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澍 :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

更新时间:2023-11-10 14:29

葛家澍(1921年3月-2013年11月25日),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会计学家、管理学家、教育家,新中国会计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会计准则奠基人。曾任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首任院长、新中国第一批经济学(会计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经济学)成员、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会副会长、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专家咨询组成员。

葛家澍出生于江苏兴化市昭阳镇,1940年就读于江苏学院,1942年转学厦门大学,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学系,获商学学士,毕业后留校,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在校内历任会计核算教研室副主任、经济系副主任。20世纪50年代初,葛家澍等人组建了“新会计研究会”,研究会计理论与方法,对会计核算对象、资产价值计量方式、经济核算与会计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引起了会计学界的注意。1961年,参与编写新中国第一本会计理论书——《会计原理》。1962年,葛家澍成为国家文科教材《会计基础知识》的主编之一,之后先后编写了近20部教材。1982年,被任命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首任院长。2013年11月25日凌晨三点,因病辞世,享年93岁。

葛家澍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国家教委授予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务院第一批特殊津贴的专家、厦门大学首届南强奖特等奖、厦门大学首届南强杰出贡献奖等荣誉。《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将他的名字收录作为辞条,这是该辞典收录的唯一一位会计学家。

个人简介

葛家澍,生前为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厦门市政协顾问,西南财经大学荣誉教授、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10余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对外贸易会计学会、国机集团学会、中国教育会计学会、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会计学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会计学会顾问,福建省会计学会和福建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会计教授会顾问,《财会通讯》名誉主编,《会计研究》编委会委员。

历任厦门大学经济系副主任(1960年-1981年),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1983-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经济学)评议组第一、二届成员(1982年-1990年),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1982年至今)。198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指导教师(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中,会计学的导师仅有两人)。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90年代,被国务院授予国家专家津贴,是国家特殊津贴的首批享受者。从1985年起,连选连任福建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七、八届代表。

人物生平

葛家澍教授积极创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任首届和第二届经济学院院长,并使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成为我国重点大学中影响较大的经济类院校之一。作为学术带头人,为使厦门大学会计系会计学专业成为全国重点学科呕心沥血,为厦门大学会计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骨干年轻教师,为中国会计界输送了大批的、颇有建树的实务人才。从教50余年来,迄今共培养出22位会计学博士。其中包括:第一位我国自己培养的会计学博士;第一位来自台湾,毕业于大陆(厦门大学)的会计学博士;第一位中国女会计学博士;第一位中国的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后;第一位会计学(审计学)博士。

个人荣誉

葛家澍教授共出版有影响的教材14部。其中《会计学基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会计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中级财务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获国家教委《独树一帜的教材体系》优秀教学成果奖,厦门大学南强奖特别奖。

葛家澍教授共公开出版专著11部:《西方财务会计理论》(与林志军合著)、《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获国家教育部第二届哲学人文科学优秀成果奖)、《会计大典》总编,并与刘峰同志合著《会计理论》卷、《通货膨胀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获福建省优秀社科成果奖1979年-1987年)、《借贷记帐法》、《物价变动会计》(与典晓辉合著)、《社会主义会计核算形式》、《关于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信息丛书》(第一、二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