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华渝电气仪表总厂 :重庆两江新区龙山路的技术企业

更新时间:2024-09-20 23:26

重庆市华渝电气仪表总厂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离重庆江北国际机场25公里,重庆北站5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工厂占地面积587亩,资产总额15亿元人民币,拥有国内外先进的加工及检测设备1500余台(套)。工厂专业从事船舶配套、惯性器件及导航、风力发电、工程机械、汽车电器、制冷工程等的研制生产。

公司介绍

经过40多年的产品研制生产,工厂已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工厂现有员工1700余人,其中从事产品研发的科技人员406人(政府特贴技术专家9人,高级工程师43人,工程师215人),生产一线员工864人(其中高中级技师66人)。现有博士生、硕士生22人,本科生181人。工厂技术中心为市级技术开发中心。

在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意气风发的华渝人,以“奉献创造、协同共赢”为准则,努力以全新的理念,一流的技术,不断地打造精品。产品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余项。被国家统计局授予“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荣誉称号,被重庆市政府评定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产业振兴骨干企业”、“经济发展重点增长型企业”。

工厂在重庆两江新区(鱼复开发区)征地300亩,建设机电产业基地,全力打造高端制造,一个机电液结合的现代企业必将在新区崛起。

企业文化

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惯性仪表及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企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最大的船舶仪器仪表配套基地,重庆市“军转民”及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企业荣誉

1、2001年4月,工厂荣获三级国防计量机构。

2、2003年4月,工厂被授予重庆市文明单位称号。

3、2004年6月,工厂荣获诚信文明先进单位。

4、2005年7月,工厂荣获高新技术企业。

5、2006年1月,工厂荣获2005年度重庆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先进单位。

6、2006年8月,工厂荣获第七届《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称号。

7、2006年10月,工厂荣获中国重工2005年度技术创新快速进步单位。

8、2007年11月,工厂列入06年度全国自主创新能力十强企业。

厂长致辞

华渝电气是一家具有四十多年军工科研生产历史的现代企业,集原万州区众多船舶仪器仪表配套企业的优势组建而成,人才济济,实力雄厚,现已成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在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船用仪器仪表研发生产基地。

在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意气风发的华渝人,传承“三线”军工精神,以“奉献忠诚、创造满意”为宗旨,努力以全新的理念,一流的技术,不断地打造精品,“华渝电气”为品牌的产品已紧紧地联系着我国航海、航天、航空、兵器等领域,紧密联系着国民经济的重大装备、风力发电、轨道交通、汽车电子等领域,铺展出一幅兴业图强的壮丽蓝图。

我们衷心感谢多年支持关心帮助“华渝电气”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业界伙伴。我们以感恩之心,努力奋斗,承担社会责任。我们以感激之情,奉献忠诚,为各方用户创造满意。

企业精英

钳工高级技师曹强

曹强同志1991年从技工学校毕业后扎根生产一线,一干就是18年。18年来,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断创新创效创业绩,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先后荣获工厂“青年岗位能手”、“共产党员标兵”、“优秀共产党员”、重庆船舶工业公司“钳工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并荣获2007年度重庆市青工世界技能大赛钳工单项决赛二等奖。日前,又被重庆市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一、立志向,做技能型现代工人

曹强同志从上班第一天起,立志做一个有技术、有水平的现代能工巧匠。他有着自己的理想,不仅珍惜自己的岗位,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用心干、用心学,琢磨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成为他提高技能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他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向自己的目标迈进,1997年,高级钳工;2004年,钳工技师;2007年,钳工高级技师

二、以钳台为舞台,钻研技术勇攻难关

曹强同志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钻研新技能,探索新方法。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仔细琢磨零件加工方法;下班后在家里用心思考,揣摩工艺编制,或者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他在模具钳工方面有了较高的造诣,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成为众多技术工人里的佼佼者。在重点工程某产品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触点支架的加工一直是个难题。触点支架表面粗糙度要求高,外形尺寸小,用常规的机械设备加工难以保证其形位公差和精度,以前都是将产品送到上海市进行加工,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曹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胆创新工艺技术,设计并自制了一套工装,经过反复试验,加工出来的触点达到技术要求,合格率由原来的45%提高到现在的100%,降低原材料损耗20%,加工周期由30天变为2天,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为工厂增收节支10多万元。

近年来,随着工厂陀螺产品量的增加,零件接头是陀螺产品的关键件,是该产品的心脏。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曹强对其进行工艺改进,自制工艺底座,使加工出来的接头孔精度大大提高,保障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为后续加工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有一加工产品零部件悬片形状加工复杂,材料厚度在加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开裂、变形、残缺等现象,合格率低。曹强接此任务后,对其进行材料性能分析和工艺改进,经过反复试验,加工出的悬片轮廓清晰,断面光滑,达到技术要求,合格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80%,突破了超薄零件加工工艺难的瓶颈。他的高超技艺得到了工厂领导和同行的赞许。

三、不遗余力倾心付出大胆创新提高

曹强同志所在的车间是工厂产品的主要零件加工场所,零件品种多,生产任务重,周期短,工作繁忙。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他白天连班做,晚上加班到深夜十一二点,牺牲节假日和双休日突击工作,从无怨言,连续三年,年均完成工时达10500小时以上,在车间名列前茅。

曹强同志凭着高超的业务技能,大胆改进了多项工艺措施,经他设计制作和改进的工装达80余副。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为工厂的装备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做好传帮带共同进步创佳绩

曹强同志不仅自己追求进步,还带领班组成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他无私地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同事,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同事解决加工中的难题,热情为他人排忧解难,解惑答疑,在他的影响下,小组成员个个爱学习,人人勤钻研,他所在的钳工班现已成为车间的一支精干力量,是一个能打硬仗的集体。

钳工高级技师沈溟晓

沈溟晓同志从事工厂惯导产品18年来,具有精湛的装调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理论知识,精通和熟悉各种型号高精度挠性陀螺、光纤陀螺的工艺规程和零部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及技术要求。十几年来凭着持之以恒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工作和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产品工艺技术难题,为工厂科技进步和产品降本增效做出了贡献,被重庆市五部委联合授予“重庆市优秀技能人才”荣誉称号。

挠性陀螺系列是工厂的拳头产品,数量多、任务重,沈溟晓同志深知自己岗位责任的重大。由于工厂陀螺产品对某型号轴承的用量大,但在装配过程中报废率较高,给工厂产品质量、生产进度和经济效益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沈溟晓同志翻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一方面针对某型陀螺装配工艺中存在的不足,对装配工艺进行细化、完善和补充,并对所有的实验陀螺进行跟踪、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为了验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工艺的可行性,将真实的实验结果进行工艺总结,撰写了《各型陀螺装配工艺细则》、《高精度滚动轴承的装配方法》、《轴承在挠性陀螺装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陀螺动平衡工艺改进方案》、《陀螺焊接工艺总结》。其中《轴承在挠性陀螺装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得到了集团公司和工厂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另一方面积极与轴承厂家反复沟通并深入实地进行技术调研,与厂家签订《轴承验收技术协议》,并总结了《轴承的筛选及测试方法》,经过实行和验证,轴承使用寿命由原来的3000~4000小时,提高到6000多小时,报废率降低了20%以上,每年为工厂节约各项费用23万元,创造经济效益380万元。

在工厂垂直基准仪产品中,某型号大速率挠性陀螺仪抗震性能和输出数据稳定性不能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为了尽快攻克陀螺中的技术难关,沈溟晓同志迎难而上,对该型陀螺仪进行反复的分析、计算、装配和调试,合理改进了飞轮组件的质量,增强了挠性接头的抗震性。提高了陀螺仪的整体抗震性能;并协同技术部门对飞轮组件中导磁环的尺寸进行了修改,彻底消除了陀螺仪中飞轮组件的漏磁现象,确保了陀螺仪输出数据的稳定性,为产品的顺利出厂,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工厂创造了150多万的经济效益。

陀螺后罩采用封口螺钉进行封顶,经过反复高低温长时间使用后,橡皮老化、溢气,造成陀螺数据不稳定而报废,沈溟晓同志为了消除隐患,在陀螺后罩上大胆创新,采用在真空状态下直接锡封,大大降低了陀螺后罩的报废量,提高了陀螺的稳定性,每年为工厂节约生产成本6万余元。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缓解车间陀螺调试转台紧张的局面,由原来的6个陀螺调试转台扩大到10个,从设计加工转台台体及各类相关工装、平移子午线、校正转台、惯体及打通台体系统,沈溟晓同志仅用了25天时间圆满完成了任务。

沈溟晓同志利用四年时间设计出三种型号陀螺去重钻模工装及各类工装图纸287张,解决了车间在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类工装,优化了操作加工方法,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确保了车间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

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沈溟晓同志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业余时间,发奋自学。先后参加全国职称考试,取得了全国助理经济师的资格证书;通过了中级职称计算机考试。2007年工厂委派沈溟晓同志赴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习深造光纤陀螺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回厂后他立即着手光纤陀螺试制和生产,克服了重重技术难题,反复试验,成功试制出工厂首台光纤陀螺。

沈溟晓同志作为一名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及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对待工作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好学肯钻、奋发向上。连续多次被工厂评为青年岗位能手、质量先进标兵、优秀工人技师、知识型职工等光荣称号,1998年、2003年两次荣获重庆船舶工业公司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发表的《提高轴承合格率》QC成果论文获总厂一等奖,重庆船舶公司三等奖

高级工程师葛振捷

创造新业绩谱写新辉煌

——记2008年度集团公司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华渝总厂高级工程师葛振捷

葛振捷同志1991年7月毕业于重大机械工程电气设计与制造专业。1992年4月分配到华渝电气从事导航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他十几年如一日专注事业,承担工厂多项国家重点产品的研制重任,深谙以科技创新推动华渝电气快速发展。

脚踏实地埋头耕耘

十几年来,葛振捷同志先后完成了工厂多项国家重点产品的科研试制工作。

完成捷联垂直参考基准产品结构设计。葛振捷同志在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捷联基准起点高,技术新,难度大,为解决其机械零位和电零位的调整及其安装基准的对准问题,考虑到拆卸更换、安装关键元部件的方便,全新设计了拆装定位面,提高了操作的正确性,满足了机械零位和电气零位的调整和安装基准的对准要求。对产品进行透彻分析和研究,与课题组成员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所写的《某型捷联垂直参考基准技术攻关创优增效工作总结》在工厂“创优增效”活动中获得一等奖。捷联垂直参考基准产品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先进水平,分别获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2003年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三等奖。该产品为工厂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完成陀螺导航仪项目的结构设计。由于陀螺导航仪使用环境恶劣,工作空间有限,在满足系统技战术指标和功能的前提下,葛振捷同志大胆创新,在产品研制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为减小产品体积,首次在工厂产品中设计了圆环形框架。为减少车辆行进中的振动误差,需对惯性组件进行减振,在设计中考虑到原三向无转角减振底座的体积和重量大,造价高,结合该产品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采用橡皮减振器构成三向减振器,从而达到减振的目的。该产品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荣获2003年度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创新创效”集体项目奖。扩大了工厂产品领域,提高了工厂产品竞争力,为工厂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完成电罗经结构设计。葛振捷同志根据产品的总体要求,在研制和设计过程中大胆进行了方案和结构创新,采用三维立体图和评审报告相结合完成可视化操作;为减小载体行进过程中的振动以及加速、减速时引起的冲击和震动,抑制振动和机动加减速的影响,考虑到用户对设备的体积有严格的限制,以及减振效果和成本,首次在设计时采取只对惯性组件部分进行减振的方案,有效地保证了减振效果,又最大限度地减小减振器的体积,成功研制出体积小、重量轻的电罗经系列产品,并创造了工厂产品研制开发周期最短的纪录。

完成了航测相机陀螺稳定平台中结构方案的设计。由于该航测平台使用环境条件恶劣,精度和性能要求高,且研制周期短,技术难度大。葛振捷同志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解决设计、生产和试验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配合产品研制组圆满完成了任务。该项目荣获2005年军队科技进步个人二等奖

完成了出口船用平台罗经项目重点课题——平台台体温控系统的结构改进设计。葛振捷同志应用I-DEAS等CAE工程分析软件对台体温控结构进行分析,设计出全新的温控结构方案和加热罩三维图、工程图,编制了相关技术文件,解决了平台罗经一级温控加热不均匀、热循环不均衡而引起的温控到位时间长、重复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减小了因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的陀螺仪的启动性能和漂移稳定性的变化、温控时电源消耗功率和因温度变化引起的航向效应,缩短了陀螺仪漂移稳定的时间,满足了设备快速启动的要求。该方案提高了工厂产品的系统精度,为工厂间接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为了获取最新的导航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导航方面的最新动态,拓宽知识面,葛振捷同志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发挥自身的潜能;适应企业发展和工作岗位的需要,积极参加各种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及专家的专题讲课。为充实自己的知识,葛振捷同志2002年至2004年就读东南大学《惯性仪表》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

在工作中,葛振捷同志能运用在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就读东南大学《惯性仪表》专业在职研究生时所学的第二专业知识,将学习和工作相互融合,把工作的过程看作是学习的过程,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当作学习的主要内容,当作课题来研究。

十几年来,葛振捷同志在工厂的技术攻关和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荣获重庆船舶工业公司“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创新增效优秀个人成果”、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十佳共产党员标兵”、重庆市国防邮电系统“十佳知识型职工”等荣誉称号。

葛振捷将自己的才华奉献国防事业、奉献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奉献华渝电气的创新和发展,回顾过去,他无怨无悔,展望将来,他豪情满怀!今天,他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以昂扬的斗志、崭新的精神风貌,创造新的业绩,谱写新的辉煌。

无言深处著英雄-何仕武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尘封自己的传奇,不以英雄名义沽名钓誉;他尘封曾经的壮举,深居简出、淡泊名利,他努力做一个平凡的自己,在同样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老人的名字叫何仕武——重庆华渝电气仪表总厂保卫处一名普通员工。在何仕武老人那段尘封的传奇尚未开启之前,他同工厂一千多名工人一样,重复着上班后下班,下班后又上班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普通得如同大海里的一滴水珠,没有人去深入了解和知悉何仕武老人背后曾经辉煌的过去。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岁月的年轮就这样一天一天地缓缓驶过……但岁月总是这样奇妙,它总会使一些记忆逐渐淡化,也会让一些记忆更加清晰地回荡和展现,何仕武老人的记忆是被马兰电视台《寻找英雄》拍摄剧组唤醒的,老人那段尘封的传奇也就这样徐徐开启了……

马兰电视台《寻找英雄》拍摄剧组是为寻找40多年前的英雄而来:1964年4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夕,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新疆罗布泊的西北核试验基地,按照基地司令部指示,警卫营4连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一支精悍的由7人组成、何仕武任队长的巡逻小分队称为“打猎队”,有三项任务:一是防止敌特搞破坏,二是查清场区外围地形地物和珍稀植物,三是清除巡逻范围内流动人员,消灭一般野兽。出发前,基地副司令员张志善在马兰指着地图向他们交待任务:“这次巡逻将要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完成。距离:8300里;行进方式:徒步;时间:180天;衣、食、住、行全部自理,条件不允许带任何交通工具和通讯器材。”

半年时间里,他们历时180多天,风餐露宿,忍受大沙漠里风沙、严寒、饥渴等的严峻考验,最后仅靠三支葡萄糖维持了7名战士的生命。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和通讯器材,在素有“塔克拉玛干沙漠”之称的罗布泊徒步巡逻了8300里,相当于从东海岸走到了帕米尔高原,每人平均磨破了12双鞋,历经千辛万苦,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并担任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现场总指挥的张爱萍将军为他们的事迹深深打动,亲自前来检查工作并看望巡逻的战士,何仕武向其汇报完巡逻情况,张爱萍示意让他边走边聊,步行了约一公里。临走前,张爱萍将军特意为何仕武题诗并合影留念。将军写给何仕武的诗是这样的:人民战士不怕难,巡逻戈壁保江山;沙岭连绵逐细浪,罗布泊洼没膝间;饥餐野肉饮苦水,风雹露宿促膝眠;四千公里路艰险,主席思想首当先。

何仕武老人的事迹在马兰电视台《寻找英雄》栏目播出后,华渝厂里曾经与何仕武老人共过事的员工们都惊讶了!他们真不敢相信英雄就在身边!而事实上,英雄就在身边。英雄未必头顶七彩光环,英雄未必簇拥鲜花和掌声,何仕武老人就是我们身边当之无愧的英雄!

何仕武老人1970年转业到工厂,先是在万县,1993年随厂搬迁到重庆,无论在干部管理岗位还是在门卫值班工作岗位,亦或服从工厂大局提前内退,他总是默默服从工厂需要,服从组织安排,那里需要那里搬,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他工作不讲代价,不以功臣自居,总是能坦然面对。何仕武老人的儿子下岗,女儿在厂里,工作安排得不是很理想,女儿颇有微词,但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地讲到要正确看待名利和工作奉献之间的关系,最终女儿心服口服地走上工作岗位。

何仕武老人在接受马兰电视台《寻找英雄》拍摄剧组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一些平凡的人,是祖国和人民让我们做了点不平凡的事”。这更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所有的伟大都来自于平凡,所有的英雄都来自于平凡。2008年10月,中国核试验基地组建50周年,作为长期奋战在戈壁滩的英模代表,何仕武老人也应邀出席了纪念活动。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重庆华渝电气仪表总厂。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龙山路68号。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