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米 :念珠藻科念珠藻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3-04-22 09:38

拟球状念珠藻(Nostoc sphaeroides Kützing)又名葛仙米,是蓝藻门(Cyanophyta)蓝藻目(Cyanophyceae)念珠藻属(Nostoc)的一种低等的单细胞蓝藻,古名天仙菜、天仙米,俗称水木耳。葛仙米因中国东晋时期的医学家葛洪而得名。世界上葛仙米的分布非常稀少,据报道仅中国与非洲的部分地区有少量分布。在中国葛仙米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其主要产地为湖北省鹤峰县的走马坪。

葛仙米是一种丝状微藻,附生于稻田、浅水池沼、湖、溪的沙石或泥土上。其细胞结构简单,近球形,宽4-7um,末端有时尖细;异形胞宽6-7um;抱子球形,外壁较厚;无根、无叶,个体由许多圆球形细胞组成不分枝的单列丝状体,一般丝状体呈念珠状,群体呈球体,肉眼可见。藻体的外面有一层胶质,呈墨绿色。藻体湿润时,呈绿色,干燥后卷缩呈灰黑色。具有两种繁殖方式,即孢子繁殖和藻殖段繁殖。

葛仙米是中国传统出口的一种珍贵野生的食药两用蓝藻,具有悠久的食用、药用价值。其食用方法多样,干、鲜宜烹, 糖、盐可调;蒸、煮、炒、、做汤、凉拌不拘,与各种配料相处和谐,还制成葛仙米罐头、葛仙米酱和葛仙米饮料等系列食品,是一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食品资源。同时据《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等记载,葛仙米除可食用外,还有多种疗效,如有清热明目,能治目赤红肿、夜盲症、烫伤、解热清膈、利肠胃、痰火能疗,久食延平,消除疲劳等功效。

物种历史

物种命名

葛洪(医学家)采其进献,逢太子疾,食之病愈,上悦,赐名“葛仙米”,沿用至今;葛仙米又称“天仙米”“天仙菜”,简称“仙米”,所谓“天仙”和“仙”所喻指的都是“葛洪”。

葛仙米的藻体为球形单细胞,多数藻体细胞连成串状如“念珠”,外面再包以胶质物集成片状,外观又与食用菌类蔬菜“黑木耳”极为相似,又附地而生等因素命名,葛仙米又得到如下诸多的别称或地方俗称:“雷公菌”“田木耳”“野木耳”“鹤峰葛仙米”“地耳”“石耳”“地踏燕”“地踏菜”“地塌皮”“普通念珠藻”“地衣菜”“地衣”“地贝皮”“地钱”“岩衣”“滴达菜”“绿菜”“地软”“鼻涕肉”和“雷公屎”。其中的“地”、“田”、“野”和“水”等字样都喻指葛仙米野生在田地之间附生在水中、石上的生长环境;“地踏”和“滴达”均与“地塌”谐音,“地皮和“岩衣”均与“地衣”同义,喻指葛仙米塌地而生的特性;“钱”和“贝”特指其片状有如古代钱币的形态特征;“绿”,以及“软”和“鼻涕肉”特指湿润环境下葛仙米的色泽及其柔软发粘的状态;“雷公屎”特指其干燥粒状的形态,而“雷公菌”和“雷公屎”的称谓还含有贬抑的成分。

典籍记载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456~536)的《名别录》已有葛仙米的著录,《梧州府志》中记载:“葛仙米,出勾漏草泽间。采得曝干,仍渍以水,可作羹入馔,味甚鲜。原非谷属,而以象形,故称米尔”;《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葛仙米,生湖广沿溪山穴中石上,遇大雨冲开穴口,此米随流而出,土人捞取,初取时如小鲜木耳,紫绿色,以醋拌之,肥绝可食,以及清代的《岭南杂记》和《本草纲目拾遗》等书籍都有相关记载。

分类演化

关于葛仙米的分类和学名的认识上比较混乱。现有研究资料显示,在中国湖北省房县、陕西省灵丘、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江西省井冈山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广东省仁化及九华山天柱山山东省烟台等地区都有葛仙米,好像葛仙米在中国均有分布,其实不然。人们对于葛仙米产地的认识混乱的主要原因是将葛仙米和雷公菌误认为是一个种。例如,有些文献就将Nostoc sphaeroides Kutzing作葛仙米的拉丁文名,或用拼音Ge-Xian-Mi来代替。事实上,葛仙米的生长特性和生境与地木耳(Nostoc commune)是不相同的。葛仙米主要生长在水稻田中,生长期为11月至次年5月。而地木耳在中国分布十分广泛,林地、路旁、地边、山坡地和荒地上及潮湿的草丛都可以生长,主要生长期在雨后。

研究通过基因克隆和序列测定,获得了雷公菌发菜和葛仙米的16SrRNA序列,并据此认为可将地木耳、发菜和葛仙米归为念珠藻属3个不同的种,并且它们的亲缘关系较近。因此葛仙米应指主要分布地是湖北鹤峰县走马坪镇,生于水稻田中的一种可食性蓝藻

分布变迁

葛仙米原产于中国,有1500多年的食用历史。在中国历史时期葛仙米的分布范围较广,地方志中关于葛仙米的记载较多。从中国明清时期以来便有较多记载,其表明明清时期葛仙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生长范围最广。“葛仙米,产自广西,而通行于各省”,且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勾漏洞关于葛仙米的记载非常丰富。民国时期的葛仙米的相关记载仍十分丰富,基本在明清之际所见产之地,都有相关记载,且分布范围表现的更广。1949年后,对葛仙米应用不再限于普通的养生食物,尤其是到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葛仙米的应用逐渐转向生物科技。此时关于葛仙米的记载,主要集中在湖北和四川省两省,而明清、民国时期所记的云南、广东、海南等地则不见过多记载。原本就多产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湖南省湖北省仍然记载丰富。

形态特征

葛仙米是一种多细胞的丝状微藻,细胞结构简单,无根、无叶,近球形,宽4-7um,末端有时尖细,异形胞宽6-7um。

藻体为由无数藻丝互相缠绕,外包胶鞘的大型球形或不规则状群体。一般藻丝细胞球形或椭圆形,连成念珠状。葛仙米丝状体的外面有一个共同的胶质衣鞘,与周围藻丝的胶质层相融合,易形成层状结构,比较坚固,由于葛仙米的含水量较高,因此,胶质衣鞘不易发现。藻丝上有异形抱,异形抱的壁较厚,与两边营养细胞相连处的壁呈球状加厚,称“节球”。两异形抱之间的藻丝称为“藻殖段”,可由异形抱相连处脱开,成为一新藻丝。

葛仙米的细胞壁有内外两层,内层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外层为胶质衣鞘,主要成分是果胶质,呈墨绿色。藻体湿润时,呈绿色,干燥后卷缩呈灰黑色,有钙化现象,即是在胶质衣鞘的层状结构中有石灰质的沉淀。

物种分布

地理分布

念珠藻是已知分布最广的蓝藻之一,但是作为拟球状念珠藻的葛仙米在全球的分布却很稀少,据报道仅中国与非洲的部分地区有少量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较多的分布地为:湖北恩施,湖南湘西、永州市,四川雅安、凉山彝族自治州重庆市,贵州遵义、毕节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另外,云南普洱,丹霞山清远市,海南文昌,浙江杭州,上海市,安徽铜陵几处历史时期也有零星分布。

生境分布

葛仙米多生长于夏、秋季雨后潮湿的草地或湿水滩地,在海拔500~1200m的水田中。其野生生境地多为年平均气温在13.5~17.6℃,日照时间为1 044~1 266h,年降雨量为1 110~1 410mm,水体条件好,pH值呈弱碱性,水中矿物质含量较多、有机质含量少的地区适宜葛仙米生长。

生态习性

葛仙米是一低温高光强度藻类,生长速度缓慢,生长期是11月至次年的5月,最适温度为10℃~20℃,最适PH为7.0左右。葛仙米对土壤的湿度要求亦很严格。当土壤中水分含量达到饱和时,土壤表面产生一层很薄的膜,膜下有许多小气泡,每一个小气泡里就包含一颗葛仙米,当葛仙米生长到一定大小时,气泡会自动破裂,此时如果土壤的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葛仙米就会充分吸水形成拟球状;如果土壤比较干,葛仙米就会干瘪,处于休眠状态,直到达到其最适生长的含水量时才重新开始生长。

生长繁殖

葛仙米群体形态形成的首先经历的是藻殖段期,紧接着发育成失去伪空泡的藻殖段,随后藻殖段会出现胶鞘,含胶鞘的藻殖段会分化出异型胞,再经过双线期后,会从非丝状体发育到丝状体期,最后形成球形群体。

葛仙米的发育大致可以分为运动的有丝状体阶段和不运动的非丝状体阶段,在发育的初期有伪空泡的藻殖段是可以运动的,在发育的后期葛仙米可以依靠球形群体的出芽生殖来孢子繁殖,也可以通过藻殖段的发育来增殖。因此葛仙米具有孢子繁殖和藻殖段繁殖两种繁殖方式。当条件不适宜时进行孢子繁殖,当条件适宜时进行藻殖段繁殖。

藻殖段繁殖是通过分裂产生新的藻丝。当葛仙米长到成熟期,如果没有及时采收,就会发生自溶现象,自溶之后的葛仙米内部浆液及表皮碎片中含有很多藻殖段,藻殖段从导形胞处解脱出来后,成为一条游离的短藻丝,它的每个细胞都能反复进行细胞分裂,使藻丝引长,其中个别细胞转化为异形胞,就会长成葛仙米。

孢子繁殖则是形成的厚壁跑子经过休眼后萌发成新的藻丝。在6月以后,当气温升高到35℃以上时,葛仙米开始进行孢子繁殖,此时产生的孢子由于温度较高,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当温度及含水量达到要求时才开始生长,其营养细胞体增大,内含物增多,细胞外表的壁加厚,由此发育成功一种厚壁休眠孢子,或简称厚壁孢子。厚壁孢子从藻丝上解脱后,萌发而形成新的藻丝,则为葛仙米的孢子繁殖。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葛仙米可在水稻田中生长,但它又是藻类,喜欢湿润的环境,一般以富磷地区和微酸性土壤为宜。前茬最好是肥力较高的水稻田,深耕,耙平,灌上10~20厘米深的水,这样葛仙米生产速度较快。

抚育管理

葛仙米是一种天然的菌(藻)种,每年只要水收割后,深耕稻田,保证水源,撒施磷肥和猪、牛圈肥,同时,施用“葛仙米生长促进剂”,保持10~20厘米水层,不脱水、不干旱。葛仙米生长速度缓慢,一般生长期210~240天,自然成熟,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

稻田里生长的葛仙米体小如黄豆粒大小,富含胶质,爬附地表,生长分散,且常与田间杂草物裹在一起,采收十分困难,一年只能采收1次。在4月中下开始采收收时间一般只有20天右,因5月中旬左右地温升高,葛仙米藻体自然枯干。

从稻田中采收的葛仙米,混有大量的杂杂物,俗称“毛菜”。毛菜”必须加工,加工分为初级加工和次级加工。加工后根据其色泽、洁净、干湿大小等项综合指标进行分级包装、贮藏、销售。

用途

食用营养

葛仙米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15种氨基酸,人体所需8种氨基酸葛仙米占7种;含总氨基酸93.7mg/100g,总蛋白质52%;维生素c 521mg/100g,接近酸枣,比山楂高5倍,比柑桔高15倍;维生素B1 2.63mg/100g,维生素B2 0.58mg/100g,高于一般菌藻米;此外还含13种矿物质,即磷、硫、钙、钾、铁、、硅、镁、、锗、锌、铜、锰,还有藻类淀粉和其它糖类。同时因它生长在不发达的山区水域,天然无公害营养价值高,具有独特的野味,堪称“胞绝佳食”,是宴席上的珍稀佳品,食用方法多样,除可入蔬烹调和揉面酿酒外,还可加工制成其它许多食品。

医学药用

葛仙米气味甘、炎、寒,有清热明目作用,能治目赤红肿、夜盲症、烫伤、解热清膈、利肠胃、痰火能疗,久食延平,消除疲劳。

工业原料

葛仙米食用广泛,还可制成葛仙米罐头、葛仙米酱和葛仙米饮料等系列食品,是一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食品资源。

相关研究

研究表明:葛仙米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多糖脂肪酸、多种维生素以及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具有如抗氧化、抑菌消炎、增强免疫、调节胆固醇代谢以及抗凝血药等生理活性。

如学者程超等探讨了葛仙米藻胆蛋白对昆明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葛仙米藻胆蛋白可以提高小鼠中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活性、T淋巴系统增殖以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2,IL-2)和IL-4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还能提高小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

同时葛仙米中存在多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如藻胆蛋白多糖等。学者汪兴平等在对葛仙米藻红蛋白进行提取、分离与纯化基础之上,发现葛仙米藻红蛋白在体外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田志环等学者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葛仙米中的某些维生素有清除和抑制自由基的能力,其能能起到防皱、防晒、抗祛斑和抗衰老的作用,可运用于美容护肤的产品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