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

更新时间:2023-01-07 19:47

金融科技(Fintech)是信息技术手段驱动的金融服务产业,它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技术应用和产品服务。1866年,横跨大西洋的电报电缆连接了西欧和北美,使伦敦和纽约两个世界金融中心之间的即时通讯成为可能,因此这一年也是金融和科技结合的起始年。但是,现代意义上的金融科技,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金融科技1.0阶段、金融科技2.0阶段和金融科技3.0阶段。在金融科技1.0阶段主要运用电子设备提高具体业务的效率,标志性事件是1989年10月全球第一家直销银行First Direct成立;金融科技2.0阶段,互联网金融出现;金融科技3.0阶段,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取代互联网,成为推动金融科技的最主要动力。就功能而言,金融科技可以通过实现金融业务数字化来完成金融机构转型升级,也可以通过扩大金融服务覆盖率、增强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优化应用场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金融科技也面临着一些风险,诸如系统风险、网络风险、以及监管风险。

历史发展

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1866年被许多学者认为是金融和科技结合的起始年,其标志是横跨大西洋的电报电缆连接了西欧和北美,使伦敦和纽约两个世界金融中心之间的即时通讯成为可能。1966年,全球电传网络建立,为金融技术的发展提供框架。1967年英国巴克莱银行第一次使用了ATM机,金融服务进入数字化时代,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主要包括:1968年英国成立了计算机局(BBA),首次开始了自动清算业务;1970年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建立;1973年世界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SWIFT)成立。

现代意义上的金融科技,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其发展又可以分为3个阶段:

1.金融科技1.0阶段

时间为 1980-1989 年,这一阶段银行开始利用大型计算机进行数据的获取、记录和保存。1982年,电子贸易公司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电子交易系统;1989年10月全球第一家直销银行First Direct于由英国米特兰银行创办。

2.金融科技2.0阶段

时间为 1990-2010 年,在这一阶段,互联网金融出现,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更加深入,标志性事件主要有:1990年,移动支付出现;1992年,美国第一家互联网经纪商Etrade成立;1995年,全球第一家互联网银行SFNB成立;2003年,互联网股权众筹问世;2005年,第一家网络贷款平台Zopa上线。

3.金融科技3.0阶段

时间为 2011 至今,这一阶段里不再是互联网,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取代互联网,成为推动金融科技的最主要动力,标志性事件有:2015 年 10 月,全球首个区块链平台Ling于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发布;2016年9月,英国巴克莱银行完成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交易。

内涵

Fintech,即金融科技的英文,取自于“Financial Technology”,是金融和技术的结合。根据FBS(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金融科技是一项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其能够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通过先进技术,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可以打破传统的业务模式,为金融机构提高效率、优化服务、降低成本、增强风险防控等,推动金融业不断转型和升级。

分类

从技术角度看

金融科技关键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基于技术角度的分类属于狭义的金融科技,依托不同的技术手段的组合,金融行业拓展了其广度和深度。

从金融业态看

金融科技可划分为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智能投顾、移动金融、互联网征信以及数字货币等。在这些业态中,有的尚未被监管机构纳入金融监管范畴,如P2P网络借贷被定位为信息中介机构;有的是传统金融服务从线下向线上转移,如移动金融;有的是以机器服务替代人工服务,如智能投顾;有的则是对传统金融的颠覆,如数字货币。

从概念角度看

金融科技可涵盖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普惠金融等。随着金融理论和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金融业态深层次的演变不同,金融科技对新的金融理念可能没有发生颠覆性影响,但也推动着金融概念不断地丰富,共享经济就是典型案例。

优势

促进金融机构转型升级

促进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

金融科技可以实现客户、营销以及服务数字化。首先,信息技术可以对客户数据、行为偏好和生活场景进行分析处理,勾勒出多维立体化、数字化的客户画像;其次,借助大数据,可以预测热点,分析客户的需求偏好,识别客户潜在需求,提高营销前瞻性;再者,通过移动客户端、互联网站等,可以打造线上、线下体验一致的服务,从而提高商业银行数据处理能力和传递能力,推动银行组织结构变革、助其开拓新的业务场景(如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的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

推动技术架构优化升级

金融机构探索采用云计算、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技术构建新型IT架构,进一步支撑了互联网相关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更高的业务承载能力和业务连续性水平,有效支持了金融业务的多渠道服务协同、信息共享联动以及服务的个性化、智能化。

助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扩大金融服务覆盖率

金融科技延伸了金融服务的广度,促进普惠金融发展。金融科技依托互联网、密码技术、智能终端等,推动线下业务线上化,借助网站、手机App等技术,在转账汇款、小额信贷、投资理财等领域开展创新,弥补了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匮乏的问题。此外,金融科技拓展了金融服务的深度,通过围绕客户衣、食、住、行以及医疗、教育等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借助移动支付、直销银行等手段拓宽市场,加强与电子商务平台和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金融科技给客户带来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体验。

增强金融服务效率

增强金融服务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用户数据,形成用户全景视图、客户资金关系网、客户信用评级等数据产品,可以构建差异化的服务策略、动态化的管理方式、智能化运营决策和商业分析支持;2.运用语音语义识别技术打造智能客服,减轻客服运营压力;3.采用机器学习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精准营销。

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使得金融交易的链条和中间环节逐步缩短,人为干预减少,人力成本降低;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使得部分业务能够在线操作,减少了金融机构物理网点和人员的数量,降低了交易成本;运用云计算和开源软件改变基础设施部署的方式,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软硬件采购与维护成本。

助力金融风险防控

防控操作风险

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智能授权和生物识别技术防控操作风险。通过智慧授权建设,可以控制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此外,运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虹膜扫描等技术,可以提升客户身份的识别率和实名认证的效果。

防范客户和信用风险

网络融资平台可以利用金融科技对贷款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逐步实现数据化、标准化,以达到量化风控。可以对客户进行画像分析并形成关系图谱,通过特征工程、模型构建、训练、反馈及发布应用等一系列处理,协助业务人员进行贷款全流程信贷风险监控和预警,进而产生精准的授信策略。

风险挑战

系统风险

1.对传统金融机构造成冲击。银行业务或将被转移,价格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更大风险。

2.风险传导。金融科技发展过程存在“羊群效应”,资本可能会扎堆一些科技应用,等到行业加速洗牌时期或发展后期,一些趋同性较高的公司将会因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优势不明显而被行业淘汰,或将出现因一家公司倒闭而诱发的市场连锁反应,加速风险的传导。

网络风险

1.数据安全问题加剧。目前在开放网络环境下,黑客攻击频发,不法分子通过恶意代码注入、拒绝服务攻击等手段扰乱正常网络秩序,增加数据泄露的可能性。

2.服务连续性风险增加。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目前金融机构系统架构逐渐变得复杂,影响网络环境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因素有所增加,一旦出现系统设计缺陷、网络环境异常等情况,将引发服务中断等风险事件。

3.用户安全意识薄弱。绝大部分用户在未充分了解隐私保护条款的前提下就确认了用户权益,接受了用户条款,这构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监管风险

1.监管手段不能满足当前风险监测要求。以现有的监管资源和知识结构,监管机构无法准确识别潜在风险。

2.风险监测管控难度加大。金融科技应用以技术为支撑,借助庞大、复杂且相互关联的信息系统,在多领域、多市场开展多种多样的金融业务,风险识别难度加剧。

3.金融科技应用资质门槛低,在金融科技法律制度不完善的框架下增加了整体金融系统的风险隐患,容易出现“监管套利”和“监管空白”。

4.金融科技本身没有银行的外形,但是其与银行业务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规避监管。但如果监管力度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持续的增加,金融科技相应的发展空间也会迅速地缩小,相比于传统的金融机构,本身的优势会严重地下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