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创作的长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3-11-07 23:52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Marcel Proust,1871年7月10日——1922年11月18日)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共7卷,译为中文约250万字。

作品通过展示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光十色的贵族社交界、资产阶级与贵族界从对立走向融合的过程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德雷福斯事件等多个重大历史事件,以内省的方式,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深层内心心理以及无意识的发展规律。叙述者以时间和记忆为针线,借助超越时空的然而逝的感觉和意识,通过对往事的追忆重现了失去的时间。

作者倾尽生命的最后十五年写出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鸿篇巨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是意识流的开山之作。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中文也翻译为《在妙龄少女的身旁》)得到阿尔封斯 · 都德父子的赞赏与推荐,荣获龚古尔文学奖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者生活的时代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席卷全国的德雷福斯事件、1914年爆发的世界大战。马塞尔·普鲁斯特认为德雷福斯案件是个冤案,对世界大战也持批判态度,这些事件基本上是作为小说的背景来描写的,在小说里都有所反映。

作者背景

马塞尔·普鲁斯特  (Marcel Proust), 于1871年7月10日出生,1922年11月18日逝世。他出生在法国巴黎郊区的奥特伊镇拉封丹街96号,成长在一个富裕的有着浓厚艺术氛围的医生家庭中,这对他的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父亲是医学院教授和主任医生,母亲是犹太人。他从小就患失眠症,9岁得哮喘病,这种病与他的神经体质有关。普鲁斯特的意识总是特别兴奋,一草一木都能引起他的特殊兴味。他的学习成绩优异,作文得过一等奖。他不感兴趣于他的父亲要他从事的外交工作。18岁的他服役一年,期满后进入巴黎大学。从1891年起普鲁斯特开始写文章,1895年结集的《欢乐与时日》作品有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这是他的早期创作的总结,得到阿纳托尔·法朗士的推荐。法郎士看到他的罕见的魅力、精细的雅致和心理描写的才能。普鲁斯特这时期的短篇以上流社会为题材,描写人物的爱情心理和嫉妒心,带有潜意识的心理描写,人物的某些心理成为其基本特征,这些特点与传统小说不同。普鲁斯特从巴黎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后,于1896年6月进入马扎兰图书馆任职。他经常出入贵妇的沙龙,认识许多上流人士,日复一日,积累了不少笔记。1895开始写的自传体小说《让·桑特伊》,断断续续写了4年,是未完成的作品。他死后的30年被发现,1952年出版。这部遗作以第三人称叙述,包含大量作家本人的生活和思想的宝贵材料,但它缺乏一部杰出作品所需要的中心主题。普鲁斯特尚未找到表现人物的方法,他的文学观点尚未建立。从该作品可以看到处于萌芽状态的、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才得到充分发展的思路和描写。1896年底普鲁斯特开始翻译英国评论家约翰·拉斯金的作品,因英文不太好,在他的母亲帮助下得以完成。罗斯金表达思想的方法给他以启发。1919年结集的《仿作与杂记》出版。1954年出版遗著《驳圣伯夫》,这部著作于1908年底开始写作,原想写成小说,后写成文章,写成10本笔记就搁笔。这是20世纪法国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普鲁斯特批评了圣勃夫的批评方法,表达了20世纪初法国精神分析这一批评流派的观点,也表现了普罗斯特的艺术取向。在此期间,普罗斯特开始写作《追忆似水年华》,小说的发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

出版历史

1912年普罗斯特将写出的小说分为两卷:《盖而芒特家那边》和《重现时光》,总标题为《心灵的间歇》,先后与法斯盖尔和伽里玛出版社联系,都遭到拒绝。这两个出版社的评语是:这部小说不知所云,找不到一个耐心的读者看上一刻钟,因为作者没有通过他的句子的特点帮助读者看下去。以善于发现新苗子著称的安德烈·纪德也没有看出这部小说的不同凡响,竟然与它失之交臂。1913年初,奥朗多夫出版社再次拒绝了这部小说。普罗斯特毫不泄气,决定自费出钱,托人与格拉桑出版社联系出版,最后小说定名为《追忆似水年华》,1913年底第一卷发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推迟了小说续集的出版,普罗斯特就有时间将小说的规模扩大。1919年第二卷才得以问世,获得龚古尔奖。伽里玛出版社发现错误后,又将小说的出版权争取了回来。小说的后面几卷分别于1920-1921、1921-1922、1923、1925、1927年出版。

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译林出版社聚合当时国内15位顶尖法语译者之力,推出了第一个《追忆似水年华》全译本。国内15位译者联手翻译《追忆似水年华》,是个标志性事件,从此《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世界级小说巨著就有了中文面貌。

内容情节

该作品共7卷,以下为各分卷的内容情节:

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

在《在斯万家那边》的叙述者发现了一个封 闭的世界:贡布雷。小孩十分依恋母亲,每晚睡前都不安地等待着母亲的吻别。青年时期,他对希尔贝特产生恋情,意识到恶的存在。阅  读乔治·桑和贝尔戈特的作品,给他带来乐趣。喝茶和吃玛德兰迷你小蛋糕产生了一连串回忆。斯万的爱情产生于叙述者出生之前。他在  圣日耳曼区遇到了奥黛特,由爱情而生出嫉妒,同时他发现了维尔迪  兰的资产阶级小圈子,听到凡特依吹奏的一段奏鸣曲而感到安慰。

第二卷《在妙龄少女的身旁》

在《在妙龄少女的身旁》中,叙述者长成青年,常常到斯万家,斯万已娶了奥黛特。在她的沙龙里,叙述者遇到作家贝尔戈特。他还发现了有杰出才能的女演员贝尔玛。他对斯万的女儿产生了初恋情感,两人关系破裂带来了烦恼。在诺曼底海滨的别墅区巴尔贝克,叙述者注意到一群少女。在贵妇沙龙,他认识了德·维勒帕里齐夫人和她的侄子罗贝尔·德·圣卢;又遇到了圣卢的舅舅德·夏吕斯男爵。画家埃尔斯蒂给了叙述者启蒙知识,而阿尔贝蒂娜逐渐吸引住他。

第三卷《盖尔芒特家那边》

在《盖尔芒特家那边》中,叙述者好不容易才被德·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沙龙接纳,可是,他对这个沙龙却感到失望。他的外祖母突然去世,他的悲痛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大。他又遇到阿尔贝 蒂娜,她吻了他。

第四卷《索多姆和戈摩尔》

在《索多姆和戈摩尔》先叙述夏吕斯和背心裁 缝朱皮安的同性恋。在盖尔芒特家的晚会上,大家谈论德雷福斯案件,在上流社会,这个事件引起分歧。叙述者和阿尔贝蒂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巴尔贝克,他怀疑她是同性恋者。

第五卷《女囚》

在《女囚》中,叙 述者本想和阿尔贝蒂娜分手,却突然决定和她回到巴黎。但他还是忍受不了折磨。在维尔迪兰家的晚会上,他听到凡特依的七重奏,深 受震动。他觉得无法真正“占有”女友,决定和她分手。

第六卷《女逃亡者》

在《女逃亡者》叙述他一天早上醒来,得知阿尔贝蒂娜离开了他,后来获得她 的死讯。他了解到她的同性恋品行,不断受到折磨,创伤在扩大。他到威尼斯去旅行,最后化解自己和阿尔贝蒂娜的经历。

第七卷《重现的时光》

在《重现 的时光》叙述多年以后,在唐松维尔,他发现盖尔芒特家和斯万家汇合了,就像希尔贝特和圣卢结了婚一样。阅读《龚古尔日记》和大战 期间在巴黎度过的两天,使他思潮起伏。维尔迪兰家传播参谋部公 报的消息,夏尔吕斯站在日耳曼人一边,圣卢则参加了战斗并牺牲。 男爵在朱皮安开设的妓女旅馆中让人鞭打。叙述者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跌跌撞撞,他听到勺子的响声和上过浆的餐巾的声音,引起了回 忆。他发现艺术高于生活,认为艺术能找回失去的时光。他认识的人如今都衰老了,他们的形象一一闪过,他要赶快将回忆写成文字。 他的书将像一座建筑,又像圣西蒙的《回忆录》或他所在时代的《一千零一夜》一样。

角色介绍

马塞尔·普鲁斯特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追忆似水年华》的主人公一个多思敏感的年轻人,体弱多病的他在成长过程中观察世界、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他是一个有追求的人,追求真实的自我和真正的生活。在小说中,普鲁斯特回忆过去,尤其是童年时期在贡布雷的生活,这些回忆与现实生活交织,形成了复杂的叙事结构。通过回忆,普鲁斯特逐渐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珍惜眼前时光。除了回忆,普鲁斯特还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深化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理解,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道德等问题,也对爱情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追求。

莫里斯·普鲁斯特

莫里斯·普鲁斯特是《追忆似水年华》中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远房表兄、好友和知己。他是热情、豪放的社交能手,与马塞尔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出现给马塞尔的生活带来新活力,两人友谊成为小说重要情节。莫里斯常陪伴马塞尔探索巴黎社交圈和文化艺术,两人参加聚会、音乐会和艺术展览,结识文化名流和艺术家。莫里斯热情和社交能力为马塞尔打开新世界,让他更深入了解社会和人性。除作为马塞尔朋友和知己,莫里斯在小说中是爱情追求者和受挫者。他经历痛苦爱情故事,著名恋情是与女演员科莱特·勒布朗,最终悲剧收场,让他对爱情有更深理解和思考。

艾米丽·德布雷伊

艾米丽·德布雷伊是《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一位次要角色,她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朋友,一位优雅、有教养的女性。她常常作为马塞尔的朋友和对话者出现,帮助他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同时也为他提供了一些关于爱情和社会道德的见解。 在小说中,艾米丽·德布雷伊被描绘为一个善良、聪明、有思想的女性,她的性格和思想深度使她成为马塞尔的朋友和知己。尽管她在小说中的戏份不多,但她的存在为故事增色不少,成为了马塞尔回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阿尔贝蒂娜

在画家艾尔斯蒂尔介绍后,阿尔贝蒂娜和马塞尔双方认识,共度了一段美好时光后两人结婚。婚后马塞尔发现阿尔贝蒂娜仍与一女子保持同性恋关系,非常痛苦。后阿尔贝蒂娜留下一封信,说他们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还是趁早分手,就离家出走。阿尔贝蒂娜离家后骑马摔死。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作品恢宏地展示了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光十色的贵族社交界、资产阶级与贵族界从对立走向融合的过程,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德雷福斯事件等多个重大历史事件,以内省的方式,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深层内心心理以及无意识的发展规律。叙述者以时间和记忆为针线,借助超越时空的攸然而逝的感觉和意识,通过对往事的追忆重现了失去的时间,最终实现了植根于童年时代的文学理想。

记忆作为《追忆似水年华》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这部浩繁巨著的材料,也是其主要的构建方式。

艺术特色

结构方面的特点

整部小说像一座大教堂,各卷是侧堂。回忆往事将作品前后串联起来,作品里每一卷都有自身的内部结构,又与其他部分相连。其中有标题的对称,如“地名:地方”和“地名:名字”;有叙述的对称,如盖而芒特家和斯万家,维尔巴里西斯夫人的沙龙和奥黛特的沙龙;有地方的对称,如巴黎—索多姆,巴尔贝克—戈摩尔。马塞尔·普鲁斯特认为第四、五、六卷是“他的天才的最佳构思”。第四卷是环形结构,第五、六两卷构成一幅双折画。普鲁斯特认为各卷的融合和一致是一种“大师手艺”,他追求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声部方式。

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书里的人物戴上上百种面具,再逐渐脱下来,慢慢显出原形。例如奥黛特,读者最初通过一个孩子的目光发现她是“玫瑰贵妇”;然后她成了斯万夫人,由于她的无行,大家从来不肯邀请她做客,她被看作夏吕斯的情妇;再后来她是“萨克里邦小姐”,叙述者在埃尔斯蒂尔的画室中发现她的肖像;她成为寡妇后嫁给了愚蠢的福尔什维尔,也许是盖尔芒特公爵的情妇。夏吕斯是个同性恋者,却总是隐藏起一部分自身,他是个美学家,欣赏巴尔扎克,谈话滔滔不绝。斯万对爱情十分执着,有极强的嫉妒心,落入奥黛特的掌握之中。阿尔贝蒂娜是个神秘的女同性恋者,或许是男扮女装,随着小说的进展显出真面目。圣卢侯爵潇洒俊美,是德雷福斯派,又是军事家和政治理论家,他娶了斯万的女儿吉尔贝特,却把提琴家莫雷尔当作情人。莫雷尔是叙述者仆人的儿子,受到夏吕斯的追求,他虽然获得荣誉勋位,却是个逃兵。维尔杜兰夫妇是富有的资产者,模仿上流社会开设沙龙,提携新出道的艺术家,其实他们缺少教养,十分庸俗;维尔杜兰太太最后嫁给盖尔芒特亲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巴黎社交界的“女王”,她的沙龙传播军事消息。贝尔戈特是当时的大作家,爱好建筑,他的作品精雕细刻。不同于人们以为的那样,马塞尔·普鲁斯特认为生活中的人会发生变化的。所以他的笔下的人物是不定型的、发展的、复杂的,不能以传统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他们。小说里写了四代人,1820年的一代有外祖母、维尔巴里西斯夫人。1850年一代有叙述者的父母、夏吕斯、弗朗索瓦丝、盖而芒特公爵夫人、斯万、奥黛特、维尔杜兰夫妇。1880年的一代有吉尔贝特的孩子。这四代人构成继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后,生活在第三共和国的一个人物画廊。

叙述者是中心人物,他从娇气的有病的孩子发展到《女囚》中等专业学校横的成年人,最后成为作家,小说里只有两次提到他叫马塞尔。小说绝大部分篇幅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小说中的“我”不是马塞尔·普鲁斯特本人,但又包含普鲁斯特的某些因素。普鲁斯特对第一人称的叙述有重大的发展。一是叙述者经常将打听到的事(包括早于自己出生的事)回忆出来,时而叙述多年以后发生的事,时而在回忆中预想今后可能发生的事。二是根据后来得知的情况叙述两个同时发生的事,事件见证人的视角代替了叙述者的视角,解决了叙述者不能分身的难题,这不同于传统小说轮流讲故事的方式。三是以引号等方式展现同一场面中他人的心理活动,弥补叙述者无法洞悉他人心理的困难。四是小说由一个连续的声音说出长篇内心独白,这里作者有时给以干预。

时间概念的运用

亨利·柏格森关于时间绵延的论述启发了马塞尔·普鲁斯特。柏格森在《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中提出,人们可以设想时间不加区分的连续,就像一种互相渗透互相关联的各种成分的紧密结合,每一种都是整体的代表。只是为了能够抽象思维才区分开来、彼此独立。我们把时间投到空间表达为长度,相继的思维活动对我们而言呈现连续的线或者各部分相接触,但不互相渗透的链条形式。有一个没有时序的真实的空间,但其中各种现象连同我们的意识状态同时出现和消失。这是普鲁斯特运用时间概念的出发点。在他看来时间是一种“看不见的形式”。他发现人物在时间上所占的位置要比他们在空间所占的位置宽广得多,可能的世界比真实的世界更广阔,可能性的世界就是时间的世界。时间在小说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作者认为真正的小说家不以日历去计算时间。除了历史事件不可更改外,他对时间概念理解得相当灵活。一是人物年龄前后有出入,阿尔贝蒂娜1897年是17岁,在1908-1909年年龄不变。奥黛特一下子变成50岁。二是年表改变,阿尔贝蒂娜出现后,小说出现另一种年表,产生了无数日期谬误。作者在时态的运用上煞费苦心。他写作时一切都已过去,因此他用过去时。他认为在自传和日记中才用现在时,叙述必须用过去时才能进入想象,进入小说时间。该部作品大量运用未完成过去时,作用之一等于讲述中的现在时:让过去保持它当初是现在时的样子。作用之二是情节变得真实可信:未完成过去时并不意味着小说家置身于人物的未来,而是简单的表明他不是这个人物,他是在向我们显示这个人物。作者时而插入现在时,这时叙述者重新看见重新体验时间。现在时的出现将读者抛进了时间;这是叙述起始的时间,不再是人物经历其现在时的时间。如关于母亲的亲吻:“那是多年以前的事了,我曾经看见蜡烛的反光沿着楼梯的墙上升,然而,这堵墙已消失多年了......”描述这个场景所用的现在时表明叙述者重新找到过去,字里行间涌出的柔情说明死亡已淹没了被爱的人们;作者发现自己的力量,时间战胜了死亡。有时,作者转为现在时是表明一种体验:“我喝第二口,没有发现与第一口有任何两样......我放下杯子,转向内心,该院由它来寻找真理。”叙述者将回忆变成现时的体验。

意识流手法

小说的意识流手法多种多样。一是由一些似乎微不足道的细节起连绵不绝的回忆。由玛德莱娜小点心勾起童年回忆是有代表性的描写:“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颚,顿时使我浑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这种茶点是小时候到她姨母房內请安时吃过的,如今尝到味道,往事便浮上心头,:“茶味唤醒我心中的真实。”按叙述者的分析,“气味和滋味却会在形销后长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唯独气味虽说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它们以几乎无从辨认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支撑起整座回忆的大夏”。小说中还写到,一束阳光照射到教堂钟楼上,引起叙述者一系列的感受、联想和回忆;一个乐句,使叙述者忆起了站在荆棘树篱前的少女;一个雷雨的傍晚传来丁香的香味,使叙述者回忆故乡的山楂花树篱前的美景等,“人的记忆的最美好部分存在于带雨点的一丝微风的吹拂中,存在于卧房发霉的味道中”,只要具备一定条件,“事物生存的、一般隐而不露的本质就会解放出来”。我们的精神记忆封闭在心中,一直到往事显现,这段时间被他称为“心灵的间歇”、一种“时间心理学”。他力图抓住情感的无限丰富性,将各种感觉、意念的网络所产生的无比丰富的实感捕捉住,并由此展现由无数个不同时刻的心理活动组成的人的一生。这种意识流手法是从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出发的,然后产生联想,运用的是通感的手法。

二是采用时序颠倒的手法。斯万的恋爱本来是叙述者听说的事,发生在他出生之前,但这故事叙述在前,叙述者后来如何得知则放到后面去叙述。小说时而讲盖而芒特家的事,时而跳到无关的事上去,然后又回到正文上来。这种叙述手法表现了无逻辑的回忆。作者喜欢用望远镜来比喻观察往事,他看到的是彼此分开的星星,它们似乎没有联系,其实共处于一个整体中。这是亨利·柏格森的“各个时刻相互渗透”概念的运用。

三是抓住不同层次的意识。他发现人的意识中存在两种或多种截然相反的情感,由前者到后者的过渡有时虽是突然,却有着可以变化的基础。例如斯万对维尔杜兰夫妇企图破坏他与奥黛特的关系十分愤慨,但一回到家里,他的态度改变了,他还是想参加夏园的晚餐,爱情驱逐了他心中的仇恨。作者认识到人的情感的多样性:在人们原以为空无一物的心灵这个未被探索、令人望而生畏的黑暗中,却隐藏着何等丰富多彩的宝藏而未被人们所知。他还认为人的意识就像平静的大河底下有着回流、旋涡、暗流,小说家应该挖掘出最值得人们珍视的内心意识。

四是写出意识的自发状态,发现难以表达的心理活动。叙述者对马丹维尔钟楼隐含的神秘意义给与现实与超现实关系的解释;他从迪美尼斯路上的三棵树联想到现实的本质藏在背景后面或者就在人们的感觉之中。作者认为让人们的生活与周围实现融合,是一般人不清楚的心理现象,也是心灵尚不为人所知的部分。这种心理带有哲理的、宗教的色彩,是一种抽象的感受,是客观事物在一定情景和条件下引起人们头脑联想和思维的产物。它经常不由自主地产生,却转瞬即逝,不易抓住,需要感觉非常的小说家才能把它记录下来。

五是善于描写人物在某些特定情形中的状态,如嫉妒、半睡半醒、等待、做梦、孤独、离别。例如长达17万字的“斯万之恋”写的是斯万迷恋奥黛特的心理表现,但不提斯万追求奥黛特是否成功,也不提爱情有什么进展,作者的笔墨全花在描写斯万迷恋奥黛特的各种心理上,写他如何爱屋及乌,喜欢他周围的一切;写他怀疑他走后她会接待别人,因此返回侦察,由于她说过讨厌醋心重的人,又害怕和羞愧起来;写他的猜疑像章鱼的触手一样,闹的他魂不守舍;写他听说一个男人的名字便以为是她的情人,要花几个星期才能消除这个假设;写他把头低下去,免得别人看到他俩热泪盈眶,而这个别人就是他自己;写他盼望她在意外事故中死去,不过没有痛苦......斯万之恋如同一个万花筒,作者把一个人的恋爱心理写得淋漓尽致。又如叙述者小时候临睡之前期待母亲一吻的描写也有代表性。由于道晚安的时间过短,所以他听到母亲上楼时反而感到痛苦,结果他盼望这一刻来得越迟越好。在开晚饭时,他选定母亲脸上的某一部分,作为晚上吻她的落点。他不得不提前上楼,这等于没拿到盘缠就上路,他揪着心登上楼梯。他想到给母亲写信,说有要事禀告,似乎看到她读信的关注,这就像蜜汁一样流出来,滋润他的心田。他决意不顾一切同母亲亲一亲,哪怕惹得她生气几天。他知道倘若母亲在过道遇见他等候,就会把他送去学校,那他宁可跳楼。作者将孩子依恋母亲的心理写到极致,这是多角度多方位的描写。恋人的焦灼、热切、嫉妒、痛苦,直至不太正常的表现都抓住不放,孩子的执着、稚嫩、委屈、畏、不顾一切也纤毫毕现。同时他能以生动的比喻来描写抽象的情感:用章鱼触手写敏感,用邪恶的鬼怪写醋意,用眼罩写思路收到妨碍,这些比喻形象贴切。作者的观察也很独到:写斯万盼望奥黛特死去,却不愿她有痛苦;怕别人看到他俩流泪,这个别人却是他自己。这真是惊人之笔,写出了情人极为隐秘的意识。

六是写梦。亨利·柏格森指出:梦能给我们呈现一系列事件。马塞尔·普鲁斯特写道:如果不把人的生活沉浸在它进入的、一夜又一夜绕着它、如同半岛被大海包围的睡眠中,那么就不能很好地描绘它。这句话意为梦与生活相连,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还认为梦境起到象征、回忆和再现现实的作用,并表示梦最能用来让他相信现实纯粹的精神性质,梦有时使他重新接近真相、印象,梦唤醒他身上的愿望,唤醒对某些已不存在事件的留恋。普鲁斯特将梦提高到“第二个缪斯”地位,可见重视程度。

总之,普鲁斯特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意识流手法去挖掘人的内心,倾全力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复调心理”。

语言上的风格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把繁复重叠的长句与和谐多彩的句型结合起来,前者为他的风格的主要特色,后者如同众星捧月,起着平衡和多变化的辅助作用。长句与细腻曲折的感情宣泄相适应,和谐多彩的句子则与优美、柔和、自然、机智的表达方式相合拍。他的长句往往长达十余行,副句有好几个,并使用破折号、冒号、分号,从一个想法引申到其他想法。长句适合对内宇宙的描绘:人的思想的复杂,有时会从一个想法派生出各种想法,长句也许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能完整地写出心理活动过程,尤其能表现意识的流动和潜意识,兼容并蓄,杂而不乱,丰富多彩。与此相适应,普鲁斯特喜欢长段落,几页不分段是常见。

马塞尔·普鲁斯特特别吸收了福楼拜在语言上的创新,他喜欢将3个名词、形容词或动词并列,产生一种节奏美,表现人物的感受逐层深入的过程。他常常改变词序,将关键性的词置于意料不到的地方:它是句子的中心成分,整个句子的含义逐渐趋向这个顶点,产生舒缓起伏、回荡不已的效果。

他经常选用严格对称的词组,造成平衡、匀称的语言美。

他还在章节和段落的开头或结尾精心构造一些句子。如全书的结尾是一个长句,大写的“时间”出现了3次。时间这一重要的概念成为小说最后一句话的主要成分,而且最后一个词就是时间,如鬼斧神工。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语言风格上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20世纪人们复杂的思维方式。非理性主义的流行促使文学挖掘人复杂的精神世界,于是出现了风格繁复而深奥的作品。这种作品符合知识阶层对高雅、闲适趣味的要求。

作品影响

意识流开山之作

作者倾尽生命的最后十五年写出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鸿篇巨著,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

荣获龚古尔奖

普鲁斯特1909年开始创作这部凝聚了其毕生心力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二部《在少女花影下》得到阿尔封斯 · 都德父子的赞赏与推荐,荣获龚古尔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Le Prix Goncourt)是法国文学奖。奖励当年出版的最佳长篇小说、最佳短篇小说集、最佳想象性散文作品,它不仅是一种荣誉,其重要性已超过法兰西学士院的小说大奖。

改编为电影作品

1999年根据该作品拍成电影:追忆似水年华 Le temps retrouvé, d'après l'oeuvre de Marcel Proust 。电影共2个小时40分钟,呈现了原著中意识流之感,让观众一如进入梦境般,随著马塞尔的思绪跃动,反覆穿梭在马塞尔漫漫一生的各个经验影中,感受到回忆之玄妙,却也让人容易在其中迷了路。

片中不时出现超现实的场景转换,让观众恍如置身梦境,也充分表达了“追忆”这件事,其实与“做梦”极为相似。

而片中不断出现的静止画面、雕像意像,更表达了止凝吉光片影,紧握回忆的企图。

在追忆之时,也不免对“回忆”提出辩证:“如果遗忘所带来的回忆,不再与当下有任何联系,就能让我们瞬时体验新的气象,其实,我们早已体验过这些了……每一次类比的浮想,总将我带离现在……”

片尾也以雕刻师萨维尼的故事表达了“永恒”的意念,只要曾发生过,便是永恒,它不会消失,只是不再回来,因此能鲜活地历历在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