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 :欧洲古典舞蹈

更新时间:2023-06-22 09:08

芭蕾舞是在欧洲贵族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正式的舞蹈形式,它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严格的规范和解构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上特制的芭蕾舞鞋立起脚尖起舞,因此又被称为脚尖舞。

芭蕾舞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是在宫廷庆典中表演的节目。而当代的芭蕾已由16世纪君主们日常的娱乐活动,发展成为现今全世界数百万人享受、欣赏的艺术。芭蕾主要可分为音乐芭蕾、剧情芭蕾、浪漫派、古典派、现代派、歌剧芭蕾六大类。芭蕾具有特定的审美标准与技术规范,它在七个手位和五个脚位的基础上体现了“开、绷、直”的基本特征。代表人物有艾丽西亚·马尔科娃、玛格特·芳婷、谭元元等。

芭蕾舞的代表作品有菲利普·塔里奥尼((Filippo Taglioni))创作的《仙女》、让·科拉利(Jean Coralli)和朱尔·佩罗(Jules Perrot)创作的《吉赛尔》、彼得·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作曲的《胡桃夹子》《芭蕾舞天鹅湖》《睡美人》等。

历史发展

历史起源

芭蕾舞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当时的贵族男女经常参加婚礼庆典等奢华活动。庆典中常需要舞蹈和音乐营造氛围,贵族们为了在庆典中表演而向舞蹈大师学习技巧。意大利宫廷舞蹈老师多梅尼科·达·皮亚琴察(Domenico da Piacenza)首次提出“芭蕾舞”一词,他最先将几支宫廷舞蹈合而为一,再以庄严的表演结尾,并称之为芭蕾舞。那时的芭蕾作为一种简单的娱乐形式由王公贵族在各种宫廷庆祝活动和宴会上亲自表演,因此也叫“席间芭蕾”。“席间芭蕾”是一种舞蹈动作与宴会菜肴内容相结合的舞蹈,比如端猪肉上桌,就跳狩猎舞;端鱼菜上桌就跳捕鱼舞。后来不断扩大表演内容与形式,成为包括朗诵、歌唱、乐器演奏等多种形式的舞蹈艺术。

15世纪末,法兰西王国国王理查八世率军来到意大利时,发现了这种优美、豪华的“席间芭蕾”,于是法国人将芭蕾艺术连同意大利的艺术家一起引进到了法国。1581年,在法国王后路易丝妹妹的婚庆上演出的《皇后喜剧芭蕾》是历史上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剧。引进法国后的“席间芭蕾”舞剧表演,内容多为古希腊神话故事,如女妖与太阳神阿波罗及其他众神的搏斗,在舞剧中,女妖无论怎样神通广大,最后都必然服从于法国国王。

直至16世纪,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妻子凯瑟琳·德·梅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作为一位著名的艺术赞助人大力资助了宫廷芭蕾舞,鼓励了芭蕾曲种的发展。

前浪漫主义时期(早期芭蕾)

17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帮助普及和标准化了芭蕾舞这种艺术形式。路易十四先后在26部大型芭蕾中担任主角,还组织了让·吕利(Jean-Baptiste Lully)等艺术大师专门负责芭蕾艺术的创作和演出,并形成了新的芭蕾形式“幕间芭蕾”。幕间芭蕾是一种穿插在喜剧演出幕与幕之间的舞蹈表演,与剧情无实质关联,仅是为喜剧演员提供抢装换衣的时间。1661年,路易十四下令建立了第一所正规舞蹈教育机构——法国皇家舞蹈院,确立了芭蕾的五个基本脚位和十二个手位,使芭蕾有了一套完整的动作和体系,这五个基本脚位一直沿用至今,此外路易十四还创立了芭蕾舞蹈师认证资格。1671年,法国皇家音乐舞蹈院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芭蕾舞团专业队伍的形成。从此,芭蕾正式结束了自娱艺术的阶段,开始向着高、精、尖的技术高度和美学理想飞跃。

1760年,舞蹈革新者让·乔治·诺维尔(Jean-Georges Noverre)发表了名著《舞蹈与舞剧书信集》,明确地提出了“情节芭蕾”的主张,即提倡舞蹈应该表现戏剧内容并与情节一致,而不是单为上层贵族取乐的空洞华丽的演出,强调舞剧的情节戏剧效果,所以称之为情节芭蕾。1789年,诺维尔的弟子让·多贝瓦尔(Jean Dauberval)编创的《关不住的女儿》(又名:无益的谨慎)首次用芭蕾描绘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全剧妙趣横生、幽默诙谐、形象鲜明,是200多年来最早的芭蕾舞保留剧目,也成为了“情节芭蕾”的代表作。

浪漫主义时期

19世纪初,浪漫主义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席卷欧洲,芭蕾也随之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芭蕾作品舞蹈技术高超复杂,故事情节浪漫动人。意大利的菲利普·塔里奥尼(Filippo Taglioni)编导的《仙女》由其女儿玛丽·塔里奥尼(Marie Taglioni)主演,玛丽·塔里奥尼在这部舞剧中穿着白色透明纱裙, 立起了脚尖跳舞, 刻画出轻盈飘逸、超凡脱俗的仙女形象,开创了浪漫主义芭蕾风格。同时,玛丽·塔里奥尼也成为了第一个在芭蕾舞剧中以脚尖起舞的芭蕾舞者。此后,女子脚尖技术成为古典芭蕾的一个重要技术特征。《仙女》的成功引出了一批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比如《巴赫塔》 《吉赛尔》 等。

古典主义时期

19世纪,一大批法国舞蹈家应邀到俄罗斯工作,对俄国芭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使芭蕾艺术在俄国得到了延续的发展。在俄国,古典芭蕾进入了鼎盛时期。古典芭蕾以其严谨的技巧、流畅而精确的动作、轻盈的美学和空灵的品质而闻名。这种风格以传统为特征,并采用了几个世纪以来流传下来的技术和服装,如芭蕾舞鞋、芭蕾舞裙等。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彼得·柴可夫斯基在诸多舞剧中将交响音乐的特征有机融入到了芭蕾音乐之中,进而大大彰显出了音乐在芭蕾中的强大地位。此外,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马里乌斯·彼季帕和列夫·伊凡诺夫,二人与柴可夫斯基一同合作,创作出了《睡美人》《胡桃夹子》《芭蕾舞天鹅湖》等诸多经典作品,他们的这些剧作使得俄罗斯芭蕾在继承了浪漫主义的传统之后,又将芭蕾艺术推向古典主义的高峰。

现代芭蕾时期

20世纪初,俄国演出商谢尔盖·巴甫洛维奇·佳吉列夫(Серге́й Па́влович Дя́гилев)主张改革芭蕾,他组织了安娜·巴甫诺娃( Anna Pavlova)、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等舞蹈演员到欧洲进行巡回演出。尼金斯基是该团的主要编导,他的作品包括《彼得鲁什卡》《火鸟》《牧神的午后》《春之祭》等。他们的演出突破了古典芭蕾的规范,运用的音乐与一些新的动作技术具有浓厚的现代风格。此外,俄罗斯芭蕾革新家米哈伊尔·福金热心于对俄国古典芭蕾舞剧的改革,创作出了《天鹅之死》《埃及之夜》《仙女们》《火鸟》《彼得鲁什卡》等著名作品,福金本人也被誉为“现代芭蕾之父”。

当代芭蕾时期

当代芭蕾与现代舞、爵士舞等结合,又出现了爵士芭蕾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当代芭蕾的代表人物有威廉·福赛斯、伊日·基里安等。其中,福赛斯的代表作品是《多少悬在半空中》,该舞剧表达了鲜明的当代主题——虽然现代社会物质丰富,日趋富足,但人们却日益缺乏安全感,当代的人们即使脚踏在地面上,心也是悬在半空中的。伊日·基里安的代表作品为《黑白芭蕾》,作品中借助鲸骨裙、苹果、花剑等道具, 在黑与白共同存的空间中暗含着中世纪男与女、动与静、旋律与噪音、喧闹与严肃甚至是音乐上沃尔夫冈·莫扎特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对比,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展示出了对生与死的隐喻。目前世所公认的一流古典芭蕾舞团有七个:前苏联的基洛夫芭蕾舞团和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美国的纽约市芭蕾舞团和美国芭蕾舞剧院英国的皇家芭蕾舞团,法国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和丹麦皇家芭蕾舞团。

萌芽时期

19世纪,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的译员张德彝在《四述奇》中记述了中国人最早接触到芭蕾这门西方艺术,是在光绪五年 (1879) 于俄国皇宫观看芭蕾舞。文曰:“是晚舞而不歌,名日巴蕾塔,亦跳舞也。”另一位使者王之春,在《使俄草》中记载了光绪二十一年 (1895),在俄国圣彼得堡皇家剧院观看了芭蕾舞剧《鸿池》 (即《芭蕾舞天鹅湖》)。

20世纪20年代,最早学习芭蕾舞的中国人是清政府驻法国公使裕庚的女儿裕容龄,她师从法国国立歌剧院的教授萨那夫尼,并进入巴黎音乐舞蹈院深造 ,在巴黎公演了《希腊舞》《玫瑰与蝴蝶》等舞蹈 ,博得观众好评。此后,戴爱莲的出现是旧中国芭蕾舞艺术史上的另一里程碑,她自幼在海外生长,在英国专修芭蕾,成为中国历史上全方位接受欧洲严格、规范、全面训练的古典芭蕾教育体系的第一人,并且于20世纪40年代初从英国回到中国上海,传授芭蕾舞,同时创作了芭蕾舞剧《深林女神》。

起步时期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的芭蕾艺术传入中国,与当时中国的现实背景相结合,产生了诸多反映中国革命的芭蕾作品,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1954年9月6日,北京舞蹈学校正式成立,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所舞蹈专业学校,被誉为中国“舞蹈家的摇篮”。自此,中国芭蕾专业化教学进入到一个较为有序的、系统的、初具规模的发展阶段。

1956-1960年期间,苏联舞蹈专家古雪夫帮助北京舞蹈学校的师生排练并演出了《管不住的女儿》《芭蕾舞天鹅湖》《海侠》《吉赛尔》等著名芭蕾作品。1955-1957年,为尽快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舞蹈编导专业人才,北京舞蹈学校受文化部委托举办了第一届舞蹈编导训练班,由苏联舞蹈编导专家、俄罗斯共和国功勋演员查普林担任首席教师。此后,学员们创作出了《鱼美人》《西班牙女儿》等芭蕾舞剧。

非常时期

在1966-1976年期间,中国芭蕾艺术的发展受社会变革的影响,自《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在全国推广开来,芭蕾舞剧就被称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开始全国性的大普及。这使得原来的专业芭蕾舞学校以及演出社团放弃正常的芭蕾教学而积极投身于样板戏的排列中去,虽然极大地扩大了芭蕾艺术的群体,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此时期的芭蕾艺术形式变得单一,芭蕾艺术的发展陷入了停滞。在此期间,北京舞蹈学校排演了《沂蒙颂》《草原儿女》等作品。

繁荣时期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大发展为中国芭蕾艺术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传统的思想观念被打破,诞生了许多优秀的芭蕾艺术作品,如1977年创作的《香樟曲》和《骄杨》,1979年创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玫瑰》,1980年创作的《蝶双飞》等。20世纪80年代,中央芭蕾舞团辽宁芭蕾舞团北京舞蹈学院等单位恢复排演了《芭蕾舞天鹅湖》《舞姬》《吉赛尔》《海盗》等国外古典芭蕾舞剧,创作并演出了《祝福》《林黛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芭蕾舞剧。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式创作的努力意图被非常强烈地表现出来,成为此时期中国芭蕾艺术繁荣发展的特征。截至20世纪90年代,中央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辽宁芭蕾舞团、天津芭蕾舞团和广州芭蕾舞团相继成立,中国自此有了五个芭蕾舞专业表演机构。2008年12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芭蕾展演晚会中,五大芭蕾舞团联手,这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参演人员最多、艺术水平最高的一场芭蕾盛会。2009年1月1日至3月14日,五大舞团再度联手,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了新春演出,这五大芭蕾舞团呈现的七台节目分别是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奥涅金》《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海芭蕾舞团的《胡桃夹子》《白毛女》,辽宁芭蕾舞团的《二泉映月》,广州芭蕾舞团的《梅兰芳》以及香港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天鹅湖》。

舞蹈特点

造型特点

15世纪早期,芭蕾舞开始拥有专门的服装,在这一时期,面具和服装是舞者在芭蕾演出主要的造型。从1550年起,古典罗马礼服对女舞者的服装设计起了很大的影响:丝绸裙子的体积变大,领口和腰线的位置以及发型基于日常款式而设计,仅对关键细节进行夸张处理。男舞者的服装受到了罗马盔甲的影响,典型色彩包括暗铜色、褐红色和紫色。

从16世纪开始,芭蕾表演经常在游行庆祝活动、假面舞会中进行, 舞台服装奢华、繁复,制作成本也非常昂贵。这一时期男舞者基本的服装是紧身的,穿着锦缎胸甲和羽毛装饰的头盔。女舞者则是身穿多层刺绣的丝绸紧身衣服,配以流苏。这一时期,芭蕾舞鞋是系带的高坡跟靴子,并不利于做太多复杂的动作。

到了17世纪,丝绸、刺绣面料,以及黄金和宝石开始被使用到芭蕾舞服饰当中。女演员的标准服装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形制, 而男性舞者的服饰则发展成为一种制服的样式,上面带有符号性质的装饰来表示角色或职业,例如,用剪刀的装饰来代表裁缝。

在18世纪30年代,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舞蹈家玛丽·卡玛戈 (Marie Camargo)是第一个不穿高跟鞋跳舞的舞者,她所穿的无跟舞鞋,让她能够进行跳跃和快速的表演动作,这种舞鞋也被视为高跟舞鞋和芭蕾舞鞋之间的过渡鞋款。18世纪末,鲸骨衬裙和带硬裙撑的长舞裙不再被用于芭蕾舞, 舞者开始穿连袜裤, 舞鞋的样式也开始与现代的足尖鞋相近似。1862年, 无跟鞋的鞋头部位被加入特殊的衬垫, 在鞋尖形成一个小平面, 使演员可以踮起脚尖跳舞。

为了能够清楚地看到芭蕾舞演员展现大跳、打脚等舞姿,受当时舞会裙的影响,在1831年演出的芭蕾舞剧《仙女》中,设计师为芭蕾舞女演员玛丽·塔里奥尼设计了后世被称为“浪漫主义芭蕾舞裙”的服装样式,这是一种露肩式钟形连衣裙,裙长离地大约30厘米,裙摆部分由16层白色薄纱制成。同时,玛丽·塔里奥尼穿着紧身的、用丝带系着的皮底缎面拖鞋完成表演,并成为了第一个在足尖上跳芭蕾舞的舞者,推动了此后芭蕾舞鞋的发展。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大亨、艺术制作人谢尔盖·狄亚格烈夫建立了俄国芭蕾舞团,他将芭蕾舞裙的长度改成及膝短裙,以更好地展现演员的旋转和脚尖动作。

进入20世纪, 现代芭蕾舞剧服装的设计形式越来越多样化。1929年后,服装设计不再受到传统主义所施加的限制,舞裙经常更换样式。20世纪早期的芭蕾舞女演员安娜·巴甫洛娃的足弓非常高,不稳定,所以她把皮革鞋底放在足尖鞋里,并硬化了盒子以获得更多支撑。当她1910年首次前往美国时,巴甫洛娃让她的舞团成员穿上了由大都会歌剧院鞋匠萨尔瓦多·卡佩齐奥(Salvatore Capezio)制作的鞋子,从而推出了第一个国际芭蕾舞鞋品牌。巴甫洛娃的舞鞋与现代足尖鞋已非常相似,区别在于她的鞋头仍然非常圆润,鞋面很窄,比起现代足尖鞋较为不稳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使舞鞋适应当代的编舞需求,足尖鞋不断进行科学改进。1993年,芭蕾舞鞋品牌Gaynor Minden推出了一款灵感来自运动鞋的减震舞鞋,为其他设计师打开了尝试现代材料以提高鞋子耐用性和合身性的思路。同时,舞蹈医学的新兴研究也使足尖上的运动更加安全。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的艺术健康项目主任苏·迈耶斯(Sue Mayes)博士收集了舞团所有舞者肌肉骨骼受伤的数据,她认为舞鞋合脚对于降低受伤风险至关重要,应该为舞者的脚留一定空间来扩张和收缩,让鞋子起到弹簧的作用。如今,芭蕾舞的服装形制日渐丰富自由,服装既要为表演者的各种肢体动作提供最大的可能,同时又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同舞蹈动作来充分体现服装的动态美, 使人物形象更精练更典型。

动作特点

芭蕾舞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严格的规范和解构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上特制的芭蕾舞鞋立起脚尖起舞,因此又被称为脚尖舞。芭蕾舞在七个手位和五个脚位的基础上,体现了“开、绷、直”的基本特征。“开”即整个身体是打开的,尤其是从脚到腿胯都是向外向旁转开的。“绷”主要是指脚背是绷直的,而且芭蕾很多动作都沿着手和脚的方向向外尽量延伸。“直”是指芭蕾女演员穿上足尖鞋直立挺拔的基本体态。目前有六种广泛使用、国际认可的芭蕾舞教学体系,包括意大利学派 、法兰西学派、俄罗斯学派、 丹麦学派、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

音乐特点

18世纪,在诺维尔的时代 ,芭蕾舞音乐多是借用其它音乐体裁中的乐曲 ,并没有专门的作曲家为专门的芭蕾舞剧创作音乐 。到了19世纪初,尽管有了按照舞蹈设计出来的芭蕾音乐 ,但这种音乐与舞蹈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19世纪70年代,莱奥·德利布(Léo Delibes)的《 葛蓓利娅》使音乐与舞蹈的结合趋向成熟,他在《葛蓓丽亚》和《希尔维亚》中更加强化了音乐在芭蕾舞剧中的突出地位,使音乐与脚本的戏剧结构融为一体。此后,彼得·柴可夫斯基的三部舞剧《芭蕾舞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使舞剧音乐达到交响化的境界,在《天鹅湖》中,柴可夫斯基将芭蕾舞剧的具体戏剧情节与不同的乐器配置、完整流畅的旋律联系在一起,丰富了舞剧的表现力,成为了舞剧音乐的典范 。

20世纪后,芭蕾舞剧的音乐开始与剧中的人体动态、情节、人物性格形成复合结构,强化舞蹈动态的戏剧性与情绪的感染力。如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第二场,火鸟拯救了王子以后的独舞, 剧中森林恢复清幽宁静,在轻盈、飘渺的音乐中,火鸟跳过舞台 ,旋转、迈步 。在这一段独舞中,舞蹈动态、音响律动、背景灯光的形态协调一致 , 烘托出了火鸟离去的神奇色彩。

舞蹈格式

芭蕾舞剧的舞蹈格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群舞。

独舞

独舞,是由一个人表演以足尖站立跳舞,并结合跳、转等技巧,有一套完备的训练体系的舞蹈形式,如《维斯特里夫人》《天鹅之死》等。

双人舞

在芭蕾舞剧里,双人舞往往是男女主人公表演的核心舞段,常常包含了各类芭蕾技巧的巧妙组合,比如女演员连续不停地三十二圈单足旋转,男演员各种复杂的空中变体腾跃等。代表作品包括《吉赛尔》《睡美人》等作品中的双人舞。

群舞

群舞,即三人以上、人数不等的多人舞。群舞的画面、构图多变,要求表演者动作整齐,风格统一,配合默契,因而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如芭蕾舞剧《芭蕾舞天鹅湖》中的天鹅舞。在芭蕾群舞中,群舞者虽然舞步较简单,但每一位群舞者都非常重要,只要有一人乱了脚步,整体的画面将被影响。

重要赛事

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

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创办于1964年,自70年代起每两年在保加利亚瓦尔纳举办一次,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难度最高、赛期最长的芭蕾舞比赛,被誉为“芭蕾的奥运会”,是国际上公认的最重要的芭蕾舞比赛。

比赛分少年组和成年组,少年组选手的年龄为15到19岁,成年组为20到26岁,参赛选手可参加双人舞或独舞比赛,亦可两者都参加。比赛为淘汰制,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分三轮进行。设大奖和一、二、三等奖,有奖章、证书和奖金。此外,还设有编舞奖和鼓励奖等。

法国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

巴黎国际舞蹈比赛创办于1984年,是既有现代舞又有古典舞的比赛。中国选手在这项赛事中颇有斩获,在古典舞比赛中获奖的有汪齐凤、王才军等众多选手;在现代舞比赛中获奖的有乔扬、秦立明等。2000年的比赛中,吴珍艳勇夺女子现代舞比赛金奖,季萍萍和付姝分别获得古典芭蕾比赛成年组女子金、银奖,方仲静也获得少年组奖金最高的努里耶夫基金会奖。

美国杰克逊国际芭蕾舞比赛

美国杰克逊国际芭蕾舞比赛创办于1976年,每四年举办一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芭蕾舞大赛之一。

代表人物

前浪漫主义时期(早期芭蕾)

让·乔治·诺维尔

作为法国著名舞蹈革新家,诺维尔是18世纪前浪漫主义芭蕾的杰出代表,诺维尔一生创作甚多,仅有记载可查的就有80部剧、24段歌剧插舞和11个娱乐性舞蹈,但大都没有流传下来。他对世界芭蕾史的重大贡献主要在于他提出了整套舞蹈革新理论,尤其是他的“情节芭蕾”的理论主张为后世的芭蕾理论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改革的方向。直至今日,诺维尔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仍是欧洲公认的舞蹈理论经典之作。

让·多贝瓦尔

多贝瓦尔是诺维尔的弟子和继承者,他于1761年首次在巴黎歌剧院登台,后担任独舞演员,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舞蹈演员。1783年由于与院方冲突而离去,于1783到1793年先后在波尔多、伦敦排演舞剧,期间创作出了《关不住的女儿》这一著作,自1789年于波尔多完成首演后,在世界各地不断重演。

浪漫主义时期

菲利普·塔里奥尼

菲利浦·塔里奥尼与女儿玛丽·塔里奥尼浪漫主义芭蕾的代表人物。菲利浦·塔里奥尼在佛罗伦萨维也纳巴黎和斯德哥尔摩担任过舞蹈演员、教师和编导。1799 年到巴黎进修,不久在皇家音乐院担任首席舞蹈演员,主演舞剧《商队》。1832年,菲利浦·塔里奥尼创作了《仙女》,这是他按照女儿的体型和能力来编排的,也是浪漫芭蕾的代表作品之一,他的其他作品包括《多增少女》《海盗》《随军女贩》等。

古典芭蕾时期

马里乌斯·彼季帕

马里乌斯·彼季帕被誉为“古典芭蕾之父”,他出生于马赛,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芭蕾。1847年他的父亲应聘为俄国帝国剧院芭蕾教师,他也随同前往俄国担任演员。在俄国期间,彼季帕创作了《法老之女》《舞姬》《雪的女儿》等诸多著名作品。彼季帕的优秀代表作至今还活跃在世界各地舞台上,大批双人舞和变奏列入了国际芭蕾大赛的必选节目单。

列夫·伊凡诺夫

列夫·伊凡诺夫曾在莫斯科舞蹈学校学习,后转入圣彼得堡舞蹈学校,毕业后在马利亚剧院舞剧团担任演员。1882年告别舞台后,担任舞台监督。1885年在彼帕的推荐下,被任命为二级编导。此后与彼得·柴可夫斯基等大师合作,创作了《芭蕾舞天鹅湖》《胡桃夹子》等闻名世界的芭蕾作品。

现代芭蕾时期

米哈伊尔·福金

福金曾就读于彼得堡舞蹈学校,在四年级时他的才华就被列夫·伊凡诺夫发现,分配他在实习剧目《魔笛》中担任主要角色。1898年毕业后,福金成为一名公认的优秀演员,古典芭蕾、性格舞蹈和哑剧都很擅长。此后,福金开始进行芭蕾的编导工作,创作出了《天鹅之死》《埃及之夜》《仙女们》《火鸟》《彼得鲁什卡》等著名作品,福金也成为二十世纪代表性的芭蕾改革家之一。后辈舞蹈家把福金看作将古典芭蕾发展到现代芭蕾的领军人物,称他为“现代芭蕾之父”。

谢尔盖·佳吉列夫

佳吉列夫从小就自学绘画、音乐、戏剧。此外,佳吉列夫还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他曾担任过《艺术世界》杂志的编辑,筹办了“俄罗斯演出季”、俄罗斯芭蕾舞团。在短短20年间,佳吉列夫充分发挥了他的组织管理才能,集结了一批才华洋溢的舞蹈家、作曲家和美术家,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在世界各大城市巡回演出,推动了芭蕾艺术的发展。

安娜·巴甫洛娃

演员安娜·巴甫洛娃是俄罗斯首席芭蕾舞演员,10岁时她就在皇家芭蕾舞学校接受训练。在学校里,她的四肢修长、足部严重拱起、脚细细,这与舞者小巧玲珑的身材形成鲜明对比。毕业后,她开始在马林斯基剧院正式登台演出。巴甫洛娃因主演《天鹅之死》而闻名,并成为第一位环游世界的芭蕾舞演员。由于脚踝较细,巴甫洛娃通过在鞋底加了一块硬皮作为支撑来加强她的尖头鞋,正是芭蕾现代芭蕾舞鞋的前身。1911年到1931年间,安娜·巴甫洛娃的到访过五大洲的44个国家巡演。

当代芭蕾时期

伊日·基里安

伊日·基里安,捷克芭蕾编导大师, 是当代芭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品《黑白芭蕾》体现了他善于将古典芭蕾和现代舞融为一体,并架构在贯穿作品的幽默感之上,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在第六届威尼斯当代舞蹈节上, 伊日·基里安荣获了舞蹈节终身成就奖——“金狮奖”。

威廉·福赛斯

1949年,威廉·福赛斯出生于纽约。22岁时,福赛斯在纽约加盟了乔弗雷芭蕾舞团。两年后,又前往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跳舞的同时,他开始创作,编导处女作《乌尔里奇特》和《达芙妮丝与克洛埃》引起了不小的反响。1980年代,福赛斯离开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在欧洲各地开始了自由编舞生涯。1984年,他同时出任了德国法兰克福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和首席编导,被誉为“欧洲当代芭蕾的神童”。进入21世纪,威廉·福赛斯除了涉猎编舞和艺术创作之外,也成为了一名舞蹈教学老师。在活跃于编舞界的40余年中,福赛斯创作了《多少悬在半空中》等著名作品,他本人也被誉为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芭蕾艺术家之一。

谭元元

谭元元身材苗条,是一位著名的中国舞者。她在上海舞蹈学校开始舞蹈训练,此后获得了多个国际奖项,包括第一届日本国际舞蹈大赛金奖、尼金斯基奖、第五届巴黎国际芭蕾舞团金奖。18 岁时,谭元元在旧金山芭蕾舞团开始了她的独舞生涯。20 岁时,她成为旧金山芭蕾舞团历史上最年轻的首席舞者。2021年夏天,谭元元正式迎来了她加入舞团的25周年纪念日,从而成为了旧金山芭蕾舞团任期最长的首席舞者。

代表作品

价值和影响

芭蕾在近四百年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流传极广,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均努力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

历史方面

芭蕾舞最初是一种极其排外的舞蹈,在历史发展中变得更具包容性。由于芭蕾源自意大利、法国的宫廷,因此常常代表着优越感,与贵族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差距联系在一起。在芭蕾刚刚引入美国纽约非裔美国人聚集的哈莱姆区时,是否应该让非裔美国人参与这项舞蹈充满了争议。1969年,随着哈莱姆舞蹈剧院的创建,为所有人,特别是哈林区的美国黑人开放了练习芭蕾舞的地方,芭蕾舞得以由所有人表演、练习。从此,芭蕾艺术在确保舞者平等、肤色平等、种族平等方面走出了一大步。

艺术方面

芭蕾舞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也一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埃德加·德加 (Edgar Degas) 在19世纪末就曾以芭蕾舞者为素材,创作了《等待》《休息的舞者》《双臂交叉的芭蕾舞者》《十四岁的小舞者》等画作和雕塑作品。

在现代,芭蕾舞和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交流仍然很活跃,其中值得注意的合作包括莫里斯·森达克(Maurice Sendak)为太平洋西北芭蕾舞团制作的胡桃夹子设计布景和服装,以及当代编舞家与跨多种流派的音乐家合作,如威廉·弗西斯(William Forsythe)和詹姆斯布雷克(James Blake )等音乐家。同样,芭蕾对时尚的持续影响不可否认,从薄纱裙和时尚的发髻到芭蕾平底鞋,芭蕾舞者也经常出现在诸多时尚杂志和营销活动中,而许多时尚界最著名的品牌和设计师——Valentino克里斯蒂安·拉克鲁瓦、让·保罗·高缇耶、亚历山大·麦昆、德里斯·范诺顿和埃尔登等——都被邀请为当今最受推崇的芭蕾舞团设计服装。2022年,在国际时尚秀场中,设计师也从芭蕾风格中汲取了大量灵感,包括 Miu Miu (意大利时尚品牌)的标志性芭蕾平底鞋和暖腿套、Simone Rocha(英国服装品牌)的薄纱芭蕾舞短裙和厚底芭蕾“平底鞋”,以及 Zimmermann(美国时装品牌)一直以来所保持的芭蕾舞风格荷叶边服装。

健康、体态方面

作为一项舞蹈,芭蕾具有“轻、稳、准、美”的审美标准,从运动学的角度来说,芭蕾的基础训练能够很好的锻炼到人体的肌肉力量、重心意识、支撑面大小、平衡能力、软开度等方面,提高核心、下肢关节的稳定性。其中,古典芭蕾更为重视舞者的“修形雅行”。“修形”指的是形体训练,作为人体动作艺术,舞蹈训练能改变人的自然形态,使人体按照美的规律得到塑造,包括使舞者身姿挺拔轩昂、身段苗条紧致、形体匀称端庄。而“雅行”则指的是去除粗俗行为,使人的举止高雅文明。芭蕾能使人在获得端庄匀称、挺拔苗条形体的同时,还能通过其典雅优美的舞蹈,使人行为举止舒展协调、优美高雅、轻盈流畅,进而养成非同凡响的高尚气质,包括使舞者的动态舒展协调、举止优美高雅、动作轻盈流畅。此外,由于芭蕾舞独特的表演技巧打破了人体自然运动规律,挑战着人体的使用极限,损伤发生的几率也较大。其中包括舞蹈活动中舞者间碰撞时可能发生的摔伤、踝关节能力不及足尖技术要求时的扭伤、韧带等条件较弱或在未热身完全情况下的拉伤等。受伤严重的舞者,甚至有断送职业生涯的风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