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夏布 :重庆市荣昌区的传统纺织品

更新时间:2023-07-05 20:51

荣昌夏布是以中原地区特有的纺织农作物苎麻为原料生产的手工纺织品,其织造主要分布在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具有挺括、凉爽、透气、抗菌等优点,与“陶器烧制技艺”“夏布织造技艺”“制扇技艺”合称为“荣昌三宝”。

汉朝,荣昌夏布被称为“蜀布”;在唐宋时期,则被称为“斑布”和“筒布”,主要用作贡品;到了清代康熙,荣昌夏布开始商业化生产,并远销海内外。荣昌夏布生产的成品可分为细布、粗布和罗纹布三大类别。其制作流程复杂而考究,包括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整形、印洗等多个工序。

2008年,“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命名由来

荣昌夏布因其由天然苎麻纤维手工纺织加工而成,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散湿快且凉爽宜人,并常用于夏季穿着而得名。

历史沿革

起源

夏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朝时期,荣昌夏布在汉朝被称为“蜀布”。而在唐宋时期,夏布被描述为“斑布”和“筒布”,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朝时,荣昌夏布被形容为“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主要用作贡品。在四川织麻地区,尤以荣昌为代表,有着悠久的种植麻类和编织麻布的传统历史。然而,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使得这一传统几乎消失尽。

发展

直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广东客家移民将新品种的苎麻引入荣昌,同时传授了种麻、绩麻线、织麻布的技术。这与当地的纺织技术相结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荣昌夏布”。作为一种商品,荣昌夏布开始销往省外,甚至远销朝鲜、日本和南洋等地,成为荣昌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光绪《荣昌县志》中记录:“麻布——名夏布,各乡遍地种麻,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毕来荣采买,运至京都发卖。”到了辛亥革命前后,荣昌地区有夏布织布机超过5000台,年产销量约为70万匹左右,且大部分出口到韩日、欧美、南洋等国家和地区。

衰弱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推进,价格低廉的现代工业纺织品逐渐占领市场,荣昌夏布进入了一段“冷静期”,产业规模萎缩,从业人员减少。

复兴

80年代后,荣昌成为中原地区夏布生产的主要产区之一,并且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荣昌夏布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用荣昌夏布开发的服装、床上用品等不仅销往中国各地,还远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荣昌区还积极引进现代技术,从传统的夏布生产拓展为服装订单加工、代加工、自主品牌打造等全流程服装纺织产业,截至2023年,荣昌培育了规模以上服装纺织企业9家,产品涵盖西装、鞋袜、背包等上千个品种,并计划2023年综合产值达9.5亿元。

制作工艺

荣昌夏布生产的成品可分为细布、粗布和罗纹布三大类别。荣昌夏布制作流程十分复杂而考究,包括打麻、牵线、穿扣、刷浆等多个工序。

主要特点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描述,在唐朝时期,荣昌夏布 “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

荣昌夏布不仅传承了传统的制作工艺,产品具有紧密、细薄、洁白和滑爽的特点,而且注重夏布精制工艺的创新。通过精湛的漂白工艺,使布质更加柔软、光亮,布面平整坚实,整体呈现出整齐美观的效果。同时,通过巧妙的染色或印花工艺,形成了以青、蓝、玉为主色调的产品,包括白底蓝花、蓝底白花以及彩花等多种款式。在民国12年(1923年),荣昌夏布参加天津评展并荣获第1名,被誉为“麻绸”“珍珠罗纹”,因此,有学者将荣昌夏布称为中原地区传统纺织品的“活化石”。

分布范围

荣昌区地处重庆市西部,夏布织造主要分布在该县的盘龙镇。

传承和保护

传承现状

一方面,随着机械生产的化纤布不断增加,加之传统夏布的原料苎麻逐渐减少,夏布生产的利润逐渐降低。由于这一情况,很多人不再愿意从事这一繁琐的手工技艺,同时夏布的印染技艺也面临着缺乏传承人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夏布织造技艺面临消亡的威胁,亟待抢救和保护。另一方面,21世纪以来,荣昌夏布不仅在传统领域有所突破,还成功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包括服装、布画、折扇、床上用品、钱夹、车枕、屏风、墙纸等多个品种。这一多样化的夏布新产品开发丰富了产品类别,为荣昌夏布产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荣昌区积极引入现代技术,将传统的夏布生产不仅拓展到服装订单加工领域,还包括代加工和自主品牌打造等全流程服装纺织产业。

2019年,鲁渝共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设立,由重庆壹秋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实施。工坊以石柱土家文化旅游资源为创意核心,研发销售非遗产品,实现传统技艺经济转化,并以产教融合方式培养新农村手艺人,助力群众多点灵活就业。工坊重点吸纳本地易地搬迁户、困难家庭、留守妇女用工,直接带动58人进入工坊稳定就业,间接带动全乡126人灵活就业,人均月收入达1500至4500元。工坊先后被授予“鲁渝共建非遗工坊”“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重庆市妇联巾帼扶贫车间”“重庆市就业扶贫车间”“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该案例已在重庆城口县丰都县荣昌区及广西巴马复制推广。

保护措施

20世纪以来,在工业纺织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夏布这千百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机。为了保护夏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地区成立了夏布研究所。夏布艺术家们充分发挥夏布的独特肌理效果,勇于在夏布上进行中国画的创作,为这一传统手工艺产品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拓展了广泛的市场。著名艺术家王少农首创了中国夏布画,使夏布成为继丝绸和宣纸之后,中国第三大国画材料。夏布画将中国传统的国画与夏布这一古老文化巧妙融合,为夏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8年,荣昌夏布技艺被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指定颜坤吉等人为夏布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紧接着,2010年,荣昌区发布了《中共荣昌县委、荣昌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意见》。

主要价值

历史价值

荣昌夏布作为一种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的传统布料,其编织技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中原地区古代纺织文明,更延续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底层色彩,被誉为中国古代纺织品的“活化石”。

文化价值

麻布神歌

麻布神歌,又被称为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里,“神”一词主要表示“提神”的含义,因此“神歌”便是一种能够提高精神状态的歌曲。“麻布神歌”源自编织夏布的劳动,织布的人在长时间的工作中感到疲劳,为了提神,配合织布机的节奏,哼唱歌谣。这一独特的劳动歌谣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每个从事夏布编织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够唱上几句或几首。

麻布神歌的主要表演形式包括独唱或对唱,还有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的壮观场景。这并非是所有地方都有的歌谣,而是在特定的环境、方式、时代和地域下产生的劳动歌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麻布神歌的艺术创作也在不断创新发展,甚至在某些地方成为流行歌曲。

麻布神歌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织布时的演唱,而是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广为传扬的文化元素。歌曲的主题涵盖了劳动、爱情、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在红白喜事、宴会招待亲朋好友时,麻布神歌成为烘托气氛的主角。歌唱得好的年轻男女受到青睐,被尊为歌唱家,甚至在宴席上得到主人的答谢。有时,这些歌手会组成一个团体,定期在各种场合演唱。

顺口溜

以夏布为主题的顺口溜虽然与麻布神歌有所不同,但在盘龙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广泛传播,特别是在孩童们的口中。《麻布好编难排头》是一首以夏布编织技艺为中心的顺口溜,着重描述了夏布编织过程中一个较为困难的环节——编排头。

诗词

历代文人以荣昌夏布为创作主题的诗词,代表了不同朝代文人雅士对荣昌夏布技艺或成品的赞美之情,从中可以看出荣昌夏布悠久的历史传承。其中,王平浩的《七绝・盘龙夏布》主要歌颂了荣昌盘龙夏布织造技艺的精湛。而李相民的《七绝•咏夏布》则称颂了盘龙夏布成品的轻薄透亮,甚至可以把它类比为纸,可以在上面题诗作画。

相关传承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