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 :著名诗人、散文家

更新时间:2023-04-30 08:44

徐志摩(1897年0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本名章,字森,小字又申。使用过的笔名甚多,如仙鹤、南湖、海谷、黄狗等。海宁市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著名诗人、散文家、景星学社成员、新月社主要组织者之一。

徐志摩1915年从杭州第一中学毕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相继转入天津大学法科预科和北京大学法学院。1919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历史系留学并提前毕业,还获得了一等荣誉奖。次年9月,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21年春,他作为特别生进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创作自由诗。1923年3月,徐志摩组织成立新月社,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依次担任了北京大学教授、《晨报副刊》主编、上海光华大学教授、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大夏大学教授、中华书局编辑以及南京中央大学教授,而后相继辞职。1931年2月,徐志摩应胡适邀约担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并兼任北京女子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乘坐“济南号”邮政飞机前往北京,飞机坠机,徐志摩遇难身亡,享年35岁。

徐志摩的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作品遵从了诗歌三美理论,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独特的创造,变换了章法、句式,既维持了诗歌形式,也不受拘束、体式灵活多样,促进了自由诗的发展,同时提出了“移植十四行体并使之中国化”的重大课题,有效推动了新诗的建设。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徐氏先辈于明德年间迁至浙江省海宁市硖石街道后开始了经商的行业,主要经营丝行和酱园。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本名章垿[xù],去美国留学后更字志摩,其父徐申如通过经营祖传的徐裕丰酱园、并广泛投资而成为石首富。光绪二十三年(1897),徐申如通过合资的手段创办了硖石镇第一钱庄“裕通钱庄”。由于徐家世代经商,家底殷实,但却从未出现能够“学而优则仕”的人,于是徐申如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徐志摩身上。除了经商,他还广泛结交社会名流,为儿子铺好道路。

由于徐志摩是家中独子,深受父亲的重视,因此从小便接受了优质教育,为之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求学经历

为了让徐志摩顺利踏入仕途的道路,徐父在他年仅3岁时就为他聘请了塾师。1900年,徐志摩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家塾接受启蒙教育。由于他极其聪颖,塾师孙荫轩对他赞赏有加。七年后进入硖石镇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成绩总是全班第一,人称“神童”,1909年他顺利毕业。次年在沈钧儒的介绍下入读杭州第一中学,同班同学有郁达夫。1913年至1914年,他连续在杭州第一中学校刊《友声》中发表文言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提及应竭力提倡小说)和《镭锭与地球之历史》。

1915年毕业后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上海沪江大学前身)。同年,在父母的主张之下,徐志摩与张幼仪结婚。第二年秋天,转入天津大学法科预科学习。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于是徐志摩以旁听生的身份转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政治学法语日语。1918年,在妻子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的介绍下,徐志摩拜梁启超为师,其父徐申如欣然出资1000银圆作为拜师礼。

1919年8月14日开始前往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成为其中历史系的一员。他只花了三学期就修满了学分就提前毕业了,并因为成绩优异而获得了一等荣誉奖。同年9月,他前往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用了一年时间拿下经济学硕士学位。在博士学位唾手可得的时候,他深受所接触的思想和思潮的影响,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追随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由于罗素被校方辞退,他未能如愿。因而只能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同拉斯基教授学习,以获得博士学位。

1921年春,在狄更生的介绍下,他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学习,在此期间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着手创作自由诗

工作经历

1922年,徐志摩不断发表诗文,并翻译了著名外国作家的作品,期间还在清华文学社和文友会上发表了英文演讲。同年3月,徐志摩正式与妻子张幼仪离婚。1923年3月,徐志摩作为主要组织者,组织众人成立了新月社,“新月”取自于以泰戈尔诗集《新月集》,社址在北京西交民巷西头松树胡同七号。

1924年4月,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北京讲学社的演讲、与上海市印度诗人的集会、在南京的演讲、在北京的六次演讲,均由徐志摩任翻译。5月8日,在北京学界为泰戈尔举行的64岁祝寿会上,徐志摩与林徽因一同出演了泰戈尔的短剧《契腊》。1924年秋天,徐志摩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翌年3月离职。同年12月13日,徐志摩成为北京新创办的《现代评论》周刊的主要撰稿人,也在北京认识了陆小曼。1925年6月,作诗《翡冷翠的一夜》并于次年发布于《现代评论》第三卷第五十六期。1926年4月徐志摩成为《晨报副刊》的主编,实际上负责选稿的是闻一多先生。同年9月,徐志摩辞去该职务并移居上海。翌年春,携胡适等人创办新月书店并担任书店总编辑。与此同时,还创办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同年12月27日,创办《新月》月刊,并担任主编。同年担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和上海大夏大学教授。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与陆小曼完婚。

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创作出诗歌《再别康桥》。1929年,受舒新城的邀请,担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辞去了东吴大学、大夏大学和中华书局的职务,并于8月担任南京中央大学的教授。1931年徐志摩辞去该职务。1月20日,创立《诗刊》,徐志摩任该刊主编。2月,受胡适邀请前往北京大学担任英文系教授、兼任北京女子大学教授。

飞机失事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受到好友林徽因的邀请,从南京乘坐飞机前往北京参加她的报告会,徐志摩为了节省费用,选择了一架免费的“济南号”邮政飞机。在靠近济南市时突遇大雾,飞机与山脉相撞而坠毁,徐志摩也因此遇难身亡。其父亲知道消息后老泪纵横,认定是陆小曼的过度挥霍导致了儿子的惨剧,因此与陆小曼断绝来往,后来在海宁市召开的徐志摩追悼会徐申如也不让小曼参加。

主要作品

创作风格

诗歌风格

徐志摩是前期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风格与他所处的新月派有着紧密的联系。前期新月派的理论包括:提倡自由诗的格律化,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将主观感情客观化以及闻一多提出的诗歌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徐志摩的个性活泼好动、潇洒空灵,这也造就了他诗歌飞动飘逸的风格。例如在《雪花的快乐》中,徐志摩描绘的雪花不是随意飘扬,而是有自己的方向,直奔那“清幽的住处,直至沾满并溶入她的心胸”。这里的雪花是一个精灵,代表着诗人追求爱、自由与美的力量。再如《沪杭车中》中,作者将火车行驶时的声音和窗外景色转化为节奏感强烈的声响,构成了画面和音响之间的完美和谐。同时,听觉与视觉相互交织、时间与空间融会贯通,唤起了哲理思考。在《谁知道》中,作者则通过单个意象的交错和转换,塑造了一个在人生旅途中艰辛跋涉的夜行者形象。

徐志摩善于借助客观事物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总是巧妙地将情感与事物相契合,而且这种契合自然不做作。例如,在《黄鹂》中,徐志摩用“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黄鹂鸟,《为要寻一个明星》中“拐腿”的瞎马等等。在《沙扬娜拉》中,他用“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来写出女性的娇羞和东方的温柔。此外,在《她睡着了》中,徐志摩用“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涧泉幽抑了喧响的琴弦”等比喻建构意象,表现出“她”的睡态。徐志摩的意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有流动性的。

徐志摩是三美理论的推崇与实践者,他追求音乐美,注重诗歌内在内容与外在形式的协调统一。例如,在《雪花的快乐》中,每一句的字数几乎相同,符合建筑美理论,使用两字成句的方式构造一种舒缓的节奏,末字押韵,韵律与诗歌情感走向相一致,给人以轻盈律动又不失活泼的美感。在《再别康桥》中,前四句与后四句句式相同,语言清新流畅,叠音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具有音乐美。这些都是徐志摩注重诗歌外在形式的有力证明。

散文风格

“散文诗化”是徐志摩散文最突出的风格之一。这种风格具体表现为诗歌三美理论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跳跃。例如,在散文《想飞》中,徐志摩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云雀的可爱形象,运用了朴素而贴切的比喻,将内心丰富的情感幻化为散文中“富有诗意”的文字,表达了对于自由的渴求和无处排解的苦闷。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作者在描写康桥美景时运用欧化长句,描写感悟时则多用绝句,通过长短句的交叉互换、反复、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音乐感,使读者能在音乐美感与绘画之美中感悟作者情感。长短句的交叉互换、修辞手法的运用,共同促成了散文一起一伏的韵律美。

情感真挚且浓厚是徐志摩散文的另一特点。其中,《想飞》用气势磅礴的文字表达了作者想要超越自我的渴望。他的作品还兼顾了感性和理性。如《丑西湖》则通过对比描写展现了商业化改造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失落感,寄托了作者的深挚情感,同时也蕴含着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反思,是徐志摩作品中的优秀代表之一。再如《泰戈尔》一文,他用押韵方式创造出低沉哀伤的氛围,表达了对泰戈尔离去的依依不舍和敬意,引起了读者或听者的共鸣。

徐志摩还喜欢在散文中堆叠意象。于他而言,意象具有工具性作用,通过多重意象的叠加来营造瑰丽多彩的意境能有效传达他的思想。例如,《想飞》中夜鹰、云雀、翅膀等意象体现了作者对“飞”的欲望和理想。而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康桥的美景,通过熠星光、波光闪耀、辽远钟声和潺潺流水等元素,创造出奇特感受和极致视听之美,表达了对精神家园的怀念与追寻。

杨振宁赞赏徐志摩的散文风格,称其“跑野马”的散文比诗还好。这里的“野马风气”指的是文风洒脱自如、自由奔放。徐志摩的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以一轮秋月为引线,将看似毫不相关的意象紧密连接起来,实现了在梦境和现实之间的自由穿梭,体现了他不羁的野驹精神。

荣誉成就

克拉克大学就读期间,徐志摩提前修满学分毕业,并获得了一等荣誉奖。在诗歌方面,他遵从了闻一多的诗歌三美理论,但在此基础上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将诗歌形式变化得更为灵活多样。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他提出了“移植十四行体并使之中国化”的课题,拉开了十四行体中国化的序幕。《诗刊》创办之后,他继续关注十四行体的移植问题,提出推动新式语言现代化的有效方法——借鉴欧美诗来改善诗语,推动了自由诗的建设。与此同时,他在实践中探索,并创作了十四行诗《云游》。

个人生活

情感经历

张幼仪

出生于上海市名门,她的两位哥哥和徐志摩的父母在她们未曾相遇时就替他们定下了婚事。徐志摩虽然对她的印象不好,但最终还是被迫迎娶了她。婚后徐志摩对张幼仪没有感情,只是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当张幼仪怀孕时,徐志摩让她打掉孩子,她拒绝后遭到他的反驳。徐志摩还曾带来一位女性朋友羞辱张幼仪文化水平低下。徐志摩突然消失后,张幼仪决定独自前往德国生下幼子彼得,离婚后她决定改变自己的性格,独立生活。公婆收她为干女儿,仍然帮她照顾孩子。

张幼仪最后一次提及徐志摩时谈到自己无法回答有关爱的问题,因为她对这个问题很困惑。虽然每个人都告诉她,她为徐志摩做了很多事情,必定是爱他的,但她从未说过“我爱你”这句话。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被定义为爱,那么她可能爱他。她还提到,在徐志摩一生中遇到的几个女人中,说不定她是最爱他的。

林徽因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后因与当时一名男性作家同名,而把“音”改成了“因”。她出身名门,毕业于耶鲁大学戏剧科。1921年与父亲一同到英国讲学,也因此结识了玉树临风的徐志摩。徐志摩甚至为了她、不顾万人阻挠也要与妻子张幼仪离婚。林徽因父女不辞而别,徐志摩回国后却发现她嫁给了导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在1921年写给徐志摩的信中提及自己之所以离开是因为自己不愿意成为拆散他和张幼仪的人。她认为徐志摩不该抛弃张幼仪,而她也不会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声誉而背负第三者的污名。

陆小曼

陆小曼,名眉,出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自小就受到文化熏陶,精通文言文、法文和英文,还是京剧名票。16岁时,在她父母的主张下,她与无锡人王赓订婚。1924年,她与徐志摩相遇,二人互生情愫,但徐志摩不愿让好友王赓难堪,于是他采取措施,前往欧洲,却得知儿子彼得一周前夭折的消息。小曼病重的消息让他重回北京,两人的感情进一步加深,于是他们决定在一起。徐志摩通过朋友刘海粟的帮助,成功劝说小曼的父母和好友王赓,二人得偿所愿。

二人结婚后的生活并不富裕,小曼的不加节制的消费能力让徐志摩不得不打多份工来维持生活。徐父一直不肯见陆小曼,使她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身体也开始出现问题,世间有人传言道吸大烟能缓解疼痛,于是徐志摩让她吸食大烟,小曼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不好,也开始对志摩产生厌倦感,而与越剧小生翁瑞午亲密无间。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赶走了翁瑞午,成为知名作家,并将徐志摩的诗文编成《徐志摩全集》。她在病痛中度过余生,得到毛主席的帮助才能在华东医院治疗。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安然离世,享年63岁。

家庭成员

人物评价

中国现代文学家胡适: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说过:“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中国建筑师林徽因:志摩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

中国现代作家茅盾:他是一个诗人,但是他的政治意识非常浓烈。

中国现代诗人穆木天:诗人徐志摩始终是“一个生命的信徒”。他积极对待人生,他的诗歌就是“灵魂的冒险”的象征。

文学家陈源:徐志摩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文字,他的文字欧化程度很深,但又不是常规的欧化文字。他的文字是把中国文字和西洋文字一同融化而成的一种特殊又曲折如意的工具,它有时生硬、不自然,但每时每刻都具有徐志摩的特色。他诗中丰富的意象与华丽的文字相称,唯一的缺点是他的诗歌不太受到约束,以至于有时候文字过于堆砌,音调则多近羯鼓铙,少有提琴洞箫等抑扬缠绵的风趣。

中国现代著名古文字学陈梦家:有些人以为《志摩的诗》是欧化的句子,我想这不太对。受十九世纪英、美诗歌的影响,他的诗在形式上很像英文诗。他的诗歌是温柔多情、自由奔放的,诗中更多的是个人的情感。

中国现当代散文家梁实秋:志摩的散文有自觉的艺术。他的散文没有教训、演讲的气味,而是充满了同情和幽默。

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陆耀东:徐志摩的使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前后有显著变化,《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中尚有比而已不少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猛虎集》《云游》,消极因素较多,且有个别具有严重政治错误之作,但也不是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在艺术上,徐志摩的诗有其独到之处,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岭南学院文学院原院长梁锡华:有一位我所崇敬的前辈,多年前在泛论徐志摩时曾说:“世界不可没有志摩这一类人,但不可太多。”按今天的光景看来,那句话或可改成:“世界该有志摩这一类人,但可惜太少。”

后世纪念

故居

硖石街道有一座面积600多平方米的中西合璧的小洋楼,是徐志摩的故居,被其称之为“香巢”,志摩和小曼的新房就在“香巢”的二楼。

石碑

2008年7月8日,徐志摩诗碑在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后院树立起来。

墓地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遇空难身亡。次年,他的灵柩被运回海宁市,其父徐申如请当地工匠在硖石镇东山万石窝的玛瑙谷中为徐志摩做个坟墓,并由胡适在坟墓石壁上题“诗人徐志摩之墓”七个字。根据许逸云的回忆,1966年深秋徐志摩的墓地被红卫兵炸毁,直至1983年初在海宁市政府的安排下复墓一事才得以动工。但徐志摩的骸骨早就在1966年被炸毁时荡然无存,新墓中也只放了一本《徐志摩年谱》。曾有两个知名人士为徐志摩题过墓碑:一个是著名书法家张宗祥,另一个是徐志摩的红颜知己、才女凌淑华。

纪念活动

2021年3月23日上午,第六届中国(海宁市)徐志摩诗歌节节暨第六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新闻发布会在徐志摩的故乡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正式启动,发布会以情景短剧《志摩的诗意世界》作为开场。

人物传记

相关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