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祠 :浙江德清范蠡祠

更新时间:2024-09-21 21:53

范蠡祠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省

正文

在干山乡蠡山,为范蠡祠的门楼部分。相传春秋越国大夫范蠡寓居于此。清光绪初重修。祠形似舟,歇山屋顶,飞檐斗,正脊彩塑二龙抢珠,戗脊各卧一龙,张口扬须,耸角展足。门楼有座戏台,面积40平方米,可南、两面演戏,东、西两侧有化妆、道具室。1982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康熙《德清县志》记载:“昔范蠡扁舟五湖,寓居此地,属三致千金之一。”可见范蠡携西施扁舟五湖时,曾隐居此山。乡民为纪念范蠡,命此山为蠡山,又将山北洋洋千顷的大湖,呼作“范蠡湖”,并以范蠡为“土主”,建神祠供奉。蠡山是水乡平原中的一座孤山,如螺浮水面。山顶有个建于清代的范蠡庙,山侧即蠡山村。范蠡与西施就曾在此隐居,宅北有范蠡养鱼处,附近还有西施驻马岭、西施梳妆墩等景物。这里风光很美,清代徐以泰曾有诗云:“白银盘漾一螺青,洞口胭脂带雨零,怪道西施曾小住,水杨柳亦学娉婷”。如今,在蠡山周围尚有不少与范蠡、西施有关的胜迹。

范蠡祠

清朝初年,在蠡山之巅,营造象征范蠡泛舟五湖的舟型“范蠡庙”(现称范蠡祠)。清康熙《德清县志蠡山》中有“山有范蠡庙”的记载。该祠又在清光绪年间重修,1950年改建成学校,1982年,文物普查中仍作为古庙建筑,由县博物馆接管。1993年整修范蠡祠戏台,1995年,复建范蠡祠大殿,祠貌焕然一新,留存至今。

范蠡祠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前后共分三进,分布在一条纵向轴线上。整座建筑由高渐低再升高。呈古舫格局。前殿筑成楼阁式的殿堂与戏台(祥见“戏台”章节),象征古舫之首。穿过前殿,理是天井。天井左右各建硬山顶厢房两间,连接前殿与大殿,显得较为低矮,仿如舟沿。面对天井,即是比前殿宽稍低的3间硬山顶大殿,犹似舟舫之舱,朱漆梁架,简朴挺拔,其间塑有高大的范蠡彩色立像。穿过大殿又一天井,地而块斜坡山岩,可上后殿。左右各建硬山顶僧房2间,使大殿与后殿相衔接,似舟沿向橹舱延伸完整。登上后开井山岩石梯,便可步入5间硬山顶的后殿,穿斗式的朱漆梁架,高耸直立,正似舟梢之橹舱。

若沿山坡而上,居高临下,鸟瞰全祠,犹似一叶轻舟,浮荡于碧浪之中。据说,清光绪十九年(1883),里人朴学大师俞樾俞樾故居)曾为范蠡庙题“庙貌扁舟”4字(已),因之,该祠为蠡山景外之景也。

蠡山祠戏台

蠡山祠戏台,即是该祠前殿的楼阁,面宽3间,距地面高2.5米,屋面为单檐歇山顶,四戗脊起翘,极为古朴。梁架门窗雕饰精美,整个戏台设计巧妙,前后两面均临戏坪,志北两向均属戏台的出面,朝前朝后都能面对观众演出,真是风格独特,别具匠心。俗称“两面台”,乃是我国戏台建筑之稀物。台南市有能容千人的祠前广场,台北市有纳百人的祠内天井,演出团体可从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朝向的台面演出,观众可任意选择不同台面观看。并在戏台东西两侧建有化妆室与道具室,布局紧凑合理,是当今研究中国舞台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1982年,德清县人民政府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以后列入浙江省戏曲志条目,成了蠡日景点之一。

蠡山八景

蠡山虽不甚高,但风景独秀。据民间流传与清康熙《德清县志》记载:“蠡山环山左右有八景:曰陶朱古井、西施画桥、碧山凤、翠岭马回、石池剑跃、柳浪珠浮、竹林云屋、松峤天梯”。

陶朱古井 在蠡山祠后殿西梢间内,有一口由天然岩石形成的不规则小井,天旱不涸,其水清澈见底。清邑人陈元诗云:

沉沉泉仄出,神龙蛰其躬。

空飞逐流电,博戏遨天公。

崎岖访陈迹,失脚苍耳中。

夷千金贾,何减黔娄穷。

清冷一涨水,高树秋玲珑。

上有蒲花,奕奕吹紫茸。

世事鹿辘轳,霸业埋遗踪。

楼下恨无井,俨也古愚忠。

西施画桥 沿蠡山西北娄、数百米,自西向东有一弯弯小泾,各曰“西施”。上横跨一座平板石桥,青藤缠绕,绿装素裹,古朴雅致,桥面东侧镌有阳文“西施画”(注)4个大字及用阴文“光绪癸□重建”6个小字题记。据传,昔时西施随范蠡寓居此处,每日清晨站在桥上,以水为镜画眉,久而久之,桥石竟被西施踩磨出足印(当然这是夸张),故谓之“西施画桥”。清邑人陈元诗云:

明月照锦帆,至今接谈笑。

侧闻青溪游,平山县态窈窕。

忽忆越王台,却指邯郸道。

芳魂何离离,居然霞气表。

萧飒梧宫秋,有情痴缭绕。

空存画桥名,烟波收一棹。

尤物戒色荒,取畏水火蹈。

鸣咽胭脂泉,悲歌鱼龙藻。

(注:原刻为“”,后人流传中通作为“桥”)

石池剑跃 在蠡山北麓,有一弓形水池,沿三面山岩为池壁,壁上草木茵茵,幽雅清静,全池面积约有上百平方米。池左水面有一奇石,形成断锋之剑,跃于水面,称为“石池剑跃”。

清邑人陈元诗云:

石池穿何年,云是龙眠处。

冰纹绣古花,拂拭凌空去。

粲芙蓉,出没会有数。

渔者本无心,瞥与神物遇。

火龙挟之飞,脱汝风尘污。

云雷驱冥,小致天人助。

轩皇炼五兵,此或是支庶。

谁窃阴符奇,禽之制龙气。

碧山凤翥 若是正面回眸蠡山,只见两条郁郁葱葱的山脊,从蠡山祠左右伸展,似两片碧色的凤翼施展于苍穹,呈振翅翱翔之势,这就所谓“碧山凤翥”。

翠怜马回 论此景有一段传闻:昔时,范蠡西施泛舟五湖,被越王勾践得悉,即使骑士追赶,结晶追至蠡山岭下,只见蠡山岖崎曲折,翠竹丛生,却未见范蠡影踪,以为范蠡早就远走高飞,骑士无奈,只能调转马头返回。从此,该岭称为“翠岭马回”。清邑人陈元诗云:

扁舟笠泽浮,卦得嘉遁。

请从会稽郡罚,君王赏神骏。

客栖此山,矫首抗天问。

功成身恐危,臣蠡敢知进,

使者骑何来,孤霞餐一顿。

老骥谢险途,翠岭费。

谁斥仗下嘶,空劳致悃。

马倒耆旧悲,兴废烦睫论。

柳浪珠浮 在蠡山之西数百米的三仙桥南北,有一条小河,河岸两边,原栽飘拂柳成行,风吹柳浪起伏,雨后,小河水泡如珠,诗意盎然,故谓“柳浪珠浮”。清邑人陈元诗云:

黄帝游赤水,象罔消息之。

家珍怅遗落,采此摩尼珠。

夜深龙女过,持献朱公祠。

吾闻英雄人,尘惑纷自披。

辉辉川色媚,静理夙所思。

奈何夸毗子,溺影青莲池。

一双明月光,柳浪摇参差。

咄哉掷吾宝,拈花悟此奇。

竹林云屋 在蠡山东北数百米,有一小山,俗称“半牛山”。山崖深广,山腰崖面有两块天然巨石,“人”字形撑开,覆盖成小屋,隐于灌木竹林丛中。石屋三周削壁作墙,屋室呈不规则型。壁上痕条条,显得是人工采石形成。屋高约3米,深约4米,虽无门窗关闭,然不受雨雪飘湿,极为干燥,称之为“竹林云屋”。相传,范蠡西施为逃避越王追逐,曾藏身于此。

松峤天梯 在蠡山祠后天井的上坡山岩上,人工凿成阶梯,可顺着阶梯步步登上后殿,原在梯道两旁有茂密的松林,故称“松峤天梯”。今虽松无梯残,然古迹能辨。清邑人陈元有诗云:

狮子座百千,维摩空万丈。

广狭岂殊观,高卑或同量。

趾趾自相累,罡风忽吹上。

元气青茫茫,何处判霄壤。

四十万里奇,周尺吾安仗。

华峰一拳石,眦纳仙人掌科

精薄山来飞,五湖架蓬阆。

浊俗焉久留,松门白云。

蠡山之景,景景相连,景外有景。就在蠡山东南角,有一观间漾,漾边有一小墩。据说当年范蠡西施寓居于此时,西施总是非曲直上墩梳妆打扮,故名“西施梳妆台”。清人蔡熙《梳妆台》诗云:“梳妆古镜没蒿莱,犹话当年歌舞台,仿佛馆娃宫苑,泥香露出飞钗来。”围绕蠡山东省传闻扬扬,景点遍遍,举不胜举。历来为文人墨客游览吟诗之胜地也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