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路 :青岛的老马路之一

更新时间:2023-09-22 19:41

位于市北区。是青岛市的老马路之一,它也是旧时青岛有名的“日本街”。这条路南起禹城路,穿过胶州路后,向北延伸至吴淞路口与陵县路相接,全长584米,行车道宽8米,人行道宽6米,沥青路面。与这条路交汇的有福建路、胶州路、李村路、平路、博兴路、市场三路、高唐路、市场二路、夏津路、市场一路、武城路和吴淞路,是一条辐射面广、人口集中的马路。

基本介绍

历史

明清两代,在聊城路、市场三路一带有一个小渔村,名为“孟家沟”。德国侵占青岛市后,于1901年6月将孟家沟之居民迁走,房屋拆除,拟规划为市区,并在山坡的平坦处修了一条南北走向的沙土路,德语路名为LAZARETTWEG(曾被译为维礼街,乃误译),属德人在青岛修筑的75条马路之一。

1914年,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取代德国而侵占青岛。自此,日本侨民大量涌入,数量骤增,最高达24500人,相当于当时青岛市区人口的27%。日本人既不愿在台东、台西、鲍岛等市区与中国人同住,又在今市南区一带无插足之地,于是便在聊城路一带开辟新的日本居民区,聊城路一带许多马路的修筑和大批房屋的建造,皆缘于此由。日本人把这个新建的居民区,称之为“新町”,“町”是日本词语,相当于“街区”之意。除将聊城路更名为“中野町”外,对其周围的马路皆冠以“新町”二字。如茌平路为新町一丁目,博平路为新町二丁目,高唐路为新町三丁目,夏津路为新町四丁目,武城路为新町五丁目,清平路为新町东道,临清路为新町西道。“丁目”为汉语中“支路”之意。甚至日本人将第三公园也名之为“新町公园”。

从1914年到1945年,聊城路一直是青岛市的一条“日本街”,因为这里的建筑是日本式的,居民是日本人,游客和行人也大多是日本人,商店的广告也是日语的,颇具异国风情。马路上店铺林立,霓虹灯五光十色,是当时青岛市区仅次于中山路的繁华街道。聊城路既然称得上“日本街”,它除了有形形色色的日本商店外,还有最能突出日本特色的“日本料理”。“料理”在日文中即“饭馆”之意,其饭菜按日本烹调方法,口味也与中国饭菜迥然不同,其服务也是日本的接待方式。高档次的料理,有艺妓侍奉,房内摆设高雅,饭菜精美可口。低档次的料理,仅供饭菜而已。另外还有专卖料理,如寿司料理河豚料理、鳗鲡目料理、寿喜烧料理等。日本的料理馆虽不分顾客的国籍,但中国人很少问津。

名噪一时的青岛市最大的高档和式饭店———“第一楼”,曾坐落在聊城路、胶州路路口。1925年,日本财团为平息青岛日本纱厂工人大罢工,在“第一楼”宴请前来处理此事件的大军阀张宗昌。4月29日,张宗昌下令向罢工工人开枪,导致了“青岛惨案”。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条路陡然变成了“报业街”,聊城路曾被称为青岛的望平街(上海报业集中的一条街)。《青报》、《青报晚刊》、《民报》、《公言报》都从这里向外发行。另外《军民日报》、《青岛晚报》、《民言报》也在这附近。

解放后,这些报全部停刊,聊城路大部分楼房成了民居。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楼”被拆除建起了聊城市路上第一座新楼———交通局大楼。

20世纪90年代,政府开始实施“901工程”———建商业一条街,对聊城路一带进行大规模改造,从吴淞路至胶州路、聊城路两面的部分老日式楼房被拆除,盖起了高层楼房。1997年开始,马路市场退路进室,将有近17年历史,且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迁移到聊城路的人防工程内,并分为A座和B座,A座以经营服装、鞋帽为主,B座以经营皮具、箱包为主,但保留了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这块金字招牌。如今,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仍是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在聊城市路上,小吃店、酒店、金银店、鞋帽精品屋、洗浴美发中心等等鳞次栉比。

2008年起,随着青岛东西城市快速路三期工程的建设,聊城路与胶州路路口周边的交通局大楼等建筑被陆续拆除,现成为了快速路直通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的重要道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