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喉蜂虎 :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鸟类

更新时间:2024-09-20 21:38

绿喉蜂虎(学名:Merops orientalis),为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鸟类。其体型较小,体长16~18厘米,体重15~20克。全年都覆有鲜艳的羽毛。身体大部分呈鲜艳的翠绿色,其中腹部色最绿。绿喉蜂虎虹膜呈朱红色,有一黑色过眼纹,喉周围有黑色斑纹,喙长而略微向下弯曲。有两个明显的黑色中央尾翼,长约6厘米。幼鸟的颜色较暗,喉和脸颊呈棕黄色,身体其余部分呈暗绿色。黑色中央尾羽不延长和变狭,尾呈方形,无喉下斑纹。

绿喉蜂虎在东半球海拔0~1600米广泛分布,集中分布在非洲北部和亚洲地区,在中国则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省四川省。喜欢栖息于干旱的环境,在有灌木或树林的开阔地带、干涸的河床可见其身影。

绿喉蜂虎在栖息地范围内普遍分布,种群数量呈增加趋势。2016年,绿喉蜂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同年,绿喉蜂虎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危(LC)。2021年,绿喉蜂虎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绿喉蜂虎体型较小,体长16~18厘米,体重15~20克。全年都覆有鲜艳的羽毛。额、头顶至上背锈红色,其余上体亮绿色。贯眼纹黑色。其下体呈青蓝色;外侧飞羽外铜绿色,内翈亮肉桂色,尖端黑色,内侧飞羽蓝绿色。尾铜绿色,中央尾羽延长,向外突出约50毫米,黑色。颏淡蓝色,上胸具一黑色横带,其余下体草绿色,有时腹和两胁沾蓝,腋羽和翼下覆羽褐色。虹膜朱红色,嘴黑色,脚淡褐色,爪角黑色。

幼鸟的颜色较暗,喉和脸颊呈棕黄色,身体其余部分呈暗绿色。黑色中央尾羽不延长和变狭,尾呈方形,无喉下斑纹。

绿喉蜂鸟的鉴别特征为通体绿色,头顶锈红,具黑色贯眼纹及黑色胸带,中央尾羽延长且端段狭细,超过侧尾的长度为跗的2倍长度以上。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绿喉蜂虎在东半球海拔0~1600米广泛分布。其分布于非洲北部自塞内加尔埃塞俄比亚中东埃及以色列以及伊朗,在印度和中国西南部也很常见。此外,其在东南亚的泰国柬埔寨等国家也有分布。

在中国,绿喉蜂虎分布于云南省自西部盈江县至中部景东彝族自治县以南范围以及四川省

亚种分布

栖息环境

绿喉蜂虎喜欢栖息于干旱的环境。在有灌木或树林的开阔地带、干涸的河床可见其身影。在人类活动的地区也有绿喉蜂鸟栖息,如农田周围的灌木丛和开阔的牧场、田地中,但绿喉蜂虎不会出现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绿喉蜂虎一天中平均有52.5%的时间用于扫视,21.3%的时间用于进食,13.3%的时间用于飞行,8.8%的时间用于休息,4.1%的时间用于整理打扮。其中扫视是指绿喉蜂虎在固定上位置积极地扫描周边环境,主要是为了搜寻猎物。进食的高峰期为早上及下午。整理打扮的行为包括抖动羽毛、拍打翅膀、清洁喙部、抓挠喙部、抖动身体和抖动尾巴,其中最频繁的为抓喙、抖动羽毛以及拍打翅膀。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绿喉蜂虎会抽出时间进行休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在高温环境下的热负荷。

觅食行为

绿喉蜂虎的食物主要为昆虫,如蜜蜂属甲虫差翅亚目蝶类白蚁等。其中蜜蜂和甲虫为最主要猎物。

绿喉蜂虎会在栖物上静候着,使用视觉扫描并搜寻猎物,发现昆虫后,其会快速敏捷地飞冲上前追赶,并可以在飞行时迅速改变方向以对昆虫进行捕捉。

正如其名,绿喉蜂虎十分擅于捕捉和食用蜜蜂。在捕获蜜蜂后,绿喉蜂虎会飞至一立足点,在栖木上撞击、摩擦蜜蜂数次,以去掉其有毒的尾刺,最后将蜜蜂整只吞下。

交流行为

绿喉蜂虎比其他蜂虎具更高的多金属音质颤音。鸣声如响铃,为尖锐短促的“tit-tit-tit”以及相对柔和的“tree-tree-tree”颤音,以告知其他成员自身的位置以及在有捕食者来临时发出警告。叫声多在飞翔时发出。

防御行为

绿喉蜂虎能够判断捕食者的所见。其会在有潜在的巢穴捕食者出现时避免进入巢穴,当捕食者无法从它的位置看到绿喉蜂虎的巢穴或是将目光从巢穴上移开时,绿喉蜂虎才更加频繁地进入巢穴。绿喉蜂虎以此来防止捕食者找到它们的卵。当一只绿喉蜂虎在孵卵时,其伴侣往往会坐在靠近巢穴的植被中看守防御,在发现捕食者时进行俯冲攻击,以达到警告、驱赶的目的。

社群行为

绿喉蜂虎多结小群活动,在日落时聚大群于叶盛的乔木或竹树上过夜,初到过夜点时甚为吵闹,会发生爆炸性地全群一哄而起作一阵乱飞。最后才逐渐安静停息。早晨太阳高升时仍见绿喉蜂虎以小规模一群群地栖息于树上,面对同一方向、头低在翅膀下沉睡。

在清晨,绿喉蜂虎常以8~10只为一组在阳光下进行沙浴。绿喉蜂虎会蜷缩在离地面很近的地方,然后在松散的沙地上扭动身体,不断拍打翅膀,之后便用力摇晃身体以去除皮肤上的灰尘颗粒和寄生虫,并用喙整理羽毛。这样有助于清除它们毛皮上的寄生虫或过多的油脂,以保持羽毛的健康。

生长繁殖

绿喉蜂虎会在河岸或沙地中挖出一条79~125厘米的隧道,末端的卵室加宽。隧道入口的平均直径和平均周长为8.9厘米和26.9厘米。

在挖掘隧道后,绿喉蜂虎会产卵并对其进行孵化。绿喉蜂虎平均一窝产卵3~4枚,一窝5~6枚的情况较少见。卵为白色,呈椭圆形,重约2~5克,平均长度为20.91~21.9毫米,平均宽度为13.89~14.11毫米。绿喉蜂虎为一夫一妻制,孵化过程由父母双方共同承担,雌性雄性轮流坐在卵上,孵化期通常为14~16天。

绿喉蜂虎的筑巢和繁殖季节为三月到六月,每年产一窝。绿喉蜂鸟的产卵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同一窝卵的孵化也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按照产卵的顺序进行。这使得更强壮的雏鸟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与资源,较弱的雏鸟则有可能因获取不到足够的营养而死亡。刚孵化的雏鸟全身无毛,呈粉色,平均重量为3.16克。雏鸟在孵化后约20~25天后长出羽毛,平均体重达到20.75克,与成鸟相似。许多雏鸟会在离巢前体重下降,体重的损失应用于脂肪的储存和骨骼肌的利用,以帮助雏鸟搬出巢穴。

绿喉蜂虎会与其他10~15对同类一同进行筑巢繁育,相互帮助,以便于对雏鸟进行保护和食物供应。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2016年,绿喉蜂虎在栖息地范围内普遍分布,种群数量呈增加趋势。

致危因素

蜜蜂属为绿喉蜂虎的主要食物,其在世界各地的数量正在下降,有可能对绿喉蜂虎的数量产生负面影响。

保护级别

2016年,绿喉蜂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2016年,绿喉蜂虎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危(LC)。

2021年,绿喉蜂虎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主要价值

绿喉蜂虎是许多昆虫的捕食者,能够控制其栖息范围内的昆虫种群数量。可以利用绿喉蜂虎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以保护农作物。

绿喉蜂虎羽毛色泽艳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印度等地,提供包括绿喉蜂虎在内的鸟类观赏活动,是当地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负面影响

绿喉蜂虎对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养蜂业。在养蜂场周围,绿喉蜂鸟的捕食效率更高,给养蜂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人们发现绿喉蜂虎杀死了大量处女蜂王,减少了蜂王的交配次数,对蜜蜂属的种群数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参考资料

Merops orientalis Latham.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08

Merops orientalis Latham.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08

Merops orientali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5-08

Merops orientalis.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5-08

..2023-05-08

Merops orientalis Latham.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08

..2023-05-08

..2023-05-08

..2023-05-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