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锋 :中国电视美学研究主要奠基人

更新时间:2024-09-20 12:10

胡智锋,男,1965年生。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毕业于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广电艺术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电视美学研究主要奠基人,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研究创建人,中国著名电视节目策划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人物经历

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1981-1985年,现代戏剧硕士1985-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博士1999-2002年);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4年-2015年)。

1992年晋升为讲师,

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

2000年晋升为教授,

2004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

1988年开始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现中国传媒大学)。历任讲师、教研室主任、文艺系副主任、系总支副书记、电视学院总支副书记兼系副主任、学报《现代传播》主编、学报总编、文科科研处处长、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16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2020年6月,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2020年10月25日,担任美术执导的纪录片《保家卫国》在中国大陆上映。

2021年9月15日,第八届“横店影视文荣奖”评委会阵容名单出炉,胡智锋在列。

2022年8月31日消息,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公布终审评委阵容,胡智锋在列。

2022年12月,任全国艺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胡智锋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主编,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中国60年影响中国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首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胡智锋教授现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已出版学术专著《电视传播艺术学》《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等二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参与了百余个电视频道、栏目、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担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大奖、中国新闻奖国家音像制品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的评委。曾赴美国、俄罗斯法国芬兰英国澳大利亚及中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和学术交流。

胡智锋教授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1988年到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系任教,历任讲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党总支副书记,电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系副主任,任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兼《现代传播》主编、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在本科教学中,胡教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创新,在硕士和博士培养过程中,胡教授也总结出自己一套新鲜做法和典型经验。他首先要求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三位一体。即在“做学问”过程中,悟到“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在“做人和做事”过程中“做学问”。在谈到教学方法时,胡教授说:“一是‘讨论式教学’,我设定一个选题,围绕这个选题,学生们互相批判和质疑,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提升。二是‘课题式教学’,我让所有的博士生和硕士生都完整参与课题工作,通过资料准备、大纲设计、访谈以及论文写作一系列过程,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三是‘团队式教学’,人文科学概论的研究通常是个体化的,但是当今我们需要大规模项目,所以我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我想,这就是胡教授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博士生、硕士生的原因吧。

一个切入点五种新观点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电视逐渐受到社会关注,成为主流媒体。当时中国传媒大学因为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很多老师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的专心教学科研,不涉足业界,有的进入业界工作,放弃了学术研究。作为专业教师,胡教授为了获得一线的体验,同时兼顾理论研究,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胡教授说:“我发现自己的长处在给媒体一个判断,给他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他们得到跨越式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科研获得了一线鲜活的素材。要兼顾理论和实践,我找到了最好的切入点——电视节目策划。我从一线的做法中提炼理论,又把理论研究成果付诸实践,来推进实践。”

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更全面,各种类型的节目,胡教授都亲自参与策划。新闻类的,专题类的,电视剧类的,纪录片类的,综艺类的,甚至青少节目,胡教授都涉及过。这些工作当时大多是无偿的,而且还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一部分经费。为了保持研究的“前沿状态”,胡教授不计个人得失,终于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如《论电视纪录美学》荣获第四届全国广播电视优秀学术论著一等奖、首届广播电影电视部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影视文化三论》荣获第七届全国广播电视优秀论文一等奖(2001年),《中国电视节目生产“本土化”战略与对策》获第八届全国广播电视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03年);专著《电视传播艺术学》获得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年)等。

条分缕析

胡教授善于把理论条分缕析,如他早年提出过“中国电视的一二三四五理论”,即“一个目标——本土化,两个维度——效率和品格,三个系统——本土节目、引进节目和对外节目,四个层面——节目、栏目、频道、媒体,五种新观念——电视纪实、栏目化、谈话、直播、游戏娱乐”。“一二三四五理论”把电视发展的新阶段框架得非常清楚,这些极具学术创新意义的观点,被业界和学界广泛认同,并产生了很大影响。胡教授说:“它的突出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的快速互动。这些观点的提出有一定的背景,比如入世后中原地区影视的变局、转型期中国影视生态变动等等。这些暴露出的问题需要一个战略性的回答。我找的是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胡教授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用这些理论作指导,参与了近百个电视频道、栏目、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他参与主创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沧桑》获得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大奖及“中国彩虹奖”、中国电视“中国电视金鹰奖”,担任《再说长江》策划,播出后产生巨大影响,还有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总体策划、《东方时空》《艺术人生》节目的策划等等。.

十年磨一剑

胡智锋教授深情地说:“《现代传播》是我倾尽心血的一本学术期刊,在这里主持工作的十年,她从一本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学报,成长为国家级名刊,她经历了多次定位,我见证了这整个过程。”

提到这本刊物成功的原因,胡主编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快速发展给了她快速发展的机会:新闻传播学成为一级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成为二级学科,在我们学校,新闻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又都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这是她成长的土壤。中国的广播电视学和新闻传播学在探索‘本土化’过程中,需要一个平台呈现这些成果,恰好《现代传播》扮演了搭建平台的角色。学校的发展也极大促进了这份刊物的发展。权威学术杂志是一个学校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校对《现代传播》有很高期待,《现代传播》也为学校贡献了一个品牌。”

自身努力

虽然有这么多外因的促进,但《现代传播》的发展和以胡智锋教授为代表的编辑们的自身努力是分不开的。回忆起当初的《现代传播》,胡教授百感交集:“开始时,《现代传播》仅仅是一个内部刊物。她的定位、内容、发行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我刚接手时,‘家徒四壁’,办公室仅有一部内线电话,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像样的设备,更重要的是,没有资源。这些导致了我们这本杂志在学术界没有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咬紧牙关,我提出‘有为才有位’,只有靠自己的作为争取地位。”就这样,胡教授首先把这本刊物定位为“沟通学界和业界的桥梁”。

个人作品

主要论文

主要成就

胡智锋教授致力于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层次的教学与培养,为广电系统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1989年,面对当时学校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内容单一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胡教授大胆地把戏剧、电影、电视几个艺术门类打通,开设了影视剧文化课程。当时国内还没有类似的研究和课程,胡教授出于一种文化敏感性,做了有益的尝试。前无经验可借鉴,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方面,胡智锋教授克服了种种困难,创新性地提出三个教学观点。

在众多业界杂志中,《现代传播》以鲜明的“学院派”立足;在纯粹的学报和老牌的学术杂志中,《现代传播》又打“广播电视传播的实践”牌。有了这样的定位,胡教授又吸引了一批名家大家的关注、投稿,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效益,寻找到了准确的读者市场。为了保证这份刊物的学术品质,胡教授拒绝了一些人“降价、加速出刊频率”等建议,拒绝了一些企业的高额赞助,胡教授坚定自己的选择。就这样,《现代传播》不断发展壮大,先后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新闻传播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国家信息与知识传播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广播电视优秀学术期刊”等多种称号。并获得了北京高教学会社科学报一等奖、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等奖励。2006年,《现代传播》光荣成为第二届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在全国1200多个高校文科学报中,只有19家入选,《现代传播》成为其中唯一一本新闻传播与广播电视类的学术期刊。一个个奖项背后,凝结胡教授太多的奔波和操劳。

学术成果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已出版学术专著《立论中国影视》《电视传播艺术学》《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等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多次荣获中原地区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参与了百余个电视频道、栏目、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担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大奖、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的评委。曾赴亚、非、欧、美、澳数十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案例教学

一是案例教学,生动地教给学生实用信息;第二是“求同存异”,胡教授系统研究了电影学、电视学和戏剧学的理论框架,抽出它们三者的共同点,总结、演绎,并对它们的差异进行分析;第三是开放式教学,胡教授拟定一些开放型课题,由学生作互动性练习。胡教授说:“‘影视剧文化’有生动的案例、共同的理论框架、差异性的理论阐释、互动的教学方式,课程比较丰富和鲜活。”

社会活动

兼任职务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中国60年影响中国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首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主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参加学术团体与社会兼职: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高校传媒研究基地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全国广播电视学刊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高校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记协新闻期刊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2021年12月,担任第十六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中影股份校长论坛嘉宾。

2022年3月17—19日,在南海区西樵镇樵山文化中心参加首届中原地区(佛山)网络视听艺术周。

2023年5月16日,第二十八届上海电视节发布海报和评委会阵容。中国著名影视学者胡智锋担任电视剧类别主席。

参考资料

阎晓明当选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附主席团名单.北京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2023-09-13

北京市委任命胡智锋同志为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北京电影学院.2020-06-03

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2020-10-24

第八届“文荣奖”评委会阵容揭晓 张国立担任主席.1905电影网.2021-09-15

IM·官宣|终审评委阵容公布.腾讯网-海峡卫视.2022-09-10

全国艺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届领导机构组成人员名单公布.今日头条.2022-12-21

第十六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来了!两场重量级论坛及女性影人会客厅线上见面!.Mtime时光网.2021-12-21

湾区“文艺范儿”:首届中国(佛山)网络视听艺术周下月将揭幕.今日头条·21世纪经济报道.2022-02-18

角逐白玉兰,张颂文有多大赢面?.中新网.2023-05-1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