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祥 :中国明代建筑匠师

更新时间:2023-08-13 10:32

祥 (1398—1481年) (别称蒯鲁班),字胡廷瑞,苏州吴县香山人,祖籍今襄阳市。是明代建筑匠师,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同时也是工匠团体香山帮的鼻祖。

蒯祥起初在宫廷负责建筑维修工作,后来晋升为营缮所的官员。1447年,他被提拔为工部主事,后在1456年成为工部右侍郎,1466年担任工部左侍郎。在1469年,蒯祥虽达到退休年龄,但因在营建方面的卓越贡献,被特别留任。1472年,又因长期承担内官监督的任务,蒯祥继续负责相关工作。至1475年,他的待遇提升至正二品级别,仍在内官监管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终,蒯祥于1481年去世,享年84岁,当时他仍是工部左侍郎,享受一品官员的俸禄。

蒯祥在北京工作期间,主导了多项重大建筑项目,包括天安门、故宫部分殿府、清裕陵的建造。他在建筑构造上能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建造,误差极小。蒯祥还创新地将苏州市特色的“金砖”和“苏式彩绘”元素融入北京宫殿建筑中,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明代皇帝朱见深对蒯祥以“蒯鲁班”相称。

人物生平

早年

蒯祥的父亲蒯富是一位技艺很好的木匠,因其才能被明王朝征召至京师,担任了负责皇宫建筑事务的总管,即“木工首”。蒯祥自幼随父学习木工技艺,大约在十二三岁起便开始接触这一行。蒯祥在16岁时,就已经能够独立负责大型建筑项目的营造工作,因此赢得了“巧匠”的声誉。

进京

1417年,蒯祥因朱棣建造北京城,被召至京城。蒯祥,时年近二十,为明朝在籍工匠,继承父业,专注于皇宫及皇家建筑领域。当时制度规定,技艺好的工匠需服务于皇室,并遵循技艺家族传承的传统。蒯祥之父蒯富,在南京皇宫建设中很有名,是当时木工技艺的领军人物,尤其擅长大型营造工程,于永乐年间担任木工首领。然而,在北京皇城的建设中,蒯富并未直接参与,其子蒯祥接替其位,领导“香山帮”工匠团队,出任木工首领,随朱棣迁都北京,参与了明皇宫(紫禁城前身)的建造工作,该建筑在人类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蒯祥曾参与并主导多项重要的皇室建设项目,其主要贡献包括:北京皇宫的建造、皇宫前三殿的营造、明长陵(1413年)、明献陵(1425年)、隆福寺(1425年)的修建。

为官

1447年,蒯祥因表现出色被提拔为工部主事。随着职位的逐步提升,他在1456年成为工部右侍郎。1457年,蒯祥建造的皇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被大火烧毁,8年后朱祁镇又请他重建。同样在1457年,承天门因遭雷击被大火烧毁,成化在位的1465年,年近七十的蒯祥再次担任总设计师,负责承天门的重建工作。重建后的承天门规模扩大,宽度由五间增至九间,进深由三间增至五间,建筑形式也由原来的牌坊式转变为宫殿式,包含城台和城楼两部分,成为当时北京城内最为壮观的门楼。其外观特征为黄瓦覆盖,红色柱子支撑,上层为五间门楼,下层为五孔城台,外设有五座金水桥,两侧摆放石狮和华表,整体布局与现今的天安门相近,但规模稍小。蒯祥的这次设计奠定了现代天安门的基本结构、框架和外观。1460年蒯祥负责建造北京西苑(现今的北海、中海南海)内的殿宇,后在1464年,负责裕陵的营造工作。1466年担任工部左侍郎。1469年,蒯祥虽达到退休年龄,但因在营建方面的卓越贡献,被特别留任。1472年,考虑到内官监督职位的长期空缺,蒯祥继续负责相关工作。至1475年,他的待遇提升至正二品级别,但仍在内官监管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去世

蒯祥于1481年4月25日去世,享年84岁。其身后发送故里,安葬于太湖之滨——江苏吴县香山渔帆村蒯家坟,墓前有天顺二年(1458)朱祁镇所赐的“奉天诰命碑”。

作品成就

蒯祥因营建北京皇宫而成名,被提升为工部“营缮所丞”,直至官至工部侍郎,授二品官,享受一品官俸禄。他大部分时间在北京生活,主持营建了京城一系列重大工程。具体有:北京皇宫、皇宫前三殿、明长陵明献陵隆福寺戒台寺(明英宗时期)、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清裕陵等。“皇宫前三殿”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由于1457年被大火烧毁,8年后明英宗又请他重建。据记载,“自正统以来,凡百营造,祥无不予”。至于长陵的建设,在1413年即已完成地宫,蒯祥主要负责地上建筑的营建,在1427年完工。

建设承天门

第一次建设

蒯祥参与建造的皇宫南门名为“承天门”,是皇宫整体工程的一部分,意在表达“承接天命,顺应天意”的寓意。此名称源自隋唐时期皇宫城门的传统名号。承天门是一座三层楼高的五孔木牌坊,采用黄瓦飞檐设计,建造时参考了南京承天门的样式,但尺寸有所扩大。据《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北京皇宫的诸多建筑,包括承天门,在规格上与南京皇宫相似,但更为高大宽敞且壮丽。因此,这座牌坊也被命名为“承天门”,正中悬挂有“承天之门”的匾额,该匾额一直保留至崇祯末年。

重建

承天门首次毁于火灾是在蒯祥尚在人世的天顺元年(1457年),原因为雷击引发。成化在位的1465年,年近七十的蒯祥再次担任总设计师,负责承天门的重建工作。重建后的承天门规模扩大,宽度由五间增至九间,进深由三间增至五间,建筑形式也由原来的牌坊式转变为宫殿式,包含城台和城楼两部分,成为当时北京城内最为壮观的门楼。其外观特征为黄瓦覆盖,红色柱子支撑,上层为五间门楼,下层为五孔城台,外设有五座金水桥,两侧摆放石狮和华表,整体布局与现今的天安门相近,但规模稍小。蒯祥的这次设计奠定了现代天安门的基本结构、框架和外观。

香山帮

蒯祥背后的主要技术及施工力量是香山帮。香山帮是由木匠领衔,集木匠、泥水匠、石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主义建筑中全部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这些身手不凡的能工巧匠以江苏吴县香山人为主,手艺精绝,名满天下,为皇室御用。这个苏州人为主的匠人团体,包括蒯祥家族,直到晚清末年一直活跃在皇室工程的建设中。

书籍作品

影响评价

蒯祥在担任工部左侍郎后,保持谦逊正直的品格,生活简朴,出行亦不乘轿。晚年他虽退隐,但对营造工程方面的咨询始终热情解答,乐于传授经验。蒯祥的技艺得到了其后代的广泛传承,直至晚清时期,仍流传着“江南木工巧匠多源自香山”的说法,表明其在木工技艺领域的深远影响。(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评)

蒯祥精于尺度计算,他测量定线的建筑中轴线与京城中轴线完全吻合;他的画技高超,画出的图纸与完工的成品几乎无异。他还能双手握笔,同时在一根柱子上绘龙,“画成合之,双龙如一”。(新京报评)

社会关系

人物轶事

蒯祥设计了一座较矮的午朝门公园外牌楼,让官员们上下轿马不便,引起奸臣向皇帝告状,称其有欺君之意。蒯祥辩解称此举为显尊重皇帝。奸臣又言牌楼过低侮辱百官及国家威严,建议加高。皇帝同意并命蒯祥三日内完成。面对挑战,蒯祥巧妙利用原有长柱脚深藏地下的设计,一夜之间增高牌楼。蒯祥晚年告老,获皇帝恩赐祖坟装饰,但在运输途中遭遇风浪,大部分遗失,仅剩一块天顺二年的诰命石碑保留至今。

后世纪念

蒯祥墓坐落于太湖之滨的苏州胥口渔帆村内一椭圆形小岛上,岛上设有“蒯侍郎墓”牌坊,牌坊上刻有对联。墓地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牌坊、飨堂、神道、墓体及碑亭。墓体于1964年由江苏省文化局资助修缮,而牌坊、飨堂、神道则在90年代末由吴县政协及吴地历史文化研究会通过募捐方式重建,此前80年代仅存墓体及文物保护碑。1986年,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将包括蒯祥墓在内的28处古墓及名人墓列为省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实施“四有”保护措施,即设立标志牌、建立档案、划定绝对保护范围及指定专人保护,同时对蒯祥墓进行了重点修缮工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