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 :国家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

更新时间:2023-05-27 13:54

实体经济(The Real Economy)是指物质、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

实体经济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在工业革命时期得到工业化发展,在二十世纪后半期产生信息化变革,直至现今,仍是世界各国主要经济发展点。实体经济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贸物流业、建筑业、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等物质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休闲娱乐和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具有有形性、主体性、基础性、均衡性等基本特性。

实体经济能够增加有效供给,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但容易消耗资源,成本较高。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方向。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7.7%,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截至2022年末,中国高铁、高速公路、电网、5G网络规模等均居世界第一,且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

历史

国际历史

实体经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主要通过狩猎、采集和捕捞等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和物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发展出了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等生产和交换方式,实体经济也随之演变和发展。

在古代,许多文明古国也有着发达的实体经济,如埃及中原地区希腊和罗马等。这些古国的生产技术和商业贸易都已经相当先进,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工业革命时期,实体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大规模的生产和工厂化生产方式成为了主流。实体经济的发展给不同地区的人们带来了变革,推动经济繁荣同时使得人们生活条件得到提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开始出现过度去工业化、脱实向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成为了导致二十世纪以来金融危机频发的根本诱因,也是西方国家经济动荡、发展乏力的重要原因。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了走出经济低迷状态,纷纷将重振实体经济作为各国经济建设的首要选择。

20世纪后半期,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实体经济又迎来了新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开始崛起,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业态迅速发展。实体经济也从单纯的生产和物流服务中逐渐向高附加值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中国历史

15世纪以前,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上千年,中国丝绸和陶瓷享誉全球。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实体经济在战乱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觉醒、挣扎、奋起的艰辛发展历程。十九世纪末的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曾提出“实业救国”的论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顺应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在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措施的激励下,依靠科技创新和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中国实体经济在获得快速发展和巨大进步,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同时,也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实体经济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并且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在实体经济的支撑下,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基本概念

定义

实体经济是指国家商品价值生产出来的总量,即与产品服务生产、流通、消费相关的经济活动,包括工业、农业以及扣除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之外的所有服务业。简单来说,经过注册的有生产服务活动的经济组织都可以算是实体经济。需要注意的是,服务业中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不属于实体经济,其活动有别于一般服务业。实体经济不等同于实体经营,前者是从事的行业,后者是指经营的方式。绝大多数工商户,无论是单一线下经营,还是通过线上渠道销售实体商品,都是参与实体经济。

西方对于实体经济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实体经济是产品和服务的流通。美国经济学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把整个经济系统分为实体经济和符号经济,实体经济是产品和服务的流通,符号经济是资本的运动、汇率和信贷流通,两者正在渐行渐远。

(2)实体经济是以企业和市场、法定货币、政府管制、税收和国民核算账户为特征的经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大学教授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Zelizer)认为实体经济以企业和市场、法定货币、政府管制、税收和国民核算账户为特征。

(3)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剔除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部分。美联储二分法划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属于虚拟经济,国民经济的其余部分都归属实体经济。

与虚拟经济的区分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一对经济学概念。所谓“虚拟经济”,主要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市场为 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是一种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其核心是资本的信用化和证券化。广义上的虚拟经济除了衍生金融业、投机性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博彩业和收藏业等。虚拟经济的特点是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所创造的财富发展,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诞生和运作。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除了定义上的不同外,还有以下几点区别。

价值载体不同

实体经济内部价值运动的载体是实物产品(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相关的服务);而虚拟经济内部价值运动的主要载体是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实体经济系统内的货币收入主要通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以及服务的生产和流通来实现;虚拟经济系统内的货币收入则是通过虚拟资产的衍生和交易实现的。

生产方式不同

实体经济是根据相应的生产技术,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创造实用价值的一种经济活动,需要经历“用货币资本投入生产要素,生产产品,把产品作为商品出售后获得货币”的资本循环过程。而虚拟经济系统中,虚拟资本是基于资本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权利的分离而设计出的代表一定数量资产和某种权利的证券,理论上说可以不依赖实际资产而被“凭空”无限量地设计出来。在虚拟经济活动中,虚拟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也没有创造出新的实物财富,只是对交易各方的货币进行再分配,其资本运动过程为“货币到货币”。

定价机制不同

实体经济中的商品(实物产品和服务)的物质定价系统由成本和平均利润支撑,商品价格的形成取决于实物产品本身的价值、市场供求关系和技术发展水平。而虚拟经济的虚拟资产属于观念支撑的定价系统,价格只是反映虚拟资本的预期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人们的心理预期和信心,所以总是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稳定程度不同

实体经济产品所采用的定价方式主要基于已经发生的成本,价格相应地比较稳定,而虚拟经济在运行上具有内在的波动性,稳定性较低。由于虚拟经济中金融产品的定价机制,金融产品的价格会收到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前景、国内外政治形势以及周边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波动幅度较大,造成虚拟经济稳定性较低。

存在方式不同

实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系统顺利运行的物质基础,一般情况下其发展规模不必受到限制。而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中逐渐孕育发展起来的,必须寄生在实体经济这一件事的物质基础上,不论虚拟经济如何波动,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实体经济上来,不能过度背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

构成

生产部门

实体经济的生产部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和建筑业等行业。其中,农业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工业则包括制造业、采矿业和能源业等;建筑业是指房屋建筑、土木工程装饰装修等领域。这些行业都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和加工活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部门

实体经济的服务部门涉及商业、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科技研发等多个领域。其中,商业包括批发零售、餐饮娱乐等;交通运输则涵盖陆路、水路、空运等多个领域;医疗卫生则包括诊疗、药品制造和医疗器械等;教育文化则包括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科技研发则是新兴的高附加值服务产业。

其他部门

除了这些行业,实体经济还包括国防军事、旅游娱乐等多个方面。这些行业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展现了实体经济的广泛性和综合性。

基本特征

实体经济的基本属性可归纳为:有形性,主体性,基础性,均衡性。

有形性

实体经济企业直接从事生产活动,产出有形物品或提供服务,是一种直接的经济活动,这些产品和服务通常可以被触摸、感知、使用或消费。

主体性

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当中具有着支柱性的地位。在任何国家,民众每天都必须要消费的大量农产品、日用工业品、生活服务等巨量需求都来自实体经济。因此,可以说实体经济是民众的立命之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依靠和本源。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使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发挥作用。

基础性

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当中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满足人类社会最基本要求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都来自于实体经济,甚至金融业和房地产行业等虚拟经济也是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逐渐发展而来的。无论如何,实体经济都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均衡性

均衡性是指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均衡。尽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实体经济在所有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会趋于下降,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必须保持住一定程度的均衡,否则二者的失衡会导致经济的剧烈动荡乃至经济崩盘。国际金融危机的惨痛经历警示世人把握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均衡,以避免出现因虚拟经济陷入困境而影响实体经济的情况,即过度依赖虚拟经济和“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其它特性

现实性

实体经济是具体而现实的,其生产和消费产生的效益是直接可见的,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其与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密切相关,实体经济主体通过将有限的资源有效配置到生产过程中,以创造经济价值和满足市场需求。实体经济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供求关系、成本效益和市场竞争等经济规律的制约。

依赖劳动力

实体经济对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尤其是对劳动力的依赖性比较高。例如实体经济的运行需要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劳动力参与,包括管理者、技术工人、操作工、销售人员等。这些劳动力通过提供专业知识、技能和劳动力才能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加工性质

实体经济企业的大部分生产活动具有加工性质,即通过对原材料、半成品等进行加工,制造成最终产品。这种物质转化包括对原材料的提取、提炼、制造和组合等过程,以及对半成品进行进一步加工和改造。通过加工生产过程为原材料和半成品增加经济价值,通过加工,可以改变物品的形态、结构、性能等,使其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附加价值。

长期性

实体经济主体通过稳定的生产活动、投资和创新来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长期性使得实体经济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逐步积累资源和扩大规模,为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实体经济生产过程比较长,需要一定时间的投入和积累,包括建设工厂、购买设备、培养人才等,这些投资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而且有些企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长期性使得实体经济主体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和持久的耐心,企业需要进行长期投资规划和战略制定。以获取可观的回报。

影响因素

政策环境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等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反之,封闭的政策环境则会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财政投入、加减税贸易壁垒、贷款支持的力度以及贸易政策等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资源环境

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资源供给,包括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资源的供给状况和质量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资源的短缺和供给不足会限制实体经济的发展,而资源的丰富和高质量的供给则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其中人力资本是实体企业的重要投入要素,主要体现在劳动人口的知识技能、文化技术水平、健康等与劳动者不可分割的资本。人力资本多寡是劳动效率、质量等的重要先决条件,人力资本水平高可以使实体经济增长质量好。

技术环境

技术创新是推动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应用广泛化,对实体经济的转型和升级起到关键作用。高水平的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和创造新产品。同时,好的工业化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土壤。技术创新能够带来新的商机和市场,促使企业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创新能力有助于驱动实体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升级,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和市场结构两方面。市场需求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则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和市场竞争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扩大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市场需求的萎缩则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对企业的行为和市场运作产生不同的影响。

社会环境

社会稳定和和谐的社会关系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社会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则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社会环境的稳定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可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实体经济的繁荣。政治稳定性、文化传统、法制环境、教育水平等社会因素对实体经济都具有一定影响。例如法治环境可以提供一个有序、公平、稳定的经济秩序,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活动的开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实体经济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国际环境

国际市场总需求、国际交易环境、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政治和外汇汇率等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全球化使得市场的规模扩大到全球,企业可以更广泛地开拓市场和寻找合作伙伴,而国际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情况会对企业的产品定价、销售策略和市场份额产生影响;国际贸易政策、关税壁垒、贸易协议等因素影响企业的进出口活动和贸易成本,开放的贸易环境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机会;国际政治的变化可能引发贸易摩擦、政策调整和经济制裁等,对企业的运营和投资决策带来不确定性。

企业发展阶段

实体经济企业诞生发展一般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反馈,确定产品类型与规格,并进行研发和制造,确保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严格把控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的采购质量和成本,保证生产流程的顺畅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合理规划生产流程,确保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技术创新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品牌宣传、产品推广、渠道建设等方式,扩大销售市场份额,创造品牌价值和口碑影响力。

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和期望,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和有效性,保持客户关系稳定和长久。

要重视品牌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品牌宣传和品牌形象的提升,如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技术创新等。

通过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

优缺点

优点

提供实在的产品和服务

实体经济以物质生产和服务为基础,具有真实性。实体经济可以给人们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时,实体经济对于就业、经济繁荣、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不仅能够提升世界对一国经济的依存度,也能够为极端情况下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消除信息不对称

实体经济中,交易可以通过实物展示、面对面交流、可信度建立、口碑传播和法律法规监管等方式进行,并且能够保证质量和数量的真实性,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强信息开发利用。同时有助于消费者获得更准确、全面的产品和服务信息,提高消费决策的效果,并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缺点

限制多、适应差

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依托空间、资金、技术、市场等条件生产和盈利,所以会受到地理位置、资源条件、政策及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资源的有限性会限制实体经济的发展。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对新技术的应用相对较慢,受到限制多,需要适应新技术需要的时间长、成本高,不利于抢占经济资源。

成本高、压力大

实体经济企业融资成本较高,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购买-生产-销售”的生产循环过程决定了实体经济在盈利前需要投入生产成本、劳动力、地租、治理与监管成本、市场推广成本、技术等大量资源,需要消费大量资金。高成本的特点导致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经营压力较大。

影响

积极

增加有效供给,提高生产力

实体经济主要以物质生产和实物服务为基础,包括制造业、农业、交通运输、纺织业、餐饮业等。这些产业提供了人们所需的实际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实体经济是生产力的基础,它通过生产和供应各种商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需求,通过引入新技术和工艺,实体经济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增加就业岗位

实体经济是创造就业机会最直接的产业之一,通过各种行业的发展,实现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增加,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的根本就在于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就业的容纳器,是富裕劳动力聚集的地方。实体经济为人们生活创造更好物质条件,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减少社会矛盾。经济中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等大量的实物生产和服务产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行业之一,它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居民转移就业和就业者的职业技能提升。

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体经济包括工业、农业、文化产业、建筑业、交通通信业等社会生产与服务部门,同时也包括艺术、体育、教育、文化等精神产品生产与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在保证了人们基本的吃穿住行医的基本需求的同时,也提供了精神层面的社会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商品和服务,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让人民享受到了物质和文化上的双重福利。

优化产业结构

实体经济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促使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移,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促使经济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差异化。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消费升级,满足了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在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实体经济带来了更加繁荣的市场环境,使得消费者能够有更多的选择。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不断推出新产品、改进现有产品,提供更具竞争力的选择。这鼓励消费者在消费方面进行升级,选择更符合个人需求和品味的产品。

并且,实体经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结构、优化产业发展模式是实现实体经济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所以,实体经济能够通过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打造更高水平、更具竞争力、更加现代化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同时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途径,提高一国的经济效益、创造经济发展的优势。

技术创新升级

实体经济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它通过不断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自主创新、人才引领、科技创业,从而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环境,有利于提升技术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与引领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实体经济中的一些高科技制造和服务行业也在不断涌现,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用于研发和创新。这些企业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吸引全世界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升级,来提升竞争力,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整个经济的科技水平。

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实体经济是发展经济的主要着力点,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发展实体经济,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能够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投资、技术创新、扩大生产等方式,实体经济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带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并且,实体经济的质量优势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和在开放型世界经济带来的规模收益下,将能够更好更快地形成和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消极

环境污染

实体经济中的一些产业,如化工、钢铁等制造业,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物,而这些污染物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生态灾难。同时实体经济信息沟通效率的低下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从而导致对环境的破坏。

资源消耗

实体经济中的一些生产行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粗放型生产方式下,中国实体经济的产出效益并不足,一些企业对市场把握不到位,生产、管理不合理,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以钢铁和煤炭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有供需错位的问题,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实体企业的库存成本不断增加,企业收益却逐渐降低,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就业困难

尽管实体经济在实现就业增长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其发展过程中,与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也会对一些传统行业和就业形态产生消极影响。传统行业跟不上数字化的进程,固守传统实体经济,会造成生产力过剩以及市场需求以及竞争力的下降。例如,随着自动化和数字化的发展,一些传统手工艺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岗位可能会受到冲击。

阻碍经济结构调整

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也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消极影响,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结构性失衡问题。因为实体经济所涉及的行业通常具有相对稳定和强大的利益群体,这些群体可能会对经济结构进行保护主义,从而阻碍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进程。

趋势

智能化、数字化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用人工智能解决社会刚需,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实体经济将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体经济数字化,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这将实现互联网平台上信息的自由传导以及高效沟通,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快速流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绿色化、低碳化

随着2020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碳达峰的现状以及碳中和的目标后,绿色低碳发展已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实体经济也将逐步向着绿色、低碳化方向转变,积极推行绿色制造、低碳产业、循环经济,用绿色技术代替非绿色技术,绿色经济为实体经济赋能,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网络化、平台化

实体经济将会进一步借助网络平台和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

多元化、差异化

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者希望能够获得更具特色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体验,这促使实体经济不断创新和差异化。同时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实体经济将进一步推进多元化、差异化发展,积极拓展新市场、新业态和新模式,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创造更加多样化的经济价值。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根基,为其提供基础与广阔市场空间。虚拟经济来自于实体经济,又反作用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需要资金、数据等要素的支撑,需要金融服务数字技术的赋能。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活跃,服务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天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

实体经济基础较为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建成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生产体系,巩固了共和国根基,提升了迈向未来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体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规模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尤其是作为实体经济核心的制造业更是发展迅猛。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比较完善,而且宏观调控经验十分丰富,金融系统整体稳健。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2021年中国GDP总量达到了114.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8倍,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8.5%;人均GDP达到80976元,比2012年增长69.7%,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超过世界人均水平。作为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第二产业,2022 年 GDP 总量为 48.32 万亿元,占比全年 GDP 总量 39.92%。

技术创新体系稳步形成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共产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让科技创新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中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硕果累累。“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高铁奔驰、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大飞机首飞……中国“赶上世界”的强国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同时,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稳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更加凸显,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4.3万亿元(2021年值),同比增长17.9%,占GDP比重达到12.44%。版权产业增加值达到8.48万亿元(2021年值),同比增长12.9%,占GDP比重达到7.41%。

人才资本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地区通过普及高等教育的方式为现代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本。2020年第七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91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就,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量都呈现明显扩张的趋势,每年新增高校毕业学生数百万人。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已经突破1000万,2023年高校毕业生则多达1158万人。同时,中国人力资本结构显著变化,表现为低教育程度人力资本比重不断下降,高教育程度人力资本比重持续上升,高级人力资本逐步替换初级人力资本并占据主导地位。

挑战

中国面临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的难题

虽然中国货币的发行量以正常速度增长,但多数资金没有流入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内仍然存在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虚拟经济的无序扩张严重阻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2021年-2025年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14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这一新发展阶段,由于中国在虚拟经济领域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虚拟经济呈乱序发展态势,弱化了其对实体经济服务的意愿和能力,社会各类资本愈发“脱实向虚”,加剧了实体经济运行的困难。要保证中国实体经济在未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着重解决资金、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脱实向虚”的问题。

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虽说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生产要素以及与之对应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都在逐渐提高,各产业生产效率也在逐渐提高,经济发展也呈现出稳定特征,但与美国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技术、产品的质量等水平及生产效率都相对较低。在全球产业链分工当中,中国的竞争力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而在科技创新密集型技术领域,即高端制造业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从中国自身发展状况来看,经济仍面临多重发展风险,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高,环境污染情况仍然较为严重,贫富差距仍然较大,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还不够高,经济发展还未达到高质量水平。

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求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物质生产所需要素的购买价格不断上涨,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得到突破。 并且,长期以来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下,部分企业为谋取经济效益,在不考虑环境承载力的情况下进行大量产品生产,短期获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如果上述情况仍得不到改善,中国企业的发展前景将不容乐观,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将不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求,经济发展方式的现代化转变有利于经济的长足、高效运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