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廖道士序 :唐代韩愈所作的序

更新时间:2024-09-21 10:54

《送廖道士序》是由唐朝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序文。韩愈一生反对道教,但在这篇文章中却偏要送给一位道士。文中首先描绘了衡山、郴州市的地形地貌及其神灵色彩,暗示此处应有非凡之人,但最终却委婉地否认了这一点。整篇文章风格变幻莫测,意境奇特。

白话译文

五岳对于中原地区地区来说,衡山相距最远。南方巍然高大的山岭数以百计,而惟独以衡山为首。距中州最远而又独为宗主,衡山之神必然灵验。衡山以南八九百里之地,其地势越来越高,山越来越峻峭,河水愈加清澈而水流愈加疾速。其中最高而横绝南北的山是五岭。郴州作为一个州,在五岭之上,估测郴州的地势约在五岭高度的三分之二处。中原地区的清和之气,穷尽于郴州市。清淑之气的穷尽之地,气盛而不能逾五岭而过,必然会盘旋升腾、磅礴而积聚。衡山之神十分灵验,而郴州作为一个州,又正处于中原清淑之气盘旋升腾、磅礴积聚之处,其地水土之所生,神异之气之所感应,白金、朱砂石英钟乳石蜜橘、柚子的果实,竹林之荚,高大的名贵木材,必然不可能独自承受。我臆测必定有奇异杰出、忠诚信实、才德兼备之人生于其间,而我又未见到。他难道是不辨是非,沉溺于老、佛之学而不肯出仕吗?

廖道士是郴州市人士,而从学于衡山,主观精神专一、容貌安详闲静,多才多艺而又善于交游,他难道就是我所说的杰出而沉迷于老、佛之学而不肯出仕的人吗?廖道士极善于了解人,如果这种人不是他自己,那就必定在他所交游的人当中。但我曾问他,他却不告诉我,这是什么原因呢?在他即将离别之际,我以此再次相问。

注释译文

1.五岳:五座山名,指泰山,南岳衡山,嵩山华山华山,恒山中原地区:中原地区。

2.巍然(wēi rán):高大的样子。以百数:以“百”为单位计数,即有数百座。

3.为宗:为主。宗:主。

4.地益高:地势越来越高。益:越发。

5.益驶(shǐ):水流越发湍急。驶:马跑得快,这里指水流得急。

6.其最高而横绝南北者岭:地势最高而横着隔断南北地区的是五岭。岭:指五岭,山名,说法不一。一说指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在今湖南省、江两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其地势高峻。把广东、广西与中原地区隔断。

7.郴(车姓n):地名,郴州市,在今湖南郴州。

8.测其高下得三之二焉:测量一下郴州的高度,大约在五岭三分之二的高处。

9.清淑之气:清纯美好之气。淑:美好。

10.于是焉穷:流动打了这里就到了尽头。是:代指郴州。夯:尽头。中原的清纯美好的气流动到了郴州,受到了五岭的阻拦,于是就聚集往这里,不再向南流动。

11.穷盛:极盛。穷:极点。不过:过不了五岭。

12.必蜿嬗(shàn)、扶舆、磅礴而郁积:一定会非常浓厚地、曲折盘旋着集中在这里。蜿嬗:曲折盘旋的样子。扶舆:盘旋而上的样子。磅礴:盛大的样子。

13.神气之所感:神妙的气所触发的。古人认为,地气美好、盛大就会使那里的人、物繁荣昌盛。

14.朱砂:一种矿物质。可作颜料,道教把它作为炼丹原料。石英:一种矿物质。钟乳石生石灰岩洞顶部下垂的冰锥状物体,因为状如钟乳,故名。又叫石钟乳,可入药。橘柚:水果名。包:通“苞”,丛生。

15.竹箭:疑为“华西箭竹”,竹子的一种。

16.寻:长度单位,古代八尺为一寻。名材:名木,木材优良的树木。

17.不能独当也:不足以说明清淑之气的作用。意思是中原的清和之气聚集在这里,不仅使这里的物产丰富,更应该体现在人才方面。

18.意:料想,想必。魁奇:伟人华盛顿奇才队。材德之民:德才兼备的人。

19.无乃:也许,大概,表示猜想。笔:老子,代指道教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因此后人用“老”代指道教。

20.出:出现于社会,即出仕在政治上成就一番事业。

21.廖师:人名,即廖道士。郴民:郴州市人,

22.气专:精神专一。容寂:容貌平静。

23.岂吾所谓魁奇而迷溺者邪:难道就是我所说的伟人奇才而沉溺于道教之中的人吗?

24.“若不在”句:如果不是廖道士本人,那就肯定是他所交往的朋友。所与游:所交往的人。游:交往。

25.不吾告:即“不告吾”,不告诉我。

26.申:陈述,说明。

创作背景

《送廖道士序》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韩愈被贬为阳山令的时期。在经历了一年的贬谪生活后,韩愈遇到了赦免的机会。他在春季获释后,夏季秋季离开了阳山前往郴州市等待新的职务安排。在江陵县法曹的任命下达之后,韩愈便从郴州出发前往江陵。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认识了这位廖道士。由于两人信仰的不同,他们的友谊并不深厚,但是在分别之时,廖道士请求韩愈为其撰写一篇序文,于是韩愈便写了这篇文章。

作品鉴赏

《送廖道士序》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变幻莫测的文风和独特的构思。文章一开始通过对衡山和郴州地理环境的描写,营造了一个神秘而富有灵气的世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地灵人杰”的传统观念,引导读者期待出现一位卓越的人物。然而,随着叙述的发展,作者却逐渐淡化了这种期望,甚至提出了怀疑。这种手法使得文章充满了戏剧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反映了韩愈道教的态度。

在文学评论方面,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中提到:“此在事实上则谓之骗人,而在文字中当谓之幻境。昌黎一生忠直,而为文乃狡狯如是,令人莫测。”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人称为韩昌黎。他的籍贯是今天的河南省孟州市。韩愈曾在多个政府部门担任重要职位,包括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因其直言敢谏的性格,他曾因反对皇帝迎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市刺史。后来,他又晋升为吏部侍郎韩愈去世后,被追封为“文”。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其散文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齐名。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对宋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的作品集名为《昌黎先生集》。

参考资料

韩愈简介.古诗文网.2024-08-1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