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津之战 :发生于东汉末年的著名战役

更新时间:2024-09-20 15:39

逍遥津之战,是东汉末发生在曹魏孙吴之间的一场战争,为合肥之战的一部分,最终以曹魏守方的胜利而结束。其主战场位于逍遥津公园(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北地区古肥水上)一带,因此史称逍遥津之战。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5年),曹操亲率大军远征汉中张鲁军并获得胜利,为初得益州刘备军所惮,于是使人游说孙吴北进来减轻压力;与此同时由于曹操为征汉中市而调走大量军队,孙权亦想进攻曹魏来取得优势,于是孙吴出十万主力北进七千人驻守的合肥。合肥守将张辽立即率八百兵冲击孙吴军阵中,并利用地形展开防守。十余日后,孙权在围攻合肥无进展后退兵,于逍遥津遭到张辽率领的步骑突袭,战败而在凌统等护卫下得以生还,战役以孙吴求和的结局结束。

据学者彭凯认为逍遥津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孙吴前期发动历次战役中规模与兵力最多的一次,亦是孙吴为维系孙刘联盟所采取的较大实际努力。此战后,孙吴开始改变进攻方向,北上路线从淮扬、徐州转移到荆樊,采用袭取荆州市以据长江的策略,为之后孙吴背盟,夷陵之战埋下伏笔;逍遥津之战使得曹魏张辽一战成名,此后为孙权忌惮至终,而后续曹吴修好使得曹操无江东北上之忧,可全力对刘备等势力用兵。

战争背景

曹魏方面

为防止孙吴北进,曹操于建安十八年(213年)便将作战前线及江西的人口全部转移内地,并于前往汉中市前就派就护军薛悌寄予合肥市守将张辽等人密信,让他们战前才打开;张辽也积极备战,开凿用以隐藏舟船的藏舟浦(今位于安徽合肥市东郊),于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就建起为合肥观察前哨的“南戍”堡垒。

孙吴方面

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将治所从吴郡迁至较靠北的秣陵(改名建业),并于三年后听从吕蒙的建议,在濡须口建坞来巩固北部防线。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亲率大军远征汉中张鲁军,于八月占领汉中并对蜀地意有图谋。如此淮南及吴魏前线兵力空虚,在得到刘备作为交易的半个荆州市后,蜀吴双方再次和好,孙吴开始为北伐调兵遣将。

孙吴北上有三条路线选择,即荆州、徐州市扬州市,而对于孙吴而言荆州不现实,徐州要面对曹魏精良步骑而处于劣势。相比之下扬州路线多河湖,可使孙吴水军优势得到发挥,而处于扬州路线的合肥市水网发达,经过刘馥等人的经营已成为东南方向防御孙吴的重要据点,孙吴便计划以合肥为战斗目标。

战役经过

围攻合肥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孙权在妥善处理后方事务后,率甘宁凌统潘璋等共十万兵力自陆口北上,由于合肥守军只有七千人,孙吴便包围合肥,如此导致合肥城内人心惶惶。此时合肥守将张辽李典乐进等,便打开曹操此前密封的信件,得到了以张辽、李典进攻而乐进防守的人事安排。因信中未提作战内容,张辽便主张先出兵打击吴军士气,但因三人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他害怕与自己关系不好的李典不会听从。李典知道后认为这是公事,并不牵扯私人恩怨,便对张辽说定会服从,张辽便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

冲击阵中

由于魏军人少,张辽便连夜从守军中组织八百人为敢死队,以牛犒赏众人,于翌日凌晨亲率敢死队出城迎战。他身先士卒,击杀数十人,斩杀两名吴将,大喊着自己名字冲向吴军中军,而孙权不知道张辽来意,被拿着长戟的兵士护卫在一处土丘上。于是张辽等无法靠近,便喊叫孙权出阵搏杀。孙权对此受惊不敢回应,但见张辽势弱便让手下兵士将他们重重包围,张辽见此就在将士保卫下立即突围。经过一番搏杀后仅数十余人成功,在吴军围困下的一部分魏军开始以为主帅要抛弃他们,张辽见此便赶紧回援。如此张辽的残余手下得以回退,其势头使得吴军皆望风败退,不再进行抵挡。双方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中午,吴将陈武宋谦徐盛在交锋中或死或伤,手下的士兵也有意后退,终在潘璋的威慑下才止;因交战激烈,贺齐从中军杀入阵中,还拾得了徐盛因受伤而失掉的长矛

威震逍遥津

吴军在张辽等人的冲击下士气低迷,孙权知道己方失利,便想以人数优势围攻合肥市;同时,经过此战的李典乐进等将士对张辽心服口服,曹军因此士气高涨。如此双方在合肥僵持十余日,孙权最终因疫疾的流行和曹操大军的回援而撤军,而张辽登高得知其动向后,便计划和其余将领骑兵突袭以截留吴军后路。孙吴军对此猝不及防,在前军先乘舟已回的情况下,孙权等一千余人被张辽阻击在逍遥渡口以北,甘宁为此拉弓想让前军返回,但因距离较远而无法及时回援;此时孙吴军已无士气,甘宁即令鼓手吹起号角,重整士气才在与吕蒙等人的抵御下稳定了局势。但随着战局的恶化,孙权便在凌统的护卫下率三百人进行突围,其跟随侍卫在突破途中被张辽军一一击杀,凌统亦受到重创,直至孙权脱困才潜水离开。此次交战双方激烈不已,孙权几次都差点被张辽抓获,最终还是身边亲信谷利所助才骑马跨过断掉的津桥,为前来接应的贺齐所迎,得以返回。

事后有被张辽军降获的吴军将士,张辽向其中一人问道在交战中他见到一个有着紫色胡须、长得上身较长而下身较短的将领是谁,答者回话是孙会稽(当时孙权担任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故名“孙会稽”)。

战争结果

孙权被张辽大败到围困逍遥津,使得张辽“威震江东”,以至于每到小儿啼哭时,其父母口言“辽来,辽来”便可止住;及后来孙吴再次北进,因张辽曹休前来驱退,孙权即使知道张辽患病亦告诫手下将领要谨慎以待。张辽逝世后,魏帝因为其逍遥津之功赐予封邑百户,一子得爵位“关内侯”。

孙吴经历这次惨败后于次年派都尉徐详曹魏求和,并遣使联姻修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调遣吕蒙率军袭取公安、南郡,开始对荆州市进行夺取。

战役影响

逍遥津之战为孙吴为维系孙刘联盟所采取的较大实际努力,是出兵最多的一次军事行动。战后孙吴之后的战略安排出现较大的调整,北上路线从淮扬徐州转移到荆州,采取袭取荆州而全据长江一线的策略,“联刘抗曹”逐渐转变为“联曹制刘”,依托长江天险“限江自保”。

逍遥津之战使得曹魏张辽一战成名,此后为孙权忌惮至终,而后续曹吴修好使得曹操江东北上之忧,保证了扬,徐,,豫,青五州的安全;促使孙吴战略转变,使得在之后消除了来自荆州关羽军的威胁。

战争评价

东晋思想家孙盛认为曹操的知人善任是逍遥津之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并评价张辽在此战中表现得“有勇有谋”,善用奇兵;张辽死后,魏帝认为他在逍遥津之战中创有奇功,即逍遥津之战为少有的以少胜多战斗。

军事科学研究院所编的《中国军事通史》讲到逍遥津之战为“张辽等创造了以绝对劣势兵力成功守城的范例”,并认为曹魏取胜的关键是在于指挥者的英明、高超的战术即趁吴军立足未稳时发动攻击,并利用其退兵时的混乱给予出其不意的突袭。

后世纪念

逍遥津公园

逍遥津公园建在逍遥津古战场址上,于1949年开放,在1953年被正式命名为逍遥津。其现位于合肥市老城区东北隅,占地31.3公顷,旧称窦家池、斗鸭池、豆叶池,是合肥十景之一。园内地形呈扇形,有逍遥墅、逍遥湖、张辽塑像、水、梅花山、牡丹园、藏幽园、张辽衣冠冢等景区和景点,并建渡津桥、北津桥、南津桥飞骑桥等桥梁用以贯通。逍遥津南大门是一座高近10米、三开间、牌楼式的仿古大门,大门上方的牌匾上书“古逍遥津”四个鎏金大字,为清状元陆润庠手书。

飞骑桥巷

今合肥市寿春路东段清真寺东侧有条不足50米长的小巷名叫“飞骑桥巷”,疑是东汉孙权骑马跨断津的发生地。

文艺方面

艺术作品

文字形象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对逍遥津一战描写丰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不同表现,对比出类型化人物的区别,即张辽的奋勇双全、李典的深明大义、乐进的小心谨慎;在战争场景描写上,作者亦有“胜王败寇”思想,对主动胜利方进行详写。被动失败者则略写。且《三国演义》更具文学色彩,其出现的章回名为“曹操平定汉中市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并以一诗来记述当时战况。而陈寿所著《三国志》主要在《卷十七·魏书十七·张辽》中,并分散在参战双方各将领传记当中,对逍遥津一战描写较详细,但考虑作者立场及事实,对张辽的勇猛形象多加刻画,提到了胜利方指挥者及曹操等人的英明。

相关争议

陈寿所著《三国志》春秋笔法显著,对于孙权参与津北战将领的数量记载并不详细,又因孙吴兵制为领兵制即参战将领领兵数量加孙权中军数量才是战役兵力实数。《三国志》记参战吴军有十万众,但从参战各将领所载的兵力总量只在约8万~10万之间。

关于逍遥津北的孙权兵力亦有争议,支持孙权士兵七千人以上的说法有《太平御览》《三国志》等:《太平御览》卷581引《江表传》,记逍遥津之战前孙权方正在举行宴会,从此推论使孙权如此从容的原因应该是自方对敌方兵力占有优势;《三国志》记有逍遥津北参战将领,如凌统吕蒙蒋钦甘宁,而这些将领皆有统领私兵的记录。支持孙权士兵不足两千的说法亦有《太平御览》《建康实录》等,推测逍遥津之战前孙权方正在举行宴会是疑兵之计,是为了魏军迟疑不进行追击;《建康实录》在提及逍遥津之战时,则明确记载在大军撤退时,孙权亲自留两千人断后。

参考资料

逍遥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2023-09-12

合肥逍遥津公园.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2023-09-13

逍遥津公园.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政府.2023-09-13

飞骑桥边,还有这样一段烽火往事…….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3

三国演义.豆瓣读书.2023-09-13

三国演义.豆瓣电影.2023-09-1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