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野生稻 :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目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1:04

“茶陵野生稻”的发现纯属偶然。1981年,茶陵县政府一干部在尧水乡指导工作时,途径艾里村一处湿地,发现许多外形很像稻禾、当地人称为“野禾”的草。

考古发现

出于好奇,他当即采下几株制成标本,寄往湖南水稻研究所。经专家鉴定,这些“野禾”竟是珍贵的野生稻。1983年,经南方13省的水稻专家联合鉴定,这种普通野生稻被命名为“茶陵野生稻”,生长这种野生稻的湿地被命名为“湖里湿地”。

1989年,有人在“湖里湿地”养鱼,导致茶陵野生稻一度灭绝。幸好省农科院水稻所在长沙市迁地保存了该物种,并于1993年对该湿地实施种群回归。

鉴于“湖里湿地”的重大价值, 2004年,农业部启动“湖里湿地野生稻原生境保护项目”,界定了保护范围,设立了核心区、缓冲区和边界区。

茶陵县对该湿地22公顷核心区实行围栏圈护,严禁任何人入内放牧、种植农作物、野炊、野营。

上世纪九十年代,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和株洲市文物局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遗迹和遗物,包括新石器时代大塘文化(距今6000~7000年)、堆子岭文化(距今约5000~6000年)和夏商时期三种不同的文化遗存。其中,大塘文化时期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碳化稻谷,经鉴定为距今约7000年的人工栽培水稻,与茶陵湖里湿地现存野生稻具有基因上的传承关系。

湖里野生稻“基因库”位于茶陵县严塘镇艾里村的“湖里湿地”内,是目前中国已知的唯一保存完整的野生稻湿地,湿地四周是低矮的山丘,中部是大面积常年积水沼泽,四周山体海拔在250~300米之间,沼泽地海拔约150米,面积21.86公顷。1979年被茶陵县农业局的专业技术人员发现。30年来,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此地进行了系统的科学考察论证,发现湖里湿地的野生植物有60多种,其中有著名的国家级保护植物普遍野生稻

历史价值

兼具两者优势较罕见

“既出土了古栽培稻,同时又在本区域内现在仍生长着普通野生稻,古栽培稻与现存野生稻两者兼具的优势在全国绝无仅有。”株洲文物局的专家表示,对这两者的研究,揭示了我国原始先民从本土野生稻,经驯化转为人工栽培稻的稻作文化历史发展历程,可以说是用铁的事实证明了中国是稻作文化的起源地,而不是舶来品,因此,独岭坳遗址和湖里野生稻同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