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东汉曹操所著四言乐府诗

更新时间:2024-09-21 01:19

《观沧海》是东汉权臣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乌桓之战胜利回师途中,途经碣石时所作,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

东汉末年,正值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省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略地,成为河北省一带的严重边患。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明成祖北伐结束后,曹操率领军队南归,途经秦皇岛市的时候登上碣石山,望着波澜起伏的大海,顿生感慨,于是写下的《观沧海》。《观沧海》表达了曹操豪迈的气魄、奔放的感情以及表达了其立志统一国家,意欲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诗歌用词浅显生动、简练通透,采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丰盈的艺术世界。

《观沧海》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清代诗人张玉评价《观沧海》为:“此志在容纳,而以海自比也。首二,点题直起。‘水何’六句,铺写沧海正面,插入山木草风,便不枯寂。‘日月’四句,转就日月星汉凭空想像其包含度量,写沧海,正自写也。末二,以志愿至此。醒出歌意,咏叹作收。”

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正值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略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夏率师北征。同年五月,曹操率部到达无终(今津县),当时正值雨季,道路泥泞且积水严重,军队继续行军几无可能,曹操听从谋士建议,最终选择了一条断绝已久但尚且能看到道路痕迹的路线行军。归程途中,天气已经非常寒冷, 又逢大旱,行军两百里都没有发现水源,人饥马乏之时, 曹操不得已杀了几千匹战马给将士们作为补给。不仅如此,此次北征,由于南北环境差异和日夜为前方战事操劳,曹操还损失了大将郭嘉。 虽历经重重困难,但是最终也取得了胜利。

北伐结束后,曹操率领军队南归,途经秦皇岛市的时候登上碣石山,望着波澜起伏的大海,顿生感慨,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下了《观沧海》,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

作品原文

原文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大海水面浩辽阔,山岛耸立在平阔的海面上,

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

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洪波巨澜,汹涌澎湃。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思想内容

诗歌内容

本诗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第二部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沧海的辽阔苍茫,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笔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第三部分“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作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第四部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乐府歌辞中常用的结尾方式,与正文内容无关。

思想情感

建功立业、施展抱负

《观沧海》创作于曹操取得乌桓之战胜利后,乌桓之战是曹操继官渡之战后又一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是曹操实现统一大业征程中的重要一战。乌桓之战后,曹操基本扫清了北方的敌对势力,可以无所顾忌地投入向南、向西的战斗。诗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临”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不仅表达了诗人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的风貌神态,更是通过后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描绘,体现了诗人豪迈的气魄、奔放的感情以及表达了其立志统一国家,意欲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积极进取、胸怀天下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中,诗人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歌颂了诗人自己的文治武功,也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以及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胸怀天下的态度。

艺术特色

语言质朴

诗歌用词浅显生动、简练通透。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白描的文学手法,描述了了诗人登山观海的经历。从观海的位置、观海的景象依次展开,视线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来回转换,将丰富的景象并置对比,向读者清晰地展示了诗人观海的过程。此外,“临”“观”“行”“出”等动词的使用准确、明晰,带有“曹操古直”的色彩。

虚实结合

诗歌结构巧妙,构思完整。整个诗篇由诗人的观海赏景,进而延伸至对于宇宙的想象,虚实结合、循序渐进。既包含了对于现实景象的细致描述,又带有对于浩瀚宇宙的丰富想象。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既有对于客观现实的描写又有对时空、宇宙的想象。整个结构有起始,有铺垫,有高潮,自然而完整,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丰盈的艺术世界。

借诗言志

诗歌寄托了曹操作为诗人本身的雄心壮志。当时,乌桓屡扰边境,曹操代表朝廷毅然率兵北征,身为主帅,曹操屡创战功,待到登临秦皇、刘彻曾登过的碣石山,远眺沧海,内心豪气呼之欲出,借由诗歌及眼前之景表达了内心的宏伟志向。

作品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的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并不多见。《观沧海》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

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可见,《观沧海》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并且后世的许多著作也都受其影响。 如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说:“李煜写的《浪淘沙》都属于缠绵婉约一类,我就以这个词牌反其道行之,写了一首奔放豪迈的,也算是对古代诗坛靡弱之风的抨击吧。”《浪淘沙·北戴河》用了李煜的“旧瓶子”,装的却是曹操诗风的“新酒”,无疑受到曹操《观沧海》的影响,有曹诗的宏伟胸襟。

作品评价

相关作品

书法作品

参考资料

【法官风采】《观沧海》书法作品.澎湃新闻.2023-12-24

观山书法《观沧海》赏析:以传统书法为己任.凤凰网.2023-12-2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