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胜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01:17

胡胜武,男,1966年7月生,柞水县人。博士,1990年参加工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届(2005年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入选者。从事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选育了国(省)审油菜1个。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委员。

人物经历

1983.09-1987.07: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学习,农学学士

1987.09-1990.07: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遗传育种专业学习,农学硕士学位;

2000.09-2003.0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习,农学博士学位。

获得荣誉

1998年胡胜武参与的《陕西省油菜种质资源搜集、评价、利用研究》,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胡胜武副研究员和他率领的科研小组,在油菜育种中已培育出纯合两型不育系,得到了全不育群体、“双低”恢复系和临保系,使陕西省成为继上海市之后油菜显性核不育“三系配套”的省份。

社会活动

1998年10月-1999年3月:赴法国捷克有关科研单位访问,并在捷克布拉格作物生产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

2002年9月-10月:赴德国、法国、捷克等7国进行油菜生物技术方面的考察访问。

2004年4月-2006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油菜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研究

2005年9月-10月:赴加拿大进行油菜品种育种及基因组项目考察访问。

2006年2月-11月:美国Kansas State University进行合作科研。

社会任职

1990年7月-1999年11月: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其间于1993年7月晋升为助理研究员,1998年12月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9年11月-2004年12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甘蓝型油菜生物技术育种工作。副研究员,2000年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4年12月-至今: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胡胜武教授的研究领域及方向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油菜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与方法。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贡献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油菜遗传育种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主要学术及科研成果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育种专家胡胜武副研究员和他率领的科研小组,在油菜育种中发现了比目前所广泛采用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更为稳定的显性核不育材料SHAAN—GMS,并从1994年开始,经过长达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深入系统研究,揭示出了其遗传规律为二对显性基因互作控制,现已培育出纯合两型不育系,得到了全不育群体、“双低”恢复系和临保系,从而拓宽了陕西省油菜育种的途径,并在油菜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情景,同时,实现了陕西继上海市之后油菜显性核不育“三系配套”的省份。

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陕2A CMS”亲本三系材料基于形态标记、同工酶及蛋白质标记、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GD)及其与油菜杂种优势的关系,探讨了不同层次的遗传距离(GDtotal、GDpos、GDPLUS与油菜杂种优势关系的变化,该研究结果对油菜杂优育种有很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陕西省油菜种质资源搜集、评价、利用研究》,胡胜武等,该项目首次对陕西省油菜种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共搜集、鉴定种质资源333份,鉴定出一批具有高含油量、高抗(耐)病等优异性状的种质资源。国内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利用这些种质资源材料,已经育成12个油菜新品种和一批优质品系及雄性不育恢复系,并利用该项目首次引人我国的芸薹属三个基本种之一的"黑芥"开展了我国野生油菜及芸属植物的形态、细胞、遗传等学科的大量研究。特别是首次发现陕北高原这一高含油生态区及其分布于这一地区的低芥酸含量黄芥新类型。这一结果为开发利用陕北黄芥及研究我国芸薹属油料作物的起源、分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依据,为油菜科研和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揭示了油菜MS2Bnap 基因的全长结构及特征;分析了MS2Bnap基因序列变化同油菜显性核不育的关系;明确了油菜MS2Bnap与拟南芥MS2基因的关系。

近五年来在“Theor Appl Genet”、 “Euphytica” 、“植物界 Breed” 、“Plant Soil Environ”、“Hereditas”等杂志共发表论文15篇,7篇被SCI收录,1篇被EI收录;2篇被SCI收录论文引用2次,9篇被国内作者引用15次。获取2项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代表论文

1) Hu,SW , CHENGYU YU, HUIXIAN ZHAO, GENLOU SUN, SUOLAO ZHAO, MIROSLAVA VYVADILOVÁ and VRATISLAV KUČERA.(2007). Genetic Diversity of Brassica napus Germplasm from China and Europe Assessed by Some Agronomically Important Characters. Euphytica , 154:9-16 (SCI核心期刊)

2) Hu,SW, YF系列火箭发动机 Fan, H.X. Zhao, X.L. Guo, C.Y. Yu,G.L. Sun, S.Y. Liu, 赫兹 Wang.(2006). Analysis of MS2Bnap genomic 脱氧核糖核酸 homologous to MS2 gene from Arabidopsis thaliana in two dominant digenic male sterile accessions of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Theor Appl 獛属 113:397-406 (SCI收录)

3) Yu CY, Hu SW , H. X. Zhao, A. G. Guo and G. L. Sun. (2005). Theor Appl Genet.110: 511-518 (SCI收录)

4) Hu SW, Ovesna J., Kucera L., Kucera V., Vyvadilova M. (2003). Soil and Environment ,49(3): 106-113 (SCI收录)

5) Yu C,Hu SW, He P, Sun G, Zhang C and Yu Y. (2006). Inducing male sterility in Brassica napus L. by a sulphonylurea herbicide,tribenuron-甲基Plant Breed125:61-64 (SCI收录)

6) Yu CY,HuSW*, Zhao HX, Guo AG and Sun GL (2005).Genetic Distances Revealed b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Isozymes, Proteins and RAPD Mark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Hybrid 表演 in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Theor Appl Genet.110: 511-518 (SCI收录, EI收录)

7)HU SW, Ovesna J, Kucera L, Kucera V, Vyvadilova M (2003). Evalu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ofBrassica napusgermplasm from China and Europe assessed by RAPD markers.植物界, Soil and Environment49(3): 106-113 (SCI收录)

8)胡胜武,于澄宇赵惠贤,路明,张春宏 (2004) 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Shaan-GMS的恢复机制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32(4):9-12

9)胡胜武,刘胜毅,于澄宇,郭学兰,赵惠贤,胡小加,路明,刘越英 (2003) 甘蓝型油菜核不育材料Shaan-GMS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5(3):5-7

在研课题

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科学家岗位(遗传改良与繁育研究室nycytx-00505)“油菜化学杀雄岗位”科学家,国家农业部,2007-2012,总经费350万

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美国优异油菜品种的引进及育种利用”(2007K01-05),2007-2008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