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纪念馆 :胡适纪念馆

更新时间:2024-09-21 12:06

胡适纪念馆位于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2段,是胡适的故居,设立于1962年12月10日,为纪念胡适对于文学以及学术上的贡献;胡适纪念馆也时常推广许多的相关活动,例如举办巡回展览或是胡适先生文章的介绍等等,服务人员也能随时为游客介绍胡适,胡适纪念馆已成为一个完善的场地,让民众能更清楚的了解胡适。

场馆设计

胡适纪念馆由故居、陈列室和墓园三部分组成。坐落“中研院”内的故居,一层平房,白墙蓝窗,室

内陈设保持胡适在世时的原貌。与故居相邻的陈列室,系一九六四年其美国友人吏带先生捐建,共展出胡适的情感世界、学术文化成就、胡适与近代中国、胡适与雷震四部分,及部分生前使用物品、文稿、信札等。墓园位于与研究院一条马路相隔的青山坡上,与故居遥遥相望。每逢周三和周六开放,为慕名者提供一个实地感知的机缘。

馆内布局

胡适纪念馆分为两 大部分,分别是胡适故居、陈列室。“胡适故居”-目前仍保持当年的

原貌,让民众了解当时胡适生活的状况,胡适自1958年起因为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因此入住于此,为一栋平式小洋房,占地约50坪,正厅为胡适生前起居作息的地方,有卧室两间、书房、盥洗室、客房、客厅连餐厅各一间;另外还有位于左侧的厢屋,以及厨房、配膳室、佣人房间等等。“陈列室”-为胡适故居部分的游廊改辟为陈列室,为纪念馆的附属建筑,于1965年2月24日启用,陈列其中西文著作、手稿、信札、照片,以及一切有意义的物品,并且定期更换,更在每一陈列品附加文字说明、标明品名、经历及胡适先生生前使用情形,并以常设展与特展等主题诉求,策划更换展览品。

胡适墓园

胡适墓园位在旧庄小学西北侧、研究院路二段以东的旧庄中南段坡地,那里矗立着胡适像,

在主墓区有一块用大理石镌刻的墓志铭,白色的廊亭簇拥着主墓碑墙,另外还有思杜纪念碑、祖望墓碑;离主墓区右方不远处的坡地上另有董作宾墓、董同龢墓、徐高阮墓与王宝先墓以及吴大猷先生纪念碑。

人物简介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绩溪县人。学者。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约翰·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 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源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 刊。1932年 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市,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 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历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 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等。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 学史大纲》(上)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 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市病逝。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