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娴 :中国当代著名女书法家

更新时间:2023-11-10 15:33

萧娴(1902年11月-1997年1月16日),字稚秋,号蜕阁,枕琴室主,贵州贵阳人,中原地区当代著名女书法家。萧娴先后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曾在南京、济南市、贵阳、北京等地举办书展。

萧娴1964年被吸收为江苏文史馆馆员。1981年,江苏省南京市文联为萧娴在江苏美术馆举办书展,历时一月盛况不衰,是中国建国以来江苏省最盛大、历时最长、观众最多的书展之一。1984年调入江苏美术馆,专门从事创作;1997年因病离世,享年95岁。贵阳市翠徽阁观有为萧娴作品陈列馆。

萧娴书法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遒劲沉着,生涩有力;以温厚为形体,恣肆为风神,自成面目;尤擅擘大字,厚重拙朴,得意挥洒。

人物生平

萧娴自幼随父萧铁珊遍习名家墨迹,为后来书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萧娴三岁随父移居广州市,五岁丧母。七岁时摹仿父亲写了一幅字,劲健的笔力和豪放的气概令父亲欣喜不已,开始认真教她学习书法。

1922年随父亲移居上海。当时公认的文化盟主康有为偶然见到萧娴临写的《散氏盘》,大为赞赏,题诗相赠,称赞她“雄深苍浑此才难”,又推许她将会成为“卫(琰)管(道升)”那样的女性书家代表人物。

1926年宋庆龄在广州组织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萧娴亲赴广州参加,写了不少字,其中有一幅卖了一百块大洋,活动结束后得到了宋庆龄颁发的奖状奖章。同年随父赴香港特别行政区,鬻书为业,书坛巨擘于右任等撰写《介绍大书家萧娴女士》的文字刊发在报纸上为她助阵。

1932年创作的《临碣石颂》被选入《当代名人书林》中。

1940年与王东培在成都同办书画展。

1964年萧娴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员。先后荣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书协名誉主席等职务。后在南京、济南市、贵阳、北京等地举办书展。

1981年在南京手办盛大书展,引起艺坛轰动。

1983年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京广播电视台为萧娴摄制电视报告文学 《大笔豪情》,并赴家乡贵阳办书展。

1984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为美术创作人员。

1985年应康有为第七女同环之请,为《南海康先生法书》作序,井与刘海粟同赴青岛市参加康有为迁墓仪式和“康南海学术研讨会”,人民出版社派员来南京访萧娴,不久为之出版《萧娴书法选》。

1987年又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石门颂萧娴临本》。

1989年赴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同环叙旧,香港电视台为她作了专题节目:《香港早晨》。1991年再回故乡贵阳,捐书一百零一件。贵阳市政府决定重修翠微阁作为“萧娴法书陈列馆”。回南京后再办书展。

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4年《萧娴传——当代书法家传记文学从书》(俞律著)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父亲萧铁珊是西南名士,精于文学和书法,清未当过广东三水区县令,为官清正,深得民心。入民国后参加南社,曾任孙科秘书。

情感生活

1927年与江达结婚,定居南京。1963年江达县病逝。

健康状况

1995年萧娴因乳腺癌以手术治疗。1996年又以胆囊结石开刀。1997年1月15日病逝。

个人作品

出版作品

- 《萧娴评传

- 作者:王白桥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作特点

萧娴篆书,取资于石鼓文为多,特以“筋”胜,“气”则辅之。萧娴的字清映厚重,神彩远出。她篆隶楷皆精,而以楷书为第一。她的行楷大字,笔力雄厚,结体精微,气息浑涵,气势磅礴。在受康氏影响时,她摒弃了作行书偏求气血贯通,致使用笔时失质实的弊端,于气势感悟的同时,讲求字划的完整性。她最以大字行楷书胜,点画纵横驰骋,外放内敛,大气磅礴,与老师书如出一辙,以重、拙、大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后世纪念

萧娴纪念馆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主展厅呈贵州民族风格,故居按萧娴生前的百子亭房屋式样复制,主展厅展线长100多米,展览面积为400平方米。

外部链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