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良 :孙中山卫士

更新时间:2024-09-20 18:11

范良(1904年—1998年)是现代史上一位平凡而特殊的人物,他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贴身卫士,为守护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人物生平

范良是三水乐平塘边村人,13岁离开家乡前往广州市求学。广州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策源地,思想活跃,风气开放,他从中学老师那儿听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救国主张,对劳苦大众革命事业非常向往。1920年10月,孙中山领导粤革命军攻克广州,驱逐桂军,重组军政府,扩大革命队伍。大批青年学生争先恐后地投笔从戎,16岁的范良也积极加入这一时代洪流,成为革命军队的一名士兵,跟随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转战粤、桂等地。1923年秋的一天,是范良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在同盟会会员、孙中山的战友、越南农场主任董法(号镜洲)的推荐下,范良从北伐军部队来到了孙中山身边,当上一名贴身卫士,实现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夙愿。

不久,苏联军事政治顾问团在广州大本营创办了士官班,范良被选送去学习深造几个月。结业时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爱戴和敬仰,他放弃可以选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做学员分队长的机会,要求回到卫士队,待卫孙中山先生。从此,他日日夜夜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工作,聆听孙中山先生的教诲,目睹先生的为人和崇高品德。1924年春的一个清晨,范良等卫士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学典礼,聆听先生的演讲。典礼结束后,先生就在军校和学员、卫士一起站着,以两个馒头、一只咸鸭蛋做午餐;在歼灭陈炯明叛军余部的广九铁路古龙站一役,孙中山先生亲自督战,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全歼了来犯之敌。在战斗中,范良和卫士考虑到孙中山先生的安全,曾多次请他上铁甲车,都被先生婉言谢绝,他从没有离开指挥部半步。孙中山的伟大领袖风范,使范良刻骨铭心。

1924年冬,中国历史发生新的转折,北洋政府彻底垮台,西北军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家统一大计。孙中山先生决定抱病远赴北平市,没有安排卫士队随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平病逝,全国军民悲痛万分。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范良于1926年夏随军北伐,不久抵达武汉市。同年冬,被派到南京筹建中山陵

1929年6月1日,在南京中山陵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全国政要、各界人士和外国友人20多万人出席大典。128人护送安置孙中山先生遗体的紫铜棺上中山陵,接着,由范良等8名孙中山生前卫士庄严肃穆地抬至祭堂,安放在墓室大理石圆拱下5米深的墓穴中。大典结束后,再由他们用钢筋水泥厚厚地密封起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下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孙中山遗体迁往陪都重庆,范良也出席了这次会议。由于紫棺被封闭在很厚的钢筋水泥里面,很难完整地取出,就叫守卫中山陵卫队写下决心书:“与中山陵共存亡,誓死保卫中山陵!”日军侵占南京时,中山陵主体建筑没有遭到什么破坏。

1949年2月,范良被任命为中山陵代理拱卫处长负责留守警卫工作。南京解放后,他们的卫队曾和解放军一道站岗护陵。范良一直守卫在孙中山先生的身边,直至年纪大了才依依不舍地下山。以后,他还经常去中山陵瞻仰先生。他晚年写的一首诗很能反映他的高远情怀:

回忆过去旧岁月,中山浩气振五洲;

展望未来皆新秀,先生遗愿化宏图。

新中国成立后,范良历任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南京市白下区政协常委、南京市政协委员,晚年仍参加孙中山先生的纪念活动。作为民国时期的一代历史见证人,他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1987年,三水县志办和政协先后派人到南京看望他,使他倍感亲切。1988年12月底,84岁高龄的范良受三水区人民政府的盛情邀请,终于回到他阔别71年、梦魂萦绕的家乡,随行的有老伴张秀芝、儿子范锡行和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团长李传弟等。他们在家乡逗留七天,所到之处,受到中共三水县委、县政府、县政协等领导和家乡人民的热情接待。由李传弟编剧的电视连续剧《陵园春秋》在全国各地热播,人们对范良的一生有了更多了解。

范良有子女6人,他们是大学教授、工程师或中学高级教师,分别在南京、福州市、新疆等地工作。

原载佛山市政协编《佛山历史人物录》。主要参考资料:《在中山先生身边的日子里》,范良等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人们在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时,不会忘记像他那样忠心耿耿、默默奉献的革命卫士。

参考资料

范良(孙中山卫士).资料仓库.2021-08-1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