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主义 :国际贸易理论或政策

更新时间:2023-11-10 15:54

贸易保护主义(Trade Protectionism)是一种国际贸易理论或政策,指通过各种关税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

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产生于19世纪初,当时英国极力主张和推行自由贸易主义和政策,德国却反其道行之,实行高关税的保护主义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间,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经济出现衰退,陷入滞胀的困境,就业压力增大,市场问题日趋严重。美国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策源地。

贸易保护主义主要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这些措施也是经济不发达国家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对发达国家来说则是调整国际收支、纠正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工具。但贸易保护主义如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则可能推动地缘战略危险的发生,进而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损害消费者利益、滞缓经济发展、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等。

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案例有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2002年美国201钢铁案和2003年韩美牛肉风波等。

定义

贸易保护主义(Trade Protectionism)是一种国际贸易理论或政策,指通过各种关税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关税、进口配额、外汇管制、烦琐的进出口手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都是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有不同的理论表现和政策主张,但其思想主旨是一脉相承的,即通过限制其他国家的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参与本国市场竞争来维护本国经济利益。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与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其国际经济体系主导地位密不可分。贸易保护主义如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推动地缘战略危险的发生。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反建制的特征,已经引发了“逆全球化”运动,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参与全球化。

历史沿革

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产生于19世纪初。当时英国取得世界工业霸主地位后,极力主张和推行自由贸易主义和政策:处于落后地位的德国却反其道行之,实行高关税的保护主义政策,限制外国廉价商品的输入来保护和扶植本民族工业的发展。这种贸易保护主义亦称为乔治·李斯特型贸易保护。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相对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而言的。它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间,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经济出现衰退,陷入滞胀的困境,就业压力增大,市场问题日趋严重。因此,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产业垄断资产阶级和劳工团体纷纷要求政府采取保护贸易措施。此外,由于工业国家发展不平衡,美国的贸易逆差迅速上升,其主要工业产品如钢铁、汽车、电器等不仅遇到日本、西欧等国家的激烈竞争,甚至还面临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其他出口国的竞争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一方面迫使拥有巨额贸易顺差的国家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则加强对进口的限制。因此,美国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策源地。美国率先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引起了各国贸易政策的连锁反应,各国纷纷效尤,致使新贸易保护主义得以蔓延和扩张。

贸易保护主义在西方国家经常周期性地出现,当世界经济面临或处于萧条阶段时,一些国家就会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2008年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愈演愈烈。垄断资本主义导致了资本高度集中和不合理流动,造成了产能过剩,进而使得经济危机的根源更加深厚。垄断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贸易保护主义则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普遍做法。2008年11月至2020年1月,美国共实施了31项大规模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影响了超过5万亿美元的贸易。

2016年以前的贸易保护主义多是在既定的多边贸易机制下小范围实行的,这一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还受到各种贸易协定和规约的束缚。2016年以后,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挑战各种国际和区域规约,并且不断冲击多边贸易体制。从2018年年初起,美国在经贸层面推行单边贸易保护主义,针对中国等国家发起了贸易战,尤其以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最为激烈。中美贸易争端美国主动挑起,并且不断升级。美国在此过程中数次宣布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加征关税。除中国外,美国还对自己的盟友,如欧盟加拿大等发起贸易战。美国成为逆全球化的重要推手。美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在2019年愈演愈烈。2019年10月2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国诉欧盟补贴空客”案作出仲裁决定,批准美国每年对价值约75亿美元的欧盟进口商品征收关税

目的

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工业免受影响。这与早期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目的很不相同。重商主义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其目的是为了积累金银财富;而保护贸易的目的则是为了提高创造财富的生产力。贸易保护主义有不同的阶段,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保护主义就成为各国维护利益的手段。西方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特点

主要保护手段由采取关税措施转到采取非关税措施。一系列的国际贸易与关税谈判中形成的决议大大降低了关税总水平。于是,各国转而采取非关税措施,以推行保护主义政策。这些措施灵活、隐蔽、限制性强。世界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受到各种非关税限制。

保护政策对产品的针对性越来越强,如对工业品限制减少和降低,而对农产品的保护却极少松动,对工业品中不同商品的限制也有很大差别。

实行保护政策所针对的国家和地区的区分加强了。一般来说,一国总是针对自己直接、强劲的竞争对手加强保护主义政策,而对其他国家则适当放松。世界多数国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竞争对手的状况,分别采用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以期保护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其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措施

关税壁垒

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种类主要指关税。关税是商品通过一国国境时由该国政府所征收的赋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税,即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也是争夺国内外市场的重要工具。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税政策是其整个经济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税的种类包括:进口税、出口税、过境税、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普遍优惠制等。

关税有以下两方面特点:第一,关税的征收对象是进出关境的货物;第二,关税具有涉外性,是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关税的征收是通过海关来执行的。一国征收关税的作用包括两方面,一是增加本国财政收入;二是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国内市场。其中以前者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称为财政关税,以后者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称为保护关税。

非关税壁垒

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已成为一些国家限制商品进口的主要手段,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非关税壁垒的种类包括: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外汇管制、进口和出口的国家垄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各国国内税、最低限价和禁止进口、进口押金制度、海关估价制度、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

现在出现了一些新型的非关税壁垒,比如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特别保障措施及以知识产权为名的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证产品质量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特别保障措施是一种过渡性保障机制,是进口国政府为防止来源于特定成员国的进口产品对本国相关产业造成损害而实施的限制性保障措施。还有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名的非关税壁垒,如美国337条款特别301条款。

影响

阻碍生产效率提升

经济学理论表明,只有在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扩大到进行专业生产成为必要时,专业化的生产者才会出现。自由贸易带来市场规模扩大,推动专业化分工从国内扩展到国际,促进生产效率在世界范围得到提升。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市场分割,使国界成为市场规模扩大的制约,会导致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停留在较低水平,阻碍生产效率提升与世界经济发展。

扭曲资源配置

从表面上看,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了国内产业与就业安全,但实际上保护的是低效率生产,会造成商品或服务价格信号失真,使资源配置到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真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却因得不到足够资源而难以发展起来。贸易保护主义还会对被保护产业的上下游关联产业产生影响,引起系统性的价格信号失真与资源配置扭曲。

损害一国未受保护产业部门及消费者利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在这个大市场中,各种要素得到了有效的配置。如果某国实行贸易保护,将直接或间接增加进口商成本,进口商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本国消费者,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此外,保护措施使非保护产业的生产者为受保护产业生产者提供了强制性补贴,产生的收入转移效应往往得不偿失,还会造成利益分配的扭曲。

造成出口国贸易及经济急剧下降

如果某个国家(一般是贸易大国)率先实施严厉的贸易保护,会使向其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骤降。随之产生的连锁反应是,作为拉动出口国经济的贸易的迅速萎缩会导致大量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从而拖累该国经济。特别是实施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战略的国家(地区),受外贸依存度的影响,将会遭受到更大的打击。

使世界经济更加恶化

贸易保护政策不仅阻碍了其他国家向该国的出口,使其他国家的产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样也会影响该国向其他国家的出口,使本国产业陷入困境,因为一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经常会引发其他国家类似的报复政策。这种贸易报复的实施,使每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市场都局限在本国内部,造成世界整体经济进一步萎缩。

破坏已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格局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世界性市场的形成,使资本超越了国家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经济全球化不仅增加了世界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而且其产生的经济驱动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而贸易保护必然会打断全球化所形成的生产价值链及正常的分工体系,这将意味着世界经济的整体倒退。

相关理论

最优关税理论

最优关税又称最佳关税,即这样一种税率,它使得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相对于其贸易量减少的负面影响的净所得最大化。也就是说,以自由贸易为起点,当一国提高其关税率时,其福利逐渐增加到最大值(最优关税率),然后当关税率超过最优关税率时,其福利又逐渐下降。最终该国将通过禁止性关税回到自给自足的生产点。最佳关税论虽然指出贸易保护可能使一国获得比自由贸易更多的利益,但这种利益的获得是以他国利益的牺牲为代价的,因为征收关税在改善进口国贸易条件的同时,使其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条件恶化,所以贸易伙伴国的利益会遭受损失。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自然容易遭到利益受损方的报复。如果贸易伙伴国进行报复,反过来对来自原征税国的进口产品也征收最佳关税那么就会使得最初征收关税国家的目的落空,甚至可能爆发关税战。

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美国独立后第一届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最早提出保护幼稚制造业理论。德国乔治·李斯特将汉密尔顿的保护幼稚制造业理论加以发扬,综合成为一个更为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李斯特提出生产力理论、历史发展阶段论、国家干预论及关税保护制度等理论来实现贸易保护主义。其中关税保护制度体现在制定差别关税率、选择性的保护以及适时调整。以对幼稚产业的保护为出发点,对不同的产业征收不同的关税。只有那些通过保护可以成长起来的、能够获得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才加以保护。对幼稚产业的保护也不能永无休止,而是有限期的,超过了规定的限期,该产业即便没有成长起来,也要解除对它的保护。

新重商主义

新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贸易保护主义”,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目的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本国的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新重商主义”的表现形式随时期迁移而不断翻新,但理论基础主要是约翰·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在凯恩斯看来,一国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国内有效需求可能不足,于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奖励出口、限制进口是一国总需求政策的一部分。凯恩斯的理论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的代表,是发达国家推行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战略性贸易政策

该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斯潘塞和布兰德等人首先提出,后经过贾格迪什·巴格瓦蒂保罗·克鲁曼等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这种政策观点之所以被称为“战略性”,是因为该政策是针对一种特殊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一一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而提出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最为强调的政策主张主要有两种:一是出口补贴;二是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核心内容就在于:通过政府的干预,改变或鼓励企业既定的战略行为,增加本国产品的出口和相应产业的竞争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基础是不完全竞争理论;主张通过关税、出口补贴和进口保护等措施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主张对现有的或潜在的战略性产业进行支持和资助。

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使中国企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得不到发挥。中国外贸依存度已从2012年的45.2%降为2017年的33.6%。外贸依存度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内生动力,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持续下降: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西方国家长期执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得中国出口环境恶化,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的出口,给国际经贸往来和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使就业机会减少,使中国出口订单大幅减少,中国出口也长期持续下滑。贸易出口额的大幅降低严重打击中国相关产业,甚至影响到中国外贸企业的生存从而导致工人失业,尤其一些沿海城市受影响更为严重,不利于国家及社会的稳定。

贸易保护主义使投资环境受到影响。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使得投资者商业信心下降,金融业信贷量也随之下降,银行纷纷收紧贷款,导致在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撤资,国际资本外流。

应对措施

加强国际合作中的沟通、交流。多数国际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沟通、交流的不到位,解决国际贸易存在问题的方案不是通过强权高筑壁垒,拒绝谈判,而应积极沟通,平等协商。中国作为出口贸易大国,更应该从根本上提高沟通、交流的质量,以确保信息的流通有效,采取理性措施解决问题,实现共赢。

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大,因此面对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应该改变传统的外贸政策,来应对其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首先可以将出口国进行调整,比如减少向一些集中国家大量出口商品,减经出口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关注,以此避免出口国出于贸易保护对中国进行制裁。再比如贺易保护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明显,因此在外贸发展方面,中国可以开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也可以鼓励企业在海外开办工厂,跳过关税的限制等。

出口贸易中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从而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此中国在贸易发展过程中,不宜过分依赖出口贸易,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很大,中国企业回以逐渐向内需转型,在中美的贸易中,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这也是美国政府对中国高度关注的原因。中国占全球贸易的比重仍在不断攀升。外部压力的增加凸显了中国推进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性。

降低加工贸易的比重,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主要以货物贸易为主,服务类贸易比较少,这就属于不均衡的现象。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也使服务行业的发展被忽视,导致中国服务行业的水平比较低。因此在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中国应该大力推动服务业的建设,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需要。

案例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

1930年6月,为应对经济危机美国颁布了一项法案,将2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在法案通过后,英国法国德国等众多国家纷纷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以维护自身经济利益。这导致美欧之间的贸易规模从1929年的历史高位急剧下滑,到1932年更是跌至历史低位。在1929年至1934年的短短几年间,国际贸易规模遭受了重创,萎缩了66%。

美国201钢铁案

2002年3月,美国以欧盟日本等八国出口的钢铁产品对其国内钢铁业构成威胁为由,根据“201条款”规定,决定对多种钢材实施为期三年的进口税,整体税率高达30%。为了回应美国的这一举措,同年6月,欧盟决定对美国部分商品征收高达100%的报复性关税。此外,墨西哥、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纷纷采取了提高关税或紧急保障措施等反制手段。尽管世界贸易组织最终裁定美国的这一行为违反了WTO规则,但这场钢铁贸易战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仅以欧盟为例,2002年一年的损失就达2.4亿美元。而美国,在承受了数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的同时,还导致了国内7.4万个钢铁消费者的失业。

韩美牛肉风波

2003年,美国疯牛病事件导致韩国宣布全面禁止进口美国牛肉。2008年4月,为推动韩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两国达成放宽美国牛肉进口限制的协议。此举在韩国引起轩然大波,民众担忧潜在健康风险,纷纷表示强烈抗议。同年6月10日,首尔特别市约100万韩国人集会抗议政府决策。面对民众的强烈不满,6月19日,韩国总统不得不出面道歉。这场“牛肉风波”不仅严重冲击了韩美两国的政治关系,更造成了2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