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肩 :原国民政府国防部后勤厅长

更新时间:2024-09-21 08:06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赵一肩回国,出任余汉谋的第四路军参谋长,重新投入抗战。 1940年春,他挥师转战粤北,配合友军,袭击驻扎新丰县之日军,取得粤北战役大捷。赵一肩出任军政部美援物资特派员,病逝于民国35年(1946)春。

早年

赵一肩(1898-1946)原名良勋,广东省梅州市梅花江区西阳镇莆蔚村人。民国6年(1917),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东山中学。次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习骑科。他勤奋向学,喜读兵书,成绩名列前茅。他与同校就读的叶剑英是中学同学,彼此志同道合,常纵谈国事,情深谊厚。民国9年(1920),毕业后回粤,后到电白县投奔军旅,行前曾专访叶剑英,叶书一首五律诗为赠,诗末两句:“世乱谁非客,前程处处春。”民国14年(1925),被国民革命军军部推荐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队长、教官,随何应钦的第一路军北伐到福建省浙江省。不久又任陈铭枢的第十一军干校教官。蒋光的六十一师参谋长,部队内军事策划,多出其手,崭露军事才能。11军改编为十九路军改编后,由陈铭枢举荐改任参谋处长,民国20年(1931)9月,随蔡廷军驻守南京、上海市一带,抗击日军侵犯。

抗战

1932年1月28日0时30分,日军陆战队突向上海闸北地区进攻。正在防守的十九路军将士奋起抗御,时赵一肩升为该军参谋长,与总指挥蒋光鼐、蔡廷锴等,亲临前线指挥,当时,赵一肩除了每天向总指挥部周密报告敌我双方战况外,还代表总部经常向中外新闻记者发表谈话。还为十九路军亲笔撰写发表《告全国民众书》,号召国人“拯民族国家于危亡,申公理正义于世界”。当时,上海《申报》还以特大号铅字作标题,头版头条登载了“赵一肩谈话”,文中洋溢着誓死卫国、抗战到底的华族的浩然正气。上海市三百万市民亦发表拥护十九路军作战到底的宣言。该部在国内外同胞之精神及物质援助下,激战三十二天,迫得日军三易其帅,写下了中国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抗敌御侮光辉的一页。

此后由于敌强我弱,日本白川义则大将率两个师团威胁19路军的后方,当时国民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议》,19路军撤离上海,辗转于浙、闽一带。十九路军扩编后,赵一肩任第五军第七师师长,参加反蒋、抗日、联共的福建人民政府,率,6000守卫古田县。后被张治中派参谋长祝绍周说服,不发一枪就缴械投降。十九路军在福建省反蒋失败后,1934年赵一肩也被解除军职,送了一笔钱赴日、英、德、意、俄等国考察军事,历时3年。在欧考察期间曾与乔冠华等共同组织“抗日联盟”,敦促国民政府抗日。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赵一肩回国,出任余汉谋的第四路军参谋长,重新投入抗战。广州失守后,第四路军改编为第12集团军,1939年春他出任12集团军63军第186师师长,在广东清远一带屡歼日军。1940年春,他挥师转战粤北,配合友军,袭击驻扎新丰之日军,取得粤北战役大捷。1941年,转调第七战区司令部任高参。他驻军粤北时,《国际新闻》主编乔冠华,遭当局迫害,赵得知消息后,即设法掩护乔冠华安全转移。得知廖承志在乐昌被捕,便千方百计营救廖氏出狱,还为抗日阵亡的同乡李蔼烈士亲笔写了“为捍卫民族生存而牺牲,大丈夫固应如此”的题词。

曾回梅探亲,在家期间,严格要求子女帮做家务、种菜。春节期间,他带领村民100多人上山种树,造福后代作表率,其绿化荒山的事迹,至今仍被传颂。

病逝

民国35年(1946)春,赵一肩出任军政部美援物资特派员。同年夏,赵一肩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国防部第四厅后勤厅长,他虽患喉癌,仍扶病从西南飞往南京赴任。不久,病情危重,治疗无效,在上海逝世,终年48岁。灵柩由其夫人运回梅州市,葬于家乡梅江林坪,并筑纪念亭。旧亭已毁。1987年,在赵一肩故乡梅州市梅花江区西阳镇莆蔚村修一纪念墓园,园内纪念亭碑碣上勒有碑文和他生前墨迹“铁血健儿”四个大字。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