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大街 :澳门半岛中部的街道

更新时间:2024-09-20 15:20

营地大街澳门最古老的一条街道。有时简称大街,在澳门半岛中部。

街道简介

营地大街(葡萄牙文:Rua dos Mercadores;通称营地大街、澳门街),是澳门最古老的一条街道,其北端在关前后街口由草堆街起,南端越过新马路以后至天通街与红窗门街之间,共长310米。

名称由来

此条街道的官方名称为大街,后又称为营地大街,其名源于此地曾是军队扎营之地。但军队扎营原因的说法有三:

其一,此地曾是明朝军队扎营之地,以限制葡萄牙人之活动。

其二,是英法战争时期,英国借口协助保护澳门免受法国入侵,曾强行在此驻扎而得名。

其三,是在十九世纪之初,由于海盗横行,清朝曾驻扎兵营在此保护居民。另外,营地大街又称澳门街,曾是澳门中外客商汇聚进行商业活动的街道,其葡文名称Rua dos Mercadores(意即商人街)亦由此而来。

历史沿革

最早期的营地大街,是位于澳门半岛西岸,附近一带的许多水口(较深的水道)则供外国商船停泊上落货物和上岸进行贸易。最初葡萄牙人获准在澳门活动,并在1557年开始在澳门筑屋居住,形成澳门半岛南面海岸一条狭长地带,即澳门街。随贸易发展,营地大街不单成为繁盛的贸易市场,亦可说是中国人与葡萄牙人之间一道非正式的分界线。澳门最早期只有营地大街作为商业街道,其后与关前街和草堆街组成繁盛的商业街区。后商贾们并同组成三街会馆,供商人间联络感情和沟通商情。当时的清朝利用三街会馆发布公告,其后的澳葡政府亦以会馆作为联系华人的唯一机关。

随着时间的流逝,营地大街的地理位置亦由于冲积和填海造地成为内陆。昔日营地大街的重要商业地位已不再,但如今仍与新马路十月初五日街等共同构成澳门重要的商业购物区。

大街掌故

营地大街是中区的一条商业街道,百业纷陈,又邻近街市,人来车往,繁盛热闹。这条街是本澳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旧称大街,虽然短小,不算宽长大道,唯是在百年前,澳门只此市街,商肆栉比,生意鼎盛,因此说它是澳门“大街”,亦不尝不宜。

往昔“澳城”大街近草堆街处有“石闸门”,是一个关卡,门上有“澳门”两个擘大字;进入此门,即大街,俗称“澳门街”;后来,澳门拆毁城墙,区域扩展,大街改称营地大街。“澳门街”之名至今仍沿习呼,不过已不是指大街而改称澳门,实喻澳门之地狭小。

说起营地大街之名,也有一段掌故。往昔大街近三街会馆附近,曾驻扎兵营,但扎营之兵不是葡兵,而是英兵。1808年,英国借口协助澳门葡人防盗,派兵来澳,在大街扎营。

大街原是华洋杂处之区,互有约束,和平共处。70多年前,澳门有识之士汪兆慵在《澳门杂诗》中有咏大街风情:“通左右栅,分标旅獒文。约束至坚明,故老犹传闻。遗规今已渺,石路空尘氛。黑奴兮红鬼,花兮锦裙。谁解歌旧谣,蛮妇蔷薇薰。”而今事过境迁了。

组织企业

1、远来饼家(1920年至1984年为大型茶楼,为当时众多大型茶楼之一;后改为经营传统饼食,原址于1994年被售出并已拆卸,现于原址对面继续经营。诗人郑妙珊为家族成员之一。)还有金马轮饼家/茶餐室 景然栈烧腊店 胜利茶餐厅 新中央酒店。

2、澳门戏院商会,工商社团。1992年7月30日成立。会址在澳门半岛营地大街。

3、三街会馆,澳门最早的华人商业行会组织。创立于清雍正乾隆年(1723〜1795年)间,由澳门最早的3条街道:营地大街,关前街和草堆街的商行组成,故名三街会馆。

4、澳门中药业公会,是澳门中医药业界的学术社团,1945年成立,当时定名为“中药业研究会”。从1989年开始,采用今名,会址在营地大街。

参考资料

国家数字文化网 澳门街道概述.www.ndcnc.gov.cn.2010-01-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