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维希·宾斯万格 :路得维希·宾斯万格

更新时间:2023-11-10 10:29

路得维希·宾斯万格(Ludwig Binswanger, 1881年4月13日-1966年2月5日)是欧洲存在精神分析学的创立者。他最初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忠实追随者,后来转向现象学存在主义,创造了自己的存在分析论。

人物生平

宾斯万格的父母是罗伯特·约翰·宾斯万格(1850-1910)和贝尔塔·哈森克莱弗(1847-1896)。他的祖父路德维希·“埃利泽尔”·宾斯万格(1820-1880)于1857年在克罗伊茨林根创立了“贝尔维尤疗养院”。他的叔叔奥托·宾斯万格(1852-1929)是耶拿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

宾斯万格曾在海德尔堡的洛桑大学苏黎世等地学习,1907年在苏黎世大学获得医学学位后,进入苏黎世的博格霍兹利医院实习。他师从心理学家荣格,并在其手下工作。1910年至1956年间,宾斯万格担任克鲁斯林根的拜洛沃疗养院医疗主任。1956年退休后,他开始写作。

人物观点

宾斯万格的理论观点与将人视为生物个体的理论相反。他创立了结合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分析学的精神病研究方法,并强调治疗中来访者和治疗者之间的联系。他的理论在德国瑞士对现代精神病治疗产生了重大影响。

宾斯万格被认为是现象心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也是在欧洲和美国推广存在心理学概念最有影响力的人。他将存在分析解释为一门涉及人类基本特质的人类学方法的实证科学,并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是理解他的患者主观经验的关键。宾斯万格认为精神疾病涉及对世界的重塑,包括对时间、空间、身体感觉和社会关系的体验的改变。

他的《梦与存在》一书由米歇尔·福柯翻译成法语,并增加了大量的引言。尤金·明科夫斯基早些时借助宾斯万格的思想引入了法国,从而影响了雅各·拉冈的早期工作。他最著名的病例是艾伦·韦斯特,一个深受困扰的患者,她的病例被翻译成英文,收录在1958年的《存在》一书中。

宾斯万格还强调了相互认可的重要性,并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复杂的,因为一个人可以控制自己的存在方式。他相信这样的存在“超越了存在本身”,使得存在本身可以根据人选择的存在路径在生活中产生多种不同的结果。宾斯万格还认为,只有通过整体地观察一个人的存在和/或独特个性,才能理解它。

他提出了存在的三种特定方式:Umwelt(“周围世界”)、Mitwelt(“共同世界”)、Eigenwelt(“自我世界”),并认为要完全理解一个人,必须考虑到所有三种存在方式的特定性。《Being-in-the-world》是“与现实世界环境的正常和合法互动,被认为是我们存在于世界中的主要方式”。他的理论受到了一些批评,例如R·D·兰恩批评宾斯万格对空间的现象学观念,认为他没有充分意识到一个人对空间的感知是由他人构建的程度,而弗里茨·佩尔斯批评宾斯万格的存在主义治疗过于依赖精神分析。

人物著作

他的著作《普通心理学问题导论》(1922年)献给了他的老师尤金·布鲁勒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的另一本著作《人类存在的认知与基本形式》(1962年)被翻译成英语并发行节略版,题为《世界中存在》(1963年)。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关于精神疾病的起源和预防》《梦和存在》《精神分裂症》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