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油 :纯天然植物精油

更新时间:2023-09-20 11:46

茶树油,也被称为互叶白千层油,是一种从桃金娘科白千层属植物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的叶子中通过蒸馏方式提取的纯天然植物芳香油。原产于澳大利亚,无色至淡黄色液体。茶树油在日用调香业中广泛应用,也可用于个人护理品。茶树油的商业名称为“茶树油”,在植物学上被称为互叶白千层油。互叶白千层的主要成分是对孟-1-醇-4-1、8-桉叶油醇等。茶树油的成分会随着暴露在空气和氧化而发生变化。茶树油的商业使用始于1920年代,由企业家Arthur Penfold开创。

发现背景

在1770年英国詹姆斯·库克在一次航行中登陆澳洲探险时发现当地的毛利人采一种气味浓烈的叶子来煮茶喝,因此将这种植物叫“茶树”,库克船长产生很大的好奇,便在当地采集很多茶树叶带回英国交给化学家分析研究,这是人类正式以科学方式与态度来研究茶树芳香油的开始。随着亚瑟·彭福尔德(Arthur Penfold)发现茶树油的强大杀菌特性之后,其商业提炼正式在1920年代开始。

研究历程

1922年,首次发表了关于茶树油及其功效的论文,发现茶树油比当时使用的防腐剂酷酸含有更多的能够杀死病菌胚胎的强力高效物质。

1925年,科学家验证了茶树油神奇的抗菌、抗炎药作用,开始在外科和口腔科应用。

1928年,欧洲探险家登陆新南威尔士州时,曾用茶树油治疗多种疾病。

1930年,澳大利亚人将茶树油用于治疗各种皮肤感染,效果明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茶树油是派至热带地区的军队及军火工厂治皮肤损伤的必备良药。

2001年,茶树油成功列入欧洲药典,它是继桉树油之后第二种列入欧洲药典的天然植物芳香油美国也已批准茶树油可作为非处方急救药和保健品在药店出售。

参考资料来源:

基本特性

"茶树油"是一个商业名称,在植物学上的被称为互叶白千层油,因为它主要来自桃金娘科白千层属的数种植物,其最主要的一种称为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次要的植物有包鳞白千层、矿物油树、绿花白千层等。互叶白千层的主要成分是对孟-1-醇-4-1,8-桉叶油素等,新鲜枝叶经水蒸汽蒸馏可得无色至淡黄色的芳香油

在日用调香业中,它可用于男用辛香古龙水、须后水等。它与杂薰衣裳草油、薰衣草油、乙酸异冰片酯丁香蒲桃、迷迭香油、橡苔制品、卡南加油、水杨酸戊酯、香豆素香叶醇和橙花醇等混和良好,因而在调香上使用较为方便,也被用于肉豆寇油和甘牛至油的掺假。

主要产地

互叶白千层原生于澳大利亚,主产于澳大利亚东南沿海(沿新南威尔士州的北部沿海),因此该精油又称“澳洲茶树油”。澳大利亚年产大约500吨茶树油,几乎全都来自人工栽培的互叶白千层。澳洲茶树油并不是一个新产品,该芳香油被大众熟知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是该精油的大力发展却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在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潮流推动下,该精油的开发才得以突飞猛进。

我国和印度也在生产茶树油,我国的主要产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年产量约为数十吨,主要用于出口,但产量上远不及澳大利亚,在油的质量上(主要指1,8-蓝桉互和对孟烯-1-醇-4)也不及澳大利亚茶树油。虽然我国已有香精企业将茶树油用于调香中,但使用面并不广,因而对这一精油的研究和开发仍值得我国有关部门重视。

生产工艺

尽管在工业生产上常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但其他提取方法也有其使用价值。一般来说不管采用水蒸汽蒸馏、水蒸馏法还是溶剂萃取法、微波辅助的溶剂萃取法,对于新鲜或干燥的互叶白千层枝叶原料,芳香油的得率无明显的差异。溶剂萃取法(以乙醇为溶剂)的得油率往往高于水汽蒸馏法(高10-20%)。单萜化合物的得率可提高4-6%,倍半萜化合物的得率提高更为明显。由于溶剂萃取法不使精油组分发生较大变化,更符合枝叶中精油的组成状况,因而溶剂萃取法常用于植物品种的比较和筛选(如用于品种选育)。

应用领域

茶树油应用于个人护理品,茶树油已进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采购名单。

茶树油已经使用和有潜在使用价值的产品有:农用杀真菌剂、防腐剂、空气清新剂、空调杀菌剂、宠物用卫生用品等。

食品领域:至于茶树油作为食品香料使用早已获得美国的批准,FEMA号为3902。它在焙烤食品、软性饮料、含乙醇饮料、谷类早餐、奶酪、口香糖、糖果、蛋制品、鱼制品、油脂、冷冻乳制品、水果制品、速溶咖啡、茶、肉制品、乳制品、坚果制品、粮食制品等中的平均使用深度为10ppm,平均最高浓度为30-50ppm。

技术标准

为了促进油质量的提高和防止掺假,ISO/TC54在1996年制订了茶树油的国际标准。气相色谱分析时常采用OV-101作为固定相,石英毛细管柱长50m,内径 0.2mm,柱温从70°C上升至220°C,升温速率为2°C/min。

标准的名称为"Oil of Melaleuca terpinen-4-ol type"

标准号: ISO4730-1996;

折光指数: n20D1.4750-1.4820;

相对密度: d200.885-0.906;

旋光: (20C)为+5°~ +15°;

闪点:约56°C。

参考资料来源:

特征成分分析

异松油烯(1.5%,5%,前者是最低含量,后者是最高含量,下同)

1.8-桉叶素(一,15%)

α-松油烯(5%,13%)

γ-松油烯(10%,28%)

对伞花烃(0.5%,12%)

对孟烯-1-醇-4(30%,-)

α-松油醇(1.5%,8%)

d-柠檬烯(0.5%,4%)

桧烯(痕量,3.5%)

香橙烯(Aromadedrene)(痕量,70%)

δ-荜澄茄烯(δ-cadinene)(痕量,8%)

蓝桉烯(Globulol)(痕量,3%)

白树醇(Viridiforol)(痕量,1.5%)

α-β-蒎烯(1%,6%)

参考资料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