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井 :建筑内呈穹窿状的天花

更新时间:2023-08-15 17:08

藻井,又称绮井、天井、方井、复海、斗八等,是中国建筑中一种顶部装饰手法,将建筑物顶棚向上凹进如井状,四壁饰有藻饰花纹,故而得名。

藻井早先多见于佛教四大石窟的洞顶装饰,以莫高窟的藻井较为有名。后逐渐演变为木制建筑的一种顶部处理方法。现存最早的木制藻井,是位于独乐寺观音阁上的藻井,建于辽朝公元984年。

历史发展

藻井至少从汉代开始作为佛教石窟的洞顶装饰,以莫高窟的藻井较为有名。

明代之后,藻井的构造和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极尽精巧和富丽堂皇的能事,除了规模增大之外,顶心用以象征天国的明镜开始增大,周围放置莲瓣,中心绘云龙。后来这中心的云龙愈来愈得到强调。

到了清代就成为了一团雕刻生动的蟠龙。蟠龙口中悬垂吊灯,不失原来明镜的形式。由于清代的藻井流行龙为顶心,于是便把藻井改称为龙井了。

在传统的观念上藻井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征。只能在宗教或帝皇的建筑中应用。

所以藻井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

藻井形式

藻井的形式有四方八方,圆形等,构造复杂。有的藻井各层之间使用斗拱,雕刻精致,华美,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有的藻井则不用斗拱,而以木板层层叠落,既美观而又简洁大方。

故宫太和殿养心殿钦安殿皇极殿等重要大殿内,在所设的皇帝宝座和供奉神佛的上部,天花中间即装饰藻井,并且藻井内做成雕龙浑金形式。虽然都有雕龙装饰,但绝不雷同。

蟠龙圆圈外较大的圆周上,则雕有二十四个黄梨花头灯座。由灯座底部又各自引出一条红色飞带,托看一个黄底青叶红花的环形顶盖。这二十四条放射线状的飞带,把图形藻井衬托得更有深度感。再由黄梨花头灯座向外扩张,另有个由内向外渐次而大的圆周。这些圆周上有莲花灯九十六盏,妈祖神像一百二十座。这些灯座及神像由外圈到内圈逐圈缩小匠人处心积虑的安排。主要使它和飞带同样具有深度感的作用。二十四条飞带的发源处,雕有二十四只古狮。而每两狮之间又立妈祖神像一座。使古狮带有守获的意味。

藻井分类

藻井是敦煌市图案中的精华,由于它高踞四大石窟顶部,受风沙及恶劣自然环境的损坏较少,同时也免除了许多人为的损坏,故保存的很完好。敦煌的藻井多达四百余顶,绘制十分精致。

1、藻井的按其型制可分为四类:

① 圆形藻井:色彩绚丽,造型精美,极具观赏价值。

② 四方形藻井:增加了藻井纹样的多层次变化。

③ 八卦形藻井:八边形,且层叠层数增加。

④ 椭圆螺旋形藻井藻井结构相互交错,层层叠加的穹隆式结构,由下至上逐渐收缩成螺旋形藻井。

2、藻井按其中心纹样可分为五类:

① 方井套叠藻井:是北朝平棋图案的遗风,只得保留了方井套叠框架的结构,井内纹样却有多样变化。

② 盘茎莲花藻井:是隋朝独有的一种藻井,特征为井内是一八瓣大莲花,莲花周围盘绕变形茎藏西忍冬纹,纹样倾向自然形态。井外有圆形连珠纹、忍冬纹、白珠纹三道边饰,长、大精美的三角纹垂幔。隋代藻井作品没有程式,形象新颖,千变万化,各逞其思,各有其妙。

③ 飞天莲花藻井:井心较宽大,大莲花周围画若干飞天绕莲花飞翔,此类藻井装饰已超越了窟室的空间,让人有一种举首高望空旷辽阔的感觉。

④ 双龙莲花藻井:井心莲花两侧画作二龙戏珠状,藻井四周画十六飞天撒花奏乐,内外呼应,有强烈的动感。

⑤ 大莲花藻井:井内只画一朵大莲花,或四角偶配一角花,井外边饰层次较多,简练清新。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

现存最早的木构藻井,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的藻井,建于984年,为方形抹去四角,上加斗八(八根角梁组成的八棱锥顶)。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蟠龙藻井,是在八角井上设一圆井,当中为一突雕蟠龙,垂首衔珠,称为龙井,四周飞腾着16条小金龙,是清代建筑中最华贵的藻井。

装饰技术

这些藻井,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木造建筑一项繁什的装饰技术。因为匠人不必用铁钉就能堆出有深度感的藻井。

天后宫的藻井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圆形藻井,一种是四方形藻井。圆形藻井的构造更是精采绝伦。虽然它是以水泥雕的姿态出现,但与木雕的细致手法也不遑多让。

中国古代常画莲花作为藻井的主要装饰内容,这是因为莲花是佛教净土的象征,素称"莲之出污泥而不染"。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其中420个洞窟里都有藻井,而莲花图案一直延续了千余年之久。

防火功能

藻井的这种装饰,其含义与象征还和消防有关。据《风俗通义》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

关于东井,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中原地区现存较早的天文文献《史记·天官书》中注有:“东井八星主水衡。”东井即井宿星官名,二十八宿中之一宿,有星八颗,古人认为是主水的。综上所述,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藕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

自从人类发现火以后,同时也了解到火的危害,人们已懂得了为了生存和发展要避害,但由于当时生产力的低下,人们还缺乏制服自然灾害的有效手段,于是只能努力从多方面表达自己的愿望。殿堂楼阁建筑中对藻井的特殊处理就属此类,虽然是唯心的,但也反映了古人对防火的良好愿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