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区 :山东省青岛市下辖区

更新时间:2023-08-15 18:31

市北区,是青岛市市内三区之一。市北区地处青岛市市区中南部。区境东西狭长,西部比邻胶州湾畔,东部地处浮山北麓。东西最大距离11.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9公里,总面积65.4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全区常住人口110.55万人,辖22个街道。

市北区地理位置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及东亚海洋性季风区边缘,发育形成的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区内人工植被丰富。市北区区域内主要地貌类型是丘陵。区内气候湿润,四季特征明显。西周时代,市北区地域属东夷地。春秋战国时期,市北区地域属齐国。从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起至清代末年,市北区境域一直属即墨县。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市时期,将青岛区划分9个小区,其中的大鲍岛小区是市北区的雏形。1946年,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将全市划为12个区,其中市北区属市内4区之一。青岛解放后,青岛市人民政府对市区先后作过5次行政区划调整,市北辖区境域不断扩大。1994年,原市北区、台东区合并,建立新的市北区。市北区是青岛近代产业的摇篮。区内集聚了啤酒、纺织和家电等现代民族工业,海尔青岛啤酒、颐中烟草、四方机厂等现代民族工业都发源于市北,涌现出张瑞敏常德传金志国等一批知名企业家。

截至202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24.45亿元。市北区境内存留全国和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截至2017年,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家,3A级旅游景区5家。2020年7月,市北区被评为“2020中国交通安全百佳县市”。2020年12月,入选“2020中国城市创新百佳示范县市”第26名。

历史沿革

清朝前时期

市北区,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代,当时属东夷地。春秋战国时期,市北区地域属齐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市北区属琅郡。西汉,市北区属于其县辖域。自西汉起属不其县,东汉光和年间(178—183年)至三国时期,改隶属东莱郡不其县。晋咸宁三年(277年),辖区隶于长广郡不其县。北齐天保七年(公元五百五十六年)后的四十一年属长广县。从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起至清代末年,市北区境域一直属即墨县。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即墨县建置被废。约元至正九年(1349年)前恢复建制,辖区复属之。相传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始,有云南等地移民陆续定居于此,逐渐形成了湖岛村、四方村、错埠岭、洪山坡、徐家村、吴家村、小村庄等诸多村落。

解放前时期

1891年,青岛建置,今市北地域均隶属即墨县。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德国当局将《胶澳租借地》分为內界青岛合外界李沧区两大区,內界青岛区又划分为青岛、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鲍岛、杨家村、台东镇、扫帚滩、会前九个小区。其中,台东镇是德国当局开辟的一个平民居住区,台东名称取自于峰台岭(今贮水山),山之东曰台东,山之西曰台西。1900年,德国侵占胶澳,将租界分为内界和外界两大区,市北区部分区域属青岛内界。1901年,台东镇已初具规模。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市北区地域属青岛区。1922年,北洋政府接管胶澳,将青岛市内划分为青岛市街、台东镇、台西镇等,市北区地域属青岛市街。同年,台东镇改为台东区,正式建置。1929年,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将青岛市划分为六个区,市北区属第二区,台东区属第四区。1945年,青岛特别市将市区划分为七个直辖区和三个行政办事处,市北区和台东镇均属直辖区。1946年,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将全市划为十二个区,其中四个市区正式使用了“市北区”这个名称,这是市北区建置的开始。

解放后发展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同年9月市北区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3月,市北区人民政府改称青岛市人民政府市北区公所(即市政府派出机构)。1951年8月,青岛市区划,调整为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台西区、四方区、沧口区6个区。其中,市北区边界为东自台东区西边的泄水沟起,经青海路、临朐路、吉林路、泰山路、登州路至兴安路上;南自四方路向东,经禹城路福建路胶州路、胶东路、莱芜二路、齐东路至兴安路止;西自市场三路西头起向南,经中山路至四方路西头止;北自台东区的泄水沟起,沿铁路西南下,经商河路、莱州路至堂邑路南头铁路桥洞止。 

1963年2月,青岛市区划,撤销台西区行政建制,将其所属冠县路街道辖区及小港码头划归市北区管辖;将台东区青海路、昌乐路、华阳路、临朐路所包围的3个街坊包括华阳路1号、2号、4号、6号,另有建筑公司木厂、华昶木厂、电讯机械厂、601厂等划归市北区,并入大港街道辖区。至此,市北区辖10个街道。 

1982年3月,青岛市区划,原市北区管辖的登州路41号、43号、45号、47号、49号、51号,划归台东区登州路街道管辖。原台东区管辖的泰山路133号、135号、143号、145号和松山路1号、5号、9号、11号、13号划归市北区,分别由黄台路、大港一路街道管辖。 

1994年5月,青岛市行政区划调整,原市北、台东两区整建制合并,台东区行政区域并入将市北区。将四方区的吴家村、错埠岭2个街道,崂山区李村镇的杨家群、河马石、夹岭沟3个行政村,中韩镇7号线以西的区域,高科园的浮山后、埠西2个行政村,划归市北区。同年9月,设立浮山后街道办事处,辖新划入的5个行政村。至此,市北区辖23个街道。 

1996年11月,市北区对所辖街道进行调整,将原来的23个街道调整为冠县路、泰山路、胶州路、热河路、辽宁路、黄台路、华阳路、登州路、利津路、延安路、威海路、北仲路、宁夏路、敦化路、辽源路、合肥路等16个。2001年3月,市北区成立浮山后社区委员会,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至此,市北区辖16个街道和1个社区。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市北区境域不断扩大,由1994年前的7.09平方千米扩大到2002年的28.63平方千米。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市北区是青岛市主城区之一,市北区位于青岛市主城区地理位置的中心,西部濒临胶州湾,东部与崂山区为邻,北部与李沧区接壤,南部与市南区毗连,东西最大距离11.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9公里,海岸线长17.83公里,总面积65.4平方公里。

地质

区境内的岩石类型主要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类,约占全区岩石面积的90%以上,形成于中生代。其中以中生代燕山晚期为主,多为花岗石,另有小量中性岩脉等产出。区境5个花岗岩类单元和8种脉岩类型。花岗岩类分布较局限,其中中粒二长花岗岩分布在洪山坡一带,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分布在中部浮山一带,中粒正长花岗岩仅位于杨家群村西南部,中细粒正长花岗分布于双山—青岛山以西至胶州湾东岸以东的区域,碱长花岗斑岩仅见于青岛山东南侧与市南区交界处。

市北区境域内地层极不发育,仅零星分布第四系全新统山前组冲洪积层。该冲洪积层一块分布于浮山后埠西一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展布的椭圆状,面积约0.75平方千米,其向东北延入崂山区北村一带;另一块分布于杨家群村以南,呈北东向展布的长条状,面积约0.4平方千米。两块冲洪积平原在空间上是一个整体,在区域上被市北区与崂山区的区界所分隔。冲洪积层的厚度从几米到十几米,其层序上部主要是黄色、灰黄色含砾混粒岩、砾石,为全新世近代河床沉积物,下部主要是全新世海相灰黄色细沙、中细沙、含砾中粗砂,底部主要是黄色、棕黄色含砾砂质黏土、粘土质砂、砂质粘土、粘土。

按板块构造划分,市北区则位于小隆起西部胶州湾东侧,境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在1:50000地质图上有4条主要断裂构造,自西向东分别是伏龙山断裂、青岛山断裂、关山断裂和太平湾断裂。断裂的力学性质有所不同,3条以张性为主,1条为左行压扭性,都是穿过市南区、市北两区的断裂。从形态上看,区内断裂为线状构造。4条断裂组成的断裂带对区境内的城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均有一定影响。在青岛山断裂通过海泊河广场及新兴旅馆一带,曾有地热水显示,反映该断裂近代仍有活动。

地貌

区内地形东北部高,西南部次高,中部、西北部低并向西北倾斜。丘陵是区境内的主要地貌类型,分布面积广,约占全市丘陵总面积的35%。按成因和海拔高度,区境内丘陵几乎全部归为侵蚀—剥蚀低丘陵。低丘陵经长期缓慢上升和风化剥蚀,常山顶浑圆,山坡平缓,并形成一些孤立残丘和孤岭。低丘陵的下界直接与冲洪积平原等接触,在西部港区部分构成基岩海岸。低丘陵区内,第四纪残坡积及坡洪积较发育,但分布范围局限。在海拔30~50米处,冲沟等微地貌较为发育(如洪山坡—浮山后一带)。丘陵上部土质较差,系剥蚀性风化土,中下部是基岩或冲积土。

土壤

棕壤土类是区内的主要土壤类型,称棕色森林土,俗称黄堰土或黄坚土,主要分布在区内山地丘陵和山前缓坡地上。棕壤的成土母质在山地丘陵区多为残、坡积物,山前缓坡地带则为厚层洪、冲积物。人为因素对棕壤的形成发育影响深刻,一方面由于滥伐森林,引起水土流失,使山丘地区厚层的棕壤变为薄层棕壤性土;另一方面由于注重水土保持和精耕细作,使棕壤的肥力得到提高。在生物、气候、人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棕壤形成过程呈现出明显的淋溶作用、粘化作用和较强烈的生物积累作用等基本特点。

植被

区境内植被由于自然演替、人为经济活动、病虫祸害及其他自然灾害,原有自然森林植被垂直带谱的自然更替规律已大部分被破坏,除次生灌草层山坡按自然演替规律进行外,均为栽培植被。人工植树造林时,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林学特性要求,摹拟自然更替规律,创造栽培植被带谱。

气候

市北区属海洋性气候,空气湿润,降水适中,雨热同季,气候宜人。受季风和海洋的影响,四季变化十分明显。夏半年(4—9月),东南季风从海上吹来,受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和影响,使青岛市地区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气温的日较差小、无高温酷暑,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冬半年(10月至翌年3月),季风自欧亚大陆吹来,青岛处在冷高压气团控制之下,气候干燥,温度偏低,充分表现出了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气温

市北区年平均气温13.0℃,最冷月出现在1月份,平均为-0.2℃,最热月出现在8月份,平均为25.3℃。

降雨

区境年平均降水量为662.1毫米。1月、2月、12月降水稀少,7、8两月为区境降水的高峰期,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44%。因降水多由雷阵雨形成,致降水量的年、月分布差异较大。全年≥5毫米降水日数平均为28.8天,≥25毫米降水日数为7.2天,≥50毫米降水日数为2.1天。1956年9月5日,出现最大日降水量达269.6毫米;最大年降水量为1975年的1253.4毫米;最少年降水量为1981年的308.3毫米。

水文

河流

海泊河是市北区唯一的一条河流,发源于浮山西麓的洪山南坡、马兰山北坡,自东向西流经错埠岭村、东西吴家村、海泊村,穿过海泊河公园,于青岛港八号码头北侧,西环海公路海泊河大桥处入海。流域面积27平方公里,干流长8.13公里,干流坡度5‰,河床最宽处达40米,属季节河。市北区内的明沟和暗渠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部。区内的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形成的天然河川径流。区内的地下水可分为4种类型,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碳酸盐类裂隙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是依靠大气降水补给,海泊河下游地带以河水补给为主。

海洋水文

根据潮汐学的定义,市北区岸线海域的潮汐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即每太阴日(农历日)内出现两次高潮、两次低潮。两次高潮的高度基本一致,两次低潮的高度略有差异,存在低潮日不等现象。市北区岸线海域水温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季水温最低,2月的海水表层水温介于2.3—3.0℃之间。春季水温迅速升高,5月的海水表层水温在14℃以上。夏季,海水表层水温达到26℃以上。秋季水温迅速降低,11月表层水温已降至13℃左右。市北区岸线海域盐度冬季小于31.80。春季升高,在31.99以上。夏季最低,在31.60左右。秋季盐度比夏季有所升高,11月达到32.20左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区内的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形成的天然河川径流。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地表水资源量不但贫乏,而且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布和区域分布不均。随着本区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部分大气降水进入城市雨水管网,最后通过暗渠、明沟进入海泊河。

区内的地下水可分为4种类型,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碳酸根类裂隙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是依靠大气降水补给,海泊河下游地带以河水补给为主。其排泄形式以潜流垂直蒸发为主,平行排泄量较少。地下水位变化决定降雨周期变化,并受降雨与人工开采双重因素制约。地下水、地表水降水三水转化明显。在海泊河下游曾建有海泊河水源地,为青岛市市区供水。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翌年开辟海泊河水源地,1901年建成,日送水400立方米。1906年,弃旧井建新井14眼,日送水1000立方米。1951年,因水质污染恶化而废。

植物资源

1986年以后,市北区城市绿地、广场建设发展较快,尤其是2001年青岛市成为“北京奥运伙伴城市”以后,以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充分体现“绿色奥运”为主题的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大大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至2002年,市北区绿化覆盖总面积达6.10平方千米,其中绿地面积5.50平方千米,道路绿化面积0.43平方千米,零星树木覆盖面积0.17平方千米;已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9.04%;绿地率26.16%;人均占有公共绿地4.03平方米。

行政区划

区划详情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同年9月市北区人民政府成立。青岛市人民政府对区划作出调整,全市划分为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台西区四沧区李村区、浮山区。其中,市北区边界范围北由大港四路起,沿普集路至商河路西头;西北从商河路西头至莱州路南头;西由堂邑路北头至中山路与海泊路交界处;西南由中山路与海泊路交界处至海泊路东头(自西北方的大港四路起至西南方的海泊路西头止,以铁路为界);南由海泊路东头起,沿禹城路、福建路东头、胶州路东段、胶东路、合江路西头,嫩江路站西头、安东路西头,辽北路西头、登州路中段,至兴安路;东南由兴安路起,沿青岛山北至天门路(现延安路)中段;东由天门路中段起,北经泰山路南头,沿松山路至吉林路中段;东北地区由吉林路中段起,穿过辽宁路,经大港纬三路、纬四路、纬五路,至大港四路东北头。

1950年3月,市北区人民政府改称青岛市人民政府市北区公所(即市政府派出机构)。1951年7月,改称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政府,下设李村路、大连路、商河路、热河路、陵县路、辽宁路、市场三路、大港一路、胶州路等9个街道办事处,分别为区政府派出机构。

次年8月,青岛市区划,调整为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台西区四方区、沧口区6个区。其中,市北区边界为东自台东区西边的泄水沟起,经青海路、临朐路、吉林路、泰山路、登州路至兴安路上;南自四方路向东,经禹城路、福建路、胶州路、胶东路、莱芜二路、齐东路至兴安路止;西自市场三路西头起向南,经中山路至四方路西头止;北自台东区的泄水沟起,沿铁路西南下,经商河路、莱州路至堂邑路南头铁路桥洞止。

1963年2月,青岛市区划,撤销台西区行政建制,将其所属冠县路街道辖区及小港码头划归市北区管辖;将台东区青海路、昌乐路、华阳路、临朐路所包围的3个街坊包括华阳路1号、2号、4号、6号,另有建筑公司木厂、华昶木厂、电讯机械厂、601厂等划归市北区,并入大港街道辖区。至此,市北区辖10个街道。

1982年3月,青岛市区划,原市北区管辖的登州路41号、43号、45号、47号、49号、51号,划归台东区登州路街道管辖。原台东区管辖的泰山路133号、135号、143号、145号和松山路1号、5号、9号、11号、13号划归市北区,分别由黄台路、大港一路街道管辖。 

1994年5月,青岛市行政区划调整,原市北、台东两区整建制合并,台东区行政区域并入将市北区。将四方区的吴家村、错埠岭2个街道,崂山区李村镇的杨家群、河马石、夹岭沟3个行政村,中韩镇7号线以西的区域,高科园的浮山后、埠西2个行政村,划归市北区。同年9月,设立浮山后街道办事处,辖新划入的5个行政村。至此,市北区辖23个街道。

1996年11月,市北区对所辖街道进行调整,将原来的23个街道调整为冠县路、泰山路、胶州路、热河路、辽宁路、黄台路、华阳路、登州路、利津路、延安路、威海路、北仲路、宁夏路、敦化路、辽源路、合肥路等16个。2001年3月,市北区成立浮山后社区委员会,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至此,市北区辖16个街道和1个社区。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市北区境域不断扩大,由1994年前的7.09平方千米扩大到2002年的28.6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市北区下辖22个街道,137个社区居委会。

截至2023年12月参考资料

工作部门

区政府办公室、区发展改革局、区教体局、区科学技术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城建局、区城市管理局、区商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卫健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审计局、区行政审批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综合执法局、区统计局、区人防办、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区大数据局、区信访局

参考资料

政治

参考资料

人口民族

人口

青岛市建置前,人口史无记载。市北区有人口记载可追溯到1891年。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青岛。青岛解放后,市北、台东两区人口明显增加。青岛解放前,市北区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铁路沿线和码头附近,台东区一带中小企业较多,厂企周围形成人口聚居区。2013年,市北区常住人口101.82万人,户籍人口86.5万人。2017年,市北区常住人口108.37万人。2020年末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市北区常住人口109.6879万人。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10.55万人。

民族

在民族构成上,区境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9%以上,少数民族杂散居住在区内。

语言

1976年以前,青岛市分为市南区、市北、台东、四方、沧口区五个区,五个区的语言也不完全一样,市内五区的语言差别很小,笼统的讲,按照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的顺序,即墨区崂山区)话的影响逐步加大。而台东、老市北一带是传统的商业区,南来北往做生意的人居多,尤其是胶东半岛一带,如潍县龙口市蓬莱的生意人,所带来的胶东方言和口音对市北和台东的影响较大。

经济

综述

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24.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二三产业比例为20.8:79.2。市场活力稳中增长。

全年区本级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5454户,其中企业10845户,个体工商户14609户;净增各类市场主体7656户,其中净增企业4734户,净增个体工商户2922户。年末,区本级存续各类市场主体共计202202户,比上年增长4.46%。其中,企业89996户,比上年增长5.94%;个体工商户112206户,比上年增长3.30%。

第一产业

市北区境内的农村主要包括西吴家村、东吴家村、错埠岭村、杨家群村、河马石村、夹岭沟村、埠西村、浮山后村。各村主要从事粮食、蔬菜、果树种植和一些养殖业生产,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种植以及少量的非农业收入。1996年,各公司进行新一轮企业改革。区属农村经济逐步从第一产业为主体发展到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体,农村实现向城市化转变。

第二产业

202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33.90亿元,增长10.1%。

工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73.84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下降1.1%。列统的22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4个保持增长,增长面为63.6%。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较高,分别为114.2%、52%、40.9%。

建筑业

全年资质内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95家,实现增加值16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94.9亿元,增长8.3%。

第三产业

202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890.55亿元,增长3.3%。

零售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5亿元。重点产品销售支撑显著,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家具类、金银珠宝类、中西药品类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4%、32.5%、21.7%。网络消费保持活跃,全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通过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比上年增长174.2%。

旅游

拥有A级旅游景区5处,其中,4A景区2处,3A景区3处。拥有星级酒店6个。其中,5星级酒店1个,3星级酒店4个,2星级酒店1个。拥有旅行社220个。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旅行社17个。

对外经济

进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3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出口额197.4亿元,增长22.8%;进口额182亿元,增长18.6%。

社会事业

科技

2022年,研发投入增幅显著。全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0.793%,增幅82%。创新平台建设提质增效,新增市技术创新中心13家。积极推进孵化器建设,橡胶谷有限公司、生物科技创新园入选青岛市7家标杆孵化器,22世纪产业园获评省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文化事业

市北区境内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科技文化资源。区内文化历史街区林立,传统文艺形式多样化,有京韵大鼓相声山东快书双簧等。1996年,市北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文化先进区”称号;1997年,被文化部授予“文化先进县(区)”称号。

2022年,全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博物馆9个,图书馆2处,移动图书馆6处,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62.5万册。全区公共文化馆2处,有22个街道文化站,137个社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年内推出“文化市北四季欢歌”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品牌节庆、文化惠民消费、公益演出、公益培训等多类别文化活动2600场次,开通线上线下双渠道服务市民近800万人次。

教育

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末,全区共有义务教育中小学89所。其中,初中25所,小学64所。专任教师5939人,其中,初中2140人,小学3799人。初中在校生2.61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6.73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8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6万人。

体育

全区共有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6所,青岛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5所。青岛市足球特色学校44所,其中,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22所,国家级足球幼儿园13所。市篮球特色学校10所,市帆船特色学校30所。青岛市体教融合示范学校10所。积极组队参加各项青少年体育赛事,在山东省第25届省运会上市北区输送的200余名运动员代表青岛市参赛均获佳绩,市北区教体局荣获山东省体育强省建设先进单位。

医疗

2022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894处。其中,三级医院10处、三级医院分院1处、二级医院26处、一级医院30处、急救中心1处、妇幼保健所2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处、卫生监督机构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处、社区卫生服务站62处、门诊部72处、护理中心及护理院4处,诊所605处、卫生所及医务室22处、中小学卫生保健所27处。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6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0.99万人,注册护士1.01万人。全区拥有医疗床位1.58万张。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014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1.26亿元;城乡特困供养人数198人,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支出567万元;全年为6750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救助金977.8万元。

交通

公路

1986年,全市营运线路达164条。至2002年,青岛市境内有各类公路282条,途径市北区的有4条,即308国道、青王公路(省道)、台柳路、辽阳西路。青岛自出现长途汽车运输起,客运和货运同时进行。

公共交通

2002年,全市公交车数量达到3058辆。青岛市市内大公共汽车、电车、专线车等各种公交线路126条,其中,途经市北区的有37条。市北区范围内青岛市公交集团所属停车场、保养场等共7处,其中停车场4处、保养场3处。 

海运

市北区界内的港口主要有大港码头和小港码头。青岛港大港码头是一座百年老港,位于山东半岛胶州湾畔,老港区在市北区界内。2001年三大公司(北港、大港、中港)重新组合,成立新的大港公司,使老港区成为集客、货运输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装卸公司。1996年4月,正式开通EDI系统,在国内沿海港口中率先实现集装箱运输信息化管理。1996年4月,建成全国港口中最大、最先进的集装箱冷藏库。青岛港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开通航线。其中,集装箱运输已有至美国欧洲波斯湾地中海等十几条运输干线。

铁路

市北区境内的铁路系德国人于1904年建成。位于市北区商河路的大港火车站是胶济铁路最早的始发站。2002年,大港火车站有到发线2条,日办理客运列车4列,均为短途市郊列车。市北区境内的沿线桥梁由西向东,共有7座,即冠县路桥、新疆路桥、普集路桥、昌乐路桥、石炭线桥、海泊河南桥、海泊河北桥,大部分是随胶济铁路同时修建。1994年12月,青岛地铁南北线一期实验段工程破土动工,2000年11月工程竣工。2002年7月18日,上海路铁路道口人行天桥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为铁路提速创造了条件。

人文

饮食

青岛食俗属于北方类型,受京津一带影响很深。人们的饮食以玉米、小麦、番薯为主,杂以谷子、高梁、豆类、黍子等五谷小菜以蔬菜为主,肉类、蛋类过去是寻常人家办喜事和待客的珍品。城市和农村都通行一日三餐,早饭称”朝饭”,午饭称”晌饭”,晚饭称”夜饭”。农村在冬闲时则一日两餐,称”吃两顿饭”。过去,农村朝饭一般为小米稀饭或高梁面、玉米面稀饭,配以玉米饼子、地瓜、地瓜干。高梁面、玉米面稀饭统称”粘粥”,也叫”糊涂”。晌饭是小米干饭,有时掺上豇豆或绿豆。夜饭是面汤(面条)。这种饮食安排叫”两稀一干”。如今农村饮食变化较大,大米白面成为寻常人家的家常便饭,鱼肉习以为常,玉米饼子、地瓜干已很少食用。农闲时的”两顿饭”也多改为一日三餐,然而早饭吃稀粥的习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没有改变。

习俗

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

玉皇庙位于道口路9号,俗称下村庙、台东大庙,后改名清溪庵,建成于元朝,属道教庙宇。农历正月初九是庙会,相传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诞辰,庙会举办三天,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清溪庵,祈福求安,因庙会期间正值“立春”前后,民间又素有吃萝卜“咬春”的说法,逐步形成立春吃萝卜不牙痛的习俗。

萝卜会源于宗教,逐渐形成为商贸、娱乐的节日。台东区人民政府于1991年正月初九,举办第一届“青岛萝卜会”。1989年,市北区人民政府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举办第一届元宵节山会,1994年,随着区划调整,市北元宵山会与台东萝卜会合而为一,正式定名为“青岛市北萝卜会·元宵山会”,2013年开始,萝卜会·元宵山会与海云庵糖球会合并举行,称为“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

于姑庵庙会

20世纪30年代,许多老百姓在正月初九赶完台东区道口路清溪庵的萝卜会便于正月十一赶于姑庵庙会。每年正月十一的于姑庵庙会,香火甚盛,俗名庄稼老会,即纪念中国古代传说的教民稼穑的“后裔”而设。

艺术

市北区的传统文艺形式:有京韵大鼓、相声、山东快书双簧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浮山后高跷和浮山后大鼓。

浮山后高跷

浮山后高跷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在浮山后地区广为流传。当时,浮山后的农民在农闲时,有技艺娴熟的手工木匠利用田间木料制作高跷并自娱自乐。其后购置了表演服装,浮山后的高跷也踩出名声。浮山后高跷还独创自己的表演剧目“小县官拜年”,并留传至今。

浮山后大鼓

始于20世纪20年代,浮山后的村民在农闲时利用皮桶和铜盆等,以自娱自乐的形式表演锣鼓。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在村委的支持下购买了锣鼓器材和统一的表演服装。浮山后的锣鼓敲出名声,并独创自己的“高山流水”鼓谱,形成浮山后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旅游

2022年末,旅游市场平稳复苏。市北区拥有A级旅游景区5处,其中,4A景区2处,3A景区3处。拥有星级酒店6个。其中,5星级酒店1个,3星级酒店4个,2星级酒店1个。拥有旅行社220个。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旅行社17个。

主要景点

青啤博物馆

青啤博物馆是4A景区,坐落于青岛啤酒的发源地—登州路56号,作为世界一流的啤酒博物馆,将百年青啤发展历程、青啤酿造工艺与现代化生产作业区相结合,开发成为集文化历史、生产工艺、啤酒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点,被誉为“中国工业旅游旗帜”。

青岛葡萄酒博物馆

青岛葡萄酒博物馆是4A景区,位于市北区延安一路68号。是一处地下博物馆,它的外观看上去是欧式古堡的建筑风格,整个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分设天然葡萄园、器皿展馆、流程展馆、商务会馆、历史展馆、中国葡萄酒银行、华东展馆等不同主题展区。

青岛山炮台遗址

青岛山炮台遗址公园是3A景区,位于市北区京山路26号。青岛山炮台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基地研学游基地。

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

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是3A景区,青岛党史纪念馆坐落于青岛市市北区(原四方区)海岸路18号,是省、市两级党员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和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址房屋原系四方机厂高级职员宿舍,建于1904年,砖木结构,属德式风格建筑。

城市记忆·老街巷

城市记忆·老街巷是3A景区,位于市北区黑龙江路468号。青岛市城市记忆·老街巷以中式园林风景区和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建筑群落为主体,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心,根据自然地势将老街巷明清古建筑群落打造成“一街、两河、七巷子”的建筑风格。老街巷包括长达1000多米的体现欧陆风情的青岛啤酒一条街、酒吧一条街。从空中俯瞰,“老街巷”形状就像一把勺子,地形暗合天上北斗七星之势,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路交通博物馆

道路交通博物馆是3A景区,位于市北区馆陶路49号。2023年2月份,道路交通博物馆荣获“全国交通运输十佳文博馆”。2024年2月,道路交通博物馆入围“全国交通运输优秀文博馆”25强。

天幕城

2008年6月16日,天幕城开城纳客。天幕城除了在建筑上独具特色之外,消费定位中档偏上,多数店铺的价格水平对于中等收入家庭都可以消费得起,即使香港老饭店这种在天幕城最高端店铺的早茶和宵夜,普通大众也都能消费得起。天赐食府、淮阳三头、名苑阁、小尾羊、海之港海鲜、湘菜馆、蕃薯岛咖啡等颇具特色的店。

青岛民俗馆

青岛民俗馆,位于青岛市兴隆路1号,毗邻海云庵,占地面积2400余平方米。青岛民俗馆共分序厅、民俗风情、港口风情和城市风情四大展区,共计29个板块。青岛市民俗博物馆是一处集收藏、研究、展示青岛地区民俗文化、海洋文化与妈祖文化于一身的公益性博物馆。馆内常年举办各种特色民俗文化展览,弘扬民俗文化。

海云庵

海云庵又称大士庵,坐落在四方区海云街1号。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清同治《即墨县志》记载:“海云庵在县西南九十里。”海云庵是崂山神清宫的下院,属地方性会首庙宇。

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

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坐落于四方区海岸路18号,该房屋营造于1904年。旧址纪念馆全部房屋占地面积4069平方米,建筑面积840多平方米。

代表人物

王尽美(1898—1925),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王称仁(1911—1931),化名王公博、王学忠、曲秋。今市北区浮山后村人。曾任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工人联合会秘书、中共青岛市委委员。

尹剑华(1911—1931),又名任剑华、任剑峰,山东省堂邑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共青团青岛市委书记。

曲华(1910—1942),原名李继仁,革命烈士。今城阳区李辛庄人。1983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杨永(1956—1989),革命烈士。安徽定远人。

康生(1898—1975),原名张宗可,字少卿,曾用名张裕先、张耘、赵容。胶南大台村人。曾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长、秘书长、中央审查委员、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李有箴(1908—1975),曾用名李鸿基。曾任中国第二、三届政协委员,青岛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青岛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杨赞周(1918—1999),曾用名杨文郁,山东省蓬莱县长裕村人。曾任青岛市第一、二、三届委员、常委,市政协工商工作组副组长、归国华侨工作组副组长,青岛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三届人大代表,民建青岛市委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陈孟元(1894—1963),名嗣宗。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曾当选第三至五届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政协青岛市第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第一、二届人大代表。

刘季三(1906—1975),号松荫,晚年又号老桂山房老人。曾任青岛市科协常委,九三学社青岛分社委员,青岛中医学会会长,山东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第二、三届山东省政协常委,青岛市第一至四届人大代表等职。

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2020年3月,入选2020中国双创活力百佳县市、2020中国慈善公益百佳县市、2020中国青年乐业百佳县市。

2020年6月,评为“2020中国最具书香百佳县市”。

2020年6月,位居“2020中国县域人口流入百强榜”第55位。

2020年7月,获得中国交通安全百佳县市称号。

2020年8月,入选2020中国职业教育百佳县市名单。

2020年12月,入选“2020中国城市创新百佳示范县市”第26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