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奥尔森 :DEC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4-09-21 13:57

肯·奥尔森(Ken Olsen),男,1926年1月20日出生于美国康涅格狄州的Bridgeport。DEC创始人,AMS主席。开拓了小型机产业,被称为“小型机之父”。

教育背景

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职业背景

1992年,创办AMS(AdvancedModularSolutions)公司,任主席

1957年,创办数字设备公司(迪吉多)并担任总裁,直到1992年退休

名言著作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人们会需要家用电脑。”

计算机业第一悲剧英雄

历史很拥挤,地盘实在有限,许多人努力一生想挤进这一行,最终却白费心计,连个注脚也插不上。但对于肯·奥尔森来说,历史早已为他腾出空间,唯一的问题只是把他以何等的面目陈列到历史中。

历史虽是一支魔笔,但却由俗人操纵,并讲述给俗人。因此,与其说历史是一面明镜,不如说是一面哈哈镜。一个人一旦沉入历史,就得剥去血肉,被概念化、卡通化。

这一点对奥尔森来说,尤其刻骨铭心。40多年前,他以7万美金创建的DEC已被康柏电脑以96亿美元鲸吞,很快会被消化尽。如今,他的辉煌史早已为厚厚的灰尘遮盖,人们提及他,多是以一名愚蠢的PC反对者的形象出现。他1977年说的那句话:“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人们会需要家用电脑。”,成为PC革命最大的反讽“语录”,而且似乎成为他留给世界的唯一遗产。“现在,他们(指媒体、华尔街以及年轻人)说我根本就不懂计算机,我被描绘成陈腐、昏庸、老迈、无能的人。”

而1986年,他还登陆到《财富》的封面上,光彩照人,并被该刊评为“全美历史上最成功的企业家”。整个80年代,迪吉多是业内仅次于IBM的第二号巨头。它那卓越超群的工程设计传统,导致第一台小型计算机(PDP-8)、第一台32位计算机(VAX)和超高速处理器Alpha的问世,并开创了整个计算机工业。它开发了采用分时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的网络。尤其是VAX小型机,如同巨型炸弹一样,在全美的企业机构内遍地开花。

尽管,90年代DEC公司的经营开始滑坡,并且最终被康柏电脑收购。但是,人们不能忘记,奥尔森是将计算能力带进实验室、大学和小型企业的“功臣”,这些实验室无力购买IBM的大型计算机设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迪吉多头35年的历史完全是奥尔森个人的历史,他领导DEC公司从10万美元起步成长为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国际大公司,业务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是名符其实的超级企业家。

DEC的成功与IBM在小型机市场上的失败是成正比的,而DEC的失败同样与PC的成功是成正比的。在计算机这部炙手可热的历史里,奥尔森的位置实在尴尬。在PC的大扫荡下,奥尔森本人也像一台小型机一样,变得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艾伦·麦席森·图灵、诺伊曼、沃森等计算机先驱和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等后起之秀的前后夹击下,几乎已无处立足。

1989年,VAX9000遭受市场挫折,DEC风水逆转。1992年公司损失20亿美元,而奥尔森不忍心下狠手,大幅裁员,于是,奥尔森摘掉总裁和董事长的头衔,以最残酷的方式离开了他创建并经营近四十年的迪吉多。他被驱逐了!

如今,在离波士顿开车约一小时远的Boxborough小镇,有一家名为AMS的计算机公司。它由奥尔森投资创立,并自任CEO。在这偏僻安静的一隅,奥尔森将大部分时间化在车间里,与技术人员一起修修补补。76岁的他默默地憋着一股劲:要重新证明他对计算机和企业管理的观点是正确的。对于DEC被购并一事,他也始终保持沉默,他说他了解的也只有报纸上的那些报道,并不比一般人多什么。对于他的继任者如何评说,奥尔森更是不予置评:“你永远不要让一个退休的董事长来评论他的继任者。当然,唯一能够说的就是变化,董事会永远无法理解的,就是我们的责任感。”

有人问,就购并一事,有没有人咨询过他的意见,奥尔森哈哈大笑起来:“那我首先得做一件事情,就是告诉他们,我还在这个世界中活着。”

最成功的小型计算机

1966年在新的管理模式下推出的第一个产品是PDP-8型计算机,当计算机世界向着复杂而昂贵的方向发展时,奥尔森却领导迪吉多走向了一条相反的道路,PDP-8型计算机小巧玲珑,价格便宜,可以放在办公桌上,价格只有18,000美元,远远低于IBM和其他计算机公司产品的价格。

数以千记的PDP-8被销售给了小型企业,大学,中学,报社等,PDP-8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给公司开辟了新市场和新的销售方式: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s),一些科学仪器制造商和排版商购买PDP-8,然后连上他们自己的设备,开发他们专用的软件,最后整个作为他们自己的产品销售。不久,OEM就占了DEC销售收入的50%以上。

1966年,是迪吉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PDP-8型计算机获得了巨额利润,公司股票在华尔街公开上市,每股17美元,奥尔森拥有13%的股票,价值700多万美元,奥尔森成了百万富翁。而ARD最初投资的7万美元变成了3700万美元,年均收益率超过100%。

DEC的巨大成功极大地激励了风险资本家和科技企业家。在其示范作用下,计算机行业中出现了大量的风险资本企业。从1960年到1970年,有大约70家公司制造小型计算机。到1980年,约有170个企业推出小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没有一家取得像DEC一样的成功。

DEC生产的计算机都是采用12位或者18位字结构的,但行业标准选择了8位字作为基本单位。1967年,德·卡斯特罗开始领导一个小组开发16位计算机,他提出的计划是开发基于16位系统的计算机,每一代都和上一代兼容,用同样的软件和外设就可以工作,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但有点不切实际,10年后迪吉多才做到这一点。

DEC小型机的普及的另一大成就就是孕育了整整一代黑客,形成了真正的黑客文化。作为DEC公司总裁,肯·奥尔森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说,尽管DEC电脑常常是黑客袭击的目标,电脑界也不能因此限制网络的自由使用。“这件事引发的最坏结果,”奥尔森说,“就是我们阻止学术信息的自由活动,而那是应该不惜任何代价保留的。”

登上颠峰

1968年,在DEC的管理层否决了卡斯特罗的方案后,卡斯特罗和另外两名工程师离开DEC,并找到8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创立了新公司数据总公司(DataGeneralCorporation),生产16位小型机Nova,Nova成为1969年最耀眼的明星产品,并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成为DEC强劲的竞争对手,直到80年代DEC才彻底打败DCC。

上市后,DEC利用募股资金实现了更大的发展,每年的销售收入以30%-40%的速度增长。1970年,迪吉多又推出自己的第一台16位小型机PDP-11/20,标价仅10800美元,销售火爆,被美国工业研究所评为“1970年最有影响的技术产品”。到1972年,25万台PDP-11已销售一空。PDP-11后来发展出成系列的20多种产品,因而被称为小型计算机工业的典范,成为小型计算机设计的样板。

80年代,DEC公司进入鼎盛时期。1981年,在计算机行业排名仅次于IBM,成为全球计算机业第二大巨头。1986年,奥尔森成为《财富》杂志的封面人物,并被该刊评为“全美最成功的企业家”。其它媒体也尊称奥尔森为“小型机之父”。到1987年,迪吉多年收入已超过100亿美元,员工也发展到12万,因而获得了“小型机之王”的美称。

到80年代末,DEC的年销售收入达到130亿美元,纯利润达11亿美元,在全世界设立了500多个分公司,雇员超过13万人,成为美国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最大的雇主。在《财富》杂志500家企业中位居第30位。股票市场价值最高时超过250亿美元。一个7万美元投资起步的公司能够达到如此境地,当然是一个传奇。

在1986年那一期的《财富》杂志中,如此写道:“(肯·奥尔森)无可争议是美国商业历史最超过的企业家。他用29年时间,将迪吉多从一无所有发展到每年收入76亿美元。即使根据通货膨胀进行调整,那也比亨利福特去世时的福特汽车公司规模更大,比卡内基(AndrewCarnegie)的美国钢铁公司出售时的规模更大,比约翰·洛克菲勒(JohnD.Rockefeller)卸任时的标准石油更大。”

1988年,由两位《计算机世界》的编辑GlennRifkin和GeorgeHarrar合著的传记《终极企业家:肯·奥尔森和DEC的故事》(TheUltimateEntrepreneur:TheStoryofKenOlsenandDigitalEquipmentCorporation)出版,这是第一本全面描写这个商业奇迹的书籍,第一版起印6万册,并投入5万美元用于市场推广。一时非常畅销。

DEC也因为其卓越的管理质量,入选历史上最畅销的商业书籍《追求卓越》中的典型案例。

顽固不化

AMS创立于1992年12月,也就是奥尔森离开DEC后六个月,看起来过于仓促,但对于一下子坠入孤单无助的奥尔森来说,还是太慢了。他对AMS宗教般狂热的创业劲头一点也不亚于当年创办DEC。

这个CEO的头衔与当年的DEC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公司也只有80名员工,与DEC鼎盛时期12万员工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但对奥尔森来说,AMS的意义并不逊于当年。公司的骨干力量多是当年DEC的老部下,这些忠实的信徒对奥尔森仍然深信不疑。1997年,他们还举办了一个名为ModWorld的展会,有点像当年名躁一时的DECWorld大展。只是参加者是寥寥数百人,而不是成千上万。

奥尔森希望公司是个大家庭,他偏爱朴实无华,信奉平均主义,蔑视特权和虚荣,坚持员工终身就职,一直奉行“不兼并其他公司,不解雇工人”。他将公司的基本价值定义为:“诚实正直,做正确的事”。但形势不饶人,1992年终他被废后,负责生产和后勤的副总裁鲍勃·帕尔默(BobPalmer)掌权,大挥屠刀,裁员节流。到1998年初DEC被出售时,公司只剩下5.43万人,与奥尔森在位时相比,可谓“死伤过半”。但业绩却仍无起色。

奥尔森相信“企业家成功的最终画面,是在你离开之后公司如何?”事实证明,后人并不比他更强。但奥尔森背负的黑锅却更黑更沉了。

尽管媒体仍对他围追堵截,但奥尔森对DEC的失误不加任何评述,对自己也不作任何辩解。因为他明白,在历史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无能为力的。但这老头子依然顽固不改。他对PC的态度就像拉瓜狄阿所说:“我犯的错误不多,但一旦犯了,却是响当当的。”

AMS的产品包括系列服务器和书本大小的无盘台式机产品(实际上就是名噪一时的NC),很像装备了超现代技术的小型机,或者像流行一时的网络计算机。他说:“当今的技术是如此先进,但我们仍期望拥有与过去一样的简单易用和安全可靠。”对于花哨和脆弱的PC,他仍然否认这是一场计算机革命。相反,他认为PC是商业界的一场“浩劫”,使公司企业沉没在过量计算能力的海洋之中,成为一种巨大的浪费和包袱。

的确,要了解奥尔森,就不能不细究他对PC的认识和见解。

响当当的错误

奥尔森认为技术性产品可不能像卖肥皂似地对顾客高声叫卖。因此整个70年代,他都坚持PC只是种概念,没有任何现实基础。可事实上,PC不但诞生了,而且野火般势不可挡。但1977年,奥尔森还说:“PC在商业上将会栽跟头。”

1981年8月,IBM加盟,正式推出PC产品。奥尔森的手下很快买回一台IBM PC,他里里外外瞧了个遍,说:“如果你们只能给我生产出这样的货色,那现在就不会在这里。”的确,在一个资深工程师的眼中,IBMPC俨然是一堆蹩脚货。

当然,是奥尔森错了。因为PC业是一个需要野蛮和花哨的新市场,但奥尔森却仍然选择优雅高质、技术卓越的产品。1983年,DEC开发的PC出来了。“那的确是一辆真正洁净的小汽车,但它却没有汽油。”因为它不能运行IBM软件。奥尔森找到Lotus1-2-3的设计者米切·卡普,说服他替DEC开发软件。但开普说:“我对奥尔森很尊敬,他是一位充满激情、活力和奉献精神的工程师,但我们来自不同的世界。”因为奥尔森头脑中理想的PC与市场上兜售的PC就像柑橘苹果公司一样,截然不同。

伊丽莎白·奥尔森骨子里瞧不起PC。1984年11月,他在《波士顿环球》上承认:“在PC方面,我们贡献甚微”,但仍将PC描述为“便宜的、短命的、不够精确的机器”。1987年11月的一次会议上,他说:“或许正是PC导致了计算机业的衰退,因为人们把钱都投入到购买PC机上,但它又无法胜任人们想要它干的事。PC可以为个人做一些有趣的事,但它们不能在一起为组织工作。”

时到今天,奥尔森认为DEC没有进军通用PC产品并没有什么错误。因为,成千上万家公司都在做PC,而一个成功的公司必须做一般公司做不了的产品。从今天PC业的悲惨程度来看,也很难说奥尔森的观点是错误的,尤其是技术导向的DEC来做PC,不一定是好事。

奥尔森喜欢责怪新闻媒体对PC欺骗性的宣传,他说:“新闻界对PC永远不会有真正的理解”。但是他又无法向他们解释清楚DEC在计算机方面的不同观点,这注定了他只能充当一个孤独的“智者”。

与历史最后的搏斗

AMS至今还没有赢利,仍没完没了地花费奥尔森口袋里的钱。但奥尔森比任何人都有耐心,他要证明AMS不是他晚年排遣寂寞的一件玩具,他期待这个产业会发生剧变,他的观点仍会时来运转,AMS的产品有朝一日会撼动市场。现在,它已经拥护朗讯波士顿大学波士顿儿童医院等大客户,无论是技术评测还是用户反馈,都很不错。

无独有偶,另一位计算机历史中曾大名鼎鼎的旧人物也在盼望PC业的变天。与奥尔森相反,他恰恰是与史蒂夫·乔布斯一起点燃PC之火的共同创业者沃兹沃斯。沃兹已远离PC业,他在加州LosGatos的公立学校从事教学,他的PC观点也独一无二,他对当年自己一不留神玩出来,而且目前还玩得热火朝天的PC业,冷眼视之,他在静待摩尔定律的死亡。他认为在PC疯狂的更新换代下,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沃兹认为真正的PC还没到来。“如果PC能用上二十年,那么学校就能为每个学生配一台PC。但这得等摩尔定律失效,等硬件架构和软件都能稳定下来。这时PC才真正发挥效用了。”沃兹眼中真正的PC与课桌一样,牢固而耐用。

但无论是沃兹还是奥尔森,他们的耐心都无法阻挡时间的灰尘一点点将他们埋灭。而伊丽莎白·奥尔森不但从英雄榜位置上被驱逐,更成为PC业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其实,历史中智者的失误比比皆是,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认为望远镜和显微镜会歪斜视觉,因此强力反对使用;而托马斯·爱迪生认为交流电危险,反对推行交流配电制;在1931年,查理·卓别林声称:“依我看,有声电影顶多能维持六个月。”……但他们的失误无损于形像。可这是计算机历史!这是一个典型的喜新厌旧的时代,这是一个只聚焦喧哗和热闹的领域,这是一个只以成败论英雄的残酷市场,以及一部比市场更残酷的历史。

伊丽莎白·奥尔森一向喜欢在阴凉处获得永久的孤独,而不愿处于闪烁不定的光环之下。现在,他只能更顺从现实的意志,听任历史的随意装扮与修饰。但年迈的奥尔森显然并不死心,他仍努力要与历史作最后的搏斗。这种搏斗与其说是重新救赎自己,不如说只是他孤独内心的最佳慰藉。因为他那徒劳搏斗的场面,虽获得了一点点布鲁诺式的悲壮动人,却已永远落在世人的目光之外。

也许,十年以后,PC灭绝,人们或许还会重新记起他,把他重新高高地供奉在历史中。因为历史这东西,小孩般的脾性,谁又能说得准呢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