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国家 :以阿拉伯人为主要族群的国家和地区

更新时间:2023-08-15 15:12

阿拉伯世界,又称阿拉伯国家,是主要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和地区,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有着相似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阿拉伯国家分布在亚洲的西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北部,西面濒临大西洋,南部与非洲多国接壤,北面地中海欧洲。该地区东起东经60度,西至西经17度,南起南纬3度,北至北纬38度,主跨经度77度左右,总面积131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46468万。

阿拉伯国家的气候特征是炎热和干燥,跨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地带,绝大多数国家处于亚热带。阿拉伯国家总体上可以分为北非和西亚两大部分。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地形是西部高,东部低,成倾斜形。地理学上把西部地带称为山区,东部地带称为“台地”。西部地带有时候又被称为高原,该地高原起伏较为平缓,也有平均海拔只有300米左右的盆地,最高的山峰海拔约为3000米,东部则以沙漠和绿洲地带为主。拥有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等著名海峡和海湾。西亚部分的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面积约320万平方千米。整个半岛呈四边形,地形西高东低,以台地为主。

阿拉伯世界的历史,大致可划分为阿拉伯王国时期、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世界分裂和衰落的时期、阿拉伯的民族国家体系时期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阿拉伯文明也经历了初创、辉煌、衰落再到探索民族复兴和文明复兴的曲折过程。阿拉伯国家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地区。阿拉伯国家共包含22个国家。具体包括阿尔及利亚巴林科摩罗吉布提、埃及、伊拉克、约旦、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阿曼巴勒斯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苏丹突尼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叙利亚阿拉伯民族是阿拉伯国家中的主要民族,占阿拉伯国家总人口的绝对多数。绝大多数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但阿拉伯各国穆斯林所占的比例不同。阿拉伯国家主要两个重要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阿拉伯国家资源十分丰富,也是其战略地位重要的一个主要原因。阿拉伯世界的资源不仅品种多,而且数量大,石油等是世界驰名的资源。截至2022年末,阿拉伯国家共有人口46468万人。2022年,阿拉伯国家GDP总值达3.54万亿美元,人均GDP7625.3美元。阿拉伯国家拥有开罗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历史名城。还有埃及金字塔、倭马亚清真寺等风景名胜。

概念

“阿拉伯”一词本意为沙漠,“阿拉伯人”则指生活在沙漠中的人。公元前853年的亚述铭文中曾经提到“阿拉伯人金迪卜的一千只骆驼”,是关于阿拉伯人的最早的记载。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人的名字与骆驼一词的同时出现,说明阿拉伯人与游牧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继亚述铭文之后,古典作家上自希腊的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年)下至罗马的普林尼(公元23-79年)亦屡屡提及阿拉伯人,泛指阿拉伯半岛及其周边区域直至埃及尼罗河以东的游牧人口。在阿拉伯半岛南部,关于阿拉伯人的文字记载,首先出现于公元前后也门一带的碑刻之中;碑刻中所提及的阿拉伯人,常常仅指追逐水草的贝都因人。在半岛的北部,公元4世纪的那马拉墓碑铭文中记述了“全阿拉伯人之王”伊姆鲁凯斯的生平,而该人的权力似乎并未超出半岛北部和中部的游牧区域。有关“阿拉伯”“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的称呼很多。在中国古代历隶书中,早就有“阿拉伯帝国”、“大食人”、“大食国”、“天方国”等称呼的记载,史书中对大食国的社会政治、风俗习惯也有详细的记载。

阿拉伯国家或称阿拉伯世界,是指以阿拉伯人为主要族群、位于西亚和北非地区的共22个国家的统称。

位置境域

阿拉伯国家分布在亚洲的西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北部。整个阿拉伯世界西面濒临大西洋,南部与非洲多国接壤,北面隔地中海与欧洲。阿拉伯国家东起东经60度,西至西经17度,南起南纬3度,北至北纬38度,主跨经度77度左右,总面积1313万平方千米。

自然地理

气候

阿拉伯国家的气候特征是炎热和干燥,跨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地带,绝大多数国家处于亚热带,苏丹首都喀土穆等地区是世界上最热的地区之一。也门荷台达亚丁等地区被称为世界“极热”地区,夏天的平均温度都在40℃以上,最高开尔文有的资料讲在47℃以上。阿拉伯国家气候炎热干燥是普遍现象,但阿拉伯世界地域辽阔,黎巴嫩、也门中部等地区受某些条件的影响,气候与环境情况完全不同,成为了闻名世界的避暑胜地。

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南缘

该区域属于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荒漠、半荒漠气候),是北非荒漠带向东的延伸。由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的影响,气候非常干热,最热月气温为30-39摄氏度,最冷月为10-25摄氏度,绝对最高气温可达55摄氏度以上,夜间有时降低到0摄氏度,年较差一般在18摄氏度以下,日较差有时达到35-40摄氏度。由于得不到西南季风的润泽,故降水稀少,在荒漠中有的多年不降滴雨(但也有暴雨降水几十毫米的记录),因此热带荒摸广布。热带荒漠区与温带荒漠区主要不同之点,在于前者夏季酷热,冬季不寒,是典型的千热气候,沙风暴经常发生,伴随着高温和非常干燥的空气(相对湿度为10%)。

阿拉伯气候其显著特征为炎热干燥,雨量稀少。阿拉伯半岛的年平均温度都在20℃以上,在南部地区,气温更高些。如在红海南端的亚丁年平均气温27.8℃,在阿曼湾的马斯喀特年平均气温26.7℃。阿拉伯半岛最热的7月,平均温度在30℃以上,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在20℃~24℃之间。温差较大,最热月的绝对高温可达50℃~55℃,为世界最热的地区之一,但在最冷的夜间,也可以降到0℃,也门高地和西部山岭可见霜冻。阿拉伯半岛虽然三面临海,但雨量稀少,这是由于这里冬季受高压带的控制,吹从陆上过来的干燥的东北信风,夏季气压虽然转低,但南风又来自干燥的非洲大陆。夏季晴空万里,难见雨滴;冬季较为湿润,有少量雨水。年降雨量约为200毫米。至于广大的内陆,则极为干燥,往往三年不见雨点。

也门高地和南部海岸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受印度洋海风和地形雨的影响,雨水较多,年降雨量可以达到500~1000毫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除北部属于地中海型气候外,其余大部分地方均为亚热带沙漠草原气候。平原的北部因为有群山屏障,而南部则较为开敞,南方的干燥热风可以自由北上,但北方的冷空气不容易南下,因而本区的年平均气温较高。1月最冷月,摩苏尔的平均温度为4.5℃,巴格达的平均温度为9.2℃,巴士拉的平均温度为11.1℃,全境都在0℃以上;7月最热月,摩苏尔的平均温度为32.5℃,巴格达为34.4℃,巴士拉为33.8℃。巴格达每年6~9月非常炎热干燥,开尔文曾有过49℃的记录,使人的皮肤有蒸发感,许多地方设有避暑的地下室。冬温夏热,日温差大。此外,这里靠近地中海,特别是在冬季,受地中海湿润气旋的影响相当大,形成了冬季雨量较多和相当湿润的气候。平原北部雨量较多,南部较少,如摩苏尔年降雨量为425毫米,巴格达和巴士拉的年降雨量为160毫米。这些地方都是6~9月不下雨,大部分雨水降在冬季和春季。

北非高原

北非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受回归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的面积大,干燥少雨。为极端干燥的沙漠性气候,一般特征是气压高,日温差较大,相对湿度低,雨量少。阿特拉斯山地的气候具有随高度而变化呈垂直分布的特点。一般来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雨量由西向东和自北向南递减,年降雨量介于200~800毫米之间,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每年有6~9个月的积雪期。

地中海沿岸

该区主要位于小亚细亚半岛(内陆除外)、地中海沿岸区域和伊朗高原西缘,同大陆东岸同纬度季风地区相比,气候特点显著不同,这里属于大陆西岸亚热带气候,夏季晴朗、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地形地貌

阿拉伯国家总体上可以分为北非和西亚两大部分。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地形是西部高,东部低,成倾斜形。地理学上把西部地带称为山区,东部地带称为“台地”(边缘为陡坡的广阔平坦的高地)。西部地带有时候又被称为高原,该地高原起伏较为平缓,也有平均海拔只有300米左右的盆地,最高的高原海拔约为3000米,东部则以沙漠和绿洲地带为主。拥有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等著名海峡和海湾

海湾

波斯湾:位于阿拉伯海西北,是印度洋西北部半封闭的海湾。阿拉伯人称之为阿拉伯湾,简称海湾。介于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之间,西北起于阿拉伯河河口,东南至霍尔木兹海峡,经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曼湾相通。长约970千米,宽56- 338千米。面积约24.1万平方千米。因受河流泥沙填积,海湾深度不大,平均深40米。伊朗一侧大部分深于80米,阿拉伯半岛一侧一般浅于35米,湾口处最深达104米。波斯湾呈狭长形,西北—东南走向。在伊朗沿岸,南段为山地,海岸线平直、陡峭;北段为狭长的海岸平原,海岸线较曲折,多小港湾。阿拉伯半岛沿岸为沙漠,局部有盐沼。海湾中岛屿众多,大部分是珊瑚岛,较大的有巴林岛格什姆岛、阿布阿里岛等。东南端霍尔木兹海峡为海湾咽喉,湾口岛屿构成海湾的天然屏障。海湾北部由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等河流带来大量泥沙的堆积以及地壳缓慢上升,致水深逐渐变浅,海湾北岸海岸线以每年56米的速度向前推进,海湾在缩小。沿岸国家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

半岛

西亚的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面积约320万平方千米。整个半岛是一个平坦的台地,西边高,东边低。形状是一个非平行的四边形。半岛西边的平均海拔约1000米,到东部波斯湾只有平均海拔200米。半岛西部高原包括北部的叙利亚中央高地、中部的沙特阿拉伯内志高原、南部的也门内陆高原。这是一条与西海岸相平行的高原地带,也是半岛的脊梁。半岛上的最高山峰约3700米,位于也门境内。半岛上的山大多为荒山,与阿拉伯半岛北部紧紧相连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语出希腊文,意为两河之间的山区,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平原),两河流域平原地势开阔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充沛,是人类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阿拉伯半岛由于气候干燥,雨水稀少,高原、平原地带虽然拥有不少沟谷河道,但是大多数是干涸河床,不见水流。只有在偶遇暴雨、山洪暴发时,才有水流湍急、浊浪翻滚的景象。

山脉

位于阿拉伯国家北非地区的主要山脉有:阿特拉斯山脉、塔哈特山、格雷本山、欧韦纳特山等。位于西亚地区的主要山脉有:黎巴嫩山脉、希贾兹山脉、哈贾尔山脉等。这些山脉不仅在地理分割上起着很大作用,在历史上也很有盛名。尤其是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脉(包括阿特拉斯撒哈拉沙漠山脉在内),横亘在北非阿拉伯国家中间,形成了明显的自然地形。山脉的北面有一条宽约数千米的狭长地带,介于地中海和山脉之间。这里城镇罗列,人口众多,气候较凉爽。山脉的南面,就是撒哈拉沙漠,气候炎热,自然条件较差。

沙漠

阿拉伯国家的多处于沙漠地带,沙漠面积占阿拉伯各国面积的比例较大,例如埃及、利比亚约占90%以上,阿尔及利亚占86%左右,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均占50%左右,毛里塔尼亚占66%。位于阿拉伯国家的沙漠主要有北非撒哈拉沙漠和西亚的鲁卜哈利沙漠

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是阿拉伯语“沙漠”的意思。撒哈拉沙漠是北非所有沙漠的总称,不同地段的沙漠还有不同的叫法。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西起摩洛哥东至红海沿岸,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在辽阔的撒哈拉沙漠中,气候炎热干燥,白天气温高达摄氏度40多度,夜晚可迅速降至摄氏0度,一天之间的温度相差30~40度,沙漠雨水稀少,动植物稀少。

阿拉伯沙漠:阿拉伯沙漠广义是阿拉伯半岛上所有沙漠的总称,狭义专指鲁卜哈利沙漠(意为荒无人烟的地方)。阿拉伯沙漠是由南部的鲁卜哈利沙漠和北部的内夫得沙漠以及内夫得·阿西尔、达赫纳等沙漠组成,面积约65万平方千米。该地带的沙漠特征是岩石沙漠和沙质沙漠居多。岩石沙漠的颜色呈带有褐色的暗灰色,沙漠中经常能看到绿洲或者灌木草丛。

水文水利

水文

在阿拉伯国家,间歇河和内陆河是主要的,常年有水的河流主要有约旦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朱巴河、谢贝利河、塞内加尔河。还有阿尔及利亚的谢里夫河,摩洛哥的木卢亚河、乌姆雷卜亚河、德拉河和突尼斯的迈杰尔达河等等。

约旦河:约旦河是内陆河,长年有水,发源于黎巴嫩与叙利亚交界处的谢赫山。约旦河全长320千米,从胡拉湖以北14千米,才开始称作约旦河,这里海拔400米,再流18千米,经过长16千米的太巴列湖,260千米后注人死海。

尼罗河: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它发源于卢旺达,从维多利亚湖口流出的地方算起至地中海,全长约5588千米,该河流经7个国家: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苏丹、埃及、埃塞俄比亚。

底格里斯河:底格里斯河全长1950千米,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千米。底格里斯河是西亚流水量最大的河流,每年约400亿立方米。底格里斯河源于土耳其境内安纳托利亚高原东南部的东托罗斯山南麓,呈东南流向,从土耳其东南部流出后,经过叙利亚再流人伊拉克境内,穿过伊拉克北部的基尔库克油田和重要城市摩苏尔后,一直流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经过巴格达后,与伊拉克另一条著名河流—幼发拉底河合为一体,形成一条阿拉伯河,最后于法奥地区,注人波斯湾

幼发拉底河:幼发拉底河全长2750千米,流域面积67.3万平方千米。幼发拉底河是西亚地区最长的河流,发源于土耳其东部安纳托利亚高原,呈东南流向,从土耳其流出后,进人叙利亚境内,再流人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在叙利亚境内和伊拉克境内都有支流,在伊拉克欣迪耶附近幼发拉底河分成东西两条支流,东支称希拉河,西支称欣迪耶河。两河在塞马沃地区再次汇合向东南方向最后与底格里斯河汇合,共同流人阿拉伯河,阿拉伯河长185千米。

谢贝利河:谢贝利河则是内陆河与长年有水河流的混合型河流,发源于埃塞俄比亚境内。谢贝利河全长2000多千米,自流人索马里境内后一直向南,直到离海有13千米处的巴拉城,被沙丘所阻挡,不能人海,就折向西南,河道和海岸线并行。接近朱巴河时,消失在沼泽地和沙洲中。

朱巴河:全长1600千米,汛期在秋季,只有在刮风季节,平底船才可在索马里境内航行。

水利

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红海,提供从欧洲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它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是亚洲与非洲人民来往的主要通道。运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苏伊士,长195千米,在塞得港北面掘道人地中海至苏伊士的南面。苏伊士运河处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横跨苏伊士地峡,处于地中海侧的塞德港和红海苏伊士湾侧的苏伊士两座城市之间,全长约163千米。

阿斯旺大坝:阿斯旺大坝位于开罗以南约700千米,阿斯旺城南6千米处的山口地带。是一项集防洪、灌溉、航运水力发电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工程,枢纽建筑物包括大坝、引水工程和水电站。坝顶长3830米,宽40米,坝基宽980米,最大坝高111米。大坝南面形成一个人工湖——阿斯旺水库。湖长500多千米,平均宽10千米,面积约5000平方千米,总库容约为1689亿立方米,是世界第二大人工湖,深度和蓄水量则居世界第一。

自然资源

阿拉伯国家资源十分丰富,也是其战略地位重要的一个主要原因。阿拉伯世界的资源不仅品种多,而且数量大,石油等是世界驰名的资源。

矿藏资源

阿拉伯世界的资源包括矿藏资源、水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等,矿藏资源中品种繁多,阿拉伯国家拥有磷酸盐磷灰石、铅、铜、沥青、铁、石油、褐煤矿、锰、石膏、、盐、金、银、煤、云母、玛瑙、锡、锌、钨、、滑石石棉、石墨、钠、铅土等等多达几十种矿产资源,这些资源中,有稀有金属,有战略物资,有能源资源。特别是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海洋资源

阿拉伯国家中绝大部分都有海洋资源,水产资源比较丰富,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海水淡化工艺发达,索马里盛产金枪鱼、鲨鱼,摩洛哥盛产沙丁鱼巴林则盛产珍珠。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国都把渔船或者帆船作为国家或城市的标志物,阿联酋建造的世界七星级旅馆更是采用了帆船外形,将阿拉伯国家捕鱼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森林资源

阿拉伯国家也有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非洲,例如阿尔及利亚的森林面积有367万公顷,苏丹的森林面积有5800万公顷,索马里的森林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摩洛哥的森林也比较丰富。亚洲阿拉伯国家的森林面积十分有限,阿拉伯半岛上沙漠面积巨大,覆盖了大部分产油国家,加之水资源奇缺,不利于树木生长。

油气资源

阿拉伯国家石油资源丰富,据欧佩克组织的统计显示,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1376亿桶,探明储量最高的5个国家依次为:沙特阿拉伯为2627亿桶;伊朗为1330亿桶;伊拉克为1150亿桶;科威特为990亿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为978亿桶。五大储油国中,阿拉伯国家占据了4个。

阿拉伯国家的天然气总储量也十分巨大。天然气的总储量约为522550亿立方米,其中卡塔尔的储量位居第一,约为206670亿立方米,沙特阿拉伯位居第二,约为66460亿立方米。阿拉伯国家年生产天然气占世界年生产总量的12%,约为4452.7亿立方米,阿尔及利亚是阿拉伯国家中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年产量为1600亿立方米,阿联酋为630亿立方米,沙特阿拉伯为620亿立方米,卡塔尔为380亿立方米,埃及为280亿立方米。

历史沿革

阿拉伯世界的历史,大致可划分为阿拉伯王国时期、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世界分裂和衰落的时期、阿拉伯的民族国家体系时期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阿拉伯文明也经历了初创、辉煌、衰落再到探索民族复兴和文明复兴的曲折过程。

阿拉伯王国时期

阿拉伯王国时期,即前伊斯兰教时期的阿拉伯半岛文明时期,由于其文明形态落后于伊斯兰教产生后的阿拉伯文明,在伊斯兰史观中也称其为“蒙昧时期”。当时,尽管阿拉伯社会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阿拉伯人尚未从部落发展成民族”,但在阿拉伯半岛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古代王国,如半岛南部的麦因国、赛伯邑国、希本叶尔国,半岛北部的奈伯特国、巴尔米拉国、加萨尼国、希赖国,以及半岛北部和中部的肯德国,这些王国成为地中海和印度进行贸易往来的主体,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明交往。

阿拉伯帝国时期

阿拉伯帝国时期,也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最为辉煌的时期(610-1258)。伴随伊斯兰教的创立发展和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阿拉伯民族得以形成,其创造的辉煌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达到顶峰。在阿拉伯帝国形成后,继任穆罕默德的四大哈里发为了巩固统治和满足阿拉伯人对商路和土地的要求,开始了100多年的对外扩张。倭马亚王朝建立后,穆阿维叶一世主要忙于对付反对派,处理王朝内部问题。及至政权基本巩固,随即开始对外征服,穆阿维叶的继承人继续推行他的扩张政策,直到8世纪上半叶,军事侵略才告停止。在阿拔斯王朝(750-1258)时期,阿拉伯文明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医学、地理学、历史学、哲学及文学艺术方面均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成就,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也由阿拉伯人传人西方,在世界文明交往进程中发挥了沟通东西方的重要作用。

阿拉伯世界分裂和衰落的时期

阿拉伯世界分裂和衰落的时期,从1258年蒙古帝国灭亡阿拔斯王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征服、占领和分割伊斯兰教世界,阿拉伯世界走向分裂,阿拉伯文明走向衰落。在阿拔斯王朝的后期,阿拉伯帝国便走向了分裂,相继出现了数个独立、半独立的王朝;蒙古帝国西征并于1258年攻陷巴格达后,阿拉伯帝国分裂为蒙古统治的、以伊拉克为中心的阿拉伯东方和马穆鲁克王朝统治、以埃及和叙利亚为中心的阿拉伯西方;1453年奥斯曼帝国建立后,绝大部分的阿拉伯世界被纳人奥斯曼帝国的版图;从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征服埃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被西方瓜分,阿拉伯世界的绝大部分被西方瓜分,陷人西方的殖民统治或委任统治。

国家体系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拉伯民族主义在思想和组织上都日趋成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阿拉伯世界的民族民主运动走向高潮,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都爆发反对英法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民族民主运动的深人发展推动了阿拉伯世界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自阿拉伯国家独立以来,阿拉伯世界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埃及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不仅推动了阿拉伯世界的民族民主运动,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独立和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而且推动了阿拉伯统一运动的高涨。在国家发展层面,阿拉伯民族主义政权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虽取得重大成就,但未能实现富国强兵和民族复兴的梦想;在国际关系层面,阿拉伯国家分别加人美苏两大阵营,并围绕埃及和沙特阿拉伯形成共和制与君主制、阿拉伯民族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的对抗和竞争;此外,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冲突引发了四次中东战争(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掣肘了阿拉伯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随阿拉伯国家现代化进程遭遇严重挫折,特别是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遭遇惨败,阿拉伯民族主义迅速走向衰落。与此同时,受西方民主化自由化的影响,阿拉伯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政局动荡。在地区格局层面,受1979年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朗伊斯兰革命、埃及与以色列建交、海湾危机等的影响,阿拉伯世界的国际关系更加复杂,两伊战争沙特阿拉伯与伊朗对抗、海湾战争、伊斯兰极端势力崛起等事态,都使阿拉伯世界陷人了严重动荡;美苏冷战结束后和海湾战争后,中东和平进程曾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最终功亏一。

21世纪以后:阿拉伯世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进人更加困难的时期。从外部环境看,2001年的“9·11”事件不仅促使美国在军事上接连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而且导致新保守主义主导了美国的意识形态,使得军事上的“先发制人”和政治上的“民主改造”战略成为美国中东战略的核心。但“先发制人”和“民主改造”不仅未能实现阿拉伯国家的民主,反而使阿拉伯世界陷人长期动荡,并且为伊斯兰教极端势力的泛滥创造了条件。

政治

政体

截至2003年,在阿拉伯国家中君主制国家约占三分之一。君主制的核心内容是君主专制,这些国家认为国王的权力是最高的,是神赋予的。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行议会君主制;另一类是实行二元君主制。议会君主制国家的最高立法权力机构是议会,政府直接对议会负责。君主是作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行使礼节性的和形式上的权力。二元君主制则不同,形式上,君主的权力受到议会或者宪法的限制,实际上君主掌握了国家的一切实权,甚至内阁成员、议会会员都由君主任命或指定。

阿拉伯国家中的君主制国家基本上属于二元君主制。沙特阿拉伯国王不仅是国家元首,而且还担任首相。约旦和摩洛哥国家的首相都是由国王任命的,部分议员也由国王任命,形成了国王拥有实权,政府对君主直接负责的局面。相反,议会虽然是国家最高的立法权力机构,但是国王拥有否决议会议案的权力,甚至还有召集议会开会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实行共和制的阿拉伯国家有: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共和国,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索马里共和国,吉布提共和国,科摩罗联盟,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黎巴嫩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巴勒斯坦。共和制阿拉伯国家元首一般称总统,也有称主席。

阿拉伯国家总统一般通过公民投票选举产生,可以连选连任,任期一般为6年左右。阿拉伯国家总统一般都兼任国家武装部队总司令。共和制国家一般都设议会或者协商会议。阿拉伯国家中设立联邦议会的有科摩罗联盟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摩罗联盟的议员是通过全国50个选区层层选举出来的,任期为5年。阿联酋的议员共有40名,他们分别代表阿布扎比、迪拜、沙迦阿治曼、富查伊拉、乌姆盖万、哈伊马角7个酋长国,任期为2年。

内部关系

相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阿拉伯世界的持续分裂,卡塔尔断交危机得到解决、叙利亚重返阿拉伯国家联盟,标志着以海湾合作委员会、阿拉伯国家联盟为载体的阿拉伯国家合作得到加强,但是,对于整个阿拉伯世界而言,阿拉伯世界改善关系的广度、深度和制度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就阿拉伯世界和中东地区复杂的历史和现实而言,真正告别分裂和内斗,实现团结合作,仍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阿拉伯民族长期存在的地方性和分裂性疾,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留下的历史遗产,阿拉伯国家之间存在复杂领土和边界矛盾、政治制度迥异、经济严重分化、社会文化领域教派和族群矛盾突出,叙利亚伊拉克也门利比亚苏丹等新老热点问题背后矛盾盘根错节,作为中东核心问题的巴勒斯坦问题解决无望并长期影响阿拉伯世界内部团结,以上种种都是阿拉伯世界走向团结必须面临的考验。

伊朗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关系的舆论热度最大,但真实温度处在不冷不热的状态,双方关系取得实质性改善并取得明显成果的难度较大。伊朗与沙特关系改善的舆论热度大在于双方和解与过去长期对抗的强烈反差存在巨大的新闻价值,但在双方关系改善经过初期的热情和亢奋后,必须面对长期累积的在历史、现实乃至精神心理方面的深刻分歧,摒弃民族、教派、地缘战略方面的矛盾建立真正的互信,寻求解决双方在也门、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等一系列热点问题上的矛盾,甚至最终围绕安全合作、经贸合作建立波斯湾机制,双方才有望实现真正的和解。

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埃及的矛盾主要在于穆斯林兄弟会,土耳其与以色列的矛盾主要在于巴勒斯坦问题。土耳其与阿拉伯国家、以色列改善关系固然有客观因素,但与土耳其近几年内政外交压力较大进而转向务实的功利外交有很大关系,其重要表现是意识形态因素的减弱。这固然有利于土耳其与地区国家改善关系,但功利性外交与土耳其特别是雷杰普·埃尔多安易变、张扬的外交风格相结合,导致土耳其与地区国家关系缓和的根基并不坚固,甚至出现升温快、降温也快的急剧变化。对外关系冷热无常也是正义发展党执政以来土耳其外交的最大特点之一。

阿拉伯国家联盟

1945年3月,埃及、伊拉克、约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也门7个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在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国家联盟条约》,宣告联盟成立。阿盟宪章规定,阿盟总部的永久地址设在开罗。1979年3月,由于埃及同以色列签订和约,阿盟20个成员国的外交和经济部长会议,决定对埃及实行制裁,暂停埃及的成员国资格,并把总部由开罗迁往突尼斯。到1993年阿拉伯联盟共有22个成员国。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密切合作,维护阿拉伯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协调彼此的活动。组织机构主要有首脑会议、联盟理事会和秘书处,总部设在开罗。联盟成员国自成立后陆续缔结了一些加强各方面合作的条约、协定,在维护本地区石油国权益、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义事业,处理阿拉伯国家间分歧和解决本地区国家间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当代国际社会,尤其是中东地区的重要政治力量。

军事

军事联盟

1950年,阿盟各国签订了《阿拉伯联盟国家间联合防御和经济合作条约》,成立共同防御委员会。这一条约反应了加强集体安全的愿望,规定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该条约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效果有限,无论是面对外敌人侵、强国干涉,还是邻国打斗、内部纷争,阿拉伯国家尚无一个实体执行共同防御。

2015年3月29日,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峰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闭幕,会议决定成立阿拉伯国家联合部队,以“快速应对地区安全威胁和挑战”。5月24日,阿拉伯国家军方领导人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所在地开罗举行会议,起草建立阿拉伯联合部队的计划。

军事冲突

巴以冲突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又叫“赎罪日战争”)正式打响,埃及和叙利亚全面攻击以色列。上个世纪中下旬,从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至1982年,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先后进行了五次中东战争。此后,双方虽然在“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基础上逐步坐到谈判桌前,地区迎来和平曙光。然而,争议地区仍旧不断发生暴力冲突,2022年10月7日早上7点左右,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对以色列发起军事行动,密集向以色列发射了至少5000枚火箭弹。以南部和中部多个地区均响起防空警报。随后,以军对加沙地带展开多轮空袭。目前冲突仍在持续,已致巴以双方逾千人死亡。9日,以色列国防部长下令“全面包围”加沙地区。

两伊战争

1980年9月,伊拉克伊朗爆发战争,持续8年之久。战争主要包括空袭、城镇争夺战、导弹袭击战、海战等阶段和行动。经过攻防反复转换、反复争夺,伊朗、伊拉克各自夺回被对方占领的霍拉姆沙赫尔、法奥地区等失地,双方陷人僵持。该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长、损失消耗大、“没有胜利者”的一场局部战争。最终在联合国安理会调停下,战争落下帷幕。

叙利亚冲突

2011年3月15日,叙利亚爆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反政府游行示威运动,反对派和抗议民众要求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下台。然而不同于迅速发生政权更替的突尼斯利比亚、埃及和也门,抗议民众、反对派与阿萨德政府之间的斗争不仅没有结束,反而随着当年6月29日反对派武装“叙利亚自由军”的成立正式升级为武装冲突,将国家彻底拖人内战的深渊。十年间,不仅叙利亚政府军和反对派之间的武装冲突升级,叙国内不同的民族、宗教和地区势力也各自为政;国际势力先后介人并各自选边站,将金钱、武器和战斗机源源不断地输人叙利亚战场;伊斯兰圣战组织与“伊斯兰国”、“基地”等极端和恐怖组织也进人,试图借助叙利亚的动荡局势实现其自身目的和利益诉求,该国局势升级为高度复杂的全面内战。

人口

人口数量

阿拉伯国家的总人口46468万(2022年) 。其中西亚地区约占三分之一,北非地区约占三分之二。阿拉伯国家的人口大国是埃及,人口约7908万,阿拉伯国家的出生率比较高。

族群

阿拉伯民族是阿拉伯国家中的主要民族,占阿拉伯国家总人口的绝对多数,他们的祖先是闪米特人。闪米特人最早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当半岛上的人口较多的时候,闪米特人的一些部落就向两河流域和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迁徙,这些地区出现的新巴比伦王国人、阿卡德帝国巴比伦人、迦南人、亚述人等均与闪米特人有着种种关系。在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活动中,阿拉伯人渐渐与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融合在一起,并渐渐同化了他们。

阿拉伯国家的民族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阿拉伯民族及其所归化的民族,另一部分是少数民族。这两部分人在脸型与肤色、宗教信仰、语言和风俗习惯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阿拉伯民族主要有阿拉伯人、贝都因人柏柏尔人摩尔人索马里人德鲁兹人等等。

阿拉伯人: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帝国建立后,经过多年扩张,帝国鼎盛时期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阿拉伯人到达各地后,很多人和当地居民混合,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形成了今天的阿拉伯人。今天的阿拉伯人包括了沙特阿拉伯人、阿曼阿拉伯人、也门阿拉伯人、科威特阿拉伯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拉伯人、巴林阿拉伯人、卡塔尔阿拉伯人、伊拉克阿拉伯人、叙利亚阿拉伯人、黎巴嫩阿拉伯人、约旦阿拉伯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埃及阿拉伯人、苏丹阿拉伯人、利比亚阿拉伯人、突尼斯阿拉伯人、阿尔及利亚阿拉伯人、摩洛哥阿拉伯人、毛里塔尼亚阿拉伯人、科摩罗阿拉伯人、索马里阿拉伯人等。

贝都因:贝都因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住帐篷的游牧民”。他们主要以饲养骆驼、羊和马等牲畜为生,过着追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其组织形式还是部落式的。在阿拉伯的广大沙漠、半沙漠地区中,仍然生活着为数不少的贝都因人,即游牧民部落。

柏柏尔人:柏柏尔人是北非土著,公元7世纪至14世纪之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和占领,柏柏尔人渐渐接受了阿拉伯文化、语言和伊斯兰教,并和阿拉伯人通婚混血,逐渐阿拉伯化。只有少数柏柏尔人,依然定居在偏僻山区和沙漠地带,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和生活习俗。

摩尔人:摩尔人是柏柏尔人的后裔。公元8世纪至13世纪,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一起进人西班牙南部,以后成为了西班牙地区的统治者和迁居者,他们和当地人通婚混血,并一起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这些人称为摩尔人。13世纪,西班牙人起来收复南部地区,把50多万摩尔人赶回北非。现代摩尔人早已和阿拉伯人融为一体,他们是阿拉伯民族的组成部分。在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的一些柏柏尔人后裔中,仍有人自称是摩尔人。

索马里人:索马里人居住在东非半岛上,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讲索马里语。伊斯兰教传播初期,一部分穆斯林为了逃避异教徒的迫害,出逃至索马里,并在索马里定居下来。索马里政府规定阿拉伯语和索马里语并列为国语。自从索马里加人阿拉伯联盟后,索马里人也随之成为阿拉伯民族的成员。

德鲁兹人:德鲁兹人的祖先是阿拉伯人,是阿拉伯人的一个支派。他们世居在叙利亚黎巴嫩山区。德鲁兹人信奉伊斯兰教法蒂玛教派所宣扬的“教主是轮回再生”的教义。该教派还规定,不同教不通婚。

其他族群:阿拉伯国家中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库尔德人、土耳其人、黑人等等。库尔德人是库尔德地区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的逊尼教派,他们的远祖实际上是波斯人。库尔德人现共有2570万人左右。土耳其人约有110万人,他们是在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仍然居留在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国家的人。黑人是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居民,后来向北非迁徙,进人阿拉伯国家,在阿拉伯国家中的苏丹毛里塔尼亚两国所占比例较高。

语言

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共有28个字母,都是辅音元音附加符号来表示。阿拉伯语的书写是从右向左横写,从理论上讲,每一个字母都有四种写法,即独立时,开头时,中间时,结尾时的写法都不同,但事实上不是每个字母都有四种写法,有些只有两三种写法。

阿拉伯语词汇分为动词、名词和虚词。动词除了表示词语动作含义以外,还要变换格位,有单数、双数、复数和阴性、阳性之分,分过去式、现在式和命令式。名词也有单数、双数、复数和阴性、阳性之分。名词在句子中根据所处的格位有三种念法。因此,初学阿拉伯语的人,感到开口比较难。虚词本身不具有实意,它与其他单词相结合,在语句中起联系、强调、疑问、应答、否定等作用。阿拉伯语的句子分为动词句和名词句,即以动词开头的句子叫动词句,以名词开头的句子叫名词句。

伊斯兰教圣经》是使用标准阿拉伯语的经文。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语得以广泛传播,其语法修辞也不断趋于完善。阿拉伯语和其他语言一样,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标准语在阿拉伯各国通用,方言则因为各阿拉伯国家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差异很大。

宗教

绝大多数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但阿拉伯各国穆斯林所占的比例不同。阿拉伯各国穆斯林所属教派也有所不同。另有少量居民信奉万物有灵等原始宗教,而一些侨民则保持其移人该国前母国的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古莱氏部落的穆罕默德创立。穆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教通过“四大哈里发”和“两大王朝”时期的对外扩张和征服,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地区广泛传播,形成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宗教。伊斯兰教分逊尼派什叶派两大教派。全世界穆斯林中90%属于逊尼派,广泛分布在西亚、北非的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约10%属什叶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林阿塞拜疆等国家。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主的使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为“穆斯林”,信奉经典是《伊斯兰教圣经》。《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古兰”一词系阿拉伯语Quran的音译,意为“宣读”、“诵读”。中国旧译为《古尔阿尼》、《古兰真经》、《宝命真经》等。伊斯兰教的主要内容是“五功”和“六信”,分别规定了穆斯林宗教功修和信仰内核。所谓“五功”是指五项宗教功课: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简称“念、礼、斋、课、朝”。“六信”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

经济

阿拉伯国家gdp总量3.54万亿美元(2022年数据) ,人均gdp7625.3美元(2022年) 。2021年,阿拉伯国家财政赤字达1021亿美元,下降53.8%,占各国GDP总量的3.7%。负债率有所下降,各国政府债务占GDP总量的56.5%,预计到2022年将降至54.3%;外债占GDP总量的62%,预计到2022年将降至56.7%。

石化产业

2021年,阿拉伯石油出口国原油产量达2190万桶/日,增长2.7%,出口1620万桶/日,增长2.9%;液化天然气产量达1180万桶/日,增长6.9%,出口460万桶/日,增长6.1%。

外贸产业

2021年,阿拉伯国家外贸显著增长,总量达2.2万亿美元,增长21.7%。其中出口增长31.1%、进口增长12.6%。2020年贸易逆差转变为2021年133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日常盈余

2021年,阿拉伯国家经常项目盈余687亿美元,占GDP总量的2.5%,较2020年的773亿美元赤字有明显改善。外汇储备增至1万亿美元以上,足以支付阿拉伯国家10.5个月商品和服务进口额。

农业经济

阿拉伯国家农产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埃及、伊拉克叙利亚等国都是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的地方。阿拉伯国家生产喜米、小麦、玉米、棉花、烟草、番茄、花生、芝麻、各类水果等等。其中也门的咖啡、索马里的香蕉、黎巴嫩的水果世界有名,埃及、叙利亚的长纤维棉花、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的海枣、苏丹阿拉伯树胶最为驰名。埃及的长纤维棉花占世界产量的40%,该棉花可纺120~150支的棉布,犹如丝绸。伊拉克的椰枣产量曾经占世界总产量的75%,尤其是伊拉克两河流域下游被誉为椰枣之乡,所产的椰枣质量优良。苏丹阿拉伯胶产量最高时占世界产量的80%,占世界供应量的95%,阿拉伯树胶是制造药品和糖果不可缺少的原料。

重要经济组织

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1981年5月成立,成员国包括海湾6个阿拉伯国家,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卡塔尔巴林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该委员会旨在推动成员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合作,正向着海湾共同市场方向发展,已经取消了成员国本国产品的关税,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实现了统一关税,还建立了投资机构和负责统一计量标准的机构。

阿拉伯经济联盟理事会: 1957年成立,总部设在开罗。成员国有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叙利亚苏丹索马里、巴胁斯坦解放阵线组织、毛里塔尼亚利比亚、科威特,约旦伊拉克、埃及。理事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成员国的经济一体化

文化

饮食

阿拉伯人的食品种类繁多,以大饼、面包、米饭为主食,喜吃牛、羊、鸡、鸭、鱼肉和鸡蛋等,忌吃猪肉、驴肉狗肉阿拉伯菜也有冷热之分,热菜一般以炖煮、熏烤为主,冷菜有切碎的西红柿、欧芹,再淋上橄榄油制成的沙拉,有羊肝、豌豆酱等。阿拉伯名菜有烤全羊新疆烤羊肉串和烤鱼。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吃新疆抓饭。抓饭是用羊肉、鸡肉、豆子、茄子、葡萄干、柠檬、橘皮和香菜焖制的浅黄色的米饭。阿拉伯人禁忌饮洒,喜欢喝茶、咖啡、酸牛奶、柠檬汁和各种果汁等。爱吃苹果、桃、梨、海枣、石榴、柑橘无花果、西瓜、葡萄等水果。

习俗

姓名习俗

阿拉伯人的姓名由三部分组成,其基本排列顺序为本人名、父名、姓(祖籍家族或部落名等)。如利比亚当代学者阿里巴巴集团·穆斯塔法·米斯拉提,阿里为本人名,穆斯塔法为父名,米斯拉提表示其祖籍为米斯拉泰。在古代,阿拉伯人的全名很长,本名后面有父名、祖父名,还有曾祖父名、高祖名等。阿拉伯人在正式场合用全名,平时只称本名,人们对众所周知的社会名人却习惯称其姓,冠以其职务或职称。

主要禁忌

阿拉伯人习惯在卫生间用左手清洁身体,故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所以,人们吃饭、握手或传递物品等均用右手,而忌用左手递东西给别人和用左手行握手礼等。阿拉伯人认为头是神圣的,他人不可随意触摸。即使理发时,理发师也必须先诵经,才可理发。阿拉伯人喜爱绿色、白色,而认为粉红色、黄色、紫色是消极颜色。认为孔雀、骆驼、花卉图案是幸福吉祥的象征,而垂柳是暗示着悲伤和死亡;阿拉伯穆斯林对十字架和六角星极为反感。

重要节日

开斋节阿拉伯人大多是穆斯林,每逢伊斯兰教历的九月新月出现至十月新月再现之时,成年的穆斯林都要戒斋一个月。斋月期间,把斋的人每天从黎明到日落,要戒饮戒食,到了黄昏才能饮食。斋月结束后的第一天是开斋节。开斋节之际,阿拉伯国家的人们宰牛杀羊,互赠食物,欢度节日。

古尔邦节:又称“古尔邦”节,是阿拉伯人的又一重要节日,时间为伊斯兰历12月10日。过宰牲节时,不去朝觐的人要在家里宰牛杀羊,朝觐的人去圣地宰牲,设有专供宰牲的集市和屠场。伊斯兰教要求将宰杀的牲畜肉留些自己吃,其余的要散给穷人。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在阿拉伯国家中,教育经费投人多,教育发展步伐较快的国家是沙特阿拉伯。在20世纪30年代,沙特阿拉伯只有7所小学,中学也只有1所,40年代,政府分别在吉达麦加建立了一所工业学校和伊斯兰教法学院,1952年时建立了一所师范学院。1957年时,沙特第一所国立大学——利雅得大学建立。沙特现在已经拥有19所不同类别的大学与学院,其中11所是大学,而沙特国王大学在其中最为著名。该校在校生约3万,教师约2700人。沙特政府对高等教育实行免费政策,除了向大学生提供食宿以外,还向学生发放200美元的月生活津贴。20世纪90年代,沙特阿拉伯在校大学生约17万,其他各类学生约430万。每年的教育经费约73亿美元。

阿拉伯国家各类学校,尤其是各类高等院校发展很快,有近四分之一的高校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建立的。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年轻人和求知者的读书需求,阿拉伯国家中私立高校、开放大学、虚拟大学纷纷出现,从而扩大了求知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阿拉伯国家地域广阔,经济发展十分不均衡,因此教育发展差距也很明显。海湾国家马格里布地区国家、埃及、利比亚约旦叙利亚等国发展较快,小学初级教育基本普及,人学率也比较高。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国家,如毛里塔尼亚索马里也门等国教育发展的速度则比较缓慢,国民中的文盲比例较高,女子受教育的比例较低。

文化事业

阿拉伯联盟国家识字率,成人总体值为76.13%。阿拉伯国家游戏软件审查制度普遍非常严厉。具有反伊斯兰教文化、反政府倾向,包含色情、血腥、暴力、赌博、酒精内容,以及使用网络作为游戏形式的游戏均被禁止进人阿拉伯市场,这使得多款西方游戏大制作被拒之门外。尽管阿拉伯国家对电脑游戏实行严厉的审查制度,但是阿拉伯市场日益呼唤电脑游戏的进人。

在宽带的使用方面,阿拉伯国家开始加大网络基础建设投人,宽带用户的平均增速是每年85%。网吧在阿拉伯国家的年轻人中也流行,上网活动以语音、视频聊天以及多人电子游戏为主。日益成熟的硬件市场需要更多的游戏软件来填充。

尽管阿拉伯社会正在逐步地向全球化迈进,但是他们仍然在考虑如何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保留自己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避免被其他主流或者非主流的价值观所同化。阿拉伯社会开发出了大量与穆斯林价值观吻合的儿童玩具提供给穆斯林儿童玩耍,力求让穆斯林儿童从小就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有亲密接触。

体育事业

阿拉伯国家的运动员积极参加国家运动会、洲际运动会和世界奥运会,取得了不俗成绩。在非洲体育运动会上,埃及曾经三次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名称号,突尼斯也曾以29块金牌的总数位居第三届非洲运动会第一名。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和奥运会上,阿拉伯国家均有金牌收人的记录。在世界足球运动中,埃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国均属于非洲或亚洲的强队,曾代表亚非两大洲参加国际级的比赛。埃及足球队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曾经两次杀人八强。沙特阿拉伯足球队曾多次夺得亚洲杯冠军。伊拉克足球队也获得过亚运会冠军的头衔。除了足球以外,阿拉伯中长跑运动员在世界级田径比赛和奥运会上都有打破世界纪录的表现:突尼斯运动员穆罕默德·加穆迪曾在第十九届奥运会上获得5 000米长跑的金牌和1万米长跑的铜牌;阿尔及利亚运动员在1991年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中打破了1 500米赛跑的世界纪录;摩洛哥运动员在1996年布鲁塞尔田径赛上,创造了1万米长跑的新世界纪录。

阿拉伯国家为了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举办泛阿拉伯运动会。1976年,阿拉伯国家还成立了“阿拉伯体育运动联合会”,成员由20个阿拉伯国家的奥运会委员组成,秘书处设在沙特阿拉伯。体育运动成为阿拉伯国家进行互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社会保障

在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社会保障覆盖长期险种和工伤,但只有极少几个国家提供疾病和生育保险。多数社会保险计划都是70年代中期建立的,其覆盖面一般仅限于受雇于正规部门的工人,在许多情况下只包括本国国民。社会保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都非常低。

交通

概述

随着阿拉伯国家的经济起飞,交通运输业蓬勃兴起,各国的公路发展异常迅速,许多国家修筑了高速公路,即便是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也建起了连接国内各主要城市的公路网。

公路

沙特阿拉伯从1975年开始,每个五年计划中都投人高额资金铺设高质量的沥青公路,在1975年至1980年计划中,修建了9400千米,在1981年至1985年的计划中又拨款120亿美元,连续的大量投资建设,使得沙特阿拉伯的高速公路网和普通公路网发展迅猛,沙特的公路总长已经达到19万千米。海湾国家的公路网建设都比较发达,海湾国家是阿拉伯世界中的富裕国家,这些国家除了沙特阿拉伯以外,都是国土面积小,人口少,但是石油出口量大,石油收人高,财富积累很快的国家,国家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阿曼政府早在1970年至1980年修建了2万多千米长的公路,改变了城镇乡村与城市沟通的问题。科威特修建的最大停车场可容纳2万辆汽车停泊。就连经济并不发达的也门共和国也通过各种方式筑成了连接全国各地的盘山公路和普通公路。伊拉克叙利亚的公路网也很发达,是国内运输的主要方式,伊拉克的公路总长为4万多千米,叙利亚的公路总长达到39000多千米。利比亚的公路总长达到了近9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7000多千米。

铁路

铁路是阿拉伯国家需要重点发展的运输行业。铁路运输业在阿拉伯国家发展缓慢,除了政治原因以外,地理条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前,阿拉伯国家拥有较为完备的铁路运输网的国家只有埃及、伊拉克和马格里布地区,其他国家有的没有铁路网,有的只有几条铁路线,有的至今还没有一条铁路。

埃及是阿拉伯国家中铁路发展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国家之一,拥有28条铁路,1800列火车,796座客运站。2007年,埃及的铁路全长为9528千米。北非阿拉伯国家中铁路发展较好的还有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突尼斯的铁路线长达3000多千米,部分路段采用了电气化线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突尼斯开始轻型地铁和电气化高速地铁的建设,有些线路已经通车。摩洛哥铁路总长约2000多千米,其中三分之一是电气化铁路。阿尔及利亚的铁路总长达到了7 000多千米,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首都修建地铁。苏丹的铁路总长约为4800多千米,且苏丹铁路局是为数不多的国家盈利部门。同北非阿拉伯国家相比,西亚阿拉伯国家的铁路线路短,运输规模也小。叙利亚伊拉克的铁路线分别为2800多千米和2400多千米。沙特阿拉伯只有两条铁路线,全长只有320多千米。也门至2023年还没有铁路。

航空

阿拉伯世界的空中运输能力在不断提高,空运的规模在逐渐扩大,每个阿拉伯国家都拥有自己的航空公司,航线四通八达,遍及世界各地。由于阿拉伯世界位于欧亚非三洲连接之地,阿拉伯国家的许多机场变成了世界航空线上的重要航空站或者航空中转站。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国际机场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机场之一,阿联酋的沙迦机场一直是该地区空港的领头羊。沙特阿拉伯的吉达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机场是沙特第一个国际机场,位于吉达北端,距市中心19千米,该机场于1980年建成,次年开始使用,另外,黎巴嫩贝鲁特机场、埃及的开罗机场等都是中东地区著名的国际空港。沙特阿拉伯已经兴建了大中小型机场27个,其中大型国际机场有3个。2006年阿曼政府决定投资30亿美元,用以新建3个新机场,改建已有的2个机场。其余海湾国家在提高航空运输能力方面也都有庞大计划,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航空运输业发展比较缓慢,开罗国际机场虽然是世界上重要的国际机场,但是其规模与设施无法同海湾国家的国际机场相比,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国虽然拥有重要的地理优势,但受经济等因素影响,无力投巨资进行扩建或重建,伊拉克利比亚等国由于政治原因,已有的国际空港不但没有保持原来的运输规模,反而在渐渐萎缩。

航运

海运与港口

在水路运输方面,阿拉伯国家大都从事海运业,少部分有内河运输业。埃及是阿拉伯国家中既有海运业,又有内河运输业的国家,埃及的货船总载重量约为150多万吨,国际海运线近10条,船只150艘左右。由于尼罗河的运输价值较高,埃及的内河航运也比较活跃。沙特阿拉伯的海运业规模较大,港口的年吞吐量都在2000~5000万吨之间,沙特还拥有近400艘的商用船只。摩洛哥也是阿拉伯国家中的海运大国,它的外贸主要是依靠海运来实现的。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港丹吉尔港、萨菲港都是世界名古屋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叙利亚黎巴嫩等国也有远洋船队。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利比亚5国共同发起组建了阿拉伯海运商联会,并将总部设在埃及著名的港口城市亚历山大。2007年,突尼斯苏丹也门等3国也宣布正式加人该组织。阿拉伯国家重要的著名的海港分布均匀,从西向东分别有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港、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港、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港、突尼斯的突尼斯港、利比亚的的黎波里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和塞得港、黎巴嫩的贝鲁特港和特里波利港、叙利亚拉塔基亚港、沙特阿拉伯吉达港和腊斯塔努拉港、苏丹的苏丹港、也门的荷台达港和亚丁港、吉布提吉布提港索马里的摩加迪沙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拉希德港、阿曼的卡布斯港、科威特的舒威赫港、伊拉克巴士拉港等等。

海峡和运河

曼德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与非洲大陆东北部之间,扼守红海南部的出人口。曼德海峡拥有东西两条水道,中间是丕林岛。东水道靠近阿拉伯半岛,长度约为3千米,宽度约为3.2千米,深度约为150米,是主要航运水道。西水道靠近非洲大陆一端,水道宽度远远大于东水道,约为25.8千米,深度约为300多米,但是由于西水道海底暗礁险滩密布,不适于航行。曼德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分别是红海的南北两扇大门,在连接大西洋地中海、红海和印度洋的航道上,曼德海峡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部与伊朗南部之间,据守波斯湾的南部出人口。霍尔木兹海峡东西约为150千米,南北约95千米,深度约为200米。主航道有两条,都靠近阿拉伯半岛一侧。由于波斯湾国家大部分都是产油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都是产油大国,世界石油贸易量的三分之一集中在霍尔木兹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位于非洲大陆上的摩洛哥欧洲西班牙之间,是连接大西洋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地中海沿岸国家的船只,尤其是西欧国家的船只进出大西洋必须要经过直布罗陀海峡。直布罗陀海峡东西全长约为90千米,宽约14~43千米,深度为301~375米。

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是世界上“东西方海运大动脉”,不仅是连接亚非两大洲的大运河,也是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唯一通道,是地中海沿岸国家与西亚、南亚、东亚国家便捷通道上的“阀门”。苏伊士运河于1859年4月25日破土动工,至1869年11月完成,历时10年8个月。苏伊士运河呈南北走向,南起红海苏伊士湾的陶菲克港,北至地中海沿岸的塞德港,中间有大、小苦湖和提姆萨湖,全长195千米,其中68千米为双行线,河面宽度为190-365米。往返于欧亚两大洲的货船,80%取道苏伊士运河

历史名城

千塔之城——开罗:开罗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首都,开罗面积3085.12平方千米,占埃及国土面积的0.34%。开罗是一座历史古城,在公元7世纪中叶,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帝国向非洲扩张,著名将领阿姆鲁·本·阿斯率领军队踏上了埃及,并赶走了拜占庭的军队。公元10世纪时,历史上著名的什叶派王朝——法蒂玛王朝迁都开罗后,开始兴建城市。法蒂玛王朝后,历代统治者都把首都定在开罗,埃及人更把开罗称为“城市之母”。开罗是埃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城市、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商业中心。开罗的纺织业、制造业、汽车业、机械业、钢铁业、石油化工业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国家银行、外资银行、金融财团、经济中心等都把总部设在开罗。在开罗集中了开罗大学、爱资哈尔大学、爱因夏姆斯大学、赫勒万大学、美国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世界各地的学生在此学习深造。开罗还是中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连接东西方的重要空运中转站,埃及航空公司与世界160多个国家签订了航空协议。

千年古城——巴格达:巴格达是伊拉克的首都,位于伊拉克中部地区,面积860平方千米,人口约560万。公元750年,阿拉伯帝国历史上最辉煌的阿拔斯王朝建立,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即位后,亲自勘探选址,决定在底格里斯河西岸兴建巴格达为首都。1258年随着阿拔斯王朝的灭亡,巴格达遭遇了蒙古军队的洗劫,城中的许多著名建筑和宫殿被毁。1534年时,巴格达被奥斯曼帝国占领,1917年英国又占领了巴格达。1921年伊拉克宣布独立,巴格达成为了现代伊拉克的首都。

古迹之都——大马士革:大马士革是叙利亚首都,位于叙利亚的西南部,面积100平方千米,人口约143万。巴拉达河是大马士革的城中河,河水由北向南穿城而过。大马士革城市有4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在此建城的是闪米特人的后裔。大马士革是多种文化汇集、古迹文物荟萃的城市。在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闪米特人后裔、希腊文明、罗马文明、拜占庭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阿拉伯帝国文明在大马士革留下了众多的遗迹,大马士革东部的恺撒之门和附近的圣保罗教堂是基督教文明的典型代表作。

圣城——麦加麦地那:麦加和麦地那都在沙特阿拉伯境内。麦加面积约26平方千米,人口40万左右。麦地那面积约50平方千米,人口约50万。这两座城市都充满了伊斯兰教气氛,建筑物均具伊斯兰色彩。每年要接待超过一百万的穆斯林朝觐者,禁止非穆斯林人内。麦加自古以来就是阿拉伯半岛上的宗教中心,在伊斯兰教出现以前,克尔白内外和周围置放了360多尊偶像,后被穆罕默德捣毁。麦加是穆罕默德的出生地,也是穆罕默德开始传播伊斯兰教的地方。麦加圣寺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一次可容纳30万穆斯林做礼拜,圣寺有25道精致的城门,7座高耸人云的宣礼塔。圣寺里面的克尔白是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麦地那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在麦加的东南方向,距麦加420多千米,海拔620米。麦地那是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建立政教合一政权的地方,是初期伊斯兰政权的政治中心,也是穆罕默德的陵墓所在地。麦地那集聚了早期伊斯兰教的许多历史古迹,有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座清真寺的库巴清真寺,有穆罕默德亲自参加建造的先知寺,有第一和第二任哈里发的墓地、伍侯得战役阵亡烈士陵园等等。麦加和麦地那这两座城市是伊斯兰世界的圣城,是穆斯林的向往之地。

世界三大宗教的共同圣城——耶路撒冷王国:耶路撒冷位于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中部地区,面积158平方千米,人口约75万。耶路撒冷,犹太人称其为“尤罗萨利姆”,传承了当地古老的叫法,阿拉伯人称其为“古德斯”,意为“圣城”。早先生活在耶路撒冷的人是迦南人,是他们修建了耶路撒冷,并将此地命名为“尤罗萨利姆”。公元前2000年前后,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在同迦南人的冲突中,希伯来人逐渐战胜了迦南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希伯来人内部出现贫富分化,各国部落相继结成联盟,北方的部落联盟叫以色列,南方的部落联盟叫犹太。约在公元前1000年的时候,希伯来人大卫统一了这些部落,建立希伯来王国,选耶路撒冷王国的锡安山冈作为首都,他们在上面开始建造神庙和宫殿。但在公元前928年时,这个王国发生分裂,分别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犹大王国和以撒圣母玛利亚首都以色列王国。随着两河流域强势王国的兴起,这两个王国先后遭遇灭顶之灾。约在公元前728年,亚述毁灭了以色列王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攻占了犹太王国的首都耶路撒冷,还将大批犹太人押往巴比伦。之后罗马帝国又多次攻占耶路撒冷,血腥镇压犹太人,迫使犹太人向世界各地逃散。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向半岛北部地区扩张,他们打败了拜占庭军队,占领了耶路撒冷王国。从此耶路撒冷被划人伊斯兰阿拉伯帝国疆域。公元11世纪末,欧洲君主们联合起来,趁阿拉伯帝国内部动乱时候,发动了十字军国家,并于1099年占领了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国”,时间长达近百年。阿拉伯帝国阿尤布王朝兴起后,素丹萨拉丁发誓要夺回耶路撒冷,经过多次激战,终于打败了十字军,夺回了耶路撒冷。奥斯曼帝国兴起后,耶路撒冷又被奥斯曼帝国统治,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47年以前,耶路撒冷由英国人托管。1947年11月联合国召开巴勒斯坦问题会议,把耶路撒冷定为国际共管地区,引起阿拉伯人的不满。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耶路撒冷西区被以色列占领,东区被约旦控制。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发动闪电战,控制了整个耶路撒冷王国。1980年,以色列议会通过了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和不可分割的首都”的决议。而1988年巴勒斯坦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共同圣城。

重要名胜

对外交流

与以色列关系

以色列1948年建国后,阿拉伯国家与其共爆发五次中东战争。此后的72年间,阿拉伯国家中仅有埃及约旦两个建交国。2020年9月,在美国《亚伯拉罕协议》协调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苏丹摩洛哥四个阿拉伯国家相继宣布同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但遭巴勒斯坦方面强烈反对。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民间彼此积怨深重,巴以和谈自2014年4月中断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至2024年未出现重大进展。2021年5月,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生严重冲突,交火持续11天,导致数千平民伤亡。2024年1月,阿拉伯国家正在努力推动一份牵涉面甚广的中东和解倡议,除了推进巴以加沙停火的紧急问题外,还着眼于巴勒斯坦建国、沙以关系正常化等更宏大的问题。

与美国关系

冷战期间

冷战时期,中东和阿拉伯世界对于美国的战略重要性开始逐渐显露,中东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东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缘战略经济地位,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整个冷战阶段,从哈里·S·杜鲁门对苏遏制战略,到艾森豪威尔建立军事同盟,从约翰·肯尼迪提出改善美阿关系,到尼克松实行“两根支柱”政策,从卡特促成埃以达成戴维营协议,到里根提出解决中东问题的“里根方案”,美国对中东事务的参与不断深人发展。从总体上看来,美国中东的认知和政策,依然受到美苏冷战格局和美苏争霸的影响。这一时期美国在解决中东问题上的立场、方案、举措和成果,成为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的制定基础和背景。

后冷战时期

冷战结束后,随着两极对峙局面的结束,美国的全球战略从遏制苏联转向削弱地区大国势力和激进伊斯兰教势力。在中东地区,地区霸权主义、激进恐怖主义以及宗教极端主义的出现使美国中东新战略面临严峻挑战。1990年以后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出现了新的趋势,其重点转向如阿尔及利亚苏丹、阿富汗等边缘地带国家。美苏冷战结束后,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黎巴嫩不同程度推行多党制和议会制,注重国内经济发展,谴责暴力活动,但激进势力的暴力和恐怖活动也层出不穷,打击对象是美国以色列,例如针对犹太人的种种袭击,袭击外国游客,美国驻肯尼亚坦桑尼亚大使馆被炸,驱逐舰在也门被炸等事件。美国首先通过海湾战争打击了萨达姆政权,并对其进行了十余年的制裁和遏制。威廉·克林顿人主白宫后,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中东政策,其中心仍然是“东遏两伊,西控两亚(叙利亚利比亚),中促和谈”。

后“9.11”时期

“9.11”事件对美国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导致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发生根本转变。美国政府认识到大国对抗已经不是美国外交的重点,而反击恐怖主义才是美国的当务之急。布什任期内的两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都把反击中东恐怖主义,保障美国本土安全列为重点。在其两届任期内,布什政府发动了两场战争,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与反恐相配合,美国开始对黎巴嫩进行大规模、全方位、多层次的民主改造,提出了“大中东计划”其他一系列民主推进计划,以一切外交手段乃至武力来进行。对于中东反美国家如叙利亚伊朗,继续孤立和制裁。在巴以冲突上,布什政府趋于强硬,在支持以色列的同时孤立和打击巴勒斯坦激进力量。美国认为民主的阿拉伯世界会减少激进主义和恐怖主义,有利于美国和世界安全。此外美国中东核弹扩散问题也给予较大的关注。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内,针对布什政府留下来的外交遗产,提出了“巧实力”的外交思路,希望通过经济和文化等柔性手段,改善美国的世界上尤其是在伊斯兰世界的形象。为此巴拉克·奥巴马结束了两场战争,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主张关闭关塔那摩监狱,并在开罗伊斯兰教世界释放出善意信号。在恐怖和安全的问题上,击毙奥萨马·本·拉登标志着反恐战争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2010年年末,“阿拉伯之春”运动爆发,当突尼斯埃及也门等地出现游行抗议之初,美国态度左右摇摆,但后来随着这些国家局势的急转直下,民众抗议的浪潮大为超出美国以及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等统治者的掌控能力,奥巴马政府开始顺应和支持民意,抛弃传统盟友,接受这些国家“民主化”的现实。

与中国关系

20世纪50年代至2023年,阿拉伯国家陆续同中国建交,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成为平等相待的好朋友、互惠互利的好伙伴、同甘共苦的好兄弟。进人21世纪,阿拉伯国家联盟同中国建立了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同12个阿拉伯国家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或战略伙伴关系,并在双边层面建立了12对战略性质的伙伴关系,形成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集群。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中,中阿支持彼此维护核心利益,携手捍卫国际关系准则,既捍卫了彼此的核心利益,也维护了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促进了人类和平发展的正义事业。中国还秉持公道,并与阿拉伯国家进行广泛沟通协调,积极推动巴勒斯坦问题、叙利亚问题、也门问题、伊拉克问题、利比亚问题、苏丹问题等中东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致力于打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中东安全架构。在多边舞台上,中阿始终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共同捍卫多边主义,共同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著名人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