事业与总供给,保持价格稳定,以及赤字、预算、汇率等问题,并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对各家学派的观点理论做了比较和整理。

第七篇讲述国际贸易与宏观经济。保罗·萨缪尔森认为产生贸易的原因是生产条件的差异,规模经济和偏好的多样性。外贸能够影响汇率,而汇率可以引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萨缪尔森还对比较优势理论和贸易保护主义进行了论述和评价。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二战期间,萨缪尔森被选调至美国战时生产局和战争动员重建办公室任职,并担任财政部经济顾问,这些工作使他有机会将经济理论应用于实际,并从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科学性。在研究过程中,萨缪尔森逐渐对约翰·凯恩斯的理论产生了怀疑,尽管并非颠覆性的反对,但他发现凯恩斯的理论确实存在许多漏洞,本着这样的认识,萨缪尔森做出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个创举——写成一部合了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

作品影响

1、社会经济的基本问题和经济理论的出发点

保罗·萨缪尔森把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问题归结为三个问题:一是生产什么商品以及生产多少,二是如何生产,三是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生产目的、生产手段和分配问题。“稀缺规律”是他的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萨缪尔森认为,如果资源是无限的,生产什么和为谁生产就不会成为问题。在任何历史条件下,所存在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数量都是有限的,技术知识也有一定的限度,因此人类的需求不能完全满足。他把这种“稀缺性”的限制,称作“社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2、混合经济理论

《经济学》一书是围绕混合经济这个主题展开的。保罗·萨缪尔森对混合经济的解释是,“至少在两种含义上,我们的制度是混合的:政府限制私人的主动力量;垄断的成分限制完全竞争的作用”。关于混合经济体制的特征,《经济学》指出两点:第一,强调政府的经济作用;第二,强调所谓垄断和竞争的混合制度。萨缪尔森认为,在混合经济能够进行管理的宏观经济学中,古典派原有的一些微观经济学原理仍然使用。所以在约翰·凯恩斯经济理论及其政策失灵的情况下,他企图从市场经济中寻找出路,又提出自由企业制度的优点。保罗·萨缪尔森的混合经济体制,实际上是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的混合,是自由竞争和垄断统治的混合。他的混合经济理论,是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派的混合物

3、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独特见解

萨缪尔森对凯恩斯经济理论,作了通俗的具体的解释和发挥,其主要特点,一是对凯恩斯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均衡的解释,是用总产值(GNP)的概念代替凯恩斯的总供给;二是用加速原理来补充约翰·凯恩斯的乘数论,并以两者的结合来说明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及其有关问题,凯恩斯的投资乘数论是说明投资变动将会如何引起收入的变动。乘数论和加速原理的结合,说明经济中消费、投资和收入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调整的,因而使经济自动从高峰到谷底之间摆动,自发地形成经济的周期波动。

4、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进攻和挑战

保罗·萨缪尔森以萨伊的效用价值理论、边际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和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以及这些价值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来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萨缪尔森认为剩余价值率和利润论是不相等的,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是不相等的。

作品评价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家胡寄窗:《经济学》除在编写体例方面突破了前人类似的著作模型之外,其特点不在理论内涵有何创新,而在于它涉及的理论范畴之宏富和精审,成为足资参政的西方经济学名著。

中国经济学家高鸿业:这本著作是继约翰·密尔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之后,自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出现以来第三本广泛流行的教科书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下一代人将随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来学习经济学。

作者简介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1915—2009),美国现代经济学家,美国约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出任约翰·肯尼迪的经济顾问。萨缪尔森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一个波兰犹太移民家庭,1941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7年萨缪尔森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首位获得者,1970年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在学术界,他先后担任美国经济计量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以及国际经济学会会长等重要职务。其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1947)、《经济学》(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1958)等。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