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血寻梅 :2015年翁子光执导的电影

更新时间:2023-01-20 19:44

《踏血寻梅》是一部犯罪悬疑电影,由翁子光编剧并执导,郭富城、春夏、白只、金燕玲主演。该片为第三十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闭幕电影。于2015年11月13日在中国台湾上映,2015年12月3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影片改编自轰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王嘉梅命案”,讲述了案犯丁子聪(白只饰)杀害援交女王佳梅(春夏饰),经警官臧sir(郭富城饰)追查,还原案件真相的故事。该片并未将重点放在“凶手是谁”的悬念上,而是不断追问“6·16”内蒙古牙克石特大凶杀案发生的原因,探究凶手与受害者在何种情况下引发惨剧。

《踏血寻梅》斩获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七项大奖。

影片剧情

2010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警方接到报案,称深水埗区一处公寓发生命案。经调查,公寓住户为货车司机丁子聪(白只饰),死者为16岁湖南籍女孩王佳梅(春夏饰),生前从事性工作。警方根据现场痕迹推测案发过程:王佳梅与丁子聪发生性行为时,后者因吸食毒品神智不清,失手杀害王佳梅,残忍分尸。警官臧sir(郭富城饰)负责案件侦查,他不甘于草率定论,执着于查清惨案发生的原因。正当警方大力搜集尸块时,丁子聪前往警局自首,冷静交代犯案过程,表示自己是应王佳梅求死的要求,才将其杀害。

王佳梅(春夏饰)随母亲美凤(金燕玲饰)改嫁迁至香港特别行政区,她梦想成为模特,在物欲的促使下沦为援交女。在援交过程中,王佳梅爱上一位嫖客,不料对方并未付出真心,反对王佳梅一番羞辱。爱情受挫后,王佳梅与结识于网络的丁子聪见面,二人交欢,王佳梅表示自己求死心切,丁子聪遂扼住王佳梅脖颈,致其窒息而亡。天亮时分,丁子聪对其进行肢解,内脏捣碎冲入下水道,其他部位则沉入江中。

依据丁子聪的供词,警方顺利结案,丁子聪被判入监牢。臧sir前去探望丁子聪,并再次问起案发原因。根据多日调查,臧sir猜测丁子聪幼年丧母致其厌恶女性,故而杀害王佳梅。丁子聪当即否认臧sir的观点,表示他甚至对王佳梅抱有好感,只因感受到她生而为人的痛苦,才结束其生命。分尸过程中,他发现佳梅腹中的胎儿雏形,方知她早已怀孕,错杀的愧疚注定终身折磨他。真相终于大白,臧sir也查询到王佳梅房间墙面上的一组字母寓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即佳梅曾经对生活的希望。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前期筹备

《踏血寻梅》的问世历经一番波折。影评人出身的翁子光受到“王嘉梅命案”触动,决定将其搬上银幕。翁子光前后耗费39个月打磨剧本,他的兴趣不在于完全重现案情,而是借此案透视社会,因而着眼于网络舆论、八卦杂志等侧面信息,结合香港特别行政区青年的现实处境进行创作,剧情元素仅有五六成来自真实案件。

翁子光寻求投资期间,案件本身的骇人离奇吸引大量关注,但剧本侧重对人物内心的探讨,血腥场面又极为直露,令与之接洽的投资人频频亮起红灯。谈起这段碰壁经历,翁子光感慨:“《踏血寻梅》骨子里还是太文艺。”为迎合资方的商业考虑,翁子光在剧本中增加死者腹中有婴儿的情节,然而他本人并不认可这一改动。郭富城读完剧本后,答应出演臧sir一角,并自降片酬支持翁子光,杜可风金燕玲也曾鼎力相助。苦等良久,剧本终于获得美亚电影制作有限公司老板李国兴赏识,最终投资1500万港元,耗时24天完成拍摄。

选角与表演

丁子聪的饰演者白只原本为舞台剧演员,翁子光看过他的演出后,向其发出角色邀请。由于对片中部分拍摄场景感到不适,白只曾一度婉拒戏约,甚至向翁子光推荐其他外形相似的演员,幸而最终接下角色。对于丁子聪所处的边缘环境,出身中产的白只知之甚少,全凭剧本消化角色,以平静的独白出色诠释杀人者复杂阴暗的内心,令一同参演的金燕玲感叹:“《踏血寻梅》拖了三年才开拍,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白只。”

春夏并非饰演王佳梅的第一人选,片方曾定下颜卓灵出演该角,后颜卓灵因尺度问题辞演。翁子光在为湖南卫视出品的电视剧选角时,与春夏首次见面,对其独特的长相与气质印象颇深,遂大胆启用春夏担纲主演,对此翁子光曾言:“我最钟意春夏的,是因为她懂。她知道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她知道佳梅的心。”为体悟“新移民”王佳梅的孤独,春夏曾将自己单独关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酒店多日。坚持不与故事原型接触的翁子光也破例与她一同前往遇害者王嘉梅命案的牌位祭奠,据春夏回忆,到达王嘉梅墓前时,她便难以自已地痛哭。春夏在表演过程中也显露出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在被嫖客掐死的桥段,春夏以嘴角带笑、眼角带泪的方式处理王佳梅的濒死时刻,她表示若只是哭,不足以表现现实于王佳梅的恐怖,死亡或许于她是一种解脱。

后期剪辑

大师级剪辑师廖庆松参与《踏血寻梅》的后期剪辑,他在观片后对翁子光点出影片的内核——孤独,片中所有的角色都处于飘零、疏离的状态。翁子光表示,自己笔下不经意间流露的孤独可能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独特的社会环境与集体心理密切相关,这一主题最终在成片中得到凸显。

影片在中国台湾与香港公映时,足足剪去22分钟,才定级三级片进入院线。翁子光在采访时表示,为了争取内地公映,他曾完全将影片剪辑权交予内地引进方,直言“只要你能剪,我都没意见”,最终影片还是因尺度太大,无缘内地院线。

影片配乐

专辑

单曲

影片风格

叙事方式

《踏血寻梅》改编自香港民众家喻户晓的真实案件,观众观影前已形成心理预期。依据电影叙事学家弗朗索瓦·若斯特的叙事理论,观众所知信息大于人物,属于观众认知聚焦,《踏血寻梅》归属于此范畴。导演翁子光并不想消耗新闻热度,以俗套的侦查情节和猎奇的血腥场面吸引观众,而是淡化悬疑感,在影片前段即直接交代凶手,以反高潮的叙事方式消解观众的观影期待,假借类型片的外壳深入人物内心,探讨悲剧发生的社会原因。

在叙事结构上,影片采用复调叙事,将多条线索并置,相对独立又互相对话。复调叙事具有多声部性、对话性、未完成性三大特征:首先多声部性,影片由“寻梅”“孤独的人”“踏血”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四个独立板块构成,以主观视角分别展开三位主角的生活境遇,并通过臧sir的调查将其串联。从视听语言的角度,片中多次出现窥视视角,以摄影机代替观众达成对角色的凝视,衍生出又一声部——观众视角,而片尾字幕“纪念远方的嘉梅”再添创作者的画外视角,叙事的多声部性极为典型;其次对话性,臧sir在片中发挥对话的核心作用,在抽丝剥茧调查真相的过程中,与各方人物建立桥梁,随着调查的深入与两位当事人达成精神上的共振,感受其灵魂深处的困境;再次未完成性,一方面,影片以开放式结局落幕,在结构上呈现出延续性,另一方面,丁子聪对案发过程及原因的自述是暧昧不清的,杀心瞬起是否有丧母创伤的驱动,对此并未清楚交代。

在叙事视点上,《踏血寻梅》在主客观之间交错游移。影片以客观视点交代故事背景,如片头对王佳梅居住环境的展现。随着案件调查深入,则转向以臧sir主观视点为主,辅以王佳梅、丁子聪、丁子聪朋友、王佳梅母亲及姐姐的主观视点,还原三位主角的处境及案发细节。通过主客观视点的转换,影片在尊重案件基本信息的情况下,对人本身投以更多关注。

人物塑造

尽管《踏血寻梅》因大尺度情节被归为三级片,其商业色彩却并不浓厚,始终聚焦于底层人群。臧sir、王佳梅及丁子聪皆为城市空间中的边缘小人物。臧sir虽为警官,在外形、行事方式上却与主流格格不入;丁子聪出身香港本土,但他只能从事最底层的体力劳动,在工作与情感上尊严尽受践踏,同时背负着幼年丧亲的创伤,徘徊于社会边缘;王佳梅的身上更是复合多重困境,亲情缺失、经济困难以及心底尚存的渴望与执念令其如困兽般挣扎。对于三位主角的疏离状态,影片借助大量细节刻画,例如隐晦暗示丁子聪割手自慰,以回忆与爱慕之人的交欢快感,折射他对现实处境的无力与压抑之感;王佳梅的高跟鞋、丁子聪母亲的遗像等小物件则分别对应王佳梅对理想生活的希冀与丁子聪心底为母亲保留的净土,脱掉高跟鞋与遗像进入监狱,则隐喻着人物希望幻灭,坠入深渊。

镜头语言

《踏血寻梅》出现大量位于窥视视角的镜头,以侧上方机位拍摄王佳梅住所、特写镜头拍摄房间墙面的文字、平视视角拍摄援交场景等镜头处理皆透露出浓浓的窥探意味,对丁子聪的过往、王佳梅家人的镜头展现也充满打量。更有趣的是,影片通过人物凝视镜头提醒观众窥视者的位置,反窥视的设计引发观众对人性幽暗的反思。

影片借助空间外化人物在现代都市的失落与孤寂。片中多处下展现香港特别行政区城市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巷道、餐厅、公共交通工具,空间中的行人皆以冷漠、麻木的姿态示人,底层人民生活的巷道则隐暗杂乱,色调灰冷,配合拼接式、碎片化的镜头语言暗示以王佳梅、丁子聪为代表的边缘人群在物欲横流、消费主义盛行的都市空间里遭到客体化,在生活夹缝中苟延残喘。而私人空间的刻画更显人物内心的荒芜与空虚,无论是破败逼仄的廉租房、声色纵欲的小旅馆,还是疏离现实的虚拟网络,尽显王佳梅与丁子聪的压抑与困顿,心底微弱的光亮渺茫不定,虚拟网络也只能让两人想象性地摆脱实际身份,实则离真正的救赎愈来愈远。

主要荣誉

参考资料:

制片与发行

票房收入

反响与评价

正面评价

1905电影网发表影评文章,认为该片成功重塑社会新闻,大胆地从凶手丁子聪的视角切入,对其流露的悲悯之心在华语电影中也极为少见。

《Asian Movie Pulse》的影评人帕诺斯·科特扎纳西斯(Panos Kotzathanasis)对《踏血寻梅》表达认可,认为影片将犯罪、人物、社会批判、艺术呈现等元素精心组合,在大多数方面都足够出色。杜可风的摄影、丁可的音乐以及朱家逸等人的剪辑也令影片更接近艺术电影。

负面评价

中国学者劳月犀利指出影片不足,对于该片直面现实的勇气,劳月表示认可,但她认为影片并未交代主角王佳梅从纯真少女到被杀害的演变过程,丁子聪残忍分尸的内在心理也未深入剖解,杀人分尸的惨烈场景与对人物性格、社会根源的挖掘并无本质关联,演员的表演也浮于做作浅薄。

《海峡时报(新加坡)》(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的影评人陈博恩(Boon Chan)认为郭富城的扮相稍显刻意,影片的节奏也较为生硬,在现实与回忆中来回游移,使人难以进入故事。

大众评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