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门 :胃的入口

更新时间:2023-09-20 13:24

贲门(cardia)为胃的入口,位于胃的近端与食管连接处,在第11胸椎体的左侧,与肝、脾、肾、肾上腺小肠、膈肌等诸多脏器相邻。解剖上的贲门位于管状食管向下延伸为囊状的胃壁处的食管胃交界,在希氏角或腹膜反折水平,相当于食管下括约肌下缘,向上与食管相接续,齿状线以下2cm内的范围为贲门部。

正常贲门大小约1.5cmx2.0cm,管壁厚度≤0.3~0.5cm,其组织结构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四层。贲门作为食管与胃的接口,其主要生理功能是防止胃食管反流,下食管括约肌是防止胃一食管反流的重要屏障。此外,下段食管和贲门连接处的膈一食管裂孔管、膈一食管膜等解剖结构对防止反流亦有一定的作用。贲门相关的疾病包括有食管-贲门失弛缓症、贲门癌、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

形态结构

形态特征

正常贲门大小约1.5cmx2.0cm,管壁厚度≤0.3~0.5cm,贲门在超声图像上,纵切呈“鸭嘴状”,横切呈“靶环状”。

结构与组成

贲门的组织结构分为以下四层:

位置与毗邻

位置

贲门为胃的入口,位于胃的近端与食管连接处,在第11胸椎体的左侧。胃贲门附近的部分称贲门部。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为胃底。贲门左侧,食管末端左缘与胃底形成的锐角为贲门切迹。解剖上的贲门位于管状食管向下延伸为囊状的胃壁处的食管胃交界,在希氏角或腹膜反折水平,相当于食管下括约肌下缘,向上与食管相接续。从解剖上来说贲门是一个部位,有一定的范围,齿状线以下就是贲门的起始,而2cm以内的范围为贲门部。

毗邻

贲门与肝、脾、横结肠、胰尾、肾、肾上腺小肠、隔肌、后腹膜等诸多脏器相邻,其前方为肝左外叶脏面,后方邻腹主动脉脊柱左缘,上方邻左横膈,外后方为脾脏,后方为胰腺、膈肌脚、左肾上腺、左肾、腹膜后大血管及横结肠。

血管、淋巴与神经

血管

贲门的血液供应主要是来自胃左动脉的食管贲门支和左膈下动脉的贲门胃底支,贲门的静脉回流则是经过胃左静脉的食管支汇入胃左静脉。胃底贲门区周围的静脉在解剖主要包括以下4条:

淋巴

贲门壁各层尤其在黏膜下层和浆膜下层,均有丰富的淋巴引流网,并与食管的淋巴网相通。这些淋巴网汇集成许多壁外淋巴管,向下引流至腹腔丛,向上引流至纵隔,最后进入胸导管

贲门的淋巴回流方向为贲门左、右淋巴结→胃小弯淋巴结→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腹腔动脉旁淋巴结。

神经

贲门的神经支配来自迷走神经胃前支发出的贲门支。迷走神经胃前支则是迷走神经出颅脑进入腹腔,到达胃前面后在贲门前方附近发出的分支,此分支沿胃小弯向右行,沿途发出贲门前支、胃底前支、胃体前支、胃前大神经和幽门支,分布于胃前壁。

生理功能

贲门作为食管与胃的接口,其主要的生理功能是防止胃食管反流。下食管括约肌是防止胃一食管反流的重要屏障。此外,下段食管和贲门连接处的以下解剖结构对防止反流亦有一定的作用,这些结构共同达到贲门对抗胃食管反流的功能:

相关疾病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

该病为一种少见病(每10万人中仅约1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20~39岁。儿童很少发病,男女发病大致相等,较多见于欧洲和北美。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内科疗法、食管扩张疗法和外科手术疗法。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又称为Mallory-Weiss综合征,是指剧烈呕吐和腹内压骤然升高等因素(如剧烈咳嗽、举重、用力排便等)所导致的食管下段和胃贲门部黏膜纵向撕裂出血。出血可轻微,但若撕裂累及小动脉则引起严重出血。该病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占上消化道出血的3%~15%,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高峰多在30~50岁。60%以上的患者发病前有大量饮酒及暴食史,其他病因如妊娠呕吐食管炎、急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等。

该病典型表现为先有干呕或剧烈呕吐,随后出现呕血便血,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无痛性出血。出血量与黏膜撕裂范围、程度和位置有关,严重者可引起休克和死亡,但多数患者出血量较少。治疗包括镇静止吐、减少或避免腹压增加、补充血容量、药物止血和介入治疗等保守疗法,无效时应手术结扎出血血管、缝合撕裂黏膜。

贲门癌

贲门癌是发生在胃贲门部,也就是食管胃交界线下约2cm范围内的腺癌。是胃癌的特殊类型,也称为胃底贲门癌。贲门癌与其他肿瘤一样,病因不详,可能与饮食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贲门癌早期没有任何症状或缺乏明确的早期症状,直至有明显狭窄时才呈现吞咽困难。早期主要表现有异物感或食物滞留感,晚期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最后发展成饮水困难,甚至唾液也难通过,还可出现食物反流及胸背疼痛。贲门癌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

相关研究

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

2020年,吴俊鹏等进行了一项关于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相关因素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贲门旁、胃小弯、胃左动脉旁、胃大弯是贲门癌淋巴结最常转移的部位;贲门癌的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病变直径以及病理分型为贲门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食管和贲门癌变机制研究

2021年,郑州大学省部共建大学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立东教授团队和乌普萨拉大学陈兴启教授团队合作,在肿瘤癌变分子机制研究领域的一项研究发现位于细胞质内的染色质脱氧核糖核酸(ecDNA)与贲门癌关系密切。该研究对比分析了贲门腺癌和贲门正常组织全基因组测序(WGS)和染色质外环状DNA测序数据,鉴定出ecDNA扩增子;证实1/3的局灶性扩增为染色体碎裂引起的;WGS中鉴定出大部分扩增子在ecDNA测序中得到验证;并发现所有局灶性扩增片段仅发生在癌细胞中。该研究还发现:贲门癌组织ecDNA中ERBB2基因的局灶性扩增和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