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 :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信奉的中国女海神

更新时间:2023-01-07 11:05

妈祖原名林默,是中国民间信仰的航海保护神,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生前为巫,常为人治病,救助遇险船舶,28岁时林默去世,乡人为其立庙祭祀,后逐渐被神话,其信仰也慢慢传播至中国各地及海外诸国。

宋早期,妈祖是莆田地区一个多元的地方保护神,其形象也与生前地位身份相符,多为束高髻,额头开阔,面相圆润端庄,身着长衣长裙,腰束玉带,双足为尖翘的小脚造型。后经历代朝廷追封,逐渐升为夫人、天妃、天后。至清代,其封号达到六十四字,全称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嘉祐敷仁天后”。随着妈祖身份地位的上升,其形象发生了变化,成为手执青圭,头戴冕,身着红衣的高贵形象。同时,随着信仰的发展,其职能也从航海保护神扩大为可解百难的守护神。

妈祖信仰扩大后,不仅诞生了妈祖祭典、庙祭、海祭、绕进巡安等民俗活动,还产生了“湄洲祖庙董事会”“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妈祖仁爱慈善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为了更好的发展传播妈祖信仰,各界人士着力打造妈祖文化,形成并举办了各类妈祖民俗文化活动,以妈祖文化品牌,整合了各个不同的行业,形成多元的复合型产业链。同时,还推出了小说、画册、动画、电影、歌曲等作品。

自2006年起,各地妈祖祭典陆续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妈祖信俗”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妈祖文化被写入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莆田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庇护神妈祖的故乡”被列入“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盟城市,湄洲妈祖祖庙入选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批文物点。

生平传说

生平

妈祖的原型为宋代人林氏,虽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史籍记载较少,其名字、生卒年和生平事迹是经历代文人和信众不断补充完善而来。较早的妈祖文献资料为南宋黄公度的《题顺济庙》诗和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其中称妈祖为“神女”,为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人,以“巫”为职业,死后被乡人立庙祭祀。此后各朝代以此为蓝本进行创作,使其形象日渐丰满,如明《泉州府志·天妃宫》中称妈祖熟习水性,常巡游于岛屿之间,救助遇险船舶。明末清代的《天妃诞降本传》中称妈祖名为林默,使其有了完整的世系、名字及生卒年。清代,出现了融合史料及民间传说,着眼于现实生活编写的《林孝女》一文。此外,宋《莆阳比事》、元《明著录》以及明清时期的《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等书都较为详细的记载了妈祖的传说事迹。

争议

出生地

自宋代至清康熙间的文献,如《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莆阳比事》《八闽通志》等均记载妈祖诞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清康熙中叶后,妈祖出生地开始出现异说,如《敕封天后志》《凤山县志》《凤岭鼎建鲤江城隍庙碑记》等记载其出生地为莆田市贤良港。此争议应与明清时期湄洲岛居民内迁有一定关联。

生卒年

妈祖的生卒年月并无史料记载,较早涉及其出生年代记载的为宋代刘克庄的《风亭新建妃庙》,其中记载妈祖生于建隆年间。元代大体沿袭此说法,并增记了再世年龄,元代程端学在《灵慈庙记》中记载其未三十而卒,元张翥在《湄洲天妃庙序》中认为妈祖出生于是北宋初,后人便在此基础上推断出了不同的生卒年。明代,妈祖的生日被一致记载为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但对其生卒年份有较多说法。至清初《天妃显圣录》广泛发行,妈祖生卒年才被定性为: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赵光义雍熙四年(987年)农历重阳节日去世,活了28岁。

身世

元代时期,程瑞学在《灵慈庙记》中认为妈祖是官宦之后,为莆田都巡君的季女,后世《南渚林氏族谱》《兴化府志》《天妃灵应记》等也持此说法,记载其为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林蕴的八世孙女,林愿最小的女儿,祖上有“一门忠节”之称,是一位官家小姐。但是宋元时期的史籍中,妈祖都是有姓无名,只记载其为“湄洲神女林氏”“湄洲岛林氏女”等,宋人廖鹏飞也为福建省人,他在《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也仅记载妈祖为通天神女,姓林,并未提及其是官宦之后,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妈祖首次晋封为妃,而同年编成的《浦阳志》则记载其为“里中巫”即民家巫女。

传说

降世

相传,林默的父母行善好施,敬祀观音。其父年过四旬,后代却人丁单薄,便朝夕诚心向观音祷告求子,一日林母梦见南海观音赠其红莲花,吞下后不久便怀孕。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一道红光射入室中,祥光异香,经久不散,怀胎14个月的林母一阵腹痛,产下一女娃,女娃自出生起便异于常人,一直到满月从未啼哭,其父母便为其取名为林默。

成长

相传,林默天生与神佛有缘,1岁时见到诸神像便拱手欲拜,5岁能念诵《观音经》,11岁会跳舞娱神。13岁时,有一位老道士玄通经常往来其家,见林默身具仙性,可成正果,便授其“玄徵秘法”。16岁时,林默在井边嬉戏,忽见井中有神人显化,送上神符,从而获得了大神通,能趋吉避凶,可将肉身放置室内,而神游方外,驾云飞渡大海。稍长大后,她成了为乡里预测祸福、治疗疾病的“巫”。有次林默的父亲与四位兄长分乘五船去福州办事,林默在家中睡觉时突然手脚乱动,林母以为她做了噩梦连忙将其叫醒,林默却说父兄的船遇到风暴,本来已经全部救下,被林母叫醒时,嘴中咬住的船被风刮跑,大哥性命难保。几天后父兄归来,哭诉遭遇风暴,大哥殉难,并说风暴中见有一女子牵五船而行,此事越传越广,从此林默名声大振。

济世

林默长大后,暂不嫁人,常乘船出海,多次救护遇难的渔民与商人,被人称为神女、龙女。相传其21岁时,莆田市出现大旱,县尹亲往向其求助,林默祈雨后,果然应验,大地恢复生机。23岁时,湄洲岛西北方向有二神,名为千里眼、顺风耳,常祸害百姓,林默化妆为村女引二神现身,施法将其打败,两年后,二神再次于海上作祟,林默以神咒呼风飞石将其降伏,收为二将。后又有嘉应、嘉祐佑二怪、晏公、高里鬼等兴风作浪,皆被林默收服。林默26岁时,阴雨连绵,福建省浙江省两省受水灾之害,皇帝下旨就地祈雨,但未见效,百姓求助于林默,只见其焚香祷告后,天上刮起大风,云端之中有虬龙飞逝而且,天空瞬间放晴,百姓感恩,省官也向朝廷为其请功。

飞升

相传,宋雍熙四年(987年)的重阳节前夕,林默突然与家人告别,说是心中清净,不愿再居于凡尘,将于次日重阳节爬山登高。家人都以为其仅是要登高望远,也未放在心上。次日,林默焚香念经后,告别家人,一人登上湄峰山顶,化作一道白光,乘风而去。此后,林默经常显圣,护国佑民,救人危难,百姓感念恩德,为其建庙祭祀,林默成神后曾于兴化府显圣救疫;钱塘江助修堤坝;助宋抗金、剿匪;助清廷收服台湾等。

信仰崇拜

造神背景

宋代航海事业日益发达,福建莆田一带的海上贸易和渔业日渐兴盛,湄洲湾成为朝廷重要的海防要地和港口。但由于海上交通存有一定的危险性,出于民众祈求神灵保佑的心理,妈祖信仰便应运而生。妈祖信仰诞生之初虽然带有海神性质,但其早期仅为莆田当地一个多元的地方保护神,并不是福建,甚至莆田唯一的海神。后因海商阶层及福建省海师将其视保护神,妈祖信仰得以普及,再加上宋代朝廷的不断加封,妈祖方才成为最高航海保护神。

历史发展

宋代

宋雍熙四年(987年),妈祖因救助海难去世,乡人为其在湄洲主峰修建宫庙。12年后,与湄洲岛隔海相望的平海澳建立了一座妈祖宫庙,妈祖信仰正式由海岛传入大陆。元祐元年(1086年),莆田宁海又建起了一座圣墩妈祖庙。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航行途中遭风浪震荡,一行人仅其所乘之船无碍,他深信是妈祖护佑,回朝后奏于朝廷,宋徽宗特赐宁海圣墩妈祖庙号“顺济”,自此妈祖信仰得到官方承认,从地方保护神嬗变为全国性神祇,并成为航海保护神。北宋末年,战火四起,社会动荡不安,皇帝对神灵充满敬畏和依赖,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妈祖首次被封为“灵惠夫人”,在之后的百年间,朝廷又对妈祖褒封13次,其封号从“夫人”升为“妃”,被民间称为圣妃。至景定三年(1262年),妈祖的封号为“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妈祖信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元代

元代朝廷重视海上贸易,并发展出“漕运”,漕运又以妈祖为保护神,妈祖信仰再次得到朝廷重视,孛儿只斤·忽必烈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式赐封妈祖为“护国名著天妃”,并举行了元朝第一次高规格祭祀。后朝廷又对其进行了4次褒封,至天历二年(1329年年),其被加封为“护国辅圣庇民显佑广济灵感助顺福惠徽烈明著天妃”,同年还拟撰了《祭闽宫文》《祭昆山庙文》《祭湄洲庙文》等15篇御祭文。同时,每年春天漕运开始之前,江浙省平江路的官员几乎全员出动,参加妈祖祭祀,夏秋之际,朝廷还会派遣官员代表皇帝前去祭祀。

明代

明代注重水师,而水师又以妈祖为保护神。明初朱元璋撤销了许多前代受封的神明封号,并撤毁庙宇。因为水师的重要性,朝廷不得不恢复妈祖信仰,于洪武五年(1372年),朝廷以“神功显灵”为由封其为“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至朱棣时期,朝廷敕令郑和出使西洋。郑和七下西洋期间,每次出海前后,都会祭拜妈祖,祭祀活动隆重。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归来后向朝廷请奏加封妈祖,永乐七年(1409年),妈祖被褒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并赐额“弘仁普济”。同时妈祖信仰也随着下西洋的船队向台湾、广东省、南京等地不断传播,后逐渐传播至海外诸国。

清代

清朝统治者为北方民族,在海事活动中特别依仗汉人,因此妈祖受到清廷进一步的尊崇。康熙帝十九年(1680年),康熙帝承认前朝对妈祖的褒封,重封其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奏请加封妈祖,朝廷不批,但遣官员致祭,至康熙末年,福建民间普遍将此事混为一谈,并广为宣传,还被文人记录为“敕封天后”,民间始称妈祖为“天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妈祖获得国家祀典中春秋二祭的地位,雍正朝沿袭此制度,并进一步细化。乾隆二年(1737年),福建总督郝玉麟再次奏请加封天后,获批,妈祖正式被加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妈祖再次被加封“显神赞顺”四字,其祭典也达到“官为致祭,以隆祭典”的隆盛阶段。后又经清廷历代皇帝加封,至光绪元年(1875年),妈祖封号达到六十四字,其全称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嘉祐敷仁天后”。

民国

中华民国,社会动荡,军阀混战,由于失去政府支持,妈祖信仰趋于衰落,春秋二祭不再,民间的祭拜形式主要为酬神谢恩。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洋政府推行“新生活运动”,禁止一切神庙燃点香火,当时许多古老的妈祖庙受到冲击,或被毁或被改为他用。民国十八年(1929年),全国的天后宫庙获准更名为“林孝女祠”逃过一劫,使得妈祖信仰在民间得以延续。

神班陪祀

妈祖信仰的影响力扩大后,在其传播过程中逐渐兼并了各地的水神,形成了自己的神班系统,其主要陪祀有千里眼顺风耳、十八水阙仙班等。千里眼和顺风耳,顾名思义,一人可视千里之物,一人可听千里之声。十八水阙仙班为十八尊妈祖陪神,民间也有“十八菩萨十九身”的说法,其成员为:四海龙王、浙江宁波茅竹五水仙、莆田木兰陂三水神、泉州林巡检、广东伏波将军马援和路博德、嘉应和嘉祐、晏公,第“十九身”为高里鬼,因其是塑像为被妈祖收服时跪地求饶的形象,故不在十八之列。据明《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记载,其部下还有黄蜂兵帅、白马将军、丁壬使者、香大圣、青衣童子、水部判官等。

此外,又根据各地庙宇规模、风俗等因素,设有不同的陪神,如福建湄洲祖庙,还设有通讯报马、文臣武将、风雨雷电四神、八位兴庙功臣、陈靖姑、惠烈夫人、妈祖父母等;重佛的寺庙则设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等;重道的有黑白无常三官大帝等;重儒的便有孔子、文昌帝君等。同时,也有以雷海青孙悟空、白马尊王等民间俗神作为陪神的情况。

神格职能

宋早期,妈祖是莆田市一个多元的地方保护神,其能护婴、救灾、御敌、占卜吉凶、保护航海者。随着妈祖信仰的发展,妈祖逐渐成为渔民、货船、官船、漕运的保护神,之后随着历代朝廷的加封,妈祖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众多神灵,成为航海的第一保护神。在明代的《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妈祖的职能开始扩大,称买卖、积财、经营、技艺、产难、疾病、行兵布阵等等,但能起恭敬心,称其名者,都能令其所愿遂心,所谋如意。因此,民间也有以妈祖为送子娘娘。妈祖信仰传入中国台湾省后,职能进一步扩大,涉及健康、事业、农事、感情、生育等方面,成为可解百难的台湾守护神。

形象

造型变化

宋早期,妈祖造型较为平民化,与生前的身份和形态相符合,多束高髻,额头开阔,面相圆润端庄,略含笑意,身着长衣长裙,腰束玉带,双手或一前一后似旋舞状,或并拢于腹前,双足为尖翘的小脚造型。妈祖封“妃”后,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地位的上升,出现了手执青圭,头戴冕冠,身着红衣的高贵形象,廖鹏飞也在《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提到其形象为“戴玄冠兮出琳房,玉鸾佩兮云锦裳”,后世的妈祖形象多受其影响。

元代时期,妈祖造像一改简单朴素的风格,变得富贵华丽,其衣服上开始出现了各种绣制的纹样,也出现了北方少数民族标志性的“日月云肩”行头。此外,妈祖的神座也具有浓厚的蒙元遗风。

明代《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描述妈祖为头戴珠冠,脚踏云履,佩玉佩,绯衣青绶,手执宝圭,龙车凤,佩剑持印。由于当时朝廷提倡恢复大汉文化的传统,妈祖的造像也出现了头戴冕冠类、凤冠类、梁冠类、通天冠、皮弁、金束冠等不同的造型,多为身穿圆领蟒纹广袖大杉,腰束玉革带,其手部动作丰富,又分为“藏手式”“垂手式”“朝天式”“持玉圭”“持如意”“持笏”等不同形态。因受冠服等级限制,每旒9颗玉珠的冕冠最高不能超过9旒,袍衫上出现的为四爪蟒纹图案,或飞鱼纹服和斗牛纹图案。

清代妈祖封为“天后”,随着朝廷对妈祖信仰控制的加强,其形象也逐渐标准化,官方延续了其头戴冕冠,朝天持圭或笏的造型,但民间仍呈多元化发展,在台湾地区还出现了“黑面妈祖”“粉面妈祖”“红面妈祖”等不同地域的特色形象。

软身与硬身

妈祖的造像按制作方法大致可以分为“软身”和“硬身”两大类,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又分为木雕、泥塑、瓷塑、石雕、脱胎漆器、铜铸等多种,其中以木雕、泥塑的数量占多数。“硬身”是指妈祖造像是由一整块木头或泥巴等材料制作而成,手脚四肢不能自由活动。“软身”则是由头、躯干、四肢等部分通过可活动关节组合而成,再在外面套穿上凤冠、凤袍霞帔,此类神像无法单独坐立,需人工将其固定在轿椅之上。作为女性神祇,“软身”妈祖多佩戴翠龙金凤冠,身穿凤纹大衫、霞帔,外加各色珠翠,而龙凤冠,还分为三凤两龙、五龙两凤、七凤三龙等不同样式。

影响与推广

信仰传播

福建莆田作为妈祖的发祥地,是妈祖信仰最早传播的地方。湄洲岛岛自建起第一座祭祀妈祖的庙宇后,很快遍及莆田地区,后随着中国航海者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妈祖信仰逐渐传播至中国南方和北方的许多地方,以及港澳台地区。至清末,闽粤地区的大量人口移民海外,妈祖信仰也随着华侨的足迹遍布全世界。其传播路径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由国内向海外。

千年间,妈祖信仰传播至全世界49个国家地区,在全球拥有3亿信众和1万多座妈祖庙。如日本,早在明代,就在琉球王国(今冲绳县)建有天妃宫、天后宫两座妈祖庙,之后逐渐传播至长崎市神户大阪、东京等城市。在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妈祖神殿常设于华侨会馆中,是当地华人社区的政治中心及社区中心。

港澳台地区

妈祖在中国香港被称作“天后”“阿妈”广受当地人的推崇和爱戴,天后庙遍布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大街小巷,如历史悠久的赤柱天后庙、铜锣湾天后庙等。当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诞辰日,全港各区的70多座天后庙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在中国澳门,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妈阁庙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之一,甚至连澳门的葡语名“澳门特别行政区”都来自于广东人对妈祖庙的称呼“妈阁”。妈祖阁除了在妈祖诞辰时进行各项庆典活外,每年还会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全国各地的妈祖信众都会前来共享盛会。

中国台湾地区,妈祖具有广泛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共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妈祖信众1800多万,占台湾地区人口总数70%左右。每年三月,台湾民间都忙于妈祖诞辰的各项庙会活动,其中最大规模的当属台中大甲镇澜宫妈祖绕境活动,活动历时9天8夜,途经多个县市的近百座庙宇,因此在当地也有“三月疯妈祖”的说法。2024年6月,台湾民进党称妈祖是大陆对台的统战工具。对此,国台办回应这是对两岸宗教界的极大不尊重,也是对妈祖的亵渎。

文化遗产

社会组织

随着妈祖信仰的发展,也诞生了许多与其相关的社会组织。1986年,湄洲湄洲妈祖祖庙成立“湄洲祖庙董事会”管理祖庙各项工作,1997年“湄洲妈祖祖庙景区管理处”成立,为国家三类事业单位,其成员与董事会属同一套班子;1987年,“妈祖研究会”成立,主办不定期学术刊物《妈祖研究通讯》,后于1997年更名为“湄洲妈祖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妈祖故里》报;2004年,“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是依法成立的唯一的世界性妈祖文化单位,由43个国家和地区770个团体组成;2008年,莆田学院成立“妈祖文化研究中心”;2014年,京莆田企业商会牵头发起建立“北京妈祖仁爱慈善基金会”‘2015年,北京成立“妈祖文化交流协会”;2016年,福建省成立“妈祖文化促进会”。此外还有“台湾世界妈祖文化研究暨文献中心”“中华妈祖文化研究院”“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等诸多组织。

文化推广

为了更好的发展妈祖信仰,自1997年起,湄洲妈祖12次巡游海内外,足迹遍布新加坡市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港澳台、苏沪、潮汕地区等地区。莆田市也着力打造妈祖文化,形成了新春妈祖祈福、元宵节妈祖灯会、妈祖祖庙庙会、妈祖文化活动周、海上祭妈祖、妈祖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并举办了“妈祖号”帆船重走海丝路启航仪式、“妈祖文化与海洋精神”国际研讨会、“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等活动。同时,出版了《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等书籍,推出了莆仙戏《海神妈祖》及小说、画册、动画、电影、歌曲等作品。

2009年,随着“妈祖信俗”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市开始规划建设湄洲岛湾妈祖文化产业园,推进妈祖系列文化工程建设。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妈祖文化等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加强对妈祖信俗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保护。2016年,妈祖文化被写入中原地区“十三五”规划纲要,湄洲妈祖祖庙入选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批文物点。同年11,莆田市举办了首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曾云英提交的《关于支持“发挥妈祖文化的人文交流重要纽带作用”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继续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建议》《关于支持莆田妈祖健康城发展的建议》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回复,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省政府也要求有关部门采纳意见,抓紧落实。同年,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5A级旅游景区。2022年,在第七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暨第二十四届中国·莆田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中,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与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广妈祖文化全球化传播、打造妈祖文化数字化理论体系、推动妈祖元宇宙建设,助力湄洲妈祖祖庙在妈祖数字IP创作、互联网推广、数字藏品等领域的发展创新。

此外,妈祖文化品牌也整合各个不同的行业,形成多元的复合型产业链,打造了“妈祖+旅游”“妈祖+饮食”“妈祖+体育”等。各地也陆续兴办妈祖文化旅游节,如:台湾“2022兰阳妈祖文化节”、广西平乐县妈祖文化旅游节、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等。

民俗活动

妈祖祭典

湄洲妈祖祭典源于南宋,为“中华三大祭典”之一。自南宋朝廷颁布谕祭后,历代朝廷都曾派朝臣代表皇帝到湄洲致祭,清雍正帝复诏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爱新觉罗·弘历批准在天后原籍湄洲岛将祭祀妈祖的形式由私祭改为官祭,并且将其列入国家祀典。1994年,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制定了《湄洲妈祖祭典》,后经逐渐完善,于2006年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祖庙祭典的规模有大、中、小三种,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圣诞之日,于湄洲妈祖祖庙广场和新殿天后广场举行,祭典全程约45分钟,分为擂鼓鸣炮、迎神上香、诵读祝文等13个流程,其中以围绕“三献”的乐舞为核心。

庙祭

庙祭泛指在妈祖宫庙中祭祀妈祖的活动,其中包含了各地分灵庙来祖庙祖进香、友宫之间参访、宫庙举办节庆活动、个体或团体在宫庙中举行祈愿或还愿活动等活动。活动程序严谨,环节、内容、规模较为丰富,程序比较严谨,一般在准备好供品、祭文、参祭人员后,到特定的庙宇,由专人主持祭祀。在完成一系列的仪程后焚烧祝文方才礼成。

海祭

湄洲妈祖祖庙的海祭活动于每年农历重阳节举行。届时,在在湄洲岛鹅尾山青浦澳口,面背大海摆好祭筵,上置湄洲祖庙妈祖圣座,并一字摆开各地的妈祖庙神像,湄洲全岛的妈祖庙、各船户供桌上置备祭器和祭品,可绵延百米。然后由主祭人员请出祖庙妈祖神像,落座后,参加祭祀的妈祖信众,身着古装,先后向妈祖神像上香、鞠躬。在宣读祭文后,所有信众行三跪九叩礼,再行“六献”之礼,并向海中撒菊花、施水灯、洒美酒、敬香茗、奉鲜果、献贡品。最后向大海中放生行放生礼。

妈祖回娘家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妈祖诞辰日,因此每年农历三月期间,世界各地的妈祖庙都会护送分灵庙的妈祖神像回到湄洲岛,谒祖进香、寻根溯源,其特点为祭祖与祭妈祖合二为一,这一盛会被称为“天下妈祖回娘家”。2007年9月贤良港“妈祖回娘家”信俗活动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贤良港天后祖祠举办“妈祖回娘家”信俗系列活动,海内外500多家妈祖宫庙,上万名信众前往参加春祭大典。

绕境巡安

绕境巡安是妈祖祭俗的重要形式,活动期间,由陪驾人员抬着妈祖金身,按照既定路线,绕境巡游,意为驱除本境的妖邪。绕境时,沿途信众夹道跪拜、焚香叩首,并把钱币折成花式,为妈祖“挂”。整个活动中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绕境队伍分为多个方阵,人数可达数百人,期间还会展示耍刀轿、游灯、童踩火等等丰富的妈祖信俗表演。

其他

妈祖祭祀活动还包含郊祭、舟祭、家祭等。郊祭是指在都郊或市郊设立祭坛,遥祭妈祖;舟祭是指在船上供奉妈祖神像,在出海时、归航时或遇大风大浪危急关头,对妈祖女神进行祭拜;家祭是指信众在家中设妈祖牌位,每逢初一、十五日或妈祖诞辰与升天纪念日进行焚香祭拜。

祭祀庙宇

湄洲妈祖祖庙

湄洲妈祖祖庙位于福建省湄洲岛上。该庙始建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经历代不断扩建修,成为有16座殿堂楼阁、99间斋房的雄伟建筑群,被誉为“海上布达拉宫”。庙内建有天后殿、祈福殿、妈祖文化展览馆、顺济殿、天后大戏楼、妈祖故事群雕、妈祖碑林、及历代帝王对妈祖36次褒封的巨屏等景观。同时,庙内还有14.35米高的妈祖石雕像、3.23米高的纯金妈祖圣像、1.33米高的翡翠妈祖圣像、3.23米高的红木妈祖圣像,以及由323块海底贝王组成3.23米高的砗磲妈祖圣像。2006年,湄洲岛妈祖祖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1号,有泉州市圣庙”之称。该庙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赐额“顺济”,称为顺济宫。清代,妈祖被封为天后,泉州天妃宫改称天后宫。自宋代起,历朝皆有遣官天后宫致祭的定例,因此泉州天后宫也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天后宫前,有座横跨晋江,全长一百五十余丈,宽一点五丈的石桥,桥上设有石栏杆、塔幢,桥头置石将军、桥堡,横匾上书“雄镇天南”,桥中石刻“顺济桥”三字。1988年,泉州天后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远天后宫

镇远天后宫位于贵州省镇远古镇新中街,北靠石屏山,南临舞阳河。该庙由码头、山门、正殿、厢房前廊、耳房、及膳房等组成。整座建筑不仅有山地建筑的风貌,也具有明显的闽南地区建筑风格,正殿重檐翘角和屋脊上,呈现凤在上而龙在下的造型,殿内供奉海神“妈祖”,背饰镂空灰塑二龙戏珠。走出山门,有88级台阶延伸到河岸码头,是古码头石阶最多最陡的一处。2019年,镇远天后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外妈祖庙

天津妈祖文化园

天津滨海妈祖文化园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滨海休闲旅游区北堤路与东堤路交汇处,占地面积39572.5平方米,建筑面积4201.71平方米。该建筑整体风格,延用清代官式建筑为主调,主要由山门广场、妈祖宫庙建筑群、妈祖圣像广场三部分组成。山门广场紧邻交通主干道,庙宇建筑群由第一院落及第二院落组成,建有天后宝殿、关帝殿、文昌殿等建筑。广场上设有世界最高的妈祖圣像,全高42.3米,采用质坚而粗犷的花岗石石组成。

相关文化

艺文作品

随着妈祖信仰的扩大,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关于妈祖的文学、艺术等作品。宋廖鹏飞曾作诗《圣墩祖庙迎神歌》《圣墩祖庙送神歌》,宋黄公度的词歌《题顺济庙》则提到了妈祖的庙号,宋刘克庄《白湖庙二十韵》中的“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更是被世人传颂。明戴大宾题湄洲祖庙的楹联“齐齐齐齐齐齐齐齐齐戒,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音”也堪称一绝,明吴还初编撰了小说《天妃出身济世传》,之后永历年间僧昭乘编撰的妈祖志书《天后显圣录》、清代林清标的《敕封天妃志》《天后圣母圣迹图志》等便受其影响。

妈祖信仰的普及,自然诞生出了与之相关的戏曲、戏剧,如元代南戏《黄孝子千里寻亲记》便有妈祖祠求梦的剧情;明代南戏《刘永·妈祖显》中专演了妈祖显灵拯救刘永夫妇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莆田苏如石编写了一部莆仙戏《妈祖志》。20世纪80年代,仙游度尾剧团创作了神话剧《海上女神》;渠桥郑板剧团演出了《妈祖传》。2001年,仙游鲤声剧团推出了戏剧《妈祖—林默娘》获得了诸多奖项,该剧2006年又被改编为六集电视剧《妈祖》。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影视等领域也出现了以妈祖为素材的作品,如两岸共同打造的音乐专辑《一代天后妈祖传奇》;罗大佑等人制作的CD《鹿港妈祖》;彭丽媛演唱的《妈祖》等。影视剧则有1980年的《妈祖显灵》;1975年的《天后传》;1995年的《妈祖过台湾》《妈祖拜观音》;2000年的《妈祖》;2008年的《天上圣母妈祖》《千金妈祖》;2012年的《妈祖》;2014年的《妈祖传说》《妈祖游台湾》;2019年的《妈祖回家》等。此外,妈祖工艺美术也种类繁多,涵盖了木刻版画、剪纸、刺绣、书法、绘画等领域。

妈祖纪念品

由于妈祖影响较大,中国大陆曾三次发行妈祖题材纪念币,1995年,首次发行的“妈祖纪念币”共两枚,一枚面值为25元的金币,一枚面值为5元的银币,两枚纪念碑币的图案设计基本相似,其正面图案均为湄洲妈祖祖庙,背面图案则为妈祖像。第二次为1997年发行的“1997年版妈祖纪念银币”,面值10元,其正面图案为国号、年号,背面为妈祖头像、面值及文字。第三次是1998年发现的“1998年版妈祖纪念银币”,面值10元,其正面图案为国号、年号和湄洲妈祖祖庙,背面图案为妈祖头像及文字。2000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妈祖诞辰1040周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六枚以妈祖为题材的特种邮资明信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