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寺 :云南昆明市官渡区的佛教寺院

更新时间:2024-09-21 08:42

金马寺是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金马街道金马社区(金马寺村)金马山麓的佛教寺院,是昆明地区最早的寺院之一。早在南诏时期,金马山上就建有“金马神祠”,之后改建为佛教寺庙。明正统6年(公元1441年)重建后改名为“灵应寺”。清康熙,寺毁于三藩之乱,重建后改称“金马寺”。现存建筑主要由阿育王前、后殿,三太子前、后殿及神骥亭、金马寺塔等组成,为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的样式。金马寺曾长期作为金马中心学校校舍使用,2010年官渡区政府对金马寺建筑群进行恢复重建,次年金马寺被委托给官渡区佛教协会进行管理,使金马寺重新恢复成为宗教场所。金马寺现任住持为崇化法师。金马寺于201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介绍

金马寺是昆明市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早在东汉,金马山上就有最早的建筑——金马神祠。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蒙舍威楚成王加封金马山神为“金马名山至德景帝”并命寺额“灵应寺”,这是金马寺最早的文献记载。

之后金马寺虽然兴废更替,但是香火终究绵延不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小年夜日于明军攻克昆明,金马寺毁于战火;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已毁五十七年的金马寺在黔国公沐晟,征南将军、都督沐昂的支持下,住持法坚与乡贤何仲渊,阮振主持修复了金马山灵应寺。

据文史记载,修复后的灵应寺建筑雄伟、金碧辉煌;金马山上依次建有:三门殿、两庑厢房、中殿、大雄宝殿、祖堂、斋堂、禅堂、方丈室、僧、三贤祠、占地面积宏大,跃居昆明市八大名胜之一——金马朝晖。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由于金马山灵应寺年久凋零,在住持兴成的操持下,云南巡抚陈永宾再次重修,并拨田地作为寺院永久香火田,寺院规模更胜于前,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官民人等襄助建成灵应寺塔。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庭平三藩之乱,金马寺毁于兵,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固山贝子彰泰施资,在云南省布政使田启光,绥远省将军、总督蔡毓荣巡抚王继文的支持下,住持僧书定主持重建,恢复旧观。

爱新觉罗·颙琰九年(公元1804年)昆明市知县和云贵高原督标副将再次修。

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61年)六营官兵新建神冀亭。

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滇西杜文秀起义攻陷昆明,由于金马山地处入昆要道,寺院再次毁于兵祸,只遗至德殿和灵应塔尚存,云贵总督岑毓英布施白银五十两,用以修复古刹,由于资金不足,虽历经二十载的复建,终未完成旧貌只建成四殿三庑一亭及山门,金马山灵应寺由此凋零败落。

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住持师训修葺。

从文献资料看,金马山灵应寺自蒙诏开山以来,虽然朝代更替,代有废兴,始终雄居昆明市名胜古刹,据文献记载,旧时金马寺由三个部分组成,最古的是金马神祠,其它二部份分别是三贤祠和灵应寺,旧时建筑宏伟,古树参天,民国政府曾发布过保护金马山古树的政令。

金马山灵应寺虽然未复旧观,但在昆明地区的影响依然巨大,可惜“文革”期间像毁僧散,只遗旧殿改为学校,1983年12月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政府公布金马山灵应寺的三太子殿、神骥亭和金马寺塔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恢复建设情况

2010年7月,官渡区委、区政府决定对金马寺建筑群进行恢复重建。一期工程于2010年9月20日前顺利完工。

根据《宗教事务条例》规定,2011年4月,经请示官渡区人民政府同意,官渡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将金马寺委托官渡区佛教协会进行管理使用。

现存金马寺坐落金马片区,金马寺东临金马山,西临金马寺小学,南临金马街道办事处的办公区,北临昆明盘龙区新迎中学。占地面积狭小,建筑群落分为前后两进,每进平列二殿,二进四殿成平行排列,厢房五间由左至右平行,从而与配殿组成左右并列的两所四合院,占地面积约1360平方米,寺后右方是阿育王殿;左侧是三太子殿,左侧院内建有神驹亭,阿育王殿后有砖塔一座,系十三层密檐式建筑,即明代灵应塔。

现任方丈

崇化大和尚,汉族,1971年6月生于云南省晋宁县。

1987年,于昆明市圆通寺依广法大和尚剃度出家;

1998年,当选为云南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省佛教协会教务部主任;

2004年12月,当选为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佛学院常务副院长、自己筹资恢复重建晋宁县宝峰宝泉寺并担任住持。

参考资料

金马寺.携程.2023-11-07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昆明市人民政府.2023-11-0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