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 :十字花科芸薹属两年生草本

更新时间:2022-11-24 12:33

甘蓝(拉丁学名: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L.),又名结球甘蓝、卷心菜、包菜、洋白菜、疙瘩白、圆白菜、包心菜和莲花白;为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芸薹属(Brassica)两年生草本;起源于地中海至北海沿岸,现广泛栽植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是东北地区西北华北地区等地区春、夏、秋的主要蔬菜,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等地区冬、春季也大面积种植;一般适宜栽种在湿润的环境中,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从沙壤土到黏壤土中都可以种植,尤其是在pH值为5.5~6.5的土壤中生长较好。

甘蓝的主根不发达,侧根多,多数基生叶,叶质较厚,呈乳白色或淡绿色,少数呈紫色;为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花呈淡黄色,花瓣呈宽椭圆状倒卵形或近圆形;果实为长角果,呈圆柱形;种子球形,呈棕色;花期为4月,果期为5月。

甘蓝主要有尖头、圆头及平头三个类型;在营养价值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钾元素、维生素e、维生素U、蛋白质糖类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及叶酸等多种营养物质,是世界上公认的保健蔬菜之一;在药用方面上,甘蓝有清利湿热、止痛、益肾通络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黄疸、胃胀痛和关节不利等症状。

栽培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甘蓝类植物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的一种一年生杂草,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甘蓝类植物起源与Brassica oleracea、Brassica cretica,Brassica insularis和Brassica rupestris4个野生近缘种的复合体,普遍分为6个变种;9世纪,一些不结球的甘蓝类型已成为欧洲国家广泛种植的蔬菜;后经人工选择,12、13世纪德国开始出现结球松散的甘蓝品种,16世纪出现皱叶和紫红色的甘蓝品种,随殖民者进入北美,日本于明治初期引进甘蓝;16 世纪开始传入中国,传入的途径主要有4条:一是中国云南和缅甸之间;二是经由沙俄传入黑龙江省;三是由新疆传入;四是从台湾省和东北沿海一带引进。

甘蓝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甘蓝”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籍,在八世纪上半叶成书的《本草拾遗》已有记录:“甘蓝......此者使西土蓝,叶阔可食”,但经考证,《本草拾遗》中著录的“甘蓝”不可能是结球甘蓝;在《植物名实图考》当中也记载着:“葵花白菜俗称回子菜”,并有图示意,当时也是山西地区的重要蔬菜;此外,结球甘蓝还在中国南方栽培也较早,据《台湾府志》中记载:“蕃芥蓝,别名蕃牡丹”,系指甘蓝,广泛栽培于在华南一带的农村。

形态特征

甘蓝的主根不发达,侧根多,主要分布在30厘米深、80厘米宽的土壤里。

甘蓝一年生的茎为肉质,矮且粗壮,不分枝,呈绿色或灰绿色;二年生的茎有分枝,具茎生叶;茎分为内外短缩茎,外短缩茎上有莲座叶,一般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长;内短缩茎上的叶片比较稠密。

甘蓝具多数基生叶,叶质较厚,叶面表层光滑,被蜡粉,层层包裹成球状体或扁球形,球径通常为10~30厘米,有时甚至更大,呈乳白色或淡绿色,少数为紫色;基生叶及下部的茎生叶呈长圆状倒卵形至圆形,长和宽达30厘米;叶的顶端呈圆形,基部骤窄成极短有宽翅的叶柄,边缘有波状不明显锯齿;上部茎生叶呈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为8~13.5厘米,宽为3.5~7厘米,基部抱茎;最上部的叶片呈长圆形,长约为4.5厘米,宽约为1厘米,抱茎。

甘蓝为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花呈淡黄色,直径为2~2.5厘米;花梗长为7~15毫米;萼片直立,呈线状,为长圆形,长为5~7毫米;花瓣呈宽椭圆状倒卵形或近圆形,长为13~15毫米,脉纹显明,顶端微缺,基部骤变窄成爪,爪长为5~7毫米;花期为4月。

果实

甘蓝的果实为长角果,呈圆柱形,长为6~9厘米,宽为4~5毫米,两侧稍压扁,中脉突出,喙圆锥形,长为6-10毫米,每个角果里有20~30粒种子;果梗粗,直立开展,长为2.5~3.5厘米;果期为5月。

种子

甘蓝的种子呈球形,直径为1.5~2毫米,呈棕色。

物种分布

甘蓝起源于地中海至北海沿岸,现广泛栽植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是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春、夏、秋的主要蔬菜,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等地区冬、春季也大面积种植。

生长习性

甘蓝喜温和冷凉的气候,耐寒与耐热性较强;其栽培的适应温度为7~25℃,适宜温度为18~20℃;发芽适温为18~25℃,外叶生长适温为7~25℃;为长日照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严格,适应性较宽;需要在湿润的环境下种植,要求土壤相对湿度为70%~80%,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另外也较耐盐碱,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从沙壤土到黏壤土中都可以种植,尤其是在pH值为5.5~6.5的土壤中生长较好。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甘蓝为异花授粉植物,属虫媒花,主要为虫媒传粉,须通过蜜蜂属或其它昆虫的采集活动来帮助其完成授粉,但随着于农田大量施用农药,多数授粉昆虫已经被毒死,因此主要是通过蜜蜂来传粉,其高强度的花期授粉,可以克服甘蓝的自交不亲和性

人工繁殖

有性繁殖

甘蓝的有性繁殖为种子繁殖,在播种时要以种植地温度为参考,一般播种前需要用温水浇灌土壤,覆盖细土后即可播种,秧苗出土前,应保持土壤温度为17℃左右,一般三天后就可出苗。

无性繁殖

扦插

一般选择健壮甘蓝叶球的中部叶片,以腋芽为中心,两边各留1厘米宽中肋并带0.2~0.3厘米的短缩茎,加入植物生长调节剂后插入土中;每天需喷水一次;34天后便可成苗。

组培

甘蓝的组织培养方法依次为诱导、增殖及生根培养;诱导培养是用10天的无菌苗的子叶,培养出不定芽后进行增殖培养,待长出组培苗后进行生根培养,当生根20天左右时就可以进行再生苗移植,14天后就可以正常管理。

栽培管理

定植管理

在定植甘蓝前,需要整地施肥,然后平整做成垄或高,定植时,采取一垄双行(一畦双行)的形式,栽苗后要浇水,待水渗下后盖上土封;若在冬、春季定植时,应选在晴天无风的中午,在夏、秋季定植时,则应选在阴天或无风的下午。

水肥管理

在栽培甘蓝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做好浇水追肥的工作,定植水应使用稀粪水,莲座期开始浇水追肥;在甘蓝的幼苗期及莲座期需要大量氮肥,结球期除需氮肥外,需磷、钾较多。

病虫防治

常见病虫害

甘蓝抗病能力不强,易受病害的侵扰;常见生理性病害有霜霉病、洋葱软腐病灰葡萄孢、病毒病、黑腐病和核盘菌;虫害为甘蓝夜蛾菜粉蝶和甘蓝蚜虫。

病害

霜霉病:发生在植株的叶片上,发病初期,病斑为浅绿色后变成黄褐色、紫褐色或暗褐色;湿度大时,叶面或叶背有白色霉状物。

软腐病:主要发生在植株的茎基部或叶球表面,发病初期为水渍状病斑,后逐渐腐烂,严重时,全株腐烂。

灰霉病:主要发生在植株的茎基部,发病初期为水渍状病斑,呈褐色或淡红褐色,病部带有灰色霉状物;发病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圆形小菌核。

病毒病:主要发生在植株的叶片上,发病的叶片上带有黄色的圆形斑点。

黑腐病:主要发生在植株的叶片上,病菌从叶缘侵入,向内延伸成“V”形的黄褐色枯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部全部腐烂。

菌核病:主要发生在植株的茎基部、叶片、叶球上,发病时,茎基部产生水渍状病斑,叶片及叶球上产生不明显的水渍状病斑。

虫害

甘蓝夜蛾、菜粉蝶和蚜虫:主要危害叶片,以啃食叶片为主,菜粉蝶会导致软腐病的发生,而蚜虫则会导致叶片黄化、蜷缩甚至枯萎,还能传播病毒。

相关防治

对于病虫害主要采用药剂来防治,通常使用菌核净、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百菌清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定虫隆乳油和阿维菌素乳油等来进行预防和治疗;此外,在防治软腐病时要及时清除病株,并在病株穴内及周围撒上生石灰来进行土壤消毒。

功用价值

营养价值

甘蓝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钙、磷、钾和钠等矿物质元素,此外,其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U,蛋白质、糖类、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及叶酸等多种营养物质,是世界上公认的保健蔬菜之一。

药用价值

甘蓝气味甘、性平,在药用方面上,甘蓝有清利湿热、止痛、益肾通络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黄疸、胃脘胀痛和关节不利等症状;甘蓝鲜叶可以用来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生拌甘蓝,可以治疗甲状腺肿大、甲亢,用水煮熟甘蓝可以用来治疗上腹胀气隐痛等。

相关品种

甘蓝的主要类型有:尖头类型:叶球似牛心、鸡心形,多为早熟或中熟品种;抗寒性强,耐热性差。圆头类型:叶球圆球形或近圆形,多为早熟或中熟品种;抗病、耐寒、耐热性均差;平头类型:叶球呈扁圆球形,多为中晚熟品种;抗病性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