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瓦孜 :维吾尔族传统体育

更新时间:2022-12-26 10:33

达瓦孜(维吾尔文:دارۋاز‎),即高空走索,是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中流传千年的民间体育、杂技项目。"达"在维吾尔语是"悬空"之意,"瓦孜"是指嗜好做某件事的人。"达瓦孜"一词,是借用波斯语"达尔巴里",意思是高空走大绳表演,古时称为"走索”“高原祭”“踏软索"等。

达瓦孜最初流行于以“达瓦孜之乡”英吉沙县为主的南疆地区,如今在新疆全境都较为常见。达瓦孜会在古尔邦节、努鲁孜节等重大节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杂技中国艺术节时进行表演,在新疆各地景区也有达瓦孜表演。

达瓦孜的表演形式一直以来没有太大改变,对达瓦孜艺人平衡能力、心理素质和基本功要求很高。达瓦孜常在露天场地表演,达瓦孜艺人伴随着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演奏,在绳索上完成盘腿端坐、蒙眼走等各种难度动作,并会在吊环和吊杠上完成回环等表演。

2006年,达瓦孜被收录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人为阿迪力·吾休尔。

历史沿革

发源与历史

起源猜测

达瓦孜至少有三种起源说,其一为生产劳动起源的说法。维吾尔族的先民为赢得生存发展的机会,不得不与野兽和敌人的斗争,于是先民们利用高高树立的杆子成为制高点,以提高预警能力,长期的斗争使人们对上下杆技术逐渐熟练。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高树杆子观察,但上下杆的技术得以保留,形成达瓦孜的雏形。

达瓦孜有源自英雄崇拜的说法,该说法源自多种传说。传说多以勇士斗恶魔为主题,也多发生在城市之中。其中较为著名的传说是相传古时,恶魔出现将泉水堵死,迫害百姓。为了消灭恶魔,人们在地上竖起直通云层高杆,一名青年用沿着连接地面和高杆顶的长绳向上。青年与恶魔战斗,最终杀死妖怪。维吾尔族为了纪念这位青年,开始开展达瓦孜运动。

达瓦孜的起源也有宗教起源说。3000多年前,在沙马教(萨满教)流行一始,人们对天神盲目崇拜。为表达对天神的崇拜,人们立起杆子接近天神,这种对天神的崇拜成为最初的达瓦孜。人们在收获时,为表达对天神的感恩和崇拜,达瓦孜艺人用五彩丝绳连接杆子,并表演各种技巧,逐渐形成现在的达瓦孜技艺。维吾尔古典文学家库尔班·巴拉提在史诗集《白头巾女神》中便提到,信仰萨满教时,维吾尔族先民在丰收时会在山脚立起木桩,拉起绳索,演奏音乐并表演达瓦孜。表演时,宗教人物会对其进行解说:“这是追求苍天腾格里的事例,是美丽灵魂接近苍天腾格里的表现。”

民间传说

关于达瓦孜的起源,民间还有一些传说。

1、传说一:

古时候,维吾尔人民居住的一个地方,出现一个妖魔,它在空中来去,呼风唤雨,残害百姓,黎民叫苦不迭。这时,有一位英武少年,见义勇为,他在平地竖起一根30米高的木杆,用一根长约60米的绳索从木杆顶端连结地面,然后踩升而上,与妖魔搏斗,终于将其杀死,为百姓除了大害。从此,高空走绳就流传并发展起来,成为维吾尔民族的娱乐形式。

2、传说二:

维吾尔族传说两千年前,阿克苏地区乌什县涌出了一眼大泉。泉水灌溉农田,禾稻飘香;泉水流进牧场,牛马肥壮。但奇怪的是,这眼泉水的中央长了一棵大树,在太阳出来之前,如果爬上树去,就会发现远处的山上,有许多繁华的城市、亭台、楼阁、殿宇,还有行人的鲜明服饰等。

有一天突然来了三个老婆子,看中了这眼泉,想独占它。为了驱赶这里的人群,她们施展魔法,一会儿刮风,扬沙吹打人面,一会儿下雨,冲毁良田。这个坏消息传到西边的一个地方,有一名叫乌勃利沙拉的青年,为了弄明白灾难的原因,只身赶到乌什县。正当老百姓们向乌勃利沙拉吐诉苦难遭遇时,忽然雷电又起。乌勃利沙拉昂首仰望天空,发现云端里有三个狞笑着的老婆子。于是,他对众人说:"妖孽在云端里,捉住他们"。"天上地下相距十万八千里,有什么办法?"人们忧郁地问。乌勃利沙拉机警过人。他说:"我们可以用绳子绑起木杆子,一直插到云端里去。"

第一次,木杆子不够高;第二次,仍然差一点;第三次,终于竖起一根直插云端的木杆子。从杆的顶端扯起的一根长绳,一直系到地面。乌勃利沙拉手持一根木杆,沿着绳子,一步一步登上了天空。一场星空大战激烈地开始了。乌勃利沙拉有进无退,跌倒了爬起来,累了喘口气,继续战斗,经过斗智斗勇,他终于打败了魔鬼老婆子。

天空变得晴朗起来,大地重新长出了稻禾、牧草,乌勃利沙拉成了大家崇拜的英雄。后来,人民为了感激这位青年,就开始练习"达瓦孜"。

考古遗存和史籍记载

初建于3世纪到4世纪的中国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克孜尔千佛洞77号窟中,存在有表演类似达瓦孜的壁画。在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有7世纪到8世纪的一尊佛像,佛像在平衡杆顶头倒立、腿向上翘,其神态和达瓦孜表演近似。

中原地区在汉代就已有走绳索的记录,东汉张衡著《西京赋》时,记载了在绳索上表演的节目。《后汉书·礼仪志》中也有对走绳详细的表述。到了唐朝,走绳技艺较为常见,封演著《封氏闻见记》中详细的记载走绳女艺人在绳上的精彩表现。当时便有走绳技艺源自西域的说法,杜佑著《通典》中认为包括走绳在内的各类戏法都来自西域。明代王圻等人著《三才图会》中,也提到“高绠等百戏……大率其术皆西域来耳。”到了清代,走绳技艺的记载更为常见。张廷玉著《钦定皇朝文献通考》、小横香室主人编撰的《清朝野史大观》、赵翼著《檐曝杂记》等古籍中,记载回人的走绳技艺是“架木高二丈五尺,又用麻绳一根斜坠于地,拴于,一边立桅木一根,高六丈”“立一木高数丈者,其颠斜系长绠属于地”“仅以一足踏于绠,口唱歌,良久始下”,这些走绳技艺和如今的达瓦孜技艺基本相同。除了书籍,诗人们也会为达瓦孜而创作,如福庆的《异域竹枝词》:“高架双竿与屋平,铜绳盈丈两头横;持裙莫漠留飞燕,看取凌风蹑影轻。”讲述的便是达瓦孜的表演。当时走绳不仅流行于新疆,也会在京城为皇帝表演,绳伎由内务府所属三院之一的武备院管理。然而因为一次“人坠而下”,绳伎“自此不得设”。

达瓦孜一词至少在11世纪出现,为波斯语借词。11世纪语言学家马赫穆德·喀什噶里著的突厥文著作《突厥语大词典》中记载伊波拉第(aryibladi)的意思是表演达瓦孜,走软绳。依迷尔·玉塞荫卡仔阿訇在《历史诗集》中记载了达瓦孜在图古鲁克铁穆尔汗时代流行的情况。

近当代传承

传承历史

有记录的达瓦孜班社主要有四家,分别是吾休尔·木沙达瓦孜班社、阿西木达瓦孜班社、奴拉洪达瓦孜班社、艾山江民间达瓦孜班社。阿西木家族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往印度、波斯、苏联等国家和阿拉伯国家表演达瓦孜。但如今仅吾休尔·木沙的班社还在发展达瓦孜,并不断壮大。其他班社已经解散。

新疆和平解放后,达瓦孜班社依然主要活动在新疆地区,1951年阿西木班社在阿克苏地区成立艺术团,艺术团由阿西木和自己的儿子斯迪克 ·阿西木、努热 ·阿西木组成。次年,怒热·阿西木前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组建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1955年,吾休尔·木沙等人在英吉沙县创立英吉沙县杂技团。1956年,天山杂技团成立,两年后在吾休尔·木沙和天山杂技团的基础上,新疆人民杂技团正式成立。

1960年代初,新疆人民杂技团一度解散,后以吾休尔达瓦孜班社为基础和喀什地区的艺术团组合恢复。1966年,新疆人民杂技团在此解散,团员前往不同地区农场劳动改造。1971年,英吉沙县人民政府重新组织各地达瓦孜艺人,恢复英吉沙县杂技团。1990年,新疆文化厅发文,同意将英吉沙县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改制为国家事业单位,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杂技团的一个队,从此达瓦孜艺人告别自生自灭的情况。此后达瓦孜在上海等中国城市、马来西亚等国家先后上演。2004年,阿迪力·吾休尔创建达瓦孜演出、礼仪、广告及文化活动的公司,达瓦孜开始走向商业化。2007年7月,阿迪力亲自设计、新疆历史上第一座可以移动的马戏场——阿迪力马戏场隆重开业了。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维吾尔族达瓦孜”为名将达瓦孜收录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阿迪力·吾休尔为维吾尔族达瓦孜代表性传承人。阿迪力·吾休尔出生于达瓦孜世家,为家族第六代传人,国家一级演员,曾获得中国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阿迪力·吾休尔7岁开始练习达瓦孜,此后曾多次打破高空走钢丝世界吉尼斯纪录,如今的阿迪力·吾休尔专心培养达瓦孜表演艺人。

达瓦孜的传承依靠学校、传承中心的组织和建立。2007年,英吉沙县阿迪力达瓦孜学校建成。2010年代初,在阿迪力·吾休尔和英吉沙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英吉沙县达瓦孜艺术传承中心正式成立。传承中心担任起培养达瓦孜传承人的责任,建立之初的首批学员由当地孤儿组成;在2022年,该中心招收30名学员。除了英吉沙县,2016年新疆艺术剧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等举办“达瓦孜运动项目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超过500人参与报名。

除了学校传承,达瓦孜表演场所的修建也在保护达瓦孜的传承。2021年9月,由山东省援建,能容纳600余人观看演出的英吉沙县鲁疆达瓦孜非遗演艺中心正式启用,演艺中心于2022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英吉沙鲁疆达瓦孜非遗演艺中心是新疆最大的达瓦孜演艺棚。

传承意义

历史上,我国维吾尔族"达瓦孜"曾在阿富汗、印度埃及莫斯科等地作过表演,为我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随着各民族文化活动的互相交流,达瓦孜不断揉进一些新的内容,顶碗、骑单车、咬花等等,被从地面搬到了大绳上,使达瓦孜锦上添花。

达瓦孜近况

比赛项目

达瓦孜作为体育和杂技项目,曾多次在民族运动会和杂技比赛中获奖。达瓦孜自首届中原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起便出现在民运会的赛场上,1953年,达瓦孜第五代传承人吾休尔·木沙受邀参加天津市举办的“全国民族体育形式、表演及竞赛大会”,也就是首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1991年,在南宁市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中,达瓦孜节目获得表演奖。2019年,达瓦孜作为表演项目出现在郑州市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阿迪力·吾休尔等艺人参与表演。

199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杂技团创排的《高空钢丝》获得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话剧金狮奖。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杂技团创作的将达瓦孜和木卡姆结合的节目《达瓦孜》获得第六届中国杂技比赛金狮奖。2022年,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排演的达瓦孜节目《高空钢丝——当青春遇见达瓦孜》获得第二届新疆杂技魔术比赛金奖,并入围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杂技节目奖终评。

表演形式

维吾尔族达瓦孜从1953年起作为中原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目。1991年在南宁市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达瓦孜"节目荣获国家首次设立的表演奖。

达瓦孜艺人、班社、演出团体会通过不同形式展示达瓦孜表演。1990年代开始,达瓦孜艺人多以打破包括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内的世界纪录而被世人所熟悉。比如1997年,阿迪力·吾休尔以13分48秒的成绩走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瞿塘峡门640米距离的钢丝;达瓦孜艺人阿不来提·麦军在2005年于28米的绳索上生存、表演8天;2009年,阿迪力·吾休尔在喀纳斯湖卧龙湾完成海拔最高、长度最长、两人相向走钢丝世界纪录挑战;2010年,阿迪力·吾休尔在60米高空完成“连续60天累计走钢丝时间之最”等。

除了打破世界纪录,达瓦孜艺人也会通过排演节目、参加电视节目,推广达瓦孜。新疆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创排的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以达瓦孜等杂技表演为主要元素,于2009年在新疆人民剧场正式开演,截止2015年,该演出共演出超过470场。比如达瓦孜艺人阿迪力·牙森分别在2019年和2021年参加东方卫视第六季《中国达人秀》和广东卫视《技惊四座》节目。

景区表演也是达瓦孜常见的表演形式,巴楚县红海景区、吐鲁番市葡萄沟景区、独山子大峡谷景区等都设有达瓦孜表演。除此之外,新疆各地多次举办达瓦孜中国艺术节,2001年喀什地区曾举办达瓦孜民间艺术节。2022年8月,位于乌鲁木齐市新疆国际大巴扎内举办首届非遗达瓦孜艺术节。

表演形式

场地与道具

传统达瓦孜表演往往会在重大节日时表演,比如古尔邦节、努鲁孜节等,主要存在于以英吉沙县为主的南疆维吾尔族聚居区。参与传统达瓦孜表演的多为兼职,包括农民、手工艺人等。观众以农民、务工者、游客为主。现在的达瓦孜艺人多是专业的杂技演员,观众以游客和当地群众为主。

传统达瓦孜表演常会选择在长约100米,宽约80米宽大且平坦的地方举办。不过也会因地制宜,比如在如新疆国际大巴扎等景区表演达瓦孜时,绳索会架于两侧建筑之间。传统达瓦孜表演立有30米高的主杆,垂直立于地面并用三根固定绳从三个方向斜拉固定,主杆过去多为数段长杨木或其他树木连接而成,如今则多用钢管衔接而成。主杆顶部为牌楼,常插彩旗装饰。牌楼下与主杆垂直横有长数米的横杆,左右等长,分别挂有吊杠及吊环。

达瓦孜表演的主绳长约80米,过去多用粗麻绳或山羊毛绳,如今会在麻绳中拧入细钢丝以预防日久朽裂。主绳一端固定于主杆牌楼下方,另一端固定于地面或树干上。其间则有两对过去为木质、现在为钢管的副杆,分别是高约9米的2根交叉副杆“哈瓦沙帕依”、高约15米的2根交叉副杆“哈瓦孜”。两对副杆主要作用是在合适位置将主绳撑起并将主绳分为3段。主绳通过斜拉绳固定,斜拉绳一端固定在主绳上,另一端固定在两侧木桩上。整个主绳在高低不同的地方至少安装7对斜拉绳,斜拉绳过去用麻绳,现在用钢丝。

达瓦孜表演中亦会因表演的不同使用不同道具,常见的表演道具包括独轮车、带靠背的椅子、小空竹等。达瓦孜艺人往往身穿艳服,比如胸口、领口印有民族花纹的衬衫,并会搭配艳丽的短外套和腰带。

表演的过程

达瓦孜表演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有乐器伴奏。1980年代后,达瓦孜最常见的乐器便是苏乃依、纳格拉鼓组成的鼓吹乐队。一些达瓦孜表演中也会用维吾尔族民俗音乐或十二木卡姆作为表演的伴奏。伴奏乐师会使用到更多的乐器,并会根据达瓦孜的特点,重新编排音乐的演奏,至少有4种乐曲专门为达瓦孜创造。不过如今大多是提前录制好的音乐伴奏。

在传统达瓦孜表演之前,往往先由各类杂技、武术表演热场,内容包括翻跟头、弹板、武打、飞刀、顶碗、钻火圈或刀圈、魔术等,具体节目由杂技班演员特长安排。达瓦孜表演开始时,艺人会伴随着激烈的鼓点和苏乃依的吹奏,骑着同样身披艳服的骏马入场。不过在商业表演中,表演集中展现走绳技艺,很难看到以上表演。

当现场足够热烈时,达瓦孜艺人会手持长9米或6米的平衡杆,在没有保险绳的保护下走上主绳。在经过坡度陡峭的第一段绳索后进入主要表演区,即较为平直的第二段绳索。在这里男性达瓦孜艺人会表演蹦绳、跳舞、鸭子步、蒙眼走、绑盘走、睡绳、盘腿坐索、背平衡杆等高难度传统节目,以及双手倒立、单手倒立、头顶倒立、站椅子、骑单车、晃呼啦圈等新编节目。女性达瓦孜艺人会表演劈叉、前踢后踢、顶碗、咬花等节目,新编节目则包括芭蕾舞走麻绳等。表演完成后,达瓦孜艺人会快速登上最为陡峭的第三段绳索来到牌楼,稍事休息后进行吊杠和吊环表演。吊杠表演内容包括回环、坐杠后闪、悬腰后闪、脚勾倒悬等高难度动作,吊环表演则包括单手进环旋转、双腿进环身体后闪等动作。

世界纪录

1997年7月4日,阿迪力·吾休尔没带任何保险绳,仅用13分48秒就徒步走完600米跨越长江三峡高空钢绳,首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0年10月6日,阿迪力·吾休尔没带任何保险绳,成功跨越架设在南岳衡山芙蓉峰和祝融峰之间长达1399.6米的钢丝,创造了"无保险高空走钢丝世界最长"世界吉尼斯纪录。

2002年4月16日-5月11日,阿迪力·吾休尔在北京平谷区金海湖上创下了“高空生存25天”的纪录,引起全界的关注,被称为中国的“高空王”。

2010年7月2日,阿迪力·吾休尔结束鸟巢高空生存挑战。由此,他也创造了高空走钢丝表演198小时23分钟、高空生存60天(2010年4月25日-2010年7月2日)的世界吉尼斯纪录。

衍生文化

达瓦孜被民间艺人改编为达瓦孜舞。达瓦孜舞多为男子单人舞,其表演形式即模仿高空走绳。表演时舞者手持长棍,通过前后左右的晃动表现在绳上的不稳,脚下用“前后点步”,交替做“单脚跳步”等动作,有时会突然跳起,模仿坐绳技巧。表演中,舞者会通过耸肩等滑稽动作或面带夸张惊恐的表情,让舞蹈富有趣味。舞蹈常伴奏常用铃鼓萨塔尔等,也可以用纳格拉鼓、苏乃依结合的鼓吹乐伴奏。

民间传说

关于达瓦孜的起源,民间还有一些传说。

1、传说一:

古时候,维吾尔人民居住的一个地方,出现一个妖魔,它在空中来去,呼风唤雨,残害百姓,黎民叫苦不迭。这时,有一位英武少年,见义勇为,他在平地竖起一根30米高的木杆,用一根长约60米的绳索从木杆顶端连结地面,然后踩升而上,与妖魔搏斗,终于将其杀死,为百姓除了大害。从此,高空走绳就流传并发展起来,成为维吾尔民族的娱乐形式。

2、传说二:

维吾尔族传说两千年前,阿克苏地区乌什县涌出了一眼大泉。泉水灌溉农田,禾稻飘香;泉水流进牧场,牛马肥壮。但奇怪的是,这眼泉水的中央长了一棵大树,在太阳出来之前,如果爬上树去,就会发现远处的山上,有许多繁华的城市、亭台、楼阁、殿宇,还有行人的鲜明服饰等。

有一天突然来了三个老婆子,看中了这眼泉,想独占它。为了驱赶这里的人群,她们施展魔法,一会儿刮风,扬沙吹打人面,一会儿下雨,冲毁良田。这个坏消息传到西边的一个地方,有一名叫乌勃利沙拉的青年,为了弄明白灾难的原因,只身赶到乌什县。正当老百姓们向乌勃利沙拉吐诉苦难遭遇时,忽然雷电又起。乌勃利沙拉昂首仰望天空,发现云端里有三个狞笑着的老婆子。于是,他对众人说:"妖孽在云端里,捉住他们"。"天上地下相距十万八千里,有什么办法?"人们忧郁地问。乌勃利沙拉机警过人。他说:"我们可以用绳子绑起木杆子,一直插到云端里去。"

第一次,木杆子不够高;第二次,仍然差一点;第三次,终于竖起一根直插云端的木杆子。从杆的顶端扯起的一根长绳,一直系到地面。乌勃利沙拉手持一根木杆,沿着绳子,一步一步登上了天空。一场星空大战激烈地开始了。乌勃利沙拉有进无退,跌倒了爬起来,累了喘口气,继续战斗,经过斗智斗勇,他终于打败了魔鬼老婆子。

天空变得晴朗起来,大地重新长出了稻禾、牧草,乌勃利沙拉成了大家崇拜的英雄。后来,人民为了感激这位青年,就开始练习"达瓦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